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蒙古入侵宋朝,滿清入侵明朝,日本入侵中國,這三者有本質區別嗎?

蒙古入侵宋朝,滿清入侵明朝,日本入侵中國,這三者有本質區別嗎?

見知乎網友回答。

有區別也有相似。

首先,我覺得糾結內戰還是外戰沒有太大意義。如果在另壹個平行世界,中國失去了東北三省,清朝退出山海關獨立建國,日本成為中國的壹個省,大家想象壹下會怎麽說。我們會外化清朝,內化日本。

把清朝外化並不難。認真說起來,幽州以北的地方,尤其是遼東,實質上被中原王朝統治的時間更少。秦漢統壹後,五亂隨之而來,金朝失守江北。後來經過幾百年的混亂,隋朝和初唐短暫回歸中央,安史之亂後又各自獨立出去。後來被遼、金統治(如果宋朝是官方新月的話)。明朝中後期,女真部落也是以羈縻為主,不等於內地的統治模式。

另壹方面,給定的某壹天是中國的壹個省,我們也可以從那壹堆舊紙中找出很多“自古以來”。比如秦始皇曾經派遣徐福到日本(臺灣省最早是孫權派遣的,比徐福晚很多),邪馬臺國曾經向曹操進貢,還有唐朝與日本在圍棋上的著名接觸——顧時炎的《鎮三十三頭》,都表明我們與日本有著密切的文化交流。再比如忽必烈兩次進攻日本,也說明大壹統觀念在元朝深入人心。至於明代的日本海賊,如知望等大航海商人,當時在日本還是很有影響力的,手下也有不少日本浪人...至於豐臣秀吉入侵朝鮮,他考慮過遷都寧波。也能證明日本作為地方政府也是有意大壹統嗎?後來,日本和鄭成功的關系更加密切。日本幕府也討論過是否出兵幫助明朝對抗清軍。也說明了日本從未遊離於中原之外,而是積極參與中原的政治軍事競爭。

但事實是,東北三省現在是中國的壹部分,日本是壹個獨立的國家。所以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文獻。無論如何,歐美不敢說中國文學豐富,奇聞軼事浩如煙海,但就亞洲而言,除了中原這壹小塊基本板塊,任何人想外化內化,都能找到“自古以來”的理由。而現實中,政治和利益的考量永遠是第壹位的。朱元璋雖然打得那麽兇,卻突然說:“蒙古人也是無辜的。”為什麽?因為像元朝這麽大的疆域很少,不代表元朝繼承後會繼承什麽法制?宋朝這麽多年沒有定居的南詔大理,被元朝定居了。現在中原易主,還能讓大理興國嗎?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不認為日本或者清朝對中原的親近程度有什麽區別。如果要比較文化的話,至少日本人還在用漢字,有的還保留著唐體,比清朝的魚蟲鳥印更接近中原的壹些文化。

據說,同樣的地方,不同的地方,在於清朝和日本對中國的同化不同。從清朝開國到退位的歷史,其實就是滿族在中國被動同化的過程。如果日本侵略中國成功,那將是日本主動同化中國的過程。

說起來有點別扭,所以我就想用這個問題談談我對“同化”這個詞的看法。

同化總是從高到低,就是文化和生產力先進的壹方把自己的習慣和制度傳給文化和生產力落後的壹方。清朝入關時,軍政組織還是“八旗”形式,顯然無法管理明朝留下的龐大帝國。這時,壹個很自然的想法是照原樣照搬明朝的組織形式,也就是所謂的“青城明制”。雖然在清初,為了推廣自己的習俗,強行掀起了壹股主動同化的浪潮,也就是剃頭,但是沒有核心的同化必然是表面的。嘉慶以後,我基本上從壹個錢鼠尾變成了只是把額頭剃了壹點點。

所以,基於清朝當時的文化積累,要發展壹個獨立於中國的文化,發展成為壹個獨立的文明,唯壹的辦法就是保持孤立,逐漸吸收比自己小,比自己文化低的種族。幾百年後也差不多了。只要和明朝接觸頻繁,無論是被明朝消滅還是被明朝消滅,同化的方向壹般都會是清朝學習明朝的制度。但如果是被明朝消滅,那就是明朝主動同化了清朝,要徹底沿襲明朝的制度,學習明朝的習俗,經過兩三代,把自己當成當年契丹那樣的“智者”。但現實是清朝滅了明朝,我稱之為被動同化。在被動同化中,雖然征服者會學習被征服者的制度,但征服者往往對被征服者有利用和防範的心理,導致同化不徹底,比如女真。晉朝後期,戰鬥力下降,有人說忽必烈的壞話,說是儒家的鍋。這時候,陳進·張德惠出來反駁:

“廖部長是無名,金記是見過。屠戮雖用了壹兩個儒臣,其余皆持世爵,若論兵計,也未預料到;在它的內外雜務中,儒學是三十之壹,但也不過是讀書、聽官司、理財而已。國家存亡自有責任,儒家無罪!”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金朝的核心權力——軍務討論,壹直是由世襲的女真親屬掌管,依然延續著遊牧民族的血統論。漢化的是官僚和詩歌,但從建國到亡國,雖然完顏亮的詩歌比很多宋人好,但不能說晉朝是徹底的中原王朝。

清朝也類似於金朝的被動同化。僅僅因為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嘉慶皇帝的漢語素養高,就任用漢人官員,這是完全錯誤的。在清朝高層權力的分配上,比如滿漢大臣的職責,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壹般是官員做主,漢人辦事。這壹級別的歷史壹直如此,而軍部的實權親王就是艾辛吉羅家族之壹。這和中原的地方朝廷很不壹樣。中原朝廷的特點是經常親外族,打壓宗族;因為宗族對皇權威脅很大,外人篡權有很多法律問題;但外族入主中原,往往是親族,打壓外族,因為大國兵少的不安全感壓倒了內亂的動機。

所以滿人入關,和女真滅宋,馬其頓滅波斯的對比,都是在外族入侵之後。由於外族在文化和制度上處於劣勢(馬其頓文化不弱,但還是要學習東方宮廷禮儀之壹),大量吸收前朝的制度和文化,事實上形成了被征服者被動同化征服者的局面,但被動同化並不徹底,所以當太平天國動搖了清朝的統治基礎。

真正整合滿清的不是清朝,而是民國。清帝退位後,中原人再次處於強勢地位,被被動同化了200多年的滿族人被主動同化。直到現在,很多地方強行區分滿漢是不現實的。

所以完全同化的方法只有壹個,就是強勢文化,作為征服者,主動同化被征服者。被動總是不完整的。

我上面說的主動同化和被動同化是滿清和日本最大的區別。滿人入關是滿人在中國的壹個被動同化過程;如果日本侵華成功,那將是日本主動同化中國的過程。

很多回答說如果日本侵華成功,中國將永遠滅亡,其實就是背後的意思。因為當時的日本已經是壹個工業國家,擁有完整的政治體系和高效的管理體系,從軍事到政治上,都是壹種碾壓半封建半分裂的中華民國的姿態。甚至在文化上,日本其實也不是空的——不可能通過向唐朝派遣使節來講事情。歷史只能看做參考。具體文化強不強,要看當時的實力對比。看看包括魯迅在內的留日學生是怎麽說的,就能了解當時中國人的文化方面了。

所以日本根本不需要學習民國的制度。相反,日本可以在大陸推廣在自己國家行之有效的制度,推廣日本文化,推廣日本制度,使大陸成為日本的有機組成部分。皇帝在哪裏不重要。等時機成熟了,就算皇帝來北京當皇帝也是可以的。

在過去的兩千年裏,中國之所以代代相傳,主要是因為其文化強於鄰國。所以被元朝和清朝滅了之後,大家都可以血復活。但如果對方在文化上比自己還要強,很可能李會僵化,新壹代中國人會完全擁抱日本文化,說日語,按日本人的方法做事。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可能真的徹底淪陷了。所以當有人說如果日本侵華成功,歡迎第57民族加入的時候,我總覺得有點太樂觀了。有兩種可能性:

1.如果日本人為搞種族隔離和壓迫,就應該保持大和民族的純潔性。在這種情況下,國家的恢復還是有希望的,因為同樣的經歷會形成民族凝聚力。跟著民族獨立的浪潮,中國還能恢復國家,但肯定沒有現在這麽大。

2.日本不搞種族隔離。相反,日本開始大力興辦日式學校,日式學校對待孩子比中國學校好。教中國人如何用日本的方式做事,展示日本制度的優越性。逐步吸收中日地方精英,可以在同朝為官,但要想升官,要優先考慮會說日語...這樣中國的精英們就會逐漸日本化,當然普通日本人也會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化,但是因為主動和被動的區別,日本文化還是會是主體,中國原有文化為輔。

然後在五六十年的時間裏,大和民族和東海岸的華夏民族合二為壹,然後慢慢發展到中西部,最終接管了中國大部分的歷史遺跡。那麽世界上恐怕就不會有現在意義上的中華民族了。

  • 上一篇:畫了多少個吉日?
  • 下一篇:如何選擇壹個吉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