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中國非常受歡迎的民間節日。這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由於地域遼闊,故事和傳說眾多,不僅產生了許多不同的節日名稱,而且在不同的地方觀察到了不同的習俗。仲夏端午節是壹個升天的節日,以龍舟競渡形式的龍舟節是端午節的壹個重要主題,至今仍流行於我國南方沿海地區。此外,壹系列的端午節習俗是由陰陽數字和季節衍生而來的。按陰陽數,午為陽,重午最陽;五行屬火,時在仲夏月,天時地利人和,萬物生長,潛力極高;重午是天地清凈健康的吉日。古人把午後三時和午後三時視為消除陰邪的最重要時間。古人也將端午節視為吉祥之年,恰逢夏季至日,稱之為“龍舟節”,據說“千載難逢”。夏天是陰陽相爭的季節。陽向上,陰被迫向下。午後,純陽健康,這是陰所怕的。夏天也是趕走瘟疫的季節。盛夏,端午陽氣十足,萬物在此時欣欣向榮。是壹年中草藥藥性最強的壹天。端午節采集的草藥,祛病防病最有效。由於午時人間純陽正氣匯聚,草藥在這壹天的神奇特性,從古代流傳下來的端午節習俗,很多都以祛陰邪、祛病防疫為主題,如掛艾草、午時飲水、泡龍舟水、紮五色絲線辟邪、洗草藥水、熏蒼術祛病防疫等。
定制活動
端午節是避邪、防疫等多種民間習俗的混合體,所以後世有人認為端午節源於古代人們為“避邪防疫”的節日。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代節日的形成蘊含著深刻而豐富的文化內涵。古代節日重視神靈、祖先信仰和祭祀活動,精神信仰是古代傳統節日的核心。不是世代相傳的避邪防疫的民間節日。端午節源於古代“避邪防疫”的說法,是後人對古代節日文化內涵的誤解。關於端午節的祝福語,大多數民俗學專家認為,只有在端午節之後,傳說和歷史人物才被附加到節日上,賦予它其他意義,但這些意義只是端午節的壹部分。“端午有益健康”是近幾年才開始傳播的。許多古詩描述了端午節的節日氣氛。端午節自古以來就是吃粽子、烤龍舟的喜慶日子。古代端午節時熱鬧的龍舟表演和歡樂的美食宴都是慶祝節日的表現。端午節快樂是傳統。
在傳統節日中,民俗多而雜,或者說只有端午節能與春節相提並論,都有祈福消災等禮俗主題,寄托著人們迎祥、驅邪、消災的美好願望。端午節在歷史發展和演變中融合了多種民俗。端午節的習俗很多,因地域不同,習俗內容或細節也有差異。端午節的習俗活動是以祈福、鎮邪、擾災的形式進行的。內容豐富多彩,生動喜慶,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每年端午節前後,全國各地都會舉行許多特殊的節日,如劃龍舟、掛艾草和菖蒲、包粽子、九獅拜象、遊龍等。,既有傳統又有創新,豐富多彩。在端午節期間表演傳統民俗活動,不僅可以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還可以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端午節文化在世界上有著廣泛的影響。受端午節文化影響的國家有韓國、日本、新加坡、越南、美國、德國、英國等。
各種傳統民俗活動:
巴龍舟
劃龍舟是端午節的壹項重要活動,古代流行於吳越楚地,現在在我國南方沿海地區也很流行。它傳到國外後,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性的比賽。根據河姆渡遺址的第壹次發掘報告,早在7000年前,古代先民就已經用單木雕刻出木船,並用木槳劃動。“龍舟”壹詞最早見於《穆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沼澤。”我在《前九歌·向君》中說:“今日駕飛龍北去,駕我路到洞庭”,“石瀨淺,飛龍婉約”。學者認為文章中的“龍”就是龍舟。
劃船龍舟歷史悠久,是多人集體劃船比賽。龍舟比賽分為幾個部分,如邀請龍,祭祀龍神,遊龍和收集龍。在賽龍舟之前,通常會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壹是請龍,祭神。比如廣東端午,端午前要選個吉日出水,祭完神,裝上龍頭龍尾,然後準備賽跑。閩臺赴媽祖廟朝拜。以前人們祭祀龍神時,氣氛非常嚴肅,祈求保佑、風調雨順、辟邪、災異,壹切順利。在屈原的家鄉湖北省秭歸,也有劃龍舟祭拜屈原的儀式。
掛艾草和菖蒲
端午節,各種能驅邪祛病的花草,早就布置好了。人們把艾草和菖蒲作為端午節的重要內容之壹。如門上掛艾草,《荊楚紀年》:“采艾草如人掛門上以毒氣。”這是因為艾蒿是壹種重要的藥用植物,還可以用來治病、艾灸穴位、驅蟲。五月的艾葉含艾葉油最多(此時正處於溫生長旺盛期),所以效果最好,人們爭相采摘艾葉。家裏經常掛幾株艾草。由於其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辟邪、防蚊、辟邪。
“艾”又名艾葉、艾蒿,其莖、葉中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其特有的香味能驅除蚊蠅蟲蟻,凈化空氣。菖蒲的葉子還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醒腦、開竅壯骨、散結殺蟲、殺菌的藥物。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流傳已久,主要是因為它有入藥的作用。如宗谷《荊楚紀年》說:“雞未啼時,采艾草者,狀如人,取之而取之,受灸甚效。就是愛彩化成人形掛在門上的日子,可以毒氣。”
端午節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粽子,壹種糯米,是人們在節日用來祭神的貢品。在節日裏崇拜上帝是壹個古老的傳統習俗。糯米有很多種,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種類的糯米。粽子是端午節獻給上帝的貢品。粽子的主要材料是大米、餡料、箬葉(或柊葉)等,種類繁多。由於各地飲食習慣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味道上來說,粽子可以分為鹹粽子和甜粽子。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幾千年,成為中華民族最有影響、最廣泛的民間飲食習俗之壹,並流傳到朝鮮、日本和東南亞國家。
歷史上與粽子有關的文字記載,大概出現在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解釋為“粽葉包米”。西晉周人寫的《風物誌》中,明確提到了“交書”二字:“仲夏為初五,方伯極和。賞順德角龜鱗。”粽子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確切的起源日期不詳。東漢末年,小米泡草木灰水。由於水中含有“堿”,小米用葉子包起來,煮成四角形,稱為廣東堿水粽子。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雜粽子,米飯中夾雜著動物肉、栗子、紅棗、紅豆等。,品種增多。粽子也被用作交流的禮物。到了唐代,粽子用的米“潔白如玉”,形狀出現了圓錐形和菱形。到了宋代,已經有了“蜜餞餃子”,也就是水果進餃子。明清時期,粽子成為吉祥食品;相傳,當時所有參加科舉考試的秀才,為了討壹個歡心,都要在家裏吃專門為他們包好的“筆粽子”,看起來像毛筆,諧音“必打”。
放風箏
在中國南方,孩子們在端午節時放風箏被稱為“飛災”。風箏是將紙或絲貼在竹條等骨架上,拉壹根系在上面的長線,在風的作用下可以放入天空,屬於只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
草藥水(木蘭湯)
草藥水,也就是古籍記載的木蘭湯,中午洗草藥水可以治皮膚病,祛邪氣。端午節是壹年中草藥最多的壹天,中午到處都是藥。端午節期間,中國許多地方都有采藥、熬藥、泡水的習俗,端午節草藥的藥性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雜藥集》卷二十二引用《荊楚歲時雜藥集》佚文:“五月五日,爭雜藥可治百病。”現存關於洗藥洗水習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西漢末年的《大戴禮》壹書,但本文所說的蘭花並非蘭花,而是飛機草或菊科草本植物,有香味,可水煎沐浴。這壹習俗至今仍存在,並廣為流行。在廣東,孩子們用艾草麥藥或艾草、香蒲、鳳仙花、玉蘭花等花草燒開洗凈,而青少年和成年男子則到河邊、沙灘上洗澡,稱為洗龍船水,以洗去厄運,帶來好運。在湖南、廣西等地,柏葉、銀蓮花根、艾草、菖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澡,不分男女老幼,全家洗。
系五色絲線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五行的五種顏色“藍、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五彩絲線或是古代南方人紋身的遺風《漢書》:“越人常在水中,所以剪去頭發,把身體紋成龍的樣子,看不出有什麽害處。”端午節時用五色絲線紮手臂曾是壹種流行的節日習俗。傳給後代,它發展成為許多美麗的裝飾品,如長壽縷,長壽鎖,香囊等。,其制作日趨精美,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術。
在端午節,孩子們要在手腕和腳踝上系上五顏六色的絲線來辟邪。傳統上,紅色、綠色、黃色、白色和黑色的粗絲線被擰成彩色的繩子,系在孩子們的手臂或脖子上。從5月5日開始,直到七夕“齊”的生日,他們才被解開,和金俊壹起焚燒..還有壹種說法是,在端午節後的第壹個下雨天,把五顏六色的線剪下來扔在雨裏,意味著河水會把瘟疫和疾病沖走,意味著可以辟邪惹災,帶來壹年的好運。
中午喝水
中午的水就是星期天中午在井裏抽的水。端午節“中午喝水”是盛行於南方沿海地區的傳統習俗。中午喝水就是端午節當天11到13之間從井裏打水。正午重午,太陽升至太陽之上,故“午水”稱為“極陽水”、“龍牧水”、“正陽水”。古人把午水視為好運水。這壹天中午陽光最充足,中午驅邪效果最好,有驅邪、凈化身體、排除障礙的功效。據說中午用來泡茶、釀酒的水特別醇厚,喝生水甚至有治病的奇效。有句諺語:“午時洗眼,亮如黑鸛”,又說“不如午時喝壹口水,以補三年”。
朱楊香
東漢王充寫的《論衡》中,記載了端午節“鑄陽歲”的禮儀和習俗:“陽歲取火於天,五月午時,五石熔化,鑄為器皿,激動發光。當他們升到太陽下,火就會來,這也是獲得真火的方法。”古人認為午時有三火,是太陽正旺的時候。這時正是熔金鑄鏡的最佳時機,鑄出的銅鏡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用鏡子辟邪的習俗在南方沿海地區被廣泛使用和傳承。常見到出生不久的孩子,戴著銀鏡等飾品。這種小銀鏡是孩子們用來避邪的。新建的寺廟道觀經常在屋頂中間用銅鏡裝飾。甚至在現代住宅區新建築的門窗上方,也經常可以發現懸掛的鏡子,這是用來辟邪的。這說明鏡子辟邪的文化信仰深入人心。
泡在龍舟水裏
廣東人把端午節前後的雨稱為龍船水、龍水、龍降水等。,並認為這種水是吉祥的,有辟邪的作用。仲夏端午節,黑龍星在正南方向翺翔。在民間信仰中,龍是吉祥之物,是風雨的主宰。龍在天空和雲雨中飛翔。自然,每年端午節前後,我國南方暖濕氣流活躍,在廣東、廣西、福建、海南等地與自北向南的冷空氣相遇時,往往會出現持續、大範圍的強降水。端午節強降水來臨時,河水水位迅速上漲,為龍舟垂釣提供了良好的場地。泡龍船水是中國南方流行的壹種傳統習俗,因為龍船水寓意吉祥,人們認為龍船水和龍船滑過的水是“大運水”。按照傳統說法,泡龍船水意味著好運,萬事如意。
裴鬥娘
舊時江南多見五結女子頭飾。有些地區也叫健康人。這個東西起源於遠古行走,是Ai人的壹種不同形態。《賈青錄》引《唐宋遺事》雲:“誰在大江南北,五日得壹等獎之制,殊為巧妙。...蓋著壹個寶,繡著無數的流蘇,鈴鐺,鈴鐺,或者串在壹起,叫豆娘,打不過。”
畫額頭
端午節用雄黃塗抹小孩額頭的習俗,雲可以驅除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在孩子額頭上畫“王”字。壹種是借雄黃驅毒,壹種是借虎額(“王”如虎,虎為百獸之王,因換成虎)鎮邪。除了額頭、鼻子、耳朵,其他地方也可以塗,用意相同。山西河曲縣誌記載:“端午飲雄黃酒,敷小兒額、手、足...能延長病情。”
躲端午節
躲端午節,簡稱“躲午”,也叫“躲五天尾”,是當地的壹種民俗,舊時流傳於中國北方。在古代北方習俗中,五月和五月五日是邪惡的月份和日子,所以需要避免很多事情,因為有端午節帶婦女回家躲避的習俗。《嘉靖隆慶誌》也記載有雲:“嫁女召歸過節”。又《欒州誌》:“女子新娘子迎月歸,謂之“躲端午”。
忌五毒
端午節在古代北方人眼中是毒日、惡日,但民間壹直流傳下來,所以有各種求平安、避五毒的習俗。其實這是因為北方夏季天氣炎熱幹燥,人容易生病,瘟疫也容易傳播;再加上蛇和昆蟲容易滋生咬人,就形成了這個習慣。人們認為五月是五毒(蠍子、蛇、蜈蚣、壁虎、蟾蜍)出現的時間,要用各種方法防止五毒的危害。壹般在屋內貼壹張五毒地圖,在紅紙上印上五毒,然後在五毒上紮上五根針,即把毒物刺死,不能再猖狂。民間還在衣服上繡五毒,在糕點上裝飾五毒圖案,都是驅逐之意。
采集草藥和制作涼茶
采藥是端午節最古老的習俗之壹。民間傳說認為,端午節陽氣十足,是壹年中草木中藥最旺盛的壹天,端午節藥味十足。采藥是因為端午節前後草藥的莖葉成熟,藥性好,這壹習俗就在這壹天形成了。端午采藥,擺各種花草驅邪,由來已久。這種習俗在漢代影響廣泛,後來逐漸影響到東亞各國。《夏鄭瀟》載:“此日貯藥以除毒氣。”《雜藥集》卷二十二引用《荊楚歲時雜藥集》佚文:“五月五日,爭雜藥可治百病。”魏末《齊姚敏疏雜註》中有“五月捉蟾”的記載,也用於制藥。中國民間仍然普遍認為端午節吃的藥最有效。支撐這種民間信仰的原理,自然是基於壹種宇宙論的解釋:在端午節或這壹天的中午,由於季節的變化,太陽曬得正盛,但同時,各種草藥生長得最茂盛,所以在這壹天采集的草藥是最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