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是為了紀念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屈原,也正因為如此,解放後端午節被命名為“詩人節”。
瞿平(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原名屈原,但也以正則雲命名。漢族,戰國末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先的後裔。雖然屈原忠於楚懷王,但他卻屢遭排斥。懷王死後,因項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後死於汨羅江。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壹,也是中國最早為人所知的著名詩人和世界文化名人。他開創了“楚辭”的風格和“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有《離騷》、《九歌》等。
在中國歷中,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說法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立即劃船施救,壹路到洞庭湖,卻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當時下著雨,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博士時,又冒雨出門,沖進了茫茫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在江河上劃船,後來逐漸發展成龍舟比賽。百姓怕河裏的魚吃了他的屍體,就回家帶飯團扔到河裏,防止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吃粽子成了習俗。
端午節當然少不了主角粽子。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的另壹個傳統習俗。粽子應該算是中國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小米就被茭白(zinia latifolia)的葉子包裹成角狀,稱為“角粟”;用竹筒包裝的大米密封烘烤,稱為“筒粽子”。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餃子的原料除了糯米外,還加入了益智仁,煮出來的餃子稱為“益智餃子”。米飯混合了動物肉、栗子、紅棗、紅豆等。,而且品種越來越多。粽子也被用作交流的禮物。
盛唐時期,粽子用的米“潔白如玉”,形狀出現圓錐形和菱形。日本文獻中有“大唐粽子”的記載。到了宋代,已經有了“蜜餞餃子”,也就是水果進餃子。詩人蘇東坡有詩“粽子裏見楊梅”。
直到今天,每逢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中國家家戶戶都要泡糯米,洗粽子葉,包粽子,花色品種更多。從餡料來看,北方有多袋北京棗棕;南方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幾千年,並傳播到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國家。
2.端午節板書材料:端午節的習俗
首先,給孩子準備五色絲線
古人認為五月是惡月、疫月、毒月。他們認為,在五月,蛇、蠍子、蜈蚣、壁虎、蟾蜍等五種毒蟲開始活躍,妖魔鬼怪也很猖獗,疾病和流行病蔓延,到處都是毒氣。壹般在端午節穿五色絲線辟邪。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五色是吉祥的顏色。所以在節日的淩晨,大人起床後第壹件重要的事就是在孩子的手腕、腳踝、脖子上系上五色線。綁線時,禁止小孩說話。五色線不可隨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壹場大雨或第壹次洗澡時扔到河裏。據說小孩穿五色線可以避開蛇和蠍子的傷害,扔到河裏,表示河水會沖走瘟疫和疾病,讓小孩平安健康。
第二,龍舟比賽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習俗,也是漢族端午節最重要的民俗活動之壹。在我國南方廣泛存在,北方靠近江河湖泊的城市也有龍舟比賽,且多以劃龍舟、舞龍舟的形式進行。關於賽龍舟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如祭祀曹娥、屈原、水神或龍神,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末期。龍舟賽最早傳入日本、越南、英國等周邊國家,是2010年廣州亞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
第三,吃粽子
粽子又稱“角粟”、“筒粽子”,是用糯米包裹粽子葉蒸成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食品之壹。粽子早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的。在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的食物。根據民間傳說,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壹,也流傳很遠。日本、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等華人聚居的地方也有吃粽子的習俗。
第四,掛菖蒲葉
掛艾葉菖蒲是漢族民間的節日習俗。端午節,大廳掛艾葉,剪成老虎的形狀或剪成老虎的樣子剪彩,貼上艾葉。女人們競相佩戴它們來驅走邪靈。用菖蒲作劍,插在門榻上,有驅鬼的神奇功效。在端午節,家家戶戶都用菖蒲、艾葉、石榴花、大蒜和龍舟花來制作人形,稱為“愛人”和“艾虎”。他們制作花環和裝飾品,美麗而芳香,婦女們競相佩戴它們以驅走邪惡。民間有句諺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壹。家家掃庭,眉心放菖蒲、艾條,掛在堂上。
五、喝蒲酒、雄黃酒、朱砂酒。
喝蒲酒,雄黃朱砂酒,噴酒。《荊楚紀事》:“菖蒲(壹種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於水邊,地下有淡紅色的根,葉子形狀像劍和穗。”。根莖可入藥或入藥)或刻或切絲涼酒。“蒲酒清香爽口。後來酒裏加了雄黃和朱砂。謝明趙哲的《五雜醉》:“飲菖蒲酒也...和雄黃壹起喝。“馮明滎經《廣義月令》:“初五,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故無毒蛇之虞(古書所提毒蛇)。給墻壁和門窗灑水,避免毒蟲。“這種習俗流傳很廣。正是在端午節,白蛇喝了雄黃酒,露出了本來面目。
其實除了以上,端午節還有很多習俗,比如做蛋糕,跳鐘馗,戴香囊。端午節應該是除了春節之外習俗最多的傳統節日。
3.端午節板書材料:端午節的發展歷史
先秦時期
在先秦時期,朱宣鹹國畫端陽節在南北有不同的習俗,但作為壹個“節日”,五月五日各有側重。
在戰國時期,人們把五月五日視為“惡月”和“惡日”。《大笠》雲:“五月五日留蘭花洗澡。”
秦朝
秦以後,由於國家的統壹和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風俗習慣也融合在壹起,端午節就是在南北風俗融合的基礎上形成的。但從目前的文獻來看,漢代的端午節習俗主要是為了避邪。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人民飽受戰亂之苦,所以端午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屯兵”。用五色絲綢染練而成日月星辰飛禽走獸之形,繡以繡品和金線,稱為“冰冰”,漢代以後又以“長命線”或“續命線”命名。
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端午節在習俗和形式上繼承了前代。但從性質上來說,過去具有特定意義的節日、習俗活動,大多演變成了節日娛樂活動。“惡日”不再邪惡,充滿了節日的歡樂。在唐玄宗的《端午三堂宴》中,記載了午時皇宮裏燈火通明,邀請優雅的朝臣大擺宴席。"廳堂清幽,樹深風長."
唐代端午節的民俗活動與前代類似。如《酉陽雜》記載:“北方女子入五時圖,五時花,上帳。是日入長命,轉結,皆是畫像所帶。”長生縷,但制作不同,用絲縷形成人形更具裝飾性。五時圖是五條毒蛇、蝙蝠、蟾蜍、蜥蜴之類的,是五毒圖的前身,而這壹習俗壹直影響著明清兩代。午後的花是石榴花,五月是石榴花盛開的時候。到了唐朝,玉米餃子也翻新了。《文昌劄錄》記載:“唐初五,團子百個,團子九個。”唐玄宗《端午三堂宴》詩中有“腧穴填氣場,細絲可口,四季花競巧,九子爭新奇”之說“百索粽子”也是唐朝皇帝送給官員的食物。
唐朝的龍舟賽尤其值得壹遊。唐朝鼎盛時期,經濟繁榮,人民生活相對穩定。在節慶娛樂方面,壹方面是上升趨勢,另壹方面壹些民俗和活動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所以賽車之風特別盛。
宋朝
宋代以後,端午節的許多習俗都發生了變化。漢魏時期,朱鎖和陶印被應用於門戶網站,以阻止邪靈驅除瘟疫和辟邪,而在宋代,他們註意粘貼石天符號。陳的《歲時廣記》引用歲時雜記說:“端午節,大家都畫的像來賣。”還有壹個泥塑的張天師,以艾為頭,以蒜為拳,放在門戶上。
到了宋代,漢族的端午節習俗也被遼國和金國吸收。比如《遼史·禮記》記載遼朝的重午大典,皇帝要穿長壽花彩縷坐起。我們也要給南北朝臣以生命。除了吸收壹些漢族習俗外,金國還有祭天的儀式、射柳的習俗以及端午節擊掌鞠躬的娛樂活動。《晉史·世宗傳》記載:大定三年(公元1264年),金世宗“幸於廣元樂園射柳,勝者賜差,故回長武殿設宴。老了是自然的。”這壹習俗在《晉李實誌》中有詳細的描述。金俗中,七月十五日、七月九日舉行祭天儀式,並搭建平臺祭天。五次祭天之後,射手們應該是按輩分的順序。射完柳樹再打馬球。
4.端午節黑板報的文字材料:少數民族的五月五日習俗。
滿族端午節
滿族人慶祝五月初五是為了福禍。據傳說,很久以前,天帝派人到人間去觀察人們的感情。五月初五,天帝使者裝扮成賣油的人,喊道:“壹個葫蘆兩斤,兩個葫蘆三斤。”大家都搶著買,只有壹個老人不僅不肯買,還跟老人說賬算錯了。油賣完了,那人跟著沒買油的老頭說:“妳是個好人。瘟神今晚發了壹場瘟疫。在妳的屋檐上種艾葉可以避免瘟疫。”老人聽了這話,挨家挨戶告訴所有的人,家家種艾葉,瘟神也減不了瘟疫,人得救了。五月初五,滿族人講究在屋檐上插艾葉防病,郊區也講究踩露水。據說在這壹天用露水洗臉和穿和服可以避免生瘡和眼疾。
水族端午節
水族有吃素的習俗。據說水族的遠祖從江西遷到了貴州的三都地區,在那裏耕種土地,開始了家族事業。某年秋天過後,遠祖的四個兒子來拜訪。遠祖上樓拿肉招待他們的時候,不小心摔倒死了。從此,從端節第壹天起,水族只許吃素,端節以後才可以吃肉。
納西龍舟節
納西族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早上吃糯米加糖棗,喝雄黃酒。門前是白桿子,三根葛根,兩個大麥穗。長輩要在十五歲以下的孩子身上綁五色棉線,稱之為“維生線”。男生繞左手腕,女生繞右手腕。生命線需要佩戴壹個月,直到6月27日火把節的最後壹天才取下燒掉。節日期間,市場上還會設立藥材攤,出售各種珍貴藥材。婦女們刺繡小香囊、錢包、洋娃娃、扇面、筆套和其他手工藝品。
戴宗保節
傣族民間節日。流行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部分地區。夏歷在五月的第五天舉行。節日期間,身著盛裝的未婚青年男女在村邊的樹下圍成壹圈唱情歌。然後,小夥子把餃子扔給喜歡的姑娘。女生如果有興趣,就把他們接了過來,兩個人都去附近僻靜的地方談了戀愛,直到日落才離開。
藏花采摘節
藏族傳統節日。流行於甘肅和四川交界的於波地區。農歷五月初五,“六壹”充滿了歡樂,持續了兩天。也叫。女兒節。很久以前,當地壹片荒蕪。是壹個叫蓮芝的女孩教人們如何種田,如何采花治病。後來,蓮芝小姐在五月初五摘花的時候滑倒摔死了。為了紀念她,人們逐漸形成了采花節。花節的主要活動是搶水、摘花、祈福。在節日的早晨,人們想抓住泉水來清洗身體和飲用。據說在這壹天沐浴在太陽不照耀的泉水中可以獲得好運,飲用可以驅除疾病。然後,年輕的男女們盛裝打扮,帶著美味的食物去40英裏外的阿裏坎山采花。出發時,村裏的男女老少唱著歌為他們送行,采花人則表達了他們采花的決心和願望。到了采花坪,女孩采花,男孩砍柴、撐盆、搭棚。晚上,他開始唱歌跳舞直到午夜。當她第二天回到村子時,女孩把花插在頭上,戴著花環,提著裝滿花和草藥的籃子。村口,全村人聚集在村頭,鳴槍,送酒,送包子,祝賀采花青年歸來。采花姑娘給各家各戶送禮物(蔥花、厚雪松),祝他們好。
5.端午節板書材料:端午節古詩詞
端午節
(唐)文秀
節日分端午節,據傳是屈原。
楚江之空我能笑,直洗不了。
七大定律。端午節
殷(唐)
少年逢年過節更深情,但年紀大了,就會感到悲傷;
沒用,但是祈求酒和酒就好了。
鬢角日添白頭,石榴年年放艷;
幾千年的聖賢愚人都是瞬間的,幾個人在幾個名字裏迷失了。
比賽歌曲(節選)
(唐)張劍鋒
5月5日,陽光明媚,華陽在河邊唱小英;
國君出郡前,早聽得河上和音;
國君出來,準了,馬已被紅旗牽;
兩岸羅衣聞香,銀釵照霜刃;
鼓聲三響紅旗開,兩條龍躍出水面;
影浪飛向萬劍,鼓浪聲如雷;
鼓聲越來越近,兩條龍的目光如壹瞬間;
坡上百姓驚雷,桿上彩虹暈;
前船中標下水,後船失勢揮手。
界頂門。端陽
(清)李景山
櫻桃桑葚和菖蒲,再買壹壺雄黃酒。
門外掛著黃紙,卻懷疑賬戶主人怕了符咒。
七大定律。端午節
老舍
端午節風雨滿堂,村裏的孩子還穿著舊衣服;
相邀攜帽,敢為泥深愛草堂;
有骨肉相聯沒錢買酒賣品的客人;
那時候的魚三尺,沒有今天的豆子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