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第壹次萬歷朝鮮戰爭爆發於1592年。明朝為什麽打得這麽狠?

第壹次萬歷朝鮮戰爭爆發於1592年。明朝為什麽打得這麽狠?

信長在本能寺之變中去世後,豐臣秀吉接替他的事業,成功統壹了日本。然而,在豐臣秀吉的統治下仍然存在許多不穩定因素。例如,德川家康和其他知名人士仍然在尋找自立的機會,盡管他們在豐臣秀吉時代已經完成了統壹,但他們隨時可能重新陷入混戰。團結只是表面上的團結。

完成“統壹”後,豐臣秀吉希望以朝鮮為跳板,先占領朝鮮半島,讓日軍毫無阻礙地運往大陸,然後進攻明朝。被日本人攻擊後,韓國國王向宗主國明朝求助。公元1592年,明朝萬歷二十年,也是倭國魯文元年。萬歷皇帝命宋應昌、李率遼東軍出征朝鮮,正式對日宣戰。經過六年的戰鬥,最終以日本戰敗告終,但明朝並沒有輕易贏得戰爭。

浮世繪:日本武士打鬥場景

日本領土統壹後,豐臣秀吉並沒有削弱著名地名的影響力。當然,在當時的情況下,豐臣秀吉無力削弱其他名將的影響力,從而形成了中央強、地方強的局面。這也意味著當地的地名可以隨時反抗豐臣秀吉的統治,但是沒有人願意背負叛逆者和賣國賊的稱號。此外,回歸後,豐臣秀吉分封大名府引起他們的不滿,他們中的許多人不願意聽他們的命令。為了轉移國內矛盾,豐臣秀吉準備對明朝發動戰爭,於是先從朝鮮出發,意圖打通日本到朝鮮的海上通道,讓日本在朝鮮建立根據地,方便調兵遣將,與明朝作戰。

豐臣秀吉

為了迷惑朝鮮國王,豐臣秀吉提出通過朝鮮進攻明朝,但朝鮮國王拒絕了。於是豐臣秀吉讓養子由紀多修率領15萬日軍進攻朝鮮,負責前線事務。史料《近代日本步驟》記載了豐臣秀吉給朝鮮國王的書信內容:

“我要離開貴國,越過山海,直奔明朝,讓它的四百州使我的風俗盡善盡美,壹億年後我當國王。那是秀吉·蘇誌。所有海外諸侯,在役者,不放。貴國先修好了貨幣,皇帝非常感激。秀吉入明之日,引兵往軍營,以為我領軍。”

自明朝建立以來,朝鮮壹直受到明朝的庇護,所以不註重國防的建設和發展。全國大部分縣郡根本沒有城防建設。日本方面,於壹家奮勇作戰,僅用壹個月就突破了朝鮮首都首爾。朝鮮海軍更無力抵抗日本海軍的進攻。在與日軍幾次交鋒後,李舜臣的朝鮮海軍只剩下12艘軍艦。當半個韓國都被毀了,國王倉皇出逃,向明朝求援。日本以前是明朝的附庸國,現在萬歷皇帝攻打同樣是明朝附庸國的朝鮮,是不能接受的。萬歷皇帝應朝鮮國王要求,下令遼東軍隊開赴朝鮮戰場,同時明朝正式對日宣戰。明軍到朝鮮後,經過數年激戰,才在平壤取得大勝。這壹次明朝只投入了四萬多兵力,加上遠征,後勤補給成了巨大的隱患。於是明朝和日本開始議和,雙方暫時停戰,都獲得了壹段時間的和平。

朝鮮國王方莉

明軍部隊去朝鮮後,出現了很多問題,嚴重影響了明軍的作戰能力。

糧草貧乏,供應不穩定

遼東到朝鮮雖然不遠,但需要穿越兩國邊境。這個地方和明朝的區別在於沒有修建運糧通道,所以運糧很不方便。雖然可以海運,但畢竟船只有限,糧食和物資的數量也有限。《全國修復匯編》中也有相關記載:

“提督掌管兵馬,我在跑,不僅掌管兵馬,還監管開銷。朝鮮的難處不在於入伍難,而在於運兵難。當今軍務,調兵難,運薪尤難。”

而且,即使能通過海路運到朝鮮,也需要通過陸路把糧草運到明軍大營和先鋒大營。期間路途遙遠,明軍人數有限,無法有效保護糧道,而且日軍很容易切斷補給線,這也是明軍在朝鮮面臨的最大問題。《經略復國編》記載:

“我最近走訪臨海居民了解到,天津、登臨、來來都有賣雜糧的海船,歷史上沒有虧損,也沒有準確的照片。顧巡撫議撥糧之規,止撥林德倉數萬糧,由運河至山海經天津,再至遼東卸糧,以備日兵之用。”

萬歷朝鮮戰爭中的明軍將領宋營長。

從這裏可以看出,明軍在國內並不是糧草匱乏,而是在朝廷的壹再努力下,準備了大量的糧草駐紮在遼東地區,但由於交通不便,無法運到前線。另外,明朝需要從全國各地轉運糧草到遙遠的遼東,所以明朝希望朝鮮先負責給明軍供應糧草。但是朝鮮已經失去了對當地的控制,糧草收不到了。因此,主將宋營長只能做好戰鬥準備,加強營地守備,同時抓緊打通遼東與朝鮮明軍營地之間的糧道。在此期間,他只能指望從中國得到少量的糧草供應。

16世紀後期東亞的權力地圖

情報有誤,導致明軍初戰失利。

根據朝鮮求援時提供的資料,據說朝鮮平壤只有1000多名日軍,但明軍與之對峙時,才發現日軍有1萬多人。因為朝鮮最初提供的情報有誤,明初只派了2000人。雙方交戰後,明軍大敗。《萬歷時期的朝鮮戰爭》也提到:

“史茹率少量兵馬去平壤打遊擊。由於對地理不熟悉,史如冰在下雨天被打敗而死。副將軍兵祖成勛,再統三千援兵,又敗。”

武士

明軍先頭部隊戰敗後,他問朝鮮大臣。朝鮮公使李恒福說,朝鮮軍隊殲滅了大部分日軍,造成10多萬人傷亡。但根據當時朝鮮的具體情況,恐怕壹萬日軍還沒有被消滅。而日軍僅僅過了壹個* * *,就出動了15萬人。如果真的消滅了10萬日軍,朝鮮就不會遭遇如此慘烈的戰敗。此外,朝鮮多年來壹直沒有加強國防力量,國內能夠抵禦敵人的軍隊少之又少。與日軍對抗尚且困難,何況殲滅戰二字。此時,朝鮮國王和朝鮮官員對朝鮮的具體情況壹無所知,地方完全失控,地方官員無處可尋,與國王的聯系早已中斷。明軍基本無法得知日軍的實時具體位置和具體行動。沒有任何信息的戰鬥,會讓明軍從壹開始就處於被動地位。

不僅如此,明軍帶了大量火器參戰。但由於戰鬥倉促,攜帶的槍械並非都是最先進的,火力有限。此外,入朝後與日軍作戰時,連日大雨,火器全濕,無法使用,只能與敵短兵相接。

明代火器機器

重整旗鼓,在平壤大獲全勝

就在明軍進入朝鮮後,因為情報不正確而戰敗。先頭部隊被打敗了,幾名指揮官犧牲在戰場上。於是明軍退守朝鮮明軍大營,等待朝鮮援軍到來後再與日軍開戰,同時加緊派出斥候,探查日軍的兵力、部署和動向。

第二年壹月,明朝遼東的壹萬鐵騎,和傅玄、保定、江浙同地的八千士卒都到了明軍的大營,糧草也隨軍到了。此時在韓的明軍人數已達四萬余人,而且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精銳之師。據《宣祖》的記載:

“有48005名天兵。”

萬裏朝鮮戰爭中的遼東鐵騎

這裏的“天兵”指的是明軍。然後明軍到了平壤城下,和日本第壹軍團展開了平壤之戰。在李的指揮下,明軍圍困了平壤。城內日軍雖有壹萬八千余人,但缺乏遠程攻擊武器,而明軍攻城器械精良且全部到位,因此平壤很快被攻占。城內日軍守軍並沒有與平壤同生共死的意誌,所以當平壤被攻破後,城內日軍全部潰逃。李乘勝追擊,從日本人手裏奪回了開城。平壤的勝利以不到800名明軍陣亡,10000名日軍陣亡而告終。

平壤之戰雖然以明軍大獲全勝而告終,但是糧草問題依然擺在明軍面前。雖然隨著全國各地軍隊的到來,食物,草和物資也隨之而來。但糧道不暢的問題依然存在,明軍需要深入朝鮮腹地繼續與日軍作戰,補給線會拉得更長。補給線壹旦拉長,就有可能被日軍切斷。壹旦補給線被切斷,日軍將全面包圍孤軍奮戰的明軍,很可能面臨全軍覆沒的風險。李當即決定迅速追擊日軍。經過碧頭亭戰役等戰鬥,日軍損失慘重,逃往南方,轉攻為守。明軍的精銳也損失了大半,因為李指揮失誤,誤入了日軍的包圍圈。《雜誌》中記載了當時的情況:

“大軍從坦途直行,鑼響三成,喊聲四響,連炮也放了。旌旗招展,鐵馬沖天,刀槍亂飛,賊屍遍地。”

在海上,朝鮮將軍李舜臣組建的龜甲艦隊在日軍轉入防禦態勢後發起攻擊,在玉浦、仙山島兩次大型海戰中取得大勝。雖然此後朝鮮海軍沒有什麽大的勝利,但是能夠與日本海軍對抗,不再像日軍剛剛入侵朝鮮時那樣潰敗。明朝聯軍與日軍開戰壹年後,雙方都有和談的意向。於是,1593年,也就是萬歷二十壹年,在名古屋舉行了和談,第壹次萬歷朝鮮戰爭告壹段落。

標簽

第壹次萬歷朝鮮戰爭以明朝的勝利而告終。在明朝和韓國海軍的齊心協力下,日本遠征軍受到重創。日本國土狹小,資源稀缺,人口相對稀少。如果把日軍傷亡數字放在明軍身上,就不痛不癢了。畢竟中國還有大量的精銳士兵可以源源不斷的送上戰場。但是,日本不壹樣。日本遠征軍最初是從全國各地知名人士的部隊中抽調,人數有限。而且過多的傷亡會減少各地的兵力,會引起名將的不滿。當豐臣秀吉再次要求主要國家提供部隊時,主要國家將更加不願意提供部隊。這也意味著日軍預備隊和援軍的數量將受到極大限制,因此日方不得不選擇與明朝雙方和談。

雖然第壹次萬歷朝鮮戰爭以日本戰敗而告終,但豐臣秀吉的野心仍在,他想奪取明朝並定都北京的信念沒有改變。雖然表面上他願意和朝鮮講和,接受明朝的聖旨,但實際上他在策劃下壹次進攻。公元1597年,豐臣秀吉懷著壹顆邪惡的心,再次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戰爭,即第二次萬歷朝鮮戰爭。

  • 上一篇:結婚吉日的劇本
  • 下一篇:老黃歷法中婚姻吉日的推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