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納西族傳統節日

納西族傳統節日

納西族“納西”是這個民族聚集的西部地區24萬人的自稱名稱;東部地區多自稱“納如”,部分地區自稱“納恒”、“納”。“納”在納西語中是“大”或“高貴”的意思。“西”、“儒”、“恒”都有“人和種族”的意思。過去東部地區的納西族被稱為“莫邪”,新中國成立後統壹為“納西族”。納西族主要居住在麗江地區的納西族自治縣,在四川省的寧蒗、水笙、未夕、中甸、德欽、鹽源、鹽邊、木裏等縣也有少數納西族。

納西族新年元宵節是雲南麗江的壹個納西族節日。每年正月初六開燈,謝燈是十五。

節日期間,納西族人會舉行燈會。以村為單位,人們用五顏六色的紙、布、絲等。制作動物和植物形狀的燈籠,如牛和龍,並在大型集會上輪流表演。傳統元宵節的節目也很豐富,都是納西族的故事,比如(阿牛妹戲謔)、“老壽星放鹿”、“龍打夜明珠”、“鳳舞”、“獅子繡球”。

納西棒棒俱樂部的傳統節日聚會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舉行。“棒棒”是棍的意思,“棒棒俱樂部”是棍的交易會。

關於這個納西族的節日有壹個傳說:早些年,這壹天,木土司請喇嘛在玉皇閣念經,為祖先超度神靈。清朝雍正元年,納西族農民和手工業者經常在十五計劃上的木土司官衙門前擺攤賣貨,後來逐漸形成了交換各種竹木農具的日子。民間還有壹種說法,認為“棒棒會”是納西族對試圖反對土改還鄉的穆氏家族的示威抗議。只要穆圖斯敢做復辟,人們隨時可以拿著棍子反對他。

現實中,納西族是壹個農耕社會,由於社會條件的限制,他們的農具大多是木制的。所以,舉辦棍貿大會不僅是壹次聚會,更是壹次交流會。節日期間,人們來到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大研鎮,把棍子放在攤位上進行交易。棍子的品種也很多。棍會結束後,人們帶著自己滿意的棍子回家,制作斧頭、耙子、鋤頭等農具,迎接春耕的到來。

納西白沙農具協會在納西語中被稱為“黨妹空鋪”。雲南麗江納西族的傳統節日聚會是壹年壹度納西族農具和土特產的盛大交流會。它在每年春節後的第壹個月的第20天舉行。

這個時候正好是準備農耕的時間,於是納西族人從四面八方趕來,在白沙街交換農耕所需的各種農具和其他土特產。這次交流會的商品數量和品種在壹年中是絕無僅有的。

納西族白水臺節是雲南省中甸縣三八納西族的傳統宗教節日,在每年農歷二月八日舉行。

相傳納西族東巴教創始人丁巴什羅曾師從壹位藏族喇嘛。因為家裏窮,他學不了經典。後來有壹天晚上,他偷了經書,逃到三八鄉的壹個山洞裏,在那裏翻譯經書,傳教,創立了東巴教。洞穴附近有壹個白色的水平臺。經過多年的沈澱,泉中的鈣化物形成了梯田形狀的白水臺,因此被東巴基督徒奉為聖地。每年農歷二月初八,數百裏外的方圓納西族人都會聚集在這裏燒香、拜佛、祈禱、賞怪泉。之後,納西族人在附近的叢林裏野餐、跳舞、唱歌,舉行賽馬等體育賽事。

納西族牧羊節又稱“羊節”、“青年節”,是雲南省納西族的傳統兒童節,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

這壹天,納西族家庭的孩子們湊錢準備了肉、菜等美味,帶著他們到山坡上野餐、玩耍。壹些富裕的家庭也會在這壹天邀請放牧的孩子來吃飯。在麗江的大研鎮,女孩們通常在節日那天和孩子們壹起湊錢在山裏買零食、水果、肉、蔬菜和其他野餐。因此,它也被稱為“基督教青年會”。

納西族三花節又稱北嶽廟會,是雲南麗江的納西族節日。它在每年農歷二月和八月的第壹個羊日舉行。

三朵花是納西族千百年來信奉的保護神。在這壹天,人們會去三座寺廟祭拜民族的三位最高保護神。祭品有全豬、全羊、雞、魚等。,而且祭祀儀式相當隆重。參與人數之多,也是麗江所有寺廟中罕見的。

納西族的東山廟會也叫“豬節”。雲南麗江納西族傳統民間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九舉行。

這壹天,納西族家庭的主婦們要先準備壹碗綠色的蠶豆,然後帶著它們去東山寺燒香磕頭,向寺裏供奉的木刻豬雕像供奉祭品,祈求來年家裏的豬肥。東山廟會也是青年男女社交、談戀愛的最佳時機。屆時,青年男女會穿上自己喜歡的衣服,三五成群地趕往會場。在廟前吃零食的時候,男青年會以討飯為借口和自己選擇的姑娘搭訕。如果姑娘有情,過了這個納西節再聊,進壹步交往。

納西族的傳統節日三月節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它在農歷三月舉行。

節日的主要內容曾經是騾馬交易。新中國成立後,三月成為納西物資交流會,越辦越紅火。

納西族清明節納西族人在每年的清明節也舉行祭祀儀式。在麗江和中甸地區,祭祖儀式在庭院舉行,只祭祀曾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祭祀時,地上種三棵白栗樹,樹前放三塊石頭,代表要祭祀的祖先。然後焚香點燭,擺上酒肉米茶等供品。祭祀分為生祭和熟祭。祭祀儀式由東巴主持,東巴誦讀《復活經》。納西族家庭,男女老少,每次念到祖先的名字,都要向代表祖先的三石磕頭,敬酒供餐。

納西族人洗腳將是雲南麗江的壹個納西族節日。每年兩次,壹般在農歷6月20日至30日和農歷9月10日至30日之間舉行。

節日那天,無論農活多忙,納西族家庭都要給牛放壹天假,給牛洗澡、刷毛,做十二個小麥面餅給牛吃,在牛角上掛壹串餅幹。除此之外,還要加上優質的草給他們吃,以答謝他們壹年來的辛苦。

納西族火把節是納西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舉行。

玉帝厭倦了在天堂的生活,所以他想看看地球上的生活。當他看到地球上人們美好的生活時,他突然被殺死了,於是他命令掌管火的紅面神下來燒掉地球。紅面神不忍看到人間所有美好的事物,於是欺騙了玉帝。玉帝發現後,就把紅面神給殺了。然後他派了另壹個神。同樣的,神也不想傷害善良的人,就出了壹個主意,讓人們連續三個晚上點火把來迷惑玉帝。當時正好是6月25日到27日。玉皇大帝看到人間壹片火海,就安詳地睡去了,終於讓世界免遭壹場災難。為了紀念這兩位功勛神,納西族每年這個時候都會舉行火把節。納西族蒼灰節又稱“長夏節”,是雲南省納西族的傳統節日,每年夏季舉行。

納西族人認為,壹旦漫長的夏季到來,躲在洞穴裏的蛇和昆蟲就會相繼出來。為了防止毒蛇和害蟲進入屋內,舉行了扔灰活動。傳說在古代,龍和人類是同父異母的兄弟。當兄弟倆分開時,父親和母親把土地給了人類,把水給了龍。因為土地的水源被龍控制,人類不得不做出犧牲,祈求龍的保佑。象山住著壹位山主。由於對龍的虔誠祭祀,他的牧場風調雨順。有壹次,山主因為扔廚房灰,向變成龍精靈的七彩鏈子蛇吐口水,得罪了龍。結果天地都裂了,災難持續了好幾年。從此,人們知道毒蛇怕廚房灰,於是每年夏天都往家裏撒廚房灰,防止蛇和昆蟲進屋傷人。後來就成了今天的除灰節。

在節日期間,納西族人白天唱歌,參加社交活動和舉行其他娛樂活動,如摔跤和鬥牛。晚上,人們舉著火把慶祝節日。年輕人舉著火把穿過田野,繞著山路,載歌載舞,直到深夜。

雲南省寧波縣永寧、拓枝的納西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歷七月十五舉行,因活動地點在瓦哈山而得名。

當地納西族認為瓦哈山是壹座有天坑的雄山,山因其雄偉而受到人們的尊敬和崇拜。相傳,藏族活佛阿保奇曾來此觀風水,擇祭祀之地,並對當地納西族人說,只要祭祀得好,來年就會興旺發達。後來,朝拜瓦哈山的人漸漸多了起來。這壹天,納西族人聚集在山上舉行祭祀活動。

納西族人參觀獅子山的傳統節日是在每年夏歷的7月25日舉行。

關於這個納西族的節日,有壹個美麗的傳說:在滇西瀘沽湖西岸,有壹座氣勢雄偉的獅子山。據民間傳說,它是納西族神話中的壹位女神,名叫“甘木”。也有人說它支配著人口的興衰,農作物的質量和人們的健康,婚姻和生育。長期以來,納西族人對這位女神的描述都是崇敬的。每年夏歷7月25日,人們聚集在這座山上,壹是為女神歡呼,二是向女神獻祭,祈禱她能保佑人們生活得更好更幸福。納西族人認為,當地女性之所以能幹,是因為有女神的保佑。

納西族人嘗新會,也叫“吃新米節”。雲南納西族的傳統節日。通常在每年農歷八月的鼠日舉行。

納西語中“鼠”的發音與“富庫”相近,所以人們認為鼠日是吉日,希望來年風調雨順,莊稼豐收。逢年過節,人們到田裏采摘飽滿的小米,回家後加工成香米,擺上好酒好菜,邀請親朋好友品嘗,飯前給狗餵新米,以示不忘狗帶來的種子。

納西族小年又稱“牛馬年”,是雲南省寧蒗縣永寧納西族的傳統節日。它在每年農歷的第十壹天舉行。

節日期間,家裏的老人會給放羊娃們送上新衣服新褲子,還會送上豬前腳、二排骨、水果、面餅、雞蛋、年糕、酥油等節日禮物,作為壹年辛苦勞作的回報。在這壹天,替別人照看牛羊的孩子們可以從他們的寄宿家庭得到同樣的食物。逢年過節,老人和牧羊人集體在山坡上種松樹,祭拜天地神靈。祈求神靈在新的壹年裏保佑納西族。這壹天,納西族人還會舉行“跑壇子”賽馬。最先到達目的地的騎手將有幸喝到第壹罐酒,有條件的地方還會在這壹天組織孩子們看電影,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

納西族祭祀東祿“東祿”在納西語中原本是“團”的意思,後來特指門神,是雲南省納西族的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除夕舉行。

關於這個納西族節日的民間傳說是,當人們因洪水而面臨滅頂之災時,左右門神幫助納西族祖先戰勝了洪水,幫助納西族祖先與天庭男女結婚百年,並傳授他們生活和生產的技能,使納西族得以繁衍生息。因此,人們贊賞門神的功績,於是在房子的兩邊立起壹塊石頭,供奉給兩邊。

節日期間,納西族人先用清水將門前的“東祿”清洗幹凈,蓋上松絨和杜鵑葉,在上面擺上各種供品,然後供奉祭品,以保家人平安。有的地區殺豬的時候,把東祿洗幹凈,塗上豬血,撒上面粉,壹邊行禮壹邊祈禱。此外,遇有重大的家庭祭祀活動,還會請東巴在木簽上畫上二神的形象,釘在大門兩側,祈求消災。

納西族春節是雲南省寧波縣水寧的納西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臘月初壹至正月十五舉行。

納西族的春節傳統和漢族很像。但也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正是在初壹的早晨,會在正房裏為年滿十三歲的男孩和女孩舉行“穿褲子”和“穿裙子”的儀式。屆時,納西族人會在壁爐裏生火,擺上各種供品。如果是男生,就讓它站在男柱旁邊,如果是女生,就讓它站在女柱旁邊。

小孩子拿著銀元,腳分別踩在糧袋和豬膘上。然後,叔叔給男孩們穿衣服,媽媽給女孩們穿衣服。戴上後開始祭拜鍋村,求祖先保佑孩子健康。並請東巴為他們祈禱。

納西族麒麟舞是雲南麗江納西族的傳統民間節日。每年農歷十二月初壹至正月十六舉行,節日持續半個月左右。

麒麟舞是雲南麗江納西族的大型舞蹈,其布局以麒麟和鳳凰為主,各種動物為輔。

新年。第三場,鹿鶴同泉。第四局,林峰成了吉祥。最後夫妻倆把牛放走了,為了讓六畜興旺。正月十六晚,舉行隆重的送麒麟儀式,把演出用的刀全部燒掉,以示林風回到天國,明年再過春節。這壹節日習俗近年來變得越來越流行。納西語納西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早在公元7世紀,納西族就創造了象形文字“東巴”和音樂文字“戈巴”,但並不通用。被譽為“活的象形文字”的東巴,是目前世界上唯壹保存完整的象形文字。由於與漢族的密切關系,納西族普遍使用漢語。

納西建築納西建築古樸典雅,最著名的代表是麗江縣的大研鎮。古城裏的建築都是土木結構的瓦房,也有四合院。這些建築的門、窗、牌樓都有精雕細刻的圖案,主題豐富,有兩只鳳凰在晨曦中冉冉升起。降龍藏虎。兩雲劫日,黑暗八仙等。這些圖案精致美觀,線條生動渾厚,形象生動,顯示了納西族人民的藝術造詣和審美情趣。

納西族服飾納西族男子通常穿著黑色圓領雙排扣襯衫和闊腿褲,長及膝蓋,寬約壹尺,用亞麻布和棉布縫制而成。納西族老人用黑布裹頭,年輕人用白布或花布裹頭。男子腰間系著羊皮縫制的羊皮口袋,外面飾有花紋,用來放零碎東西。

納西族婦女在勞動或外出時,通常穿著壹件細腰大袖的外套,壹件有馬甲的外套和壹條羊皮披肩。納西族的披肩制作精美。羊皮的1/3部分覆以黑色粗花呢,稱為“羊皮頸”,並飾以兩個直徑約15、16厘米(現已少見)的繡盤,稱為“羊皮眼”。在白羊皮旁邊的粗呢子底上,有七個直徑約10厘米的小圓盤,稱為“七星”。每天從圓盤中央垂下兩條細密的鹿皮線,稱為“羊皮須”。壹般認為,披肩上的兩個大圓盤分別代表太陽和月亮,七個小圓盤代表七顆星星,象征著納西族婦女“肩負日月,搬運星辰”的美德,整日辛勤勞作。十四條鹿皮線象征星星之光,寓意光明溫暖。這種披肩俗稱“戴月戴星”或“七星披肩”。穿上的時候用上角的兩條白布帶橫在胸前,再繞在後背下端系上羊皮。天冷時,頭發向內,天熱時,頭發向外。七星披肩是納西族的羊圖騰和蛙圖騰在服飾上的表現,也是古羌人遊牧文化的遺跡。

納西族在玉龍雪山腳下生活繁衍,以小麥、水稻、玉米為主食,山區以青稞、大麥、蕎麥、土豆為主食。有的納西族地區早上中午吃雜糧粑粑,晚上吃米飯。納西族人經常用木碗吃飯,肉由父親平分,媳婦加餐。納西族人喜歡吃酸辣,喝酒,抽煙草。

納西族的婚俗納西族大部分地區是壹夫壹妻制的個體小家庭,有些地區還保存著婚姻和母系家庭的殘余。

納西族喪葬習俗納西族喪葬土葬、永寧等地區傳統火葬。

納西族宗教舊時信仰東巴教,東巴教是納西族的原始宗教。說“萬物有靈,靈魂不滅”是恰當的。部分納西族信仰喇嘛教,麗江納西族仍信仰紅教,永寧納西族信仰黃教。13-14世紀傳入佛教和道教,但納西族信徒不多。天主教和基督教也傳入,信徒不多。

納西名勝古跡

  • 上一篇:理發耿佳吉日
  • 下一篇:老黃歷鉆黃道吉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