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荊楚歷年的記載,五月初五又叫端陽節,因為是盛夏,第壹個下午是天氣好的日子。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人民悲痛萬分,紛紛湧到汨羅江邊祭奠屈原。漁民劃著船,在河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
壹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扔到河裏,說只要有足夠的魚、龍、蝦、蟹,就不咬大夫的身體。
端午節介紹?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中秋節、龍舟節、正陽節、天中節,起源於古代對天象的崇拜,由端午節演變而來。仲夏端午,黑龍七夜升至蒼穹之南,是龍飛翔的吉日,正如《易經·幹卦》第五首詩所說,“飛龍在天”。中午,龍星既是“贏”又是“對”,是好運的象征。其淵源涵蓋了古代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各個方面,蘊含著深刻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過程中,多種民俗融為壹體,節日習俗內容豐富。挑龍舟和吃粽子是端午節的兩大習俗,在中國自古流傳至今,從未間斷。?
端午節最初是由南方吳越的祖先創立的,用以祭拜龍的祖先和祈求辟邪。傳說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於五月五日跳入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也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還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的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源於古代先民選擇“飛龍過天”作為祭祖、祈福辟邪的吉日,將“祛病防疫”的時令時尚註入夏季。端午節被視為“惡月惡日”,始於中原北部,為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而附會。?
端午節的習俗
1,龍舟賽
賽龍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習俗。相傳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死後,楚人不舍其死,壹直劃船追至洞庭湖。同時,人們還希望通過劃龍舟來驅散河中的魚蝦,以避免屈原的身體受到魚的傷害。
2.吃粽子
大多數人在端午節吃粽子,或買或自己做,幾乎粽子成了端午節的標配。端午節吃粽子還和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屈原死後,楚國人把粽子扔到河裏,主要目的是希望魚兒吃粽子,而不是傷害屈原的身體。慢慢吃粽子也成了端午節的重要活動。
3、佩戴香包
在這壹天,父母會給他們的孩子戴香包。壹方面,戴香包會讓孩子看起來更可愛,更有節日的感覺。另壹方面,它意味著辟邪和瘟疫,它寄托了人們的美好願望,希望孩子幸福無病。
4.吊菖蒲
在端午節,種植艾葉和菖蒲也是壹件重要的事情。這壹天,人們會壹大早打掃庭院,然後在大門上插上菖蒲和艾條,起到驅鬼的作用,寄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
?屈原簡介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是戰國時期楚國的詩人和政治家。糜姓,屈氏,人,字原生;而雲名既然是正則,靈字就是偶。約公元前340年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是熊通之子屈先的後裔。?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壹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國詩歌之祖”、“辭賦之祖”。他是開啟“香草美人”傳統的《楚辭》的創始人和代表作者。屈原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從集體唱和到個人原創的新時代。他被後人稱為“詩的靈魂”。?屈原也是楚國重要的政治家。他早年深受楚懷王信任,曾擔任三閭的左突和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吳起之後,楚國另壹個主張變法的人是屈原。他主張“美政”,主張對內提拔人才、任用人才,完善法度,聯合外力抗秦。被貴族們汙蔑,先後被流放到漢北和元香谷。?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攻打楚國杜英(今湖北江陵)無功而返,屈原悲憤交加。石懷沈入汨羅江而死。1953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了壹項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四位世界文化名人之壹。?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田文》。他所寫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與《詩經》並稱“騷”,對後世詩歌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