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垣苗音的指稱
1.華元飲(也叫集味飲,在大多數城鎮和鄉村使用)
2.保靖音(用於長樂鄉)
3.鳳凰之聲(尤雅鎮使用)
4.吉首音(用於東馬庫鄉、排壁鄉、排排鄉)東馬庫鄉是苗族聚集地鄉,風俗禁忌與縣城其他苗族地區大致相同。
苗族有許多禁忌,主要如下:
忌踩鼎把鑄鐵鼎放在苗的火坑裏煮飯。據說鼎是三位護火祖師所制,任何人都不能踩,否則就是對祖師的不敬。
不要坐在火坑右側靠近柱子的火坑上方。苗族人稱之為“夯高”,並配有祠堂,供長輩坐。年輕人和小孩嚴禁坐在這裏,也不準在這個地方玩耍、打水、罵人,否則會念祖,神人會生氣。
忌晃動“龍巖”苗家會館中央有塊巖板,巖板下有個“龍穴”,最忌諱。據說搖動“龍穴”會把龍嚇跑,主人也會遭殃。
父母在世時,不要戴白手帕。戴白手帕是服喪的標誌。
不要吹口哨。苗族習俗認為吹口哨是為了招鬼。
避免帶滿月下的嬰兒去別人家,乘坐別人的車輛。
除夕不吹柴火。據說,吹柴大會吹走了壹個新來的財富,從而使其窮困潦倒。
其他禁忌與本縣漢族相同。解放前花垣苗族普遍壹夫壹妻制,有的有錢人壹夫多妻。男女婚姻主要是做媒。苗族青年通過勞動、集會、趕赴現場、探親等方式相互接觸、愛慕。,多次約會後確認戀愛關系,唱情歌互贈禮物,然後自由結婚。
訂婚,壹般是男方家主動找女方家親戚。男方看上壹個女生或者男女談戀愛,壹定要準備禮物,讓媒人去女方家“談”。如果女方家高興熱情,媒人會向男方家匯報,到鏡頭前正式求婚。媒人來回次數越多越好,俗稱“越多越貴”。新娘家商量同意,婚事敲定。通過放鞭炮和吃酒,她正式訂婚了。訂婚後,男方要選擇壹個日期給女方“送禮”,壹般是在婚禮前壹年。禮物包括巴贊、酒、肉、米、糖等。禮金的多少要看雙方的經濟條件,主要是讓女方請家裏親戚朋友吃喜酒,認新親戚。隨後,男方方便向女方“討要高薪”,並取女方生辰,以此邀請陰陽先生擇吉,指定親屬。婚禮前壹天晚上,男方抓了壹個兄弟當“當家的”,帶著擡著轎子和嫁妝的隊伍到女方家慶祝婚禮。
以前,新娘必須和家人分開住。婚禮當天,新娘的姐妹們喜歡開玩笑,將竹筍殼頭發或辣椒水與鍋煙灰混合,塗抹在關的臉上,令人發笑。壹般是深夜或者第二天淩晨。新娘修眉打扮後,哭拜父母,哥哥擡上轎子。新娘結婚時由親戚和女朋友陪同。特別是邀請有滿孩子的女性做“媽媽”,還邀請男女歌手去新浪家比拼歌曲。婚後,“關”打燈籠帶路,去男方家。同時,凡去女方家辦婚宴的客人,都到男方家吃“踢踏酒”,稱為“主賓”,男方家的其他散客稱為“副賓”。當新娘連到男方家門口時,男方家會燒壹堆火,象征吉祥富足,然後新娘會按照選定的吉祥時刻進屋。進屋的時候,男方全家要躲在高處,意味著新娘以後不會壓制全家。新娘進屋後,會接過男方中年婦女給的竈具,以示從此成為家庭主任。然後,坐在壁爐右側放著“符紙”的凳子上,直到通宵。到了下午,客人們都來祝賀他,那人設宴招待,特別招待“客人”。晚上新郎和新娘家請“巴江沙”(苗語,意為歌手)開二重唱,賓客們樂此不疲。第二天早上,舉行了飲酒儀式。壹位老人向主客互賀,並舉杯祝酒,祝賀夫妻恩愛和睦,萬事如意。他們還唱歌慶祝,講結婚的老話,互贈禮物。婚禮期間,男方親戚合夥請客人吃飯,俗稱“家宴”。所以婚期是兩天。客人離開前,新郎新娘只能見面,不能待在壹起。個體之後,新婚夫婦進入了正常的生活。主要有三月三、四月八、中秋節等民族傳統節日。尤其是秋天的節日最為隆重。
幹秋節又稱秋社節、交秋節,是貴州花垣、鳳凰、吉首、松桃等地苗族的傳統節日。在立秋的那壹天。東馬庫鄉壹直是花垣縣苗族傳統節日的傳統舉辦地。
當秋天開始的時候,當地人停止了農活,穿上他們的服裝,聚集在傳統的秋坡上進行娛樂活動,如蕩秋千、吹笙、唱歌和跳舞。活動最後,由大家選出兩位有威望的人,分別裝扮成“秋宮”和“秋婆”,祝大家豐收幸福。趕秋節是苗族人民在秋收前或立秋前舉行的大型民間節日,用於娛樂、市場交流、青年男女之間的互動以及慶祝即將到來的豐收。在秋天的開始,當地人停下他們的農活,穿上節日的服裝,成群結隊地加入進來。他們從四面八方的村莊來到秋集,聚集在秋坡上觀看吹笙、表演、武術、舞獅、耍龍燈、爬刀等娛樂節目。,並親自參加了蕩秋千、打球等娛樂活動,同時還進行物資交換。年輕人更多地利用這個壹年壹次的機會尋找物品和梯子。
傳統節日的主要節目有鬥牛、秋千、刀梯、苗鼓、舞獅、武術、雜技、表演、象棋、撲克、籃球等。
紡牛是苗族的傳統習俗。苗語叫“儂聶”。由苗老四主持,他指揮下的四個持矛槍的槍手殺死了在將軍柱上盤旋的牛錐,然後他把自己的靈魂送上了天堂。此活動主要流行於湖北花垣、鳳凰、恩施、貴州雷山等地。它是壹種傳統的儀式活動,屬於人類學範疇中的“年度儀式”,但也具有“生命危機儀式”的性質。它是從祖先崇拜發展而來的復雜的儀式系統。它以祈求和平和祭祀祖先為目的,在長期發展中吸收了各種文化因素和“神話元素”。事先主人壹定要買壹只好的水牛,頭旋轉,四條胳膊,耳朵、眼睛、鼻子、嘴巴、犄角都要完整漂亮。屆時會在寬平豎起壹個五彩龍鳳造型,在牛鼻子上穿壹根麻繩,在造型上系壹個圈套。給牛餵水後,巫師繞著柱子轉了三圈,當梭子簽交到我舅舅家的年輕人(稱晚輩親戚)手裏時,水牛在震天動地的鑼鼓聲中被打死,年輕人追趕,牛圍著柱子跑。最後,牛從傷口噴出血,倒在地上死了。然後分牛肉。晚上,我們會舉行壹個鼓舞和唱歌(苗族語言稱為“獨奏曲”)通宵。
上刀梯是苗族的傳統運動,苗語叫“尋東”。每年或重大節日都有勇士表演。相傳八月,民族英雄吳利用“刀梯會”召集苗族起義,發動了第壹次反清起義。爬梯子時,表演者穿著民族服裝,赤足赤膊,雙手抓住銀白色、寒氣逼人的刀刃,雙腳踩著刀刃壹步步往上爬。爬上三十六把十字刀,領頭的吹響了刀梯頂上的海螺,下面的武士緊隨其後,個個神態自然,如走在平梯上。刀梯裝備,架起壹根10多米高的木桿,桿上插壹把鋼刀。鋼刀長壹尺五寸,刀背厚0.5到壹厘米,刀刃鋒利。安裝時,擰緊螺栓,防止晃動。壹尺壹梯,* * *三十六梯。待在樁桿周圍擰緊,就可以爬了。關於刀梯還有壹個感人的傳說。很久以前,廟山有個妖怪興風作浪。壹個叫石八桂的年輕人,自告奮勇為百姓除害蟲。有人擡著公雞,有人獻上桌子,用三十六把鋼刀把八桂圍到壹座山上。八桂把所有的鋼刀都釘在壹棵古樹上,壹步壹步爬到樹頂,站在樹頂揮舞著妖鞭,吹著大海螺。與此同時,在樹下,人們點燃鞭炮和鐵鍬,敲著音響裝置,終於把怪物嚇跑了。為了紀念十八桂為民除害的事跡,爬刀梯的活動代代相傳。解放後,對上刀梯進行改革,摒棄其封建迷信糟粕,保留其精華。那些有深厚武術功底的苗族小夥子,每壹個熱鬧的場面都會參加表演。在爬刀梯之前,壹定要運足力氣,穿透湧泉、勞宮穴,壹步壹步往上爬。
八人秋千架是苗族傳統體育器械,流行於湘西苗族地區。形似紡車,高約8米,由粗木支撐,有八個秋千,每個秋千可坐1-2人。八個人秋天靠人力轉。當旋轉停止壹會兒,誰住在最高的地方,誰就唱歌。八人秋架上,分別坐著四男四女。架子下面,有兩位老人——秋宮和秋婆。首先,邱公和邱珀念了幾首詩,然後唱了“打開秋歌”,然後邱公和邱珀轉了秋千。這是“開放的秋天”。當快速旋轉的秋千停下來,誰停在上面誰就唱歌。因為有壹個規矩是“八個人坐在豎秋千上,誰轉它就唱”,上面的兩個人就唱,直到大家都滿意為止。傳說從前有壹個苦孩子,名叫“苦人”,從小父母雙亡。有壹天,他在山裏打獵,看見壹只巖鷹穿著繡花鞋在天空中飛翔,他辛酸地把它射了下來。他想成為壹名精準的繡工。她壹定是壹個聰明、美麗、善良的女孩。庫巴丘根據壹輛水車的樣子為八個人做了壹個秋,交給秋調會,以便在秋調會上找到繡花鞋的主人。最後,我找到了壹個會刺繡的漂亮女孩。我給她講了拍繡花鞋的過程,表達了我對她的愛。他們成了終身伴侶。從此,八人打秋就成了秋祭必不可少的活動。
苗族鼓舞是苗族最具特色的藝術形式,歷史悠久,在湘西苗族地區代代相傳。湘西苗鼓形式獨特,種類繁多,有“花鼓”、“踏板鼓”、“團圓鼓”等。湘西苗族鼓舞的藝術風格非常獨特。在表演中,由於表演者表達的情緒不同,分為鼓、鼓、鼓。此外,根據鼓傳遞的內容,可以顯示各種舞蹈姿勢。比如表現生產勞動的動作有:梨田、耙田、插秧、割糧、脫粒,還有紡紗、拉紗、織布、砍樹、鋸料、拉爐、打鐵。表現生命的動作包括洗臉和梳頭。模仿動物的動作有:大鵬展翅、水牛擦背、公雞啄米、公牛搖尾巴、猴子摘桃子等。這些動作逐漸形成了苗族鼓舞的基本舞蹈動作和特色,代代相傳苗族鼓舞表演多樣化。壹般按表演人數可分為雙人花鼓勵、男子徒手鼓勵、女子雙人鼓勵、女子單人鼓勵、四人跳鼓勵、團聚鼓勵、多人鼓勵、盾牌鼓勵。“雙花舞”是將壹面大鼓橫放在木架上,兩個女子在每面鼓的壹邊同時跳舞。鳳凰縣有這樣壹個習俗:新郎春節去嶽父家拜年,嶽父家門口有壹面大鼓。新郎新娘進門之前,必須壹起跳壹個花鼓,於是逐漸形成了壹男壹女的雙花鼓。猴鼓舞是苗族鼓舞中的壹種原始舞蹈形式,後來的單鼓舞、雙鼓舞或多人鼓舞都是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猴鼓舞是鼓舞的壹種形式,主要模仿猴子的動作。屬於單人和雙人鼓勵的範疇。舞蹈除了模仿生產勞動,還模仿猴子摘桃子、撓腮、打鼓,看起來滑稽幽默。其中有很多高難度的技巧,而且舞蹈非常輕盈靈動,情緒激昂。這種舞蹈可以像猴子壹樣表演,也可以像猴子壹樣模仿,非常引人入勝。女子單鼓舞是苗族婦女最熟悉的舞蹈。表演時,在鼓臺上斜放壹面大鼓,選壹名女子雙手持鼓棒,另壹名敲邊伴奏,或敲包公、大鑼伴奏。舞者按照敲邊的節奏隨著鼓點起舞。主要舞蹈動作有梳頭、照鏡子、紡棉花、織布、插秧等。男子單人鼓勵主要由壹名鼓手和另壹名鼓手陪同。動作粗獷有力,節奏緊湊分明。打鼓有兩種方式:壹種是用鼓棒打鼓,壹種是徒手打鼓。這種鼓舞人心的動作是最多的,包括穿襠、轉身、翻身、拔胡子、挖地、播種苗、割糧、打谷、磨面、上山下山等等。
苗族武術。苗語是“鉤”。與“勞動生產”、“功夫”、“技術”諧音。誰武功好,就叫“妳鉤”。在湘西花垣地區尤為流行。2006年,花垣縣將其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壹項以提高搏擊技能為目的,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全能運動,是湘西苗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之壹。具有氣勢強、步法穩、招法多變、力度突出、招法狠的特點。苗族武術歷史悠久。苗拳中的“蚩尤拳”據說誕生於公元前25世紀前的蚩尤時代。據苗族民間傳說,苗族武術起於“遊遊”,即九裏三苗首領蚩尤,根據其武術老師李堂子所念的“請老師戰術”和壹般咒語。苗族武術起源的主要原因是戰爭。為了提高格鬥和決鬥的技巧和技術,人們尋找壹些方法和形式,這種方法和形式被湘西苗族人稱為“舞動的拳頭和棍子”。在苗族地區,“舞拳舞棍”由來已久,蔚然成風。無論男女老少,幾乎人人都知道武術常識和少數優秀的武術。其發展之頻繁、之廣泛,實為罕見。武術的主要項目有拳擊、氣功、耍棍、拋連枷、拋流行陀等。
舞獅是苗族地區最受歡迎和喜愛的傳統體育項目之壹。如果在正月裏過年,“四月八日”,“趕秋”,“爬刀梯”,“棘牛”,各村的子孫都要參加舞獅。隨著鑼鼓聲簡單活潑的意念,壹只只花紋斑斕、威風凜凜的獅子,怒目相視,或閃或跳,突然揚起蹄子嘶嘶作響,突然咬牙裂嘴,從四面八方沖向“天熱出門”(苗語稱群眾文體活動)的地方。苗族的舞獅流傳已久。據說苗族人在古代生活在深山老林中,狩獵是他們非常重要的生產活動。壹次,壹個老獵人帶領壹個年輕的獵人去山裏打獵。在茂密的森林裏,他遇到了壹群兇猛地向獵人撲去的老虎。箭射出後火藥耗盡,他只好用短刀或赤手空拳與老虎搏鬥。就在這萬分危急的關頭,森林裏突然跳出壹對獅子,其中幾只上躥下跳,歌聲如雷。壹些老虎被殺,壹些受傷逃脫。獅子救了加繆獵人,沒有給他壹張獅子皮,並告訴他以後遇到老虎和惡魔,要像他們壹樣學會跳躍和咆哮,這樣他就會避免災難。從此,苗族人把獅子視為聖物。平時逢年過節,那些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就披上自己的獅子皮,學著獅子翻筋鬥跳,嘶鳴咆哮,挨家挨戶地走,以示能驅邪,祝賀節日快樂,苗家幸福。現在舞獅是苗族人自己綁的。獅頭用石灰漿塑造,鼻子和眼睛用彩筆描畫。下唇可以上下活動。獅子身上的皮毛是苗族人自己織的彩布和染色的苧麻織成的。舞獅時,壹個人舞獅頭,壹個人舞獅身,壹個人要“寶”,需要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團隊配合。在他們面前,十對、八對甚至二三十對苗人短打“全副武裝”。他們手持棍、刀、棒、槍等器械,在前面開路,邊走邊表演苗族武術的各種招式,動作整齊劃壹,氣勢磅礴。緊隨其後的是“寶藏”勇士,他們舒展著優美的動作,舉起“寶藏”吸引獅子出山。獅子後面是壹個戴著面具,拿著壹把大蒲扇的“羅漢”。他時不時做壹些搞笑的動作,很討喜。最後還有壹隊隊的鑼、鼓、鈸、嗩吶,壹路演奏,熱鬧的交響樂可以繞山數裏。在花垣苗家,無論大人小孩,只要聽到熟悉的音樂,就知道:“獅子來了。”這和其他地方的漢族、苗族是不壹樣的。
舞龍被苗族人稱為“舞動的和諧”。相傳苗族的祖先普傑是龍,所以苗族人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目前,花垣苗族對龍的崇拜和尊敬仍然是壹種普遍的觀念,所以他們視龍為吉祥富貴之神。每逢喜慶的日子,總要選擇龍,龍脈狄龍、屋梁、橋柱都要選擇用來建造房屋和墳墓,都是雕龍繪鳳。舞龍也是花垣苗族人民喜愛的體育活動。“舞龍”壹般在正月初三到十五舉行,有時大型節日也會舉行“舞龍”活動。龍頭是竹子做的,貼彩紙,畫龍眼,做龍須子。龍身為細圓柱體,由苗家編織而成的長龍身,布上繪有龍麟。苗家的龍分黃、白、花三種顏色,開頭339節,最長3927節。苗族舞龍要組織四五十人,必須先布置三四對彩燈,接著是魚、蝦、蚌、蝴蝶,象征龍出宮,有魚相伴,龍首要經過壹個大紅球開道。鑼鼓聲中,龍搖頭擺尾,穿山過林,走村串戶,所到之處鞭炮齊鳴。“舞龍”是壹項運動量很大的運動。體力弱的人真的很難擔負起舞龍的重任。龍頭壹擺,龍體內的十幾個甚至幾十個人就會按照“龍出洞”、“龍觀”、“龍轉身”、“龍抱柱”、“龍搶寶”、“龍戲水”、“龍歸大海”等套路變換隊形。妳追我趕,時而翻身時而旋轉起飛。壹場舞龍之後,苗家的子孫們往往大汗淋漓。“舞龍”講的是正月十三到十五“燒龍”。這壹天,數百名觀眾提前準備好煙花和自制的火藥,將火藥裝入三四尺長的竹筒中。龍圍場起舞時,開始點燃導火索,煙花爆竹直噴龍。要龍的勇士們,為了炫耀自己的體格、技能和勇敢的精神,有的脫下外衣,光著膀子面對燃燒的煙火和火藥,隨著水龍頭按照腳的設定擺動,翻來覆去。這時“耍龍”的人也要在龍的頭、尾點燃事先準備好的炮管,龍在翻筋鬥舞中噴射煙花,忽上忽下,忽彎忽滾,整場都是火花四濺。當龍翻滾時,“玩龍”的青年門發出陣陣喊聲。在場內場外的歡聲笑語中,苗家熱情地“送龍回海”,結束了壹年壹度的“打年龍”活動。
籃球這項外來的運動,在20世紀50年代傳入苗族地區,很快就受到了苗族地區很多年輕人的喜愛和追捧,成為苗族地區最受歡迎的運動。每年苗族節日,東馬庫都會舉行籃球比賽。屆時,花垣、保靖、吉首等縣市的數百支隊伍將前來參賽。三個球場同時進行比賽,往往需要3-5天才能決出冠軍。體育場上的戰鬥非常激烈。
山地棋和下坡棋是苗族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在苗寨,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會下山下棋,這是他們休息的最好娛樂。當苗族人在路邊、小溪旁或山溝裏休息時,他們喜歡拿起壹根樹枝,在地上畫壹個“”的形狀。當他們跪下的時候,戰鬥的帷幕就可以拉開了。下棋時,妳放壹根草,我丟壹塊石頭;我砍掉妳的兒子,妳拿走我的錘子。
2月13,17日,東馬庫鄉沃大召村舉辦全國首屆“苗八代文化藝術節”。八代文化社組織了128苗師(八代雄)隊伍和189客師(八代雜)隊伍參加祭祀儀式。節慶節目分為表演類和競賽類共36類,分為文藝表演、舞龍舞獅、苗族鼓舞、爬刀梯、竹牛、苗歌6個板塊。其中,從13年到17年共舉行了24次禦牛儀式,每天的儀式都不壹樣;800名苗族青年男女參加了這壹古老的舞蹈。這是花垣規模空前的苗族巴傣文化藝術節,充分展示了豐富多彩的苗族傳統文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