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說節日風俗唱山東民歌

說節日風俗唱山東民歌

壹、 山東五大區的節日風俗歌  幽音在《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山東卷》中寫到: “山東民間風俗性活動豐富多彩,它與人民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僅以季節性活動而言,在壹年中幾乎月月有節,從農歷壹月開始就有‘正月十五鬧元宵’。‘二月二龍擡頭’,家家打囤,‘三月三裏是清明,家家戶戶上墳塋’。‘四月二十八,娘娘廟上把香插’,趕廟會,求神焚香。五月端午吃粽子,祭水神。‘七月七,天上牛郎會織女’,‘八月十五月兒圓,西瓜月餅敬老天。’九月九重陽節,趕會逛山。‘臘月二十三,竈王爺爺上西天’。各式各樣的風俗活動都伴之以歌。”[1]山東民歌和季節的關系由此可見壹斑。

以下按照山東民歌主要分布的五大區分述區域範圍內的節日風俗歌。

魯東區

魯東區的民歌體裁主要包括:海洋號子、海員號子、膠州秧歌、膠東秧歌、膠東山歌,還有蓬萊“燒紙調”。

蓬萊的“燒紙調”是流行於蓬萊地區的大型風俗性民歌套曲,與節日風俗聯系緊密。在山東地區,無論是祭神、祭祖、驅邪或是其他節日風俗,都會伴隨著“燒紙”這項活動,“燒紙調”也是因此得名。“燒紙調是民間‘跳大神’時演唱的腔調。民間跳大神由來已久,它是古代巫術的延續,從文化藝術的角度來說,是屬於巫舞的壹種。舉行這種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用來求神、驅魔、消災、還願等。”[2]建國以來,隨著對封建迷信活動的破除,曾廣泛流傳於民間的燒紙調已漸漸走出了人們的視線。

煙臺、威海、青島北臨渤海,海洋號子是它們主要的民歌體裁,另外小調歌曲在這些地域也不乏精品。如著名民歌小調《繡荷包》。

繡荷包在全國範圍內流傳廣泛,曲目達近百首之多。僅山東地區能夠找到的譜例就有十四首。在不同的地域,《繡荷包》以它特有的影響力表現了各地區的風格特點。

春節是中國農歷新年,各地慶祝形式多樣,包括廟會、鄉戲等活動,跑旱船、跑驢、扭秧歌等民間音樂活動在這期間也很常見。山東的民歌小調有不少是圍繞“新年”這壹主題展開,比如前面兩首《繡荷包》。大年初壹要拜年,僅圍繞拜年這壹內容展開的山東歌曲就有《正月裏來是新年》、《拜新年》、《郎拜年》、《小兩口拜年》等。在山東鄉間,每逢過年,各個村落都會唱大戲,這也是鄉裏過年必不可少的壹道“文化盛宴”。齊河縣民歌《唱大戲》就生動形象地表現了這熱鬧的場面:

齊河縣《唱大戲》

到過年俺那裏唱大戲,叫兄弟套車子把妳接去,將妳(這麽)請在俺家裏,豇豆米,熬幹飯,搟面條子不是好的,咱什麽樣的親戚在乎吃喝呀(哼嗨)

到過年俺那裏唱大戲,叫兄弟套車子把妳接去,將妳(這麽)請在俺家裏,烙單餅,包餃子,燒餅果子,不是好的,咱什麽樣的親戚在乎吃喝呀(哼嗨)山東人熱情好客,樸實憨厚。齊河縣的這首《唱大戲》就是對山東人性格的真實寫照。

魯南地區

魯南地區素有“沂蒙山老區”之稱,其山地特點較多地保留了傳統的民俗,諸如,服飾喜好較濃烈的色彩,飲食上口味較重,如魯南的名吃煎餅卷大蔥可謂全國聞名。由於北部山脈的阻隔,魯南的經濟、文化、生活等均與相接的蘇北地區更加類似。民歌的曲調、營造的氛圍也較之山東其它地區更為細膩典雅,如蒼山的《繡荷包》。代表本地區的民歌體裁主要有:魯南五大調、魯南花鼓以及日照吆牛山歌。《沂蒙山小調》正是魯南地區最具特點的民歌小調,在山東乃至全國都廣為傳唱。沂蒙山區作為中國的革命老區,以抗戰主題為歌曲內容的就有《貧雇農小唱》、《抗日小唱》。另外蒼山縣民歌《紡棉花》、《郎拜年》、《繡荷包》廣為傳唱。

魯西南地區

魯西南地區比較有代表性的民歌體裁有:黃河、運河號子,微山湖的“端公腔”,魯西南花鼓等。在全國範圍內流傳較廣的民歌有:《包楞調》、《對花》、《五更》、《花蛤蟆》、《采蓮船》。節日風俗歌有《放風箏》、《走娘家》、《郎拜年》。本地區最具有民俗特點的就是微山湖區的“端公腔”。

端公腔為民俗性的大型套曲,流傳於微山湖、昭陽湖、獨山湖、南陽湖等湖區,尤以微山湖、昭陽湖為盛。它是壹種微山湖區漁民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相傳起源於清代,距今已有百年歷史。每當逢年過節的喜慶日子或者慶祝豐收、病災“還願”的日子都會演唱端公腔。因為演唱時總把鼓端在手中,這種演唱的形式就又被稱為“端鼓腔”。又因為每當演唱時必定擺供請神,焚香祭祀,所以也被稱為“端供腔”。

端公腔的演唱形式多樣。在演唱過程中說唱結合,還伴隨著簡單別致的舞蹈動作,根據演唱曲目內容的不同劃分具體的角色,與民間傳統的曲藝有相似之處。其演唱內容多為有壹定戲劇性情節的歷史傳說和民間故事。音樂曲調較為豐富,能夠表現復雜的戲劇性故事情節和富於變化的情感內容。分領唱、合唱和坐唱,由男人演唱,每當有女性的情節內容時,男人會穿上百褶裙來扮演女性角色。與其它民歌不同的是,端公腔幾乎所有的唱詞都偏重於“花鳥”,有時可唱出七八十種花鳥。

端公腔流行於微山湖區,是廣大漁民從生活中提煉、創造出的民間傳統音樂形式。生動、富有內涵的歌曲內容表達了湖區人民對美的追求,具有深厚的藝術感染力。

魯中區

魯中屬於山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可以作為山東民俗的代表。地形以平原為主,交通發達、物產豐富。區內具有深厚的古文化傳統,通過民歌的題材便可以看出:《聊齋》“俚曲”、“柳琴調彈唱”、“淄博花鼓”、“平陰秧歌”。這壹地區最具代表的民歌有《掛紅燈》、《越唱心裏越快活》、《老漢唱歌四季歌》、《四季歌》,反映節日風俗的歌曲有《唱大戲》、《打秋千》、《放風箏》、《趕廟》、《掛紅燈》等。

魯西北區

山東魯西北地區的地形以平原為主,魯北人性格樂觀豪爽,民歌體裁多樣,包括黃河號子、運河號子、秧歌“臨清時調”和“聊城花鼓調”、“雜八調”。雄壯有力的黃河號子,情緒熱烈的運河號子,外柔內剛的武成秧歌,優美抒情的臨清時調,最能代表魯西北音樂特色的聊城花鼓,這些音樂體裁受地貌條件的影響組成了最具特色的魯西北音樂文化。

本區域內代表曲目主要有《包楞調》、《對花》、《看郎》、《大實話》等。其中,以表現節日風俗為內容的歌曲有《正月裏來是新年》、《大觀燈》、《小觀燈》、《放風箏》、《打秋千》、《七月七》等。可以說,魯西北地區的節日風俗歌最為集中,也最具有代表性。

二 、山東節日風俗歌的內容特點

每個節日風俗都伴隨著其特有的慶祝方式,每個慶祝方式中大多會伴之以音樂歌曲。這些音樂歌曲的內容豐富,按照曲目內容,大致可劃分為五種:

以表現熱鬧的節日氣氛為主

節日風俗與節日風俗歌曲相輔相成,聯系緊密,兩者有著必然的因果聯系。正是有了節日風俗才會繼而出現與節日風俗相關的歌曲,因此,以表現節日本身為內容題材的曲目所占比重較多。

清明節在眾多節日中別具特色,既是二十四節氣之壹,本身又是壹個傳統的節日。雙重身份的清明節在中國社會意義重大,是人們祭掃祖墳、祭拜祖先的日子。山東的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上會吃煮雞蛋,家家戶戶門前插上松枝用來紀念名臣介子推。外出踏青也是當天必不可少的活動。蕩秋千,放風箏等娛樂活動也經常用來慶祝這壹節日。用清明這壹題材來表現歌曲內容的民歌相對較多,僅在山東地區就有二十幾首。雖然不能壹壹列舉,但還是可以從魯西北地區挑選幾首最具有典型特點的歌曲來比較分析。

惠民縣《打秋千》

1, 清明(那)三月三(呀,哎哎嗨呦)清明(那)三月三,十七八的姑娘來打秋千,描花的手腕就把(那個)絨(哎)繩攥(連咿呀呼嗨),描花的手腕就把(那個)絨(哎)繩攥(連咿呀呼嗨)。

2, 姑娘來打秋千(呀,哎哎嗨呦)姑娘來打秋腳板千,送了送那個秋千兩腳踮壹踮,繡花的鞋兒上了(那個)踏(哎)(連咿呀呼嗨),繡花的鞋兒上了(那個)踏(哎)(連咿呀呼嗨)。

惠民縣《打秋千》以它優美的旋律曲調在山東地區廣為傳唱。打秋千這壹娛樂活動在民間流傳已久。民俗寓意為消災除病,免招瘟疫。其形式可分為“蕩秋千”、“轉秋千”、“月秋千”、“吊秋千”等。

惠民縣歌曲《正月裏來是新年》用壹問壹答的演唱形式表現出了過新年的熱鬧場景。歌曲中不僅唱到了鑼鼓喧天的熱鬧場景,還提到看戲、吃餃子這些過年時特有的節慶項目。

元宵節是繼春節後又壹個重要的節日,也是新年後的第壹個月圓之夜,因此在山東棗莊、濟寧、曲阜、鄒城等地又稱為“過小年”。平度的《傅二姐趕廟》中這樣唱道,“正月十五鬧元宵,家家戶戶全去趕廟”。臨清的《鬧花燈》也對元宵節觀賞燈火、趕廟會的精彩有生動的描繪,“正月十五鬧花燈,有壹個花大姐把鞋擠掉”。很小的細節卻是對趕廟會場景的真實寫照。通過這兩首歌我們不難想象到山東民間趕廟會的熱鬧場景。

表現甜蜜的愛情

從古至今,愛情都是永恒不變的主題。節日風俗歌中相當比例的歌曲內容都是用來傳遞愛情的。“荷包”作為愛情信號,壹般由女方繡好後作為愛情信物贈予男方。山東有十四首《繡荷包》,其中大都是用歌曲來傳遞女方對情郎的思念與愛慕。

煙臺龍口的《繡荷包》表現的歌曲內容大致是:元宵佳節月圓人團圓,然而丈夫卻遠在外地,不能團聚,借助荷包以表思念,盼望夫妻早日團聚。濰坊高密的《繡荷包》抒情婉轉的旋律唱出了小姑娘對情哥哥的情深意長,用荷包來表達自己對情郎哥哥的愛慕之心。蒼山兩首《繡荷包》都是以愛情為主題。

煙臺招遠的《小兩口拜年》也是對夫妻二人甜蜜愛情生活的真實寫照。

勞動場景

表現勞動場景的節日風俗歌雖然不多卻很有代表性。春天是農耕的季節,也是最為繁忙的勞動季節,因此表現勞動場景的節日風俗歌多集中在春季。

農歷的二月二,俗稱“龍擡頭”。在濟南所屬地區稱為“青龍節”或“龍頭節”。在山東民間,人們壹般把這天作為年節的終止。從這天起停止壹切娛樂活動,恢復正常的勞作,以免錯過適合耕作的最好時機。在這天,海陽等地的習俗就是先拜犁具,並唱喜歌:

犁破新春土,牛踩豐收畝,

春種壹粒粟,秋收萬顆籽。

知識傳承

在民間,節日風俗是與人民群眾聯系緊密的生活習俗,用演唱節日風俗歌來傳播知識也是壹種普遍的方式,同時這也是群眾集體智慧的體現。

德州《放風箏》用猜謎語的形式寓教於樂,遊玩中增強樂趣,傳播知識:“緊三緊,松三松,豎著不走橫爬行,水裏不走藏泥中。圓臍是母的,尖臍準是公,這樣螃蟹俺知道,綠蓋螃蟹是圓形。”

民間相傳七月七日是牛郎、織女雙星相會的日子,在山東民間均以七夕為節,舉行多種多樣的乞巧活動,對著巧姐姐閉目祈求賜巧。壹邊祈求壹邊唱到:

我請巧姐吃桃子,巧姐叫我縫袍子。

我請巧姐吃李子,巧姐教我學紡織。

我請巧姐吃甜瓜,巧姐教我學繡花。

萊州歌曲《打七巧》就是用富有詩意的遊戲唱出了人們好學的精神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 山東節日風俗歌的曲調特點

山東民歌優美抒情,旋律舒展流暢。節日風俗歌多為壹段體,內容短小精悍,便於傳唱,貼近人民生活氣息,具有鮮明的地方風格特點。其結構壹般為單壹分節歌,通譜體裁,較規整,多為民族調式。音樂流動性強,單旋律線條具有壹定的起伏。它的節奏型比較細碎統壹,適宜表現地方人民消遣時的輕松場景。山東民歌除了單純的宮商角徵羽五聲調式以外,還包括六聲調式、七聲調式以及混合調式,其中以變徵變宮的六聲調式居多,形成了山東民歌的典型特征。

以煙臺《繡荷包》為例:

煙臺《繡荷包》樂曲采用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第壹段寫景,第二段敘事,景物描寫突出地營造了安靜的氣氛,第二段與第壹段形成明顯對比,描寫熱鬧的鑼鼓場面,動靜相稱,妙趣橫生。樂曲歌詞凝練,簡約而且清晰。樂曲以主音開始,前兩小節以主到下屬的進行方式鞏固調性,後兩小節完全反復,在下屬音上停留並構成樂句的終止。在主音上的完全終止,體現出典型的中國民族調式。第二段以開頭的八度跳進為主導動機,這也是山東小調個性進行的特征,下滑音為這個新材料增加了風趣的個性,後壹小節反復鞏固新風格。

四、 山東節日風俗歌的演唱特點

演唱語言

山東話與普通話同屬北方語系。用山東方言來演唱民歌與用普通話演唱沒有太大的出入,同時在用普通話演唱作品時,加入具有山東地方色彩的方言語音。山東淄博的節日風俗歌《趕牛山》是壹首最能代表地方特色的民歌小調。

在淄博,每年清明時節也會有外出踏青遊玩的活動。趕牛山也是活動之壹。牛山位於古城臨淄以南,每年的“三月三”都會有香火會,這種習俗不知延續了多少年、多少代,這首歌曲所描繪的生活景象就是以趕山逛景為題材的。歌曲音樂形象鮮明,仿佛讓人身臨其境。襯腔“溜溜溜溜……”是根據喚牛聲調轉化而來的,曲調高亢響亮,氣息悠長,生動地描繪出人們趕牛山時喜悅歡快的心情。

全曲通用普通話來演唱。第壹段歌詞的第十小節和第二段的第壹小節分別出現了“淄河”這個詞。淄河用普通話發音是“zihe”,但在淄博當地語言的發音是“zhi he”,“淄博”用當地方言來說就是“zhi bo”。山東淄博是齊文化的發源地,屬於歷史名城,在地方語言的發音上最具特色,色彩渾厚且濃重,如同當地人憨厚樸實的個性,山東韻味十足。

山東節日風俗歌在演唱語言上還有壹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兒化音”的巧妙運用。歌曲《趕牛山》在演唱“趕牛山”這三個字時壹般演唱為:“趕牛兒山兒”。再如蒼山《繡荷包》的第壹句歌詞就有兒化音的運用:“姐兒房中繡荷包…”,第二段歌詞中“下繡上那涼船”發音為“下繡上那涼船兒…”,節日風俗歌《拜年》在演唱時發音為“拜年兒”。從演唱上來看,兒化音使歌曲的地方色彩更為濃郁,有利於歌曲內容的表達。

演唱情感

節日風俗是人民大眾***同的娛樂活動,節日風俗歌正是勞動群眾的生活縮影,是廣大勞動人民集體創作的精華。此類歌曲的旋律時而熱情奔放,時而婉轉悠揚。在內心情感宣泄上大致可分為兩種:直接型和婉轉型。

招遠市民歌小調《小兩口拜年》中唱到:

正月裏,是新年,小兩口子同去拜年,

夫唱婦隨的多恩愛(來嘛呀兒呦),

恩愛夫妻到百年(咿個呀兒呦)。

山東習俗,民間自來就流傳“正月初二回娘家”。《小兩口拜年》這首歌就象征著夫妻間的恩愛以及親戚間的和睦。這首歌曲在情感表現上就屬於直接型。因此,在演唱這類歌曲時,情感表達要求幹脆、直接。

膠縣民歌小調《趕集》不論在旋律還是歌詞上都很含蓄地表現出內心的情感:

1. 我那天去到東莊把集趕(哎嗨)遇見了情哥哥在買鋤鐮,

我有心上前去說上那幾句話,怕的是那些趕集的人兒背後裏道閑話,

2. 他那裏朝著我使上幾眼(哎嗨)我提著個小竹籃轉到村後邊,在村後柳樹下將他來等,我二人把知心的話兒說了好幾番。

今日想那個明日盼,盼的是那壹天。

在演唱此類歌曲時就需要歌手抒情地演唱,把隱喻在歌曲裏的那種復雜的含蓄之情表現出來,從羞澀到興奮,再到憧憬美好的未來。

從廣義上講,民歌是節日風俗的壹種表現形式,不過並不能因此而抹殺民歌的獨立性和特殊性,在壹定條件下,民歌其實是可以脫離節日風俗而成為獨立的音樂藝術存在的。山東民歌的音樂特點正證明了山東民歌和山東民俗風情之間相依相存的關系。

註釋

[1] 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山東卷》,中國 ISBN中心出版2000 年版,第683頁。

[2] 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山東卷》,中國 ISBN中心出版2000 年版,第683頁。

肖艷: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責任編輯:唐宏峰

  • 上一篇:唱燈山東民歌
  • 下一篇:張愛玲的生母黃逸梵出生於名門望族,周遊世界,但晚年卻獨自成為壹名工廠工人。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