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論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點。

論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點。

中國位於東亞。高聳的山脈和戈壁沙漠把中國和歐亞大陸的西部分隔開來。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華文明是在完全封閉的狀態下誕生和發展的。相反,從古至今,中國和西方壹直在進行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這些交流不僅見於文獻,也反映在考古中。經過考古學家的長期努力,在中國發現了許多西方制造或與西方有關的文物,它們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物證。限於篇幅,本文僅概述先秦至公元3世紀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文物及相關內容。[1]

壹.紡織品

20世紀初,英國探險家斯坦在中國新疆樓蘭發現了壹塊東漢晚期的彩色頭發碎片。在這件羊毛編織的紡織品上,至今還保留著壹個“帶有希臘羅馬圖案的赫爾墨斯頭像”(插圖1)。[2]赫爾墨斯(又譯赫爾墨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全能之神。他負責貿易、旅遊和體育(圖2)。赫爾墨斯也是眾神的使者,向眾神傳遞信息。他的標誌是拿著壹把短棍。在現代世界的壹些國家,這種雙蛇棒仍然是醫生或醫學的象征,如美國軍事醫療團。在斯坦發現的這塊羊毛織物上,可以看到比較完整的雙蛇棍圖案。這種色彩鮮艷的毛織品應該是從地中海地區進口的。

新中國成立後,新疆發現了許多毛織品。壹些學者認為,普通的毛織品是當地的產品,而高檔的毛織品來自叢林西。這些外國高級毛織品是在絲綢之路經過的廢墟中發現的。它們主要分為兩類。第壹種是簇絨織物,其結構類似地毯。這種毛織物如果按照植絨和針織扣的方法來區分,可以分為三種:Ghiordes扣、塞納扣和半圓扣。喬迪扣起源於土耳其西部,聖納扣起源於伊朗西北部,半圓結的起源不太清楚。第二種是面料,其編織工藝是局部挖空編織花紋。這種編織技術的發源地是小亞細亞,波斯語稱為吉裏姆,漢代中國文獻中提到的毛織物“東”很可能與這種波斯有關。研究表明,新疆出土的外國毛織品並非來自壹個產地,而是來自中亞、西亞和地中海周邊的不同地區。比如從這些毛織品的題材和風格來看,有的是兩河風格的獅子形圖案,有的是希臘風格的半人馬圖案。再比如,第壹類絲絨面料打結方式的多樣性也說明了這些羊毛面料的各種來源。[3]

在這些外國毛織品中,不乏珍品。最著名的是1984年新疆洛浦縣山普拉墓地1號墓出土的壹件彩色呢絨壁掛,年代為1-2世紀(相當於東漢)。【4】這幅壁掛出土時,被切成四塊,縫成壹條褲子。左褲腿上是倒置的武士像,右褲腿上是頭馬像。修復後應該是大壁掛。右褲腿原來是壁掛的上半部分,左褲腿是下半部分(圖3、圖4)。壁掛部分的頭馬圖其實是希臘羅馬神話中的馬人(插圖5)。整個設計洋溢著希臘藝術的風格:“高聳的鼻子幾乎垂直於額頭,野獸(獅子?)皮囊象征勇氣,手中的角象征提升自己的榮譽,馬蹄也不同於中國傳統的秋千;半人馬周圍的菱形圖案有西域的神韻。”【5】掛壁下部的武士右手持矛,立體感強。雖然現在還不能確定這個戰士雕像的含義,但它顯然具有希臘文化的特征,尤其是與斯坦因從樓蘭獲得的彩色頭發碎片上的赫耳墨斯頭像相似。這件山普拉古墓出土的彩色壁掛,由20多種顏色的細羊毛制成,是當地挖掘編織而成的拼布。

1995期間,考古人員在新疆尉犁縣營盤遺址清理發掘了壹座漢晉時期大型墓地,獲得文物約400件。營盤遺址在漢代屬於磨山國(又稱“山國”或“山國”),位於古絲綢之路的要道上。這裏出土的文物包括來自中原的絲綢制品,中亞和西亞生產的裝飾品,有些甚至來自地中海地區,充分體現了古代東西方文化的交融。

在營盤墓地,最引人註目的是15號墓,其年代可追溯到東漢中後期。[6]此墓木質棺蓋為長方形彩絨毯,有獅子圖案,殘長312cm,寬178cm。毯子的主體是壹只橫臥的獅子,它的頭側著看,看起來和藹又有活力。整個毯子充滿了西方的藝術氣息。

棺材裏面是壹個高大的男人,臉上蒙著壹個麻口罩(圖6)。死者身穿人樹獸樹紅色條紋長袍(插圖7,插圖8)。此袍基本完好,色澤鮮艷,圖案精美,是不可多得的珍品。面團表面的每個區域由六組圖案組成,每組圖案之間是掛滿果實的石榴樹。第壹組、第二組、第四組、第五組是人物,都是裸體男人,高鼻梁大眼睛卷發,是典型的歐羅巴人。他們是壹對,或持盾持矛(劍),或單手刺,栩栩如生。特別是他們的肌肉誇張,讓畫面充滿了力量和活力。第三組是牛,第六組是羊。這兩組動物造型生動,體態活潑。整個設計將希臘藝術與中亞、西亞藝術有機融合,令人嘆為觀止。這件長袍應該是西方制造的。穿這種長袍的墓主人最初被學者認為是磨山國的貴族。[7]然而墓地的挖掘者認為:“M15並沒有看到墓地裏流行的木頭和羊骨頭作為組合陪葬品。死者的習俗,如面具、陪葬服、裹肢帛等也很獨特。墓主人衣著奢華,袍服的圖案具有強烈的希臘藝術風格。棺材上蓋著壹張具有異國特色的獅子毯。15號墓的獨特數據顯示了主人生前的特殊身份。聯系營盤在絲綢之路上的位置和漢晉時期絲綢之路沿線文化交流與貿易的歷史背景,推測墓主人可能是壹位來自西方從事貿易的富商。”[8]

在新疆,除了壹些來自西方的毛織品外,還發現了外國的棉織品。1959期間,新疆考古人員在新疆民豐縣古尼亞遺址發現了壹座東漢晚期(公元2世紀)的墓葬。墓中出土兩塊青花印花棉布,是我國已知最早的棉布(圖9)。[9]其中,壹塊棉布的中央部分已經缺失,只能看到半裸的腳和獅子的尾巴。好在它的左下角有壹個約32厘米見方的盒子,裏面畫著女神的半身像。女神袒胸露乳,斜眼側身,神情安詳寧靜,身後有壹圈圓形光環。她的脖子和手臂上都有裝飾,她拿著壹個長長的喇叭狀容器,裏面裝滿了水果。這個女神原本在佛教裏被視為佛像,這塊棉布也壹度被視為印度進口。[10]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這幅圖是希臘風格,圖中有角的容器不是佛教的器具,而是希臘神話中的聚寶盆;[11]圖中的女神不是佛教中的菩薩,而是希臘神話中的豐收女神堤喀。也有人認為她是希臘神話中大地女神蓋亞和谷物女神得墨忒耳的混合體。另壹位學者提出,這個設計的主題應該是中亞和西亞風格的獅子,但已經不完整了。圖中女神應該是波斯女神。最近,壹些學者通過與貴雙王朝金幣上的圖案進行比較,認為棉布上的女神應該是中亞的豐收女神Ardochsho。這樣看來,中國的棉織物最早應該是從東漢的貴爽傳入的。[12]

第二,金銀器等。

建國後,壹些西方制造的金銀器皿在我國也有發現。1978年至1980年,山東考古人員在淄博郊區發掘西漢齊王墓,在壹號墓葬中出土了壹個保存完好的銀盒,內有壹排花瓣(插圖10)。【13】盒子高11 cm,口徑11.4 cm。

1983年,廣州象崗山發現南越王墓。[14]墓中發現三根非洲象牙,其中最大的壹根長126厘米。26克紅海乳香留在壹個漆盒子裏,這是樹脂狀的。這些來自外國的文物充分說明了廣州與印度洋地區通過海路的貿易聯系。墓中還發現了壹個裝有成排花瓣的銀盒,出土時裏面還藏著藥丸。這件南越王墓中的銀盒,高10.3cm,直徑13cm,形狀與山東齊王墓出土的非常相似(插圖11)。

西漢齊越王墓中出土的兩件銀器,都是用錘彎技術在表面壓制出交錯的花瓣圖案,與我國當時用陶模或蠟模鑄造裝飾圖案的工藝傳統完全不同,明顯是外來器皿。然而,關於這艘船的起源仍有不同的看法。有學者認為,這種器皿被稱為Phialae,其技術起源可以追溯到兩河流域的古亞述,盛行於古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4世紀),在安息統治時期繼續發展。因為國內出土的兩個漢代銀盒與安息同類銀器幾乎壹模壹樣,應該是從中亞安息通過海路進口的。[15]不過也有學者認為這種銀盒應該是羅馬人的神器。山東齊王和廣州越王墓中的兩個銀盒,可能來自羅馬,由海路傳入。[16]

據考證,山東齊王埋葬時間約為公元前179年,廣州越王埋葬時間約為公元前122年。無論在這兩座墓葬中發現的銀盒的原產地是在中亞還是在地中海地區的羅馬,它們都有力地證明了早在公元前2世紀,中國和印度洋地區之間的海上交通線就已經存在。有意思的是,這兩個外國銀盒傳入中國後,中國人根據自己的使用習慣和審美標準對其進行了改造,在銀盒下增加了銅環腳,使之成為中國人熟悉的器皿——豆子。這種“土洋結合”的豆子,體現了古代中西文化的交融。

1988年,甘肅省靖遠縣北灘鄉壹農家樂地基下發現壹個鍍金銀盤(插圖12)。這道菜高4.4厘米,直徑31厘米,重量3180克。光盤上的圖案可以分為三層。最外層是交聯的葡萄卷草圖案。每個葡萄的中心都有壹個小坑。有29種姿態各異的昆蟲和鳥類,如鸚鵡、蚱蜢、蜥蜴和蠍子、蝸牛、蜜蜂等等。二層分為12單元。在每個單元中,左邊有壹個動物,右邊有壹個神的頭。最裏層直徑9.5厘米,上身是壹個年輕的男神,卷發,上身裸露,坐在壹個威武的動物身上,肩上扛著“權杖”。

這個充滿西方情調的銀盤,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興趣。這個銀盤的原研究者儲士彬認為,銀盤二層的12雕像應該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奧林匹斯十二神”:阿波羅、忒彌斯、宙斯、雅典娜、波塞冬、赫拉、赫菲斯托斯、得墨忒耳、阿瑞斯、阿佛洛狄忒和赫爾墨斯。儲士彬的這壹考證已被其他學者所接受。對於盤子中間的男神,儲士彬認為這個神“可能是阿波羅,也可能是酒神巴卡斯,或者是希臘神話中的其他人物”。儲士彬還推測,“這個板塊的時代大約是4 ~ 5世紀,但最遲是6世紀上半葉;它的產地不會超過意大利、希臘和土耳其。“後來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銀盤中央的男神應該是羅馬神巴克斯,相當於希臘神話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至於這個銀盤的來歷,有人認為是公元2 ~ 3世紀北非或西亞的羅馬東部行省制作的,也有人認為是公元3 ~ 4世紀羅馬帝國東部行省制作的..1997年,中國學者林梅村在這個銀盤上讀到了壹行大夏銘文,意思是“值490 Stats”或“值490金幣”。這樣看來,林梅村認為這個銀盤應該是壹件大夏銀器。他寫道,在甘肅靖遠發現的這件充滿希臘羅馬藝術風格的銀器,說明“希臘文化在5世紀末至6世紀初仍是大夏文化的主體”。[18]

在這裏,我想介紹壹下有外國銘文的銅餅和鉛餅。

早在解放前就發現了幾塊這種銅餅,形狀凸起,上面有類似龍的圖案;另壹面是凹進去的,周圍有外文字符。可惜這些銅餅的出土地點不清楚,無法確定年代,有些還是後人的仿制品。[19]建國後,發現了壹些。1965年,在安西北的漢代長安城出土了壹個裝有13鉛餅的陶罐,上面有銘文。[20]1973年,陜西扶風縣江源出土了兩塊這樣的鉛餅。“結合該遺址出土的其他文物,上限不會早於西漢晚期,下限不會晚於東漢晚期。”[21]1976、甘肅靈臺縣發現類似鉛餅274個,總重量31806克(插圖13)。[22]

關於銅餅和鉛餅的起源,至今仍有不同的看法。20世紀中期,O. Maenchen-Helfen提出,在希臘化和羅馬化時代,西亞古錢上印刷的文字是希臘文,但這些希臘文在臨摹過程中被扭曲了,因為臨摹者不懂希臘文。他進壹步認為,中國發現的這些銅餅是中國工匠鑄造的,上面的銘文是中國人臨摹的扭曲的希臘文。但夏鼐認為,這些銅餅不可能是中國鑄造的,應該來自西域。因為漢魏時期的中國“沒有抄外國碑文的先例,想不通當時為什麽要這樣抄”;銅餅上的圖案和漢代的不壹樣。漢代沒有鑄造這種樣式的銅幣,當時也沒有鑄造帶有外國銘文的硬幣。[23]最近,中國學者林梅村認為這些銅餅和鉛餅上的銘文應該是用草書希臘語拼寫的中古伊朗語。公元1世紀前期,建立了桂雙朝。公元2世紀中葉以後,貴爽內亂不斷,境內大量大月氏流亡東方,投靠東漢。中國出土的這些刻有草書希臘文的銅餅和鉛餅,很可能是生活在中國的桂雙月氏人在三福(以xi安為中心的陜西中部)及其西部鄰近地區頻繁活動留下的遺物。[24]

第三,玻璃器皿

早在公元前5000年,兩河流域就使用玻璃作為釉料塗層。大約到公元前1500年,兩河流域北部出現了玻璃器皿。玻璃制造技術很快傳播到埃及和其他地方。[25]在古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地區,鈉鈣玻璃是主要的玻璃,含氧化鋇的玻璃直到19世紀晚期才出現。在中國,最遲在戰國時期就有可能制造玻璃。然而,與西方不同,中國古代玻璃以鉛玻璃為主。中國自戰國至漢代的自制玻璃中,鉛鋇含量較高,這是西方所沒有的。

就目前的材料來看,我國發現的最早的玻璃屬於春秋晚期、戰國早期(公元前5世紀初)。中國早期的玻璃器皿主要有:河南固始後古堆壹號墓中的玻璃珠;[26]河南輝縣劉麗鴿出土的王武茯茶劍格嵌玻璃磚;[27]湖北江陵王山出土的王月勾踐劍格嵌玻璃塊;[28]雲南李家山22號墓出土的六角形玻璃珠;[29]山東曲阜古城發現的玻璃珠。[31]湖北睢縣曾侯乙墓發現的珠子,[32]山西昌野270號墓出土的珠子和玻璃管,[33]等等。

在這些早期的玻璃器皿中,不乏俗稱“蜻蜓眼”的鑲嵌玻璃珠,其直徑壹般在1-2 cm左右。這種鑲嵌玻璃珠在河南固始後古堆壹號墓、湖北曾侯乙墓、河南淮陽平涼臺等地均有發現。(插圖14)。這種小巧玲瓏的玻璃珠是由幾種不同顏色的玻璃通過特殊工藝鑲嵌在壹顆單色玻璃珠中制成的。在出土的鑲嵌玻璃珠中,有壹些無疑是從西方傳入的,主要基於以下幾點。1,鑲嵌玻璃珠最早出現在西方,早在公元前1千年,地中海地區就已經能夠制作這種玻璃珠,幾百年後才出現在中國。2.在西方,從單色玻璃到彩色玻璃再到鑲嵌玻璃珠,經歷了1000多年的漫長歷程,其發展脈絡基本完整清晰。但在中國,沒有這樣的發展順序。中國的鑲嵌玻璃珠和單色玻璃同時出現,看起來出人意料,所以它的源頭應該在西方。3.中國的鑲嵌玻璃珠不僅在工藝和外觀上與西方相似,在化學成分上也是如此。如河南固始後孤堆壹號墓中鑲嵌的玻璃珠,屬於西方鈉鈣玻璃,不含鉛和鋇,[34]而鉛鋇玻璃是中國早期自制玻璃的基本特征。4.這些早期鑲嵌的玻璃珠都出現在貴族的墓葬中,說明非常稀有,只有少數大貴族才能得到。有學者進壹步認為,中國本土的玻璃制造業也受到了外來鑲嵌玻璃珠的影響:“鑲嵌玻璃珠傳到中原後,受到上層貴族的喜愛。這種社會需求促使工匠們使用當地的原材料進行仿制。最遲在戰國中期,用氧化鉛或氧化鋇代替天然純堿成功制成鉛鋇玻璃,並發展出早期簡單的同心花紋,與其他幾何花紋結合,創造出世界上最美的鑲嵌玻璃珠。由於中國沒有發現早於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玻璃制品,所以可以說,隨著鑲嵌玻璃珠的傳入和仿制,中國誕生了玻璃制造業。”[35]

有學者認為,除了鑲嵌玻璃珠,春秋戰國時期的壹些玻璃器皿也是從西方傳入的。例如,分析表明,河南輝縣出土的王武茯茶劍上的玻璃塊是矽酸鈣玻璃,湖北江陵出土的王月勾踐劍上的玻璃是鉀鈣玻璃,不屬於中國制造的鉛鋇玻璃體系。“很可能是國外進口的。”[36]再如,雲南李家山出土的六角形玻璃珠“在雲南其他地區未見,在中國大陸也未見”,因此可能是從埃及或西亞經印度輸入的。[37]

自戰國以來,中國古代的玻璃制造業壹直在不斷發展。與此同時,西方玻璃器皿流入中國的數量也在增加。流入中國的西方玻璃器皿早在20世紀初就被發現了。斯坦因認為他在和田發現的壹顆彩色玻璃珠是典型的西方產品,在羅馬帝國非常常見。[38]此外,據說在河南的壹座漢墓中還發現了壹個埃及亞歷山大城制造的刻有雅典娜頭像的玻璃瓶。[39]

新中國成立後,各地發現了壹些外國玻璃器皿,壹些學者對其進行了全面認真的研究。[40]西漢時期,國外著名的玻璃器皿有廣州橫直崗2061號漢墓出土的三件玻璃碗。[41]這三個玻璃碗出土時都碎了,修復後基本壹致。均為廣口圓腹平底碗,深藍色半透明,直徑10.6厘米,底徑4厘米,模壓而成(插圖15)。其中壹個碗經過定性分析,確定是鈉鈣玻璃。這三個碗的制作方式類似於公元前1世紀地中海南岸的羅馬玻璃。橫枝崗2061號墓屬於西漢中期(公元前1世紀),墓中發現的三個玻璃碗可能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羅馬玻璃器皿。

東漢外來玻璃器皿中,主要有1980年江蘇省邗江縣甘泉二號漢墓出土的玻璃碎片(插圖16)。[42]推測這座墓的年代為公元67年。墓中發現了三塊玻璃碎片,是紫黑色和乳白色相間的透明體。修復後應該是外壁有放射狀筋的碗。這種裝置在地中海地區很常見,但在中國極其罕見。這種玻璃器皿是用攪胎的裝飾手法制作的,即把熔化的紫紅色玻璃和白色玻璃混合在壹起,然後攪拌,最後成型。這種制作技術流行於地中海地區,這種技術是中國生產的古代玻璃器皿中唯壹使用的技術。經過化學分析,這種玻璃器皿不含鉛,屬於西方鈉鈣玻璃體系而非中國制造的鉛玻璃體系,化學成分與羅馬玻璃壹致。由於這些原因,這種玻璃器皿壹般被認為是羅馬玻璃,由海路傳入中國。

公元前1世紀,東地中海沿岸的工匠發明了玻璃吹制技術,制作出了精美的球形玻璃器皿。[43]西方用吹制方法制作的玻璃器皿也傳入中國。1987年,在洛陽東郊壹座公元2世紀的東漢墓葬中,出土了壹件相當完整的長頸玻璃瓶。這個瓶子黃綠色,半透明,表面包裹著白色條紋。其口徑為4厘米,腹徑為7.5厘米,身高為13.6厘米。這個玻璃瓶造型很漂亮,是典型的羅馬玻璃吹制器。1992年,這個玻璃瓶和其他珍貴文物壹起被送往日本展覽。[44]

在中國出土的漢代玻璃器皿中,有壹部分是鉀玻璃,與西方的鈉鈣玻璃和中國特有的鉛玻璃不同。這些鉀玻璃有些可能是從印度等地進口的。因為壹方面這些鉀玻璃與印度等地發現的鉀玻璃成分相似,另壹方面我國出土的鉀玻璃基本分布在廣東、廣西等南方沿海地區,具備與印度等地進行海上交流的條件。當然,也有壹些鉀玻璃可能是國產的,也可能是受外界影響自己生產的。[45]

第四,小飾品

在中國,也發現了壹些與西方有關的小飾品和手工藝品。

在西方,有壹顆非常美麗的多面體金珠。它的制造工藝叫珠工藝,就是先用壹種粘著劑把金顆粒固定在表面,然後加熱焊接。這種工藝最早出現在公元前4000年兩河流域的烏爾第壹王朝時期,隨後流行於埃及、希臘、波斯等地,在亞歷山大東侵後傳入印度。用焊珠技術制作多面體金珠可能起源於邁錫尼(公元前1600-1100)。因為西方發現的金珠都是十二面體,所以稱之為“十二面體”。這種多面體金珠在中國也有發現。但國內不僅發現了12金珠,還出土了14金珠,所以國內有人將其命名為“多面金珠”。中國出土多面金珠的地點主要有:

1959年,湖南省長江五裏牌9號東漢墓發現11件“球飾”(插圖17)。發掘簡報說,“其中四個是由十二個小金絲環粘在壹起制成的。”在戒指之間的縫隙裏,粘上三顆小圓珠,讓它們更漂亮。再五件,先做成小金球,再用金線、串珠裝飾;另壹方面,雖然和前者做的壹樣,但是膠的更漂亮。無論如何,都有壹排排珠珠有序。還有壹個,是空心多邊形,非常整齊。" [46]

1980年,江蘇省邗江縣甘泉鎮東漢墓中發現壹個“空心金球”(插圖18)。根據最初的報道,這個物體是“壹個有24個角的空心球,由兩個較大的和12個較小的金環組成。”然後在金環相連的24個空出來的地方,用4顆薄如油菜籽的小金珠堆起24個尖角。直徑1.3cm,重量2.7g..[47]

1983年,廣州南越王墓出土了32件小金花泡飾,其上焊有細小的金黃色粟粒(插圖19)。這些金花泡泡擺件也是焊珠工藝制作,應該是西式工藝品。

由於這種十二面體金珠在巴基斯坦的敖高遺址、印度東海岸和越南南部都有發現,在中國的長江以南也有發現,因此研究人員認為這種金珠及其制造方法可能是從海上輸入中國的。[48]但也有人指出,在中國發現的多面金珠中,“不排除有壹些是改良了西方原型的本土產品”。[49]

20世紀初,斯坦因在中國新疆和田發現了幾顆帶有白色花紋的石珠,斯坦因認為是填充的。[50]後來夏奈指出,制作這種石珠的原料是紅玉髓,上面的花紋是經過特殊的化學腐蝕和加熱處理後形成的。這種石珠應該叫“蝕刻紅石珠”。[51]解放後,這種花蝕紅石髓珠在國內很多地方都有出土(圖20)。雲南* * *,發現兩座墓葬,壹座來自晉寧石寨山13號漢墓,另壹座來自春秋晚期江川縣李家山24號墓。[52]這種石珠在新疆也有發現。比如1980在新疆樓蘭古城發現的壹串佛珠中,有三顆裝飾有水波紋。[53]在廣州西漢晚期的墓葬中發現了至少兩個紅色的石制瀝青球(插圖21)。[54]此外,在四川還發現了4顆“琉璃珠”,其中兩顆“琉璃珠”出土於重慶西漢中期墓葬,另外兩顆來自四川巴縣東孫壩戰國船棺。[55]

據考證,花蝕紅石髓最早出現在公元前3千年晚期的印度哈拉帕文化中,後傳播到西亞等地(插圖22)。早期圖案以圓形圖案為特征,發現於中國雲南李家山。中期以交叉或平行直線為特征,多見於中國。許多研究者認為,中國出土的這些花蝕紅石珠很可能是從西方傳入的。[56]主要原因如下:花蝕紅石珠最早出現在國外,是印度和西亞的主要產品;國內發現的紅寶石髓珠,其形狀和紋飾與國外同類產品相似,但與國內珍珠飾品不同。在中國發現的數千種珠寶中,被侵蝕的紅石珠子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說明這種珠子很可能不會產自中國,否則不會如此稀少;這種石珠通常只有在地位高的貴族的墓中才能找到,可見非常稀有,壹般人是欣賞不到的。

1969年,江蘇徐州壹座東漢墓葬中發現壹個動物造型的鍍金青銅硯盒(插圖23)。這件體現漢代最高工藝水平的罕見工藝品,除了鑲嵌紅珊瑚和藍寶石外,還鑲嵌了青金石。在亞洲,青金石主要產於阿富汗。自古以來,青金石因其色澤艷麗而被視為珍寶。徐州東漢墓出土的鎏金青銅硯盒上的青金石表明,青金石至少在公元2世紀傳入中國。而且由於江蘇地處沿海,很可能是通過海路引進的。

動詞 (verb的縮寫)藝術形象

  • 上一篇:日韓電影獨家收藏
  • 下一篇:遼參做法及功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