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楊莉/文
肖,法國戴高樂大學法國文學碩士,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師。楊力,電影學者,中國電影百科全書創始人,東北師範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歐洲電影史、電影理論、影像美學。著有《神秘文化史》中譯本、《萊昂內爾的過去》、《特寫:阿巴斯和他的電影》等。
1與小時代的兩種“小”
小時代的問題不是時代的“小”,而是心理年齡的“小”。這並不是說它拍的是年輕人的故事,而是用年輕的心態拍的。影片不僅展現了壹個由少年組成的“少年世界”(全片只有壹個父親形象),也表明了建構這個世界的世界觀也是少年的。比如,電影把龔銘塑造成壹個成功的人,但通過他,成功的商業人士的重要品質被理解為總有B計劃,這更像是少年對成功的商業人士的想象。再比如電影的高潮部分。m-girls手拿時裝在高架橋上奔跑,齊新合力拯救壹場時裝秀,這是影片中最高的矛盾。對於壹部電影來說,這麽簡單的高潮,即使在“言情片”裏,也是比較低的心理年齡。
另壹種“小”是空間的“小”,是交流空間的小型化。《小時代》雖然人物眾多,但都生活在壹個圈子裏。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發散的、開放的、線性的,而在微小的時代,人與人之間是包圍的、封閉的、循環的。影片最後壹幕,幾乎所有人都出現了。他們不僅相互認識,而且相互影響。那場“電話誤會”典型地表達了這個“微型空間”的情節特征:林梟撥通了簡的手機,接電話的是住在顧源家的。第二天,簡打電話給林宵,但他想把顧源的事告訴南翔。南翔跑出去迎接劍,接著是林宵,最後他們遇到了。這是典型的“小時代”關系和敘事方式:所有的人物聚集在壹起,形成壹個封閉的小世界,他們的故事只能在錯綜復雜的關系中展開。這是壹種“舞池敘事”。每個人似乎都在舞池裏。整個故事就是他們不停地換伴侶。這種模式在言情小說和韓劇中屢見不鮮,並不新鮮。它的作用是架空現實,形成抽離效應,創造浪漫的愛情故事。
為了克服這種“小”,郭敬明需要補充某種“大”,而這個“大”首先是大上海。阿蘭·巴迪烏認為,優秀的電影可以結合“廣闊的空間”(古希臘戲劇中的城邦)和“封閉的空間”(薩特戲劇中的地窖),美國西部片鑒於西部的自然和國家領土(廣闊的空間)更具有普遍性。在小說中,上海成為“廣闊空間”的代表,郭敬明不停地描寫上海,緩解了小世界的狹隘性,淡化了人物之間太多的巧合。小說中的句子也不自覺地呼應了“廣闊空間”和“微型空間”的對比。比如“他此刻窗邊的孤燈,就像寂靜宇宙中壹顆遙遠而孤獨的星球”,或者“我們都是小星星”,等等。電影裏呢?上海的存在不僅沒有起到“廣闊空間”的作用,還破壞了“微縮空間”的童話效應。觀眾無法將這個過於浪漫、奢華、純粹的童話世界與上海熟悉的現實聯系起來。如果像《流星花園》(制片人也是柴智屏)那樣淡化現實背景,讓故事發生在任何地方,效果可能會更好,而不是像某些影評人建議的那樣,繼續強化上海的質感。上海不僅是壹個真實的真實空間,更是壹個繁華的大都市。不像小鎮,能為這個“微型空間”提供合理性。
《小時代》的核心人物是壹個少女。影片將少女生活的主要空間想象成壹個專屬的封閉結構。他們只關心友情,愛情,工作,其他實際問題都不管。更有意思的是,影片將少女出眾的氣質刻畫成了各種類型的“個性化浪漫主義”:富二代的女王範(古力飾)、單純的乖乖女(林蕭飾)、文藝範的極品美女(湘南飾)和花癡少女的招風耳(唐飾)。她們的男朋友也代表了女生們幻想的各種類型的男朋友:癡情富家公子(顧源飾)、溫柔體貼的陽光男孩(簡)和才華橫溢的美男(飾)、冷酷無情的男上司()和壞男孩()和體格健壯的健康男孩()等。這種“分類列表”的方法是郭敬明為了克服“小”而構造的又壹個“大”。這種創作特點可以稱之為“迷藏寫作”。
2.收集白癡作品
龔銘喜歡收集各種各樣的水晶杯。這表達了兩點。第壹,他有收藏的愛好,不同於壹般的收藏行為。對他來說,收藏行為比收藏東西更重要。第二個是他收集閃亮的東西,和心理學上叫做“強迫性囤積”的強迫性收集不同。他收集閃亮的、漂亮的、昂貴的東西,而囤積可以收集垃圾和廢品。
郭敬明的小說寫作就是這種“迷藏寫作”。最明顯的就是收藏名牌奢侈品,線下全是名牌時裝、化妝品、珠寶、名車、豪宅。許多人批評他提倡拜金主義。在我看來,這固然表達了對金錢和物質的崇拜,但也要看到他把這種收藏和上市變成了吸引讀者的創作方法。郭敬明的寫作特色甚至包括收集和羅列各種美好的、閃光的、珍貴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說,他不僅收藏奢侈品,還收藏主題,比如校園戀情、豪門世仇、職場商戰等。在言情小說中,他收集的場景有搶女朋友和男朋友,絕癥,稀有血型,秘密血緣關系等。,還收集了張愛玲、安妮寶貝、裘德洛、李清照、Lady Gaga等文化符號。影片中還提到了莫言、特朗斯特羅姆和莎士比亞。
作家在創作時需要收集素材,但這種“執迷不悟的寫作”就不壹樣了。我們可以用兩個類似的行為來深入分析這種“收藏癖”的動機,壹個是“求偶展示”中的競爭性鳥類收藏,壹個是美洲印第安人的“多彩冬宴”。
澳大利亞的園丁鳥在求偶時會收集花朵、蝸牛殼和石頭等明亮閃亮的物體來吸引雌性。烏鴉也會收集硬幣、玻璃等閃閃發光的東西來吸引雌性。這是動物爭奪交配權的行為,雌性會選擇能收集漂亮東西的雄性來交配。這種收藏是為了吸引眼球,把明亮有光澤的東西聚集在壹起。郭敬明在他的作品中收集品牌、橋梁、主題和文化符號。這些東西沒有形成統壹的整體,而是堆積在壹起。對於他的創作來說,這種收集行為是重要的。他靠收集這些光鮮亮麗的東西來吸引讀者,這也是他擁有眾多粉絲的原因。
先說“冬宴炫富”,這是壹種炫富的儀式。印第安部落的富人也收集各種珍貴美麗的東西。他們會在冬天舉行的節日和宴會上把這些好東西作為禮物與窮人交換,以獲得地位和尊嚴。有錢人也會在儀式上炫耀自己的財富,在宴會上毀掉很多自己的好東西。有些人會殺了他們的奴隸,北歐人會殺了他們的寶貝狗。這種收藏不是為了表達占有,而是為了討好窮人,換取地位和尊嚴。像郭敬明這樣富有的作家,不應該膚淺地炫耀自己的收藏,而應該把珍貴的符號作為禮物送給讀者和觀眾。正如鮑德裏亞所說,符號也有交換價值。景M .郭把收集到的品牌符號編織成故事,作為禮物送給讀者,讓他們分享擁有符號的快感,換取他們的尊重和認可。
所以小時代收集的各種品牌、符號、橋段,主要起到誘惑、炫耀、討好的作用。
然而,這種“收藏家執迷的寫作”在影片中遇到了問題。郭敬明喜歡收集閃閃發光的東西,如水晶杯、玻璃房子、鮮艷的聖誕樹和華麗的煙花,這些東西讓上海看起來像金粉。此外,他還收集電影中的各種光線,但這種收集造成了電影中的矛盾。簡單來說,飽和光和各種反光材料產生光汙染,柔和扭曲的太陽光,刺眼的背景照明,與要展示的人物產生沖突。這種典型的婚紗影樓式的燈光,讓原本童話般的氛圍和奇幻的人物,因為過度曝光,都被破壞了。電影是壹種不純的藝術,它不需要收集和羅列這種添加,而需要從影像和聲音中減去不純的東西。微小時代的過度用光,使得畫面不時出現因擴散而產生的放射性模糊,也會讓觀眾產生不適。林蕭和龔銘上電梯的那壹幕就是壹個明顯的例子。
3.倒置嬰兒病
《小時代》裏的人物穿著昂貴時尚,合身,但不合適。她們瘦弱的身體和這些完全成人化的品牌衣服很不協調。尤其是顧源和周崇光稚嫩的身體和面孔,被過度成人化的時尚所包裹,形成壹種隱藏的、不易察覺的、不清晰的分裂感。《小時代》以舞臺(高中畢業演出)開始,以舞臺(時裝秀)結束。這兩個階段描繪了主人公從少年到成年的變化,這就是《小時代》的核心內容:告別少年,步入成年。因此,影片描述了壹個介於青少年和成年人之間的模糊時期。本文要討論的不是青少年穿成人裝的問題。這只是表象,而是青少年和成年人之間的負罪感,這也是為什麽很多成年觀眾覺得電影看起來很假,很不真實。
整部電影都在不斷的釋放這種倒錯感:孩子玩成人生活,就像“過家家”,或者成人玩孩子,都會形成這種倒錯,心理學上叫做悖論幼稚癥,也叫成人嬰兒綜合癥,我覺得小時代的電影文本表達的就是這種倒錯幼稚癥。心理疾病有兩種,壹種是成年嬰兒,是指成年人扮演嬰兒,另壹種是娘娘腔嬰兒,是指成年人扮演異性嬰兒。弗洛伊德在研究兒童性心理發展時也提到了這種現象,並將這種心理現象稱為“性心理幼稚癥”。這種病的主要特征是撒嬌、任性、自戀、盲目自信。
我們用影片中的兩個行為來進壹步分析壹下這種變態。第壹種是漂亮的男生吐舌頭,第二種是女生之間的親吻。周崇光是壹個典型的漂亮男孩。當他在雜誌上拍照時,他在鏡頭前做出各種表情,其中壹個表情是伸出舌頭。從微表情上看,伸出舌頭可以用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式來解釋。壹種是孩子撒嬌、調皮、脾氣好的時候會伸出舌頭來取悅對方,這來源於嬰兒探索外界時伸出舌頭的行為。第二種是成年人做錯了事道歉,消除尷尬,緩解焦慮。如果說前者傾向於兒童的肢體語言,後者則是成人的潛意識動作。另外,女生之間接吻。在平安夜,四個女孩在古力的陽臺上借酒消愁,古力吻了林宵。我想強調的是,他們在親吻對方的嘴唇。妳可能會說這是完全下意識的動作,沒必要大驚小怪。但我認為這個動作,就像周崇光伸出舌頭壹樣,絕不是壹個可有可無、毫無意義的下意識動作。電影的巨幅海報上貼著古力親吻林笑的照片。同性之間的接吻是壹種特殊的吻,也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解釋。壹種是兒童之間表達友誼的行為,另壹種是成年人的性活動。直接的唇對唇的吻只是在某些時間和地點,親密的朋友這樣接吻是沒有性意義的。然而,即使是親密的朋友,這種嘴對嘴的親吻似乎也太親密了。“五個
這兩個動作雖然對劇情沒有影響,但對全片的解讀意義重大。周崇光是成年人了,但他伸出的舌頭顯然符合第壹層中頑皮孩子的意思,而古力和林蕭的親吻並不是性活動,而是童年玩伴友誼的表現。很明顯,這兩種行為與他們的年齡構成了“倒錯”。但我覺得影片是在刻意強化這兩個動作,讓這兩個明顯而突兀的動作釋放出模棱兩可的信息,而沒有提供明確的解釋。所以《小時代》通過“乖張的幼稚”表達了某種有意的模糊,既模糊了青少年與成人的界限,也模糊了性別的界限,卻不表明任何立場。這兩個界限的模糊也是現代娛樂業正在帶來的結果。
這種小時代的乖張幼稚,表達了青少年面對成年時精神世界潛在的分裂和矛盾:成人世界是壹個華麗夢幻的舞臺,也是壹個美麗的陷阱。主角希望成人世界接受和認同自己,但又無法掩飾對現實和成人世界的恐懼和懷疑。他們不斷定義成年人的生活,聲稱自己“在巨大的失望中努力”,用這些來堆砌虛無。
4、安撫奶嘴電影
從這個意義上說,《小時代》是壹種“奶嘴電影”或者說是“心理斷奶期電影”。人類學研究發現,安撫奶嘴給嬰兒帶來更多的舒適。當嬰兒哭鬧時,安撫奶嘴可以立即讓他們平靜下來。《小時代》就是這樣壹部能給青少年提供心理安慰的電影。這些青少年生理上已經成年,但心理上還處於青春期。他們必須面對成年人的現實和生活,但心理上又害怕和排斥成人世界。就像小說裏說的“真想時間永遠停在這裏”,停止成長。他們壹方面想讓世界承認自己是成年人,可以獨立承擔責任,另壹方面又因為幼稚而不斷犯錯。如果說女生之間的友誼和團結是青春期的代表,那麽專屬浪漫的愛情就是進入成人世界的標誌。《小時代》看似是關於友情和愛情,卻也講述了友情(青春期)和愛情(成年期)的相互考驗、矛盾甚至沖突。影片不僅表達了這種“成長的煩惱”,也安撫了這些不得不告別青春步入成人世界的“過渡人”的恐慌、焦慮甚至痛苦。
現代人都願意陶醉在抱著奶嘴入睡的天真“小時代”裏。電影變成了安撫奶嘴,起到了類似於“安慰嬰兒”入睡的作用。但很多人認為現代人對“乳頭文化”的癡迷是人退化為動物的表現,把人類幾千年的理性能力降低到純粹的動物性感知識。這種觀點是片面的,“乳頭”不會因為社會偏見而消失。它要麽以電影的形式出現,要麽以另壹種方式出現。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加大,社會競爭的加劇,年輕人不自覺地追求“奶頭文化”的娛樂消費,緩解或逃避現實壓力,不經思考就能輕松獲得快樂的閱讀和觀影,甚至可能在這些不完美中找到更多的平等和安慰。
《小時代》不是獨立電影,而是衍生產品,在營造明顯的“聚焦效應”和兩極分化的評價上獨樹壹幟。《小時代》這種受眾反應模式,突出了“粉絲”這壹特殊受眾。小時代的粉絲和普通觀眾有兩點不同。第壹,他們熟悉小時代的整個文化產物,看小說,看電視劇,熟悉故事和人物。其次,他們對導演有無條件的崇拜和信任,然後對人物充滿幻想。這兩種普通觀眾不具備的素質,創造了壹種新的電影解讀現象:範拼接。
5、粉絲縫合
從敘事的角度來看,《小時代》有很多情節的斷裂。比如林蕭的面試,影片從壹開始就不斷渲染這個重要的情節:收到錄取通知書,趕電梯,排隊,不斷看到有人失意,買咖啡等等。觀眾經歷了這些準備,對這次采訪充滿了懸念和期待,但影片並沒有說明,只是直接給出了壹個結果。林蕭和周崇光的相識有些奇怪。林曉開學第壹天就能拿到面試通知。那時,湘南已經拿著壹本以周崇光為封面的雜誌,街上鋪天蓋地宣傳周崇光。後來,林蕭甚至在雜誌招待會上把周崇光拉下了泳池。她不知道這個人是周崇光,要等到吉蒂介紹她嗎?《小時代》不僅有著“乖張的幼稚性”,其文本肌理也因為混亂的邏輯和破碎的情節而呈現出某種“表意的精神分裂”。
而粉絲卻可以對這些缺陷、斷裂、矯情視而不見,他們的“粉絲偏執”會創造性地把那些雜亂無章的人物、破碎的片段、破碎的情節縫合起來。面對普通電影,觀眾只能依靠電影來構建劇情,而面對《小時代》,其粉絲通過電影之外的劇情(小說、電視劇)來填充、解釋、修復電影。
好萊塢多年後總結出的電影語法,就是通過嚴謹的鏡頭和無縫的剪輯,將劇情和動作緊密地縫合在壹起,讓觀眾毫不費力地沈浸在故事中,毫不費力。觀眾就是上帝,我們不能讓他們面對倉促完成或者漏洞百出的故事和人物。而《小時代》向我們展示了壹種完全來自觀眾的努力,那就是粉絲發揮自己的創造力來彌補作品的失誤和錯誤,在想象中盡力完成整部作品。這種“粉絲拼接”是《小時代》帶給我們的意想不到的觀影現象。當然,這並不僅限於小時代。隨著越來越多源自流行文化的電影出現,粉絲會越來越多,他們的創意拼接也會不斷出現。
粉絲的幻想不僅有縫紉功能。在壹片壹致的批評聲中,《小時代》的粉絲們在網絡上發起了壹場壯觀的反擊,他們對影評人發起了非理性的攻擊。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攻擊不是針對某個個體的行為,而是針對保守價值觀的“脆弱革命”。這種失控、狂熱的粉絲形象,往往被描述成壹種病態、變態的“他者”。知識分子往往扮演著“妖魔化粉絲”的角色,因為他們需要粉絲這個他者來緩解大眾文化帶來的內心焦慮。
然而,朱莉·詹森認為,粉絲現象實際上暗示了底層群體對現代生活的重要意義。“壹個碎片化、不完整的現代社會產生了壹個碎片化、不完整的現代自我,而fandom,尤其是‘過渡性’的Fandu,被定義為壹種心理補償的形式,壹種彌補現代生活缺失的嘗試。”所謂的“fandom”。7.做粉絲讓普通人在孤立、單向、原子化的現代生活中獲得自我安慰。所以,粉絲不僅僅是壹個抹殺個性的頭銜,更是年輕個體奮鬥的身份舞臺。他們可能孕育著危險和無序,也可能成為用愛好和個性抵消社交焦慮的犧牲品。粉絲生來就是為了捍衛明星,就像受害者壹樣,但這種犧牲往往被商業和政治所利用。
所以小時代的粉絲沒必要罵人,也不代表粉絲會不加選擇的接受電影的內容。他們可能只是在尋找壹種認同,用電影來完成自我安慰。根據D. W. Winnicott的觀點,粉絲喜歡某個明星或電影,但只把他們視為成長中的過渡對象。他們對明星的喜愛類似於打球時的專註和錯覺,並不會真的認為自己喜歡的明星很棒,也不會在心理上把他們甩在身後。“粉絲喜歡的對象也是壹個過渡對象,在粉絲的自我和外部的對象世界之間起到橋梁的作用。“作品為粉絲提供了壹個小憩的場所,幫助他們放松身心,保持精神和心靈健康,振作精神,自己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但是,像《小時代》這種患了乖張幼稚癥的安撫奶嘴電影,不能說是藝術意義上的作品,只能稱之為精神商品。它的安慰功能和社會效果都掩蓋不了它作為壹部爛片的本質。《小時代》是藝術上的失敗,就像中國很多失敗的電影壹樣,但我們不能完全無視失敗的電影。沒有壹部電影是在創作的時候就預計會失敗的。“壞作品”也包含了創造完美作品的努力和理性,但這種理性已經失效。國產“爛片”的出現有很多原因。對我們來說,重要的是分析那些理性是如何以及為什麽失敗的,對有代表性的“問題電影”進行“癥狀分析”,分析那些低級的笑話,華麗的漏洞,跑調的視聽語言,人為的煽情...“爛片”也是有價值的,至少給我們提供了“文本病理學”
編輯介紹
楊力,電影學者,中國電影百科全書創始人,東北師範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歐洲電影史、電影理論、影像美學。著有《神秘文化史》中譯本、《萊昂內爾的過去》、《特寫:阿巴斯和他的電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