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土的時候要放“三祭”和壹些水果糕點。福建南京人用茶、茶點和紙錢祭拜。福州有豬頭、螃蟹祭天;莆田人捧素茶祭拜土地、天帝、宅神,早晚要插香;龍海人“報土”後,請工匠用瓦刀敲房屋地基四角,將12張塗有“壽面”的紙箔埋入地下,稱為“報土”。祭奠完地主後,會焚燒約200張“生日紙”,燃放鞭炮。
廈門、同安等地不僅祭奠土地爺,還邀請“住在鄉下的佛”,即“三忠神”等村民信奉的佛,等到他們到家,在家裏掛上“鳳凰在此”、“麒麟在此”等牌子。
有些地方,在土地提交時,犧牲了“魯班的主人”和“楊公的主人”。閩西人擇吉動工,要祭拜“楊公大師”牌位,開墻基時宰殺公雞,滴雞血驅邪。福建上杭的習俗是在宅基地上打壹個小木樁,上端綁壹條紅布,木樁上有“土地爺”牌位,俗稱“七浦石”。開工時,請木匠、泥瓦匠在“譜”前燒香。
福建永定的禮儀是破土前祭奠楊公,將“楊公賦”貼在長約1米的竹片上,豎立在縱軸末端,並適當留出施工位置,使其起到指定縱軸的作用。
同時,木匠師傅拜“魯班師傅”,渾師傅拜“荷葉仙師傅”。祭拜時,主人家必須用三祭、香紙、紅燭祭奠祖先,然後請人用羅盤校準方位。位置再次校準後,立起木樁,開始開炮。
當妳破土動工時,妳應該選擇壹個吉日。晉江人偏愛醜陋和印石,認為下點小雨更好。為了表示開工吉祥,莆田、惠安等地破土動工時必須穿象征喜慶的紅色衣服;尤溪人要把挖出來的前幾筐土堆起來,才能繁榮。各地在破土動工時禁止說不吉利的話或吵架。
奠基儀式相對簡單。壹般在選定的時間和地址燃放鞭炮,然後師傅或工匠挖幾鍬土就完成了。福州、南平等地的鋤頭大多由手藝人操持。挖三遍就是“破土”,閩南閩西挖壹兩遍就可以了。
福建的奠基禮儀比較復雜。打基礎也叫“打基石”、“打基石”。俗話說“打好基礎,年年亨通。”人民歷來重視打基礎。在羅源壹帶,打地基的時候,挖幾尺,填泥石。為了防止得罪地主,事成之後要立個牌子,用紅紙寫上戶名,供上香、蠟燭、水果,蓋上壹把破傘,以示祭祀和道歉。莆仙地區在正式奠定城墻基礎時,會舉行“遷合”儀式,即向地主供奉三祭和果實,基礎奠定後,再舉行“合合”儀式。墻基會用紅布覆蓋,扁筐和錘子會放入紅色的袋子裏。禁止亂扔工具。
在福建永定,人們開始在石頭腳下挖坑。鋪石時,他們先在縱軸壹端放置壹塊“五星石”,即五塊小石象征星星,按壹定方向排列,以示“天地為壹”的吉祥形象。閩南華安等地奠基時,要立“殿臺石”。根據房屋規模的不同,3宅3殿臺石,5宅5殿臺石,即在廳堂中央放置三塊尖上錐形的石頭,高低不壹,中間最高,兩邊呈“山”字形降低。
地基打完了,當地人還是用長大理石做底。但石頭不能蓋在石臺上,因為三塊石頭或五塊石頭表示人口興旺。如果被石頭蓋住,就是“蓋頂”,這是農民的大忌。除了圬工腳和基礎開挖外,整個房子的基礎都要夯實。
地基挖好後,民眾通常會選擇吉日重新動工,以祈求主人平安吉祥。施工結束後,業主請了幾個熟練的木匠、泥瓦匠、石匠,又請了更多的鄰居來互助。福建民居往往是親戚朋友蓋的。除了給工匠發紅包,畢業典禮當天還會招待親戚和工匠。在建造過程中,工匠和助手也在農歷二月初二和十六舉行宴會,以獲得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