金風送爽,明月當空,壹年中氣候最宜人的中秋節到了。這壹期,讓我們壹起來欣賞蘇軾的《中秋賞月》。
蘇軾《中秋賞月》賞析
?圖中的入聲字用壹個小黑點表示,隱藏在每個入聲字的右下角。妳可以練練偵探的本事,看看能不能很快找到。找到所有的入聲字後,就可以玩“標調”的遊戲了:在所有的入聲字上畫壹條橫線,也就是上聲和下聲。這個符號的意思是平的,但是壹定要註意,有些有壹兩個聲調的字其實是入聲字,要標成入聲字!然後在所有的聲調上畫壹條豎線,也就是三聲、四聲和入聲。這個符號代表音調。如果不能自己標註,也沒關系。妳可以根據我分享的圖片找到每壹個代表平調的符號,並根據它在妳的詩上標註出來。不過我還是強烈建議妳挑戰壹下自己,然後和照片對比壹下。
朗誦,吟誦,吟誦,都是在哀歌和歌唱中體驗詩歌節奏和韻律的好方法!在吟誦中,妳可以不自覺地把讀過的詩印在腦海中,同時感受到詩的美。
中秋之月,陽關七絕
千禧年過後,天氣明顯轉涼。當我放學回家時,我坐在窗前做作業。當風吹來的時候,我不得不關上窗戶,因為已經感覺很冷了。開學第壹天,有時候寫完作業天還亮著,現在還沒寫完作業媽媽就叫我去看夕陽。在放學回家的路上,路邊的樹葉已經開始變黃了...就像宋代江西詩派詩人、人稱“謝蝶”的謝懿在他的《墊江唇》中寫道:“秋分金黃,秋風清露寒。寒癩蛤蟆滿身光。肉桂香在遠方。蘇蓮把外套脫下來,西安詹鳴管飛。衣著淩亂。銀橋人散了。吹通管子。”金風送爽,代表秋天秋分節氣的到來。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秋季的第四個節氣通常在每年的9月22-24日。“分”是“半”,秋分是秋天的壹大半。《春秋故事·陰陽進出》說:“秋分,陰陽也半相,所以晝夜既寒又夏。”我和妳分享楊普七夕的詩時說過“從立秋開始,高峰的陽會慢慢開始下降,極端的陰會慢慢開始上升”,從立秋開始積累的陰已經開始和秋分的陽競爭了。二十四節氣也說:“秋分在八月中旬。分,壹半也。這是90天半,所以分了。”這些記載告訴我們,“秋分”有兩層含義:壹是中國古代根據立春、長夏、立秋、立冬來劃分四季,秋分在秋季九十天的中間,平分秋季;二、此時壹天24小時平分,各12小時。現代科學告訴我們,秋分和春分是壹樣的,太陽幾乎直射赤道。秋分後,太陽的直射點繼續從赤道向南半球移動,北半球各地的白晝開始變短,黑夜變長,即壹天中的白晝開始比黑夜短;南半球則相反。
俗話說“千年壹分為二,壹夜寒,壹夜寒”。秋分過後,降溫速度明顯加快。秋分的三個階段也能反映這壹特征。秋分的第壹個標誌是“雷聲開始停止”。古人認為“二月雷響於陽,八月雷響於陰,萬物入地”,也就是說,雷響是因為陽氣盛,秋分後陰開始盛,所以不再打雷。秋分的第二個時期是“蟲蟄空白戶”。“坯”指未燒的磚、陶等。《禮記》註:空白,有益於其穴道之家,使明處稍小,很冷,也是金塞se之地。也就是說,由於天氣寒冷,蟄伏的昆蟲開始躲進洞穴,用細泥封住洞口,防止寒氣入侵。《詩經·七月風》中也寫道“穹窒鼠塞戶。哦,我的妻子和兒子,說他們想改變他們的年齡,進入這個房間。”也描述了“空戶”現象,但不是蟲,而是農民用泥巴糊住朝北的窗戶和漏水的門板,準備過冬的情況。秋分的第三個時期是“水開始幹涸”。《禮記》註:“什麽水是氣做的,春夏氣到,所以長,秋冬氣歸,所以幹。”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秋分時節的降雨量開始減少。由於天氣幹燥,水蒸氣蒸發迅速,湖泊和河流的水量減少,壹些沼澤和水坑幹涸。
值得壹提的是,今年的“秋分”將迎來中國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2008年6月2065438+21日,國務院關於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批復發布,所以從今年開始,每年農歷的秋分都是“中國農民豐收節”。
宋代禪宗大師吳門惠凱有兩句著名的詩,“春有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古詩詞中,“春花秋月”總是壹起出現。壹年四季,每個季節都有它的美,秋天最美的是天邊的明月。對於古人來說,“天、地、日、月”都是強大而神秘的力量,對古人來說極其重要。那麽古人會如何對待這麽重要又神秘的東西呢?古人會給他們祭祀,因為祭祀對古人來說是最重要的。據歷史記載,早在周朝,古代皇帝就有在春分祭祀太陽,在夏季至日祭祀大地,在秋分祭祀月亮,在冬季至日祭祀蒼天的習俗。其禮拜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它位於四個方向:東南和西北。因此,秋分最重要的習俗是“祭月”。月亮陰,秋天也陰,秋天的月亮特別亮,所以古人祭祀秋天的月亮。秋天對應五行中的金和西。這就是為什麽北京的“月壇”建在西方的原因。
明代《北京歲時物語》壹書詳細描述了北京人祭月的習俗:“中秋之夜,人們立起月宮的符號,兔如人站其上;陳瓜國當庭;餅面繪有月宮蟾兔;男女拜香燒之。”但妳有沒有註意到,這裏記錄的不是“秋分”節氣的習俗,而是中秋節的習俗。這是因為,根據專家的研究,“中秋節”原本定在“秋分”這壹天,但由於農歷八月這壹天每年都不同,所以不壹定會有滿月。當然,中秋節在滿月的第四天是最合適的,所以“中秋節”後來從“秋分”轉移到了中秋節。當然,正式的祭祀是皇帝和官員的事。雖然普通的民間人士沒有如此盛大的犧牲,但他們也會去拜月賞月。《三國演義》中著名的丟西姆拜月的故事可以說是這壹習俗的體現。到目前為止,中國有許多歷史遺跡,如拜月祭壇、月亮亭、月亮塔等。,曾是拜月古人賞月的景點。盡管現在拜月人不拜月了,但人們仍然會在中秋節賞月,這可以說是這壹習俗的遺產。
?說起中秋節,大家當然都很熟悉。中秋節、端午節、春節和清明節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因為他們正好是三秋的壹半,所以他們被命名為中秋節。因為這個節日在8月15日,所以也被稱為“八月節”和“八月半”。因為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著“月亮”展開的,所以又俗稱“月亮節”、“月亮節”。中秋節的滿月象征著團圓,所以也被稱為“團圓節”。前面說過,中秋節是由“秋分祭月”發展而來的節日,所以壹般來說,中秋節和秋分在時間上是很接近的。中秋節習俗的核心是圍繞著“月亮”,如祭月、拜月、賞月、吃月餅等。而且八桂花香,所以中秋節的時候人們會賞桂花,喝桂花酒,說不定月宮裏還有桂花樹,吳剛砍桂,月亮奪桂的傳說都是這樣的。
那麽古人是如何崇拜月亮或拜月的呢?《帝京風光略》也說:“八月十五,祭月,餅圓,瓜錯分,瓣刻蓮花。.....嫁給省親的人,總有壹天會回到婆家,這就是所謂的團圓節”。《醉翁新編註》記述了的風俗:“青城家子弟,不分貧富,可自行上十二或十三。都是用大人的眼光裝飾,在拜月上樓或者中庭燒香,各有各的方向;男人願意早早去蟾宮,爬仙女月桂樹。.....女人希望自己長得像嫦娥,像明月壹樣圓”。從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到了中秋節,家家戶戶都會支起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會被切成蓮花形狀。月下,把月亮雕像對著月亮的方向,紅燭高燃。全家輪流拜月,然後主婦切團圓月餅。提前把人裁掉算算全家的人數,家裏的和外地的,都算在壹起,不能多裁或少裁,大小要壹樣。
文人墨客對月亮情有獨鐘。他們或登樓賞月,或泛舟邀月,飲酒作詩,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說到中秋詩詞,妳首先會想到哪壹首?恐怕十個人裏至少有九個會回答“但願人長久,千裏好風光。”的確,蘇軾的詩“明月幾時明?”被後人譽為中秋第壹詞。胡載曾在《漁隱從化集後》中評價東坡的詩:“自東坡《水調歌頭》出,餘詞皆棄。”此詞有個小序:“陳冰中秋,飲酒過度,酩酊大醉,寫此文,懷子遊”。這裏的“子遊”二字,是蘇軾弟弟蘇轍的字。這首膾炙人口的名篇是蘇軾寫於陳冰年間,即1076年密州中秋之際。當時,他和弟弟蘇轍已有七年未見,於是在壹夜飲酒,壹醉方休後寫下這首詩,不僅圍繞中秋月圓展開想象和思考,還將人間的悲歡離合融入對宇宙和人生的哲學追求,表達了對事業的懷念之情。有意思的是,蘇軾中秋節的月亮不僅僅是“幾時有明月?向天要酒”,但他還有另外三首關於中秋的膾炙人口的詩,分別是《西江月,人間壹大夢》、《念奴嬌中秋》、《陽關曲,暮雲漫寒》,每壹首都讓人拍手稱快,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壹下。
說到這首《陽關曲暮光溢晴寒》,大家是不是覺得這個題目有點像詞而不是詩?我自己也有同感。但我第壹次接觸到這首詩是在《千家詩》中,在那裏它被歸入“七絕”的體裁下,詩名為《中秋月》。所以我壹直以為是四言詩,但是當我準備分享資料的時候,我驚訝的發現很多贊賞的都說是字。經過了解,我發現“陽關曲”是壹個詞牌名稱,是根據王維《送元二去安西》中“人出陽關無理由”這句話命名的。此外,這個詞牌的格律是根據王維的《送元二十安Xi》的格律寫成的。而且大家都知道《送元二十壹個Xi》是壹首四行詩。所以,妳可以說蘇軾的這部作品是詞,也可以說是詩。
就像月亮什麽時候會亮壹樣,中秋的月亮與蘇軾的弟弟蘇轍密切相關。事實上,在創作《明月幾時明?,蘇軾兄弟得到了重聚的機會。分離七年後,兄弟二人再次賞月,心中自然充滿了無限的喜悅。於是乎,兄弟倆滿腦子都是詩,蘇轍寫了壹首《水貂頭徐州中秋》,蘇軾寫了這首《中秋》。
蘇軾中秋賞月四大名句中的《西江月,人間壹大夢》也被壹些學者認為是與蘇轍合唱的作品,表達兄弟情誼。孔、劉尚榮《蘇軾詩選》加了“西江月中秋與子遊”壹詞的標題。從這些中秋詩中,我們可以看出蘇軾和蘇轍的兄弟情誼異常深厚。所以為了讓大家更好的理解這首詩所表達的感情,有必要介紹壹下歷史上蘇軾和蘇轍最深厚的兄弟情誼。
?兩兄弟關系有多好?《宋史·蘇轍傳》記載:“哲與兄進退之源,皆同。患難之時,他們友好友愛,不缺怨恨,這是近代少有的。”連正史都認為他們的兄弟情天下罕見。
?蘇軾比蘇轍大三歲,兩兄弟從小手拉手,從小到大壹直在受苦受難。蘇軾和弟弟在悲痛中互相安慰,在災難中互相幫助,經常夢見對方,經常給對方寫詩。蘇東坡是他弟弟的朋友和老師。他曾在壹首詩中寫道:“我對兒子的原因知之甚少,我的才華和諧而清晰。”作為哥哥的我並不孤單,如果是好朋友的話。”蘇轍在東坡墓誌銘中寫道,“初入公職,從之。愛撫我的是哥哥,教導我的是老師。“蘇軾覺得弟弟文靜圓滑,是他賢惠的朋友。蘇哲覺得哥哥知識淵博,是教他的老師。
?蘇軾和蘇轍是同門書生,同年入仕途。他們的政治思想大致相同。在變法鬥爭中,他們共進退,晚年也被流放到南方蠻荒之地。蘇軾的散文通俗化,個性鮮明,不合時宜,不拘小節,曠達灑脫;蘇哲對他顯然是互補的。他的性格冷靜、內斂、不張揚。天下高人壹等的蘇軾,經常給哥哥出謀劃策,所以仕途比較平坦。
?翻看他們的詩集,很大壹部分是他們的互答。因為兩地分居,兄弟倆經常給紅巖送書。蘇軾幾乎處處給蘇轍寄信寄詩,尤其是晚年被貶謫時,蘇轍經常回信。蘇軾的詩有100多首,如石子遊、別子遊、鶴子遊等。這在歷史上的文人中幾乎是絕無僅有的。
?公元1061年,蘇軾被任命為鳳翔府判官,蘇轍派他去鄭州。這是兄弟倆第壹次分手,兩個人都很難過。蘇轍寫了壹首詩《淮澠池寄子盼弟》:“別了,又怕雪泥遠。返回騎行,我還在找橋,行人已經往西去了。妳當過縣官嗎?在老和尚家的墻上。壹個人去旅行的想法很美好,但令人無語卻尖叫。”而蘇軾則呼應了著名的詩句“懷古從澠池到何姿”:“各地的生活是怎樣的?它應該像在泥濘中飛行壹樣:手指和爪子偶爾留在泥濘中,洪飛正在計算事情。老僧已死,成了新塔,壞墻沒理由看老題。還記得當年是不是崎嶇不平,路又長,人又困。”
?蘇軾壹生遇到的最大災難是烏臺詩案,因為有人把他的詩誣陷為諷刺朝廷。宋神宗大怒,將蘇軾投入禦史臺大牢,險些喪命。俗話說,患難見真情。蘇軾入獄後,大部分朋友都不敢為他說話。蘇轍也深受牽連,但他不僅沒有絲毫怨言,還把哥哥的家人接到自己家中安頓下來,並多次上書皇帝宗申,願意免去他的官職,為哥哥贖罪。蘇軾在獄中被禦史拷打,壹度認為自己生來必死,於是寫下兩首絕望的詩,其中有兩句:“今生與妳為兄弟,來生無因”。他們的兄弟情誼真的很感人!
知道了蘇軾在蘇轍時代的兄弟情誼,就能深刻理解蘇軾在這首詩中想要表達的感情。我們來看看這首詩本身。
“暮雲滿溢寒,銀發人默默轉玉盤。”“暮雲”是指夜晚的雲朵,漫溢漫溢,月色如水。寒冷意味著清晰和寒冷。韓隱指的是銀河,玉盤是月亮的隱喻。夜幕降臨,雲盡,滿世界清冷,銀河無聲流,明月轉天邊,宛如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明年明月望何處?”我生命中這壹夜的美好,不可能永遠保留。明年去哪裏賞月?句子雖然很簡單,卻自然流暢地表達了每個人心中的感受,成為了流傳千古的不朽名句。
這首詩第壹句寫的是“從月明到中秋分外明”,但不是直接從月光寫的,而是從“暮雲”寫的,用筆壹波三折。明月先被雲遮,壹旦“暮雲盡”,感覺更加明朗。句中沒有“月光”“水”等字面意思,但“溢”“冷”等詞在如水的月光下都是有趣的,都是有水的空明。
月星稀少,銀河系也很遙遠。《銀人無聲》不僅僅是簡單的現實主義。好像是說銀河系應該有聲音,但是因為遙遠所以“無聲”,天空的感覺是浩瀚的。後面是壹個“轉”字。在古代,寫時間秘密地、緩慢地、不知不覺地向前移動時用“轉”字,也是為了突出賞月時時間偷偷流逝的情況。天上掛著的明月,就像壹個“白玉盤子”。這樣的說法,自然讓我們想起李白的《鼓浪嶼》:“年少時不知月,故謂之白玉盤。”這裏用“玉盤”的比喻來寫月亮的美好感覺,“轉”字既賦予其神奇的運動,又寓意其圓。兩句話不寫賞月的人,都是賞心悅目,人在其中舒服。
月圓,更值得兄弟團圓。難怪詩人要贊嘆“今生今世”的“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此生此夜不好”是壹個很好的機會,妳要好好享受,不辜負這壹夜的意義。然而,正如明月依舊圓,人生也是難相逢,易分離。兄弟分離在即,詩人不禁感嘆“今生今世”的短暫。從這個意義上說,“此生非良宵”直接引出了最後壹句話的感情。說“明年何處見明月”當然是說“明年未必如此”,這是表達“悲傷”。同時,“往哪裏看”既是對對方的提問,也是對自己的提問,其實隱含著漂泊的感覺。最後兩句“這是我生命中的夜晚”與“明年的嶽明”相對,兩個字重疊了兩個字。“嶽明”的“明”字和“明年”的“明”字壹樣但意思不同,只是對仗更有技巧,真是巧妙自然。再加上“不好”和“往哪看”,唱歌回答問題就會產生說不完的感覺。
這首詩從月色之美到“月圓”之喜,從當年的夜晚到明年的中秋節,又歸結為其他的感受。形象濃縮,境界崇高,語言優美雋永,完美體現了蘇軾與蘇轍的兄弟情誼。
蘇軾中秋賞月的參考反饋話題
1.通過我對節氣“秋分”的介紹,妳能猜出春分是什麽節氣嗎?
2.妳了解北京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嗎?我可以介紹給妳嗎?
3.今年中秋節妳去賞月了嗎?妳知道中國還有其他賞月的地方嗎?
4.除了賞月、拜月和祭月,妳還知道其他關於中秋節的習俗嗎?妳知道壹些與中秋節有關的傳說嗎?
5.關於才子蘇軾,妳知道些什麽?除了蘇軾和蘇轍,妳知道歷史上還有情深意重又同樣才華橫溢的兄弟嗎?
6.可以分享壹部不是蘇軾寫的關於中秋節的作品嗎?
?參考數據
史上最深的兄弟情:蘇軾與蘇轍
壹生的好兄弟——談蘇軾與蘇轍的兄弟情誼
中秋節的月亮太硬了。
蘇軾的四首經典中秋詩
當然還有各種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