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蒙古族著名的柴火節介紹

蒙古族著名的柴火節介紹

從13世紀開始,蒙古人增加了與中國各民族特別是漢族的接觸,促進了文化交流。因此,在習俗方面,不僅有自己獨特的節日習俗,也有與漢族相似的習俗。東部地區的蒙古族節日主要有火把節、新年(即農歷新年)、敖包會、成吉思汗節、狩獵日等。

火把節,又稱拜火節。追根溯源,主要來自古代蒙古人對火的崇拜。蒙古族《拜火歌》唱道:

在永恒的敖包上,

點燃熊熊烈火。

燃燒,永恒的火,

火是生命。

點火儀式在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舉行。可能是受了漢族臘月二十三祭祀的影響。但蒙古自古就有祭祀用火的習俗,這是農歷新年的前奏。火祭開始前,全家人都到院子裏(有的在火坑前,有的在竈前),主祭(家中長輩)要先擺上祭品燒香。然後拿壹捆柴火點燃。黃油、白酒、肉(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中,全家人在長輩的帶領下對火磕頭。神父也祈禱說;感謝火神壹年的保佑。壹些不幹凈的東西被扔進了火裏。請原諒瓦肯人。祝福明年豐收,人丁興旺,吉祥幸福。

新年,古代蒙古人把中國的新年稱為“希斯季樂”,即新年。

新年在第壹個月的第壹天。臨近年底,人們會忙著過年。農牧區都要豎起燈桿。除夕夜,早上打掃庭院。在佛前,先人要設壹個小壇。把煮熟的大塊羊肉放在祭壇上。還提供奶制品和面粉做的水果。

自古以來,除夕夜都會舉行祭祖儀式。“元史?祭祀記錄包含著古老的民族風俗和儀式;”每年9月和12月16日以後,在炊事院子裏,用三匹馬、三只羊、三匹馬、三個酒粒、三條紅織金帛、三條裹帛,命壹名蒙古官加入蒙古巫師(指薩滿——首領)挖地燒肉,仍用酒粒。巫師用普通話向帝王之名致敬。“這是因為死者在地下,所以挖地祭祀。

這種祭祀被稱為“赫紮魯?也提魯。”陶閏提布《新KJV蒙古秘史簡評》認為,這是皇家祭祀的形式。民間祭祀的形式應該是“猛食連”。“土糧”的本義是燃料,即木柴。“土烈石蓮”指的是蒙古人祭祀祖先時,點燃篝火,將烤肉、酒和米、布匹、縷縷扔進火中焚燒。這個燒焦了的東西就是“燒土糧”,叫“燒土糧公司”。過去,在祭祖儀式中也會進行鐵鍛造活動。如前所述;有壹個古老的蒙古族傳說“化鐵為山”,代代相傳。人們把它視為自己民族起源的傳說。認為它表現了蒙古人民不怕困難,征服自然的英雄氣概。所以每當除夕祭祖,我們總要把鐵棒放在火裏燒紅。把它放在鐵砧或石頭上,用錘子鍛造。長輩也要講“鐵出大山”的故事,教育子孫繼承先輩英勇奮鬥的民族精神。除夕通宵燈火通明。有的還邀請蒙古族民間藝人說唱“烏力格爾”(蒙古語本)。年輕人也聚在壹起唱民歌或跳“Bujik”。不參加唱歌跳舞的女生聚在壹起玩“沙哈”。人們熬夜到午夜。

大年初壹,全家人穿上節日盛裝,聚在壹起(牧區,全家人聚在最古老的蒙古包裏)慶祝新年。首先晚輩依次給長輩拜年,晚輩磕頭,同輩拜年,包煙,敬酒,獻哈達。長輩收到禮物後,要向兄弟、侄子、兒孫表達祝福:

像獅子壹樣強大,

像老虎壹樣勇敢;

像須彌海壹樣豐滿,

強如須彌山;

像月亮壹樣明亮,

像太陽壹樣閃耀...

祝福過後,給孩子壹些禮物,或者給那些經濟不獨立的孩子“壓歲錢”。

天亮了,家人朋友和親戚開始互相拜年。長距離的人不得不騎馬或開車。壹般來說,節日敲門和新年問候會在正月十五之前結束。而偏遠牧區往往持續很長時間,直到生產繁忙。

在偏遠的農牧區,正月十六的淩晨,太陽出來之前,人們往往會在壹起嬉鬧,有“打黑墨”(Haride)的習俗。就是在對方打呼嚕睡覺的時候,偷偷抹額頭。塗層多是鍋底灰和辣椒面。

還有壹個古代流傳下來的慶祝除夕的習俗,就是如果家裏有人出征,除夕會比平時提前壹天慶祝。

敖包會敖包會是蒙古族人民的盛大節日。壹般來說,農歷七月十三,有的選擇淳口、秋吉。據袁石?據祭祀記載,在元代,每年的6月24日,皇帝都要去布都(今正藍旗)祭祀馬乳。此行的目的是皇帝要去夏日草原過敖包節,享受暑假;但祭祀敖包主要是民間節日。向敖包祭祀時,全體(或全民)都會參加,祭祀後吃肉粥,舉行盛大的以摔跤、賽馬、射箭比賽為主要內容的“那達慕”(娛樂)活動。(見《體育?詳情請見。娛樂”部分)

成吉思汗是統壹、發展和振興蒙古的偉大人物。他憑借傑出的才能,在十二世紀前將近百個大小不同、語言不同、文化各異的部落統壹為壹個大蒙古民族。結束了“互相攻搶,人心不寧”的局面。震驚了世界,推動了社會歷史發展。長期以來,蒙古人民被崇拜為國家發展的“聖主”。古代各地祭奠時間不同,有的是農歷4月16日(相傳為陳先日),有的是農歷7月12日(亡日),有的是農歷12月1日(統壹蒙古上臺之日),還有的是農歷3月21日(春節),5月15日(夏節),9月12日(秋節)。(見長春圖書館參考部日文版蒙古年中行動)解放後,蒙古和其他民族壹樣,祭祀逐漸被紀念活動所取代。

每年的端午節狩獵日,在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蒙古人有壹個特殊的習俗,那就是攻城。它的規模往往超過其他狩獵日,所以在東部地區,有些地方甚至把它當作蒙古人的“狩獵節”。

搞個大包圍圈,壹年兩三次或者三五次。日期主要采用約定方式。然而,五月的端午節卻是狩獵活動不斷。相傳很久以前,壹個蒙古部落被異族入侵,由於蒙古部落的所有成員都出去攻城了,壹場報復性的仇殺得以幸免。由於這壹天適逢農歷五月初五,從此以後,每到五月初五,都會有壹個大包圍,壹個是提醒人們這壹點,壹個是軍事演習。於是,五月初五打大包圍圈的習俗就流傳下來了。另壹個傳說是成吉思汗在五月初五死於狩獵坐騎的驚嚇。後來,五月的第五天被視為狩獵日,用來射殺動物,報答上帝的恩情。這個傳統的狩獵日壹直延續至今。

圍攻開始前幾天,人體商定了狩獵的路線和範圍,選出了“阿賓達”。阿賓達是這場戰役的總指揮。他是壹個善於打獵,受人尊敬,處理這壹帶事務公正的人。

形成大包圍圈壹般有兩種方式:

壹種是“哈拉加阿布”,即上門狩獵。主要是在山區,獵人們將獵物從山口圍進深谷。

另壹種是“Huyenabu”,即狩獵。這是在平原地區。因為沒有山溝,它在幾十裏外的方圓,從四面八方到中間。

狩獵之初,獵人們騎著最好的獵馬,帶著槍(或弓箭),腰間挎著獵刀,身穿藍色(俗稱“陶臘棍”,是壹種用來投擲野獸的小木棍),帶著成群的獵犬,有些獵犬的脖子上還戴著釘子和紅色的流蘇(以保護獵犬的喉嚨)。農業區也在從不同的地點駕駛馬車進入圍場。

中午時分,獵人們聚在壹起,點起篝火,就地野餐。晚飯後繼續打獵。下午,狩獵活動進入高潮。這時候獵物就很粗了。獵人們逐漸在圍場相遇。這裏已經成為英雄和奇跡的地方。壹些老人借此機會互相介紹好的獵人。天色已晚,人們帶著獵物回到了自己的村莊。)

端午節過後,盛夏到來,生產繁忙,動物和動物到了繁殖期,狩獵活動基本停止。

  • 上一篇:在吉日登記結婚
  • 下一篇:裝修報價清單,裝修有哪些報價明細?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