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官埠渡口:位於連州市Xi岸鎮葵池村委會官埠村。原來的渡口占地500-800平方米,現在由當地人耕種。地處重要的地理位置,既是連州、連南通往連山縣太保鎮的水路,也是當時官員的主要驛站,還是約旦河西岸兩岸村民的唯壹渡口。在渡口的東岸,有壹個叫石鼓鎮的物資交易市場。渡口西岸有壹塊石碑。石碑大意:通知兩岸村民,禁止進入小隴山偷竹木,違者政府起訴。這座紀念碑是由第四連山派出所所長石和公安局長嚴豎立的。這座紀念碑建於民國五年。據考證,官埠村原屬第四連山派出所管轄,而石鼓鎮村屬連州管轄。
(3)唐家祠堂:唐家祠堂位於連州市Xi安鎮馬埭村。它始建於清朝乾隆申年年間,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唐氏宗祠為磚亭式建築,占地約1,000平方米。祠堂長約50米,寬約20米,建築面積約500平方米。分為上、中、下三廳。唐氏宗祠大門兩側各有壹面石鼓和石秤,從大門進入的第壹個大廳是“戴穎石碣”廳。這個大廳的面積大約是50平方米。大廳後面有壹個木屏風帳,中間有壹個門,兩邊有兩個小門。據說普通人是過不了中門的。官員到了才會打開中間的門讓官員通過,其他人從兩邊的小門通過。出了“戴穎石碣”廳就是壹個空坪,從空坪裏的石階,進入“金馬石堤”廳。這個大廳面積最大,約150平方米。廳前兩側有壹排廂房,用作廚房和堆放財物。從“金馬師邸”大廳的後門出去也是壹個空坪,然後爬上空坪裏的石階,就來到了“直上曲雲”大廳。殿後正中,有壹座北宋雙進士神臺,是供奉唐的主要場所。
(4)約旦河西岸古炮樓:古炮樓位於約旦河西岸村委會(即國民黨偽政府舊居)黃街巷村西北。建於民國初年(約1927),占地16平方米(長×寬=4×4),高28米,* *五層,屬青磚杉木結構。這裏曾是原國民黨第五區鄉公所的瞭望塔,現在仍有清代建築遺跡,長度從1-2米不等,西岸有大清石砌成的城墻。由於年久失修,古炮塔壹直處於動蕩狀態,需要修復。
(5)林下長安亭:林下長安亭位於鳳嶺與龜蛇嶺交界處,是連州通往湖南清水、江華的必經之路。這座亭子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占地約60平方米,高約5米。呈長方形,南北座兩端相連,屬於石木結構。亭內有三門,石壁上有兩個直徑約60厘米的圓孔。“長安亭”四個字浮雕在南北方向的兩個石門之上,亭的四角有石飛檐。
(6)馬代古戲臺:位於馬代堂祠堂大門對面,寬5.2米,深11.2米,高1.2米。它歇息於山頂,重檐,6柱鬥梁結構,高6.2米。是磚木結構的鬥形陽臺,具有明清建築風格。戲臺重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中秋良辰吉日,被列為市政建築重點保護文物。
(7)靈山古寺位於約旦河西岸村的東石山腳下,距離村子500米。始建於1646,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整個靈山古景分為四殿兩天井。第壹殿正門左右各有唐代武將秦雕像,木雕高三米,空海珠,腳下伴龍,還有唐代武將尉遲恭雕像,腳下伴狗。這個大廳占地400平方米。二廳是接待室,可用於500多人用餐。後門周圍掛著幾十盞燈籠,城墻頂上畫著山、水、人物,非常漂亮迷人。在第三個大廳裏,有壹個多雕像大廳。在大廳的中間,有壹個北方皇帝(創始人)的大型雕像。他右手持劍,腳踩烏龜和蛇。大廳兩側擺放著六尊雕像:壹尊是雷震子雷神,右手持錘,左手持斧;第二個是電母娘拿著閃電鏡;第三個是有好天氣卡的光之神;第四,楊戩持鞭;第五,周公旦拿著八掛圖;第六,桃姑帶剪刀,木尺,銅鏡。第四殿正中是觀音樓,上面放著金制的觀音像,側面放著韋陀像。他拿著石工刀和魯班尺。整個靈山古景雄偉壯觀,香煙繚繞,靈氣若隱若現,信眾眾多。大門前有壹個可容納1000多人觀劇的大空臺,大門對面建有古戲臺。由於年久失修,這座古廟已倒塌多年,現已成廢墟。據遊客和網友介紹,連州市和西海岸鎮的古村落不收門票。
(以下現存建築建於明清時期)
(1)沖口,宋代隱士、清代濟世名醫的居所。主要有雙桂廣場、陳氏宗祠、進士亭、崇德廣場、老屋古街等。
雙桂坊:北宋祐五年(公元1050年),沖口村陳氏壹對兄弟,陳全和,進京進宮考試,兩兄弟中了進士,成為佳話。為了顯示他們的榮耀,村裏稱贊陳氏兄弟的住所為“雙桂坊”。
進士亭:為紀念陳氏兄弟雙進士而建。“金石閣”為木瓦結構建築,雙檐歇山頂,16柱穿鬥梁框架結構。建於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5)。
崇德坊:清朝光緒變法(公元1898年)秋天,連州發生了壹場大瘟疫。陳以其高超的醫術治愈了許多病人。來張口要藥的人絡繹不絕。陳以精湛的醫術和崇高的醫德贏得了人們的聲譽,實現了他拯救世界的偉大抱負。州政府把崇德坊的府邸給了陳。
(2)石蘭村,嶽家軍的大本營。主要有古門樓,古民居,嶽家軍老根據地。“吉福”門樓:石蘭村黃氏門樓上的石碑“吉福”是為了紀念石欄寨黃氏創始人黃濟源而立。門樓上掛的清代古匾是“鹹豐九年,旨在賞頂戴藍嶺,六品共黃國俊”。據史書記載,太平軍於鹹豐九年至十二年占領連州,而當時村的黃氏第九代在湘軍張的指揮下跟隨,因服兵役而獲得“戴藍嶺獎”稱號,還被晉升為“六品補足總”。
《李》門樓:《李》住杜家。大門上懸掛的“進士碑”是清代嘉慶丁醜(1817)考中第220名進士的石蘭宅都氏杜昆所立。《李》門樓:《李》住杜家。大門上懸掛的“進士碑”是清代嘉慶丁醜(1817)考中第220名進士的石蘭宅都氏杜昆所立。
2010年7月9日,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大遷徙》攝制組前往連州西海岸小鎮石蘭古寨。據悉,《大遷徙》是壹部介紹歷代客家人從中原南遷的大型紀錄片。時間跨度從先秦到清末,攝制組跟隨當年客家人南遷的腳步,走遍了中國多個省份。該團沈團長告訴記者,由於歷代戰亂的影響,連州西岸城鎮古寨是西入廣西賀州的交通要塞,南宋著名抗金名將嶽家軍曾在此駐紮,守衛要害。因此,該小組選擇了西海岸作為重要的拍攝地點之壹。
嶽家軍老基地:三島石基城墻依山而立,蜿蜒曲折。村子的墻上有箭垛和碉堡,在村子狹窄的門檻上有壹個圓形的柵欄洞,這真是壹個人守著它,萬人敵不過它。山頂上有巨大的巖石,這是宋代嶽飛傳中記載的,當時嶽家軍在連州鎮壓曹誠。巨石上留下的三個圓孔,是嶽家軍用來固定“帥”旗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