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劇始於清乾隆後期,初稱“串客”。系由田頭山歌、馬燈調、唱新聞等灘簧類民間小戲、曲調演變而來。主要流傳於寧波、舟山及寧波壹帶。最初的演唱者為鄉村的農民、工匠等手工業者,在廟會祭神、喜慶堂會時演唱,演唱的內容主要為新聞和民間生活故事,無表演動作,無樂器伴奏。清嘉慶年間(1796~1820),受“蘇灘”影響,開始有簡單的表演和胡琴伴奏。道光十年(1830)後,出現營業性演出的“串客班”。光緒十六年(1890)數名藝人到寧波演出走紅,"串客"改稱為"寧波灘簧"。曾壹度改稱為"四明文戲"、"甬江古典"等,1950年5月始正式定名為甬劇。甬劇擅演清裝戲、近代戲、現代戲,表演細膩,語言、唱腔富有地方特色,內容適應市民的思想情趣,鄉土氣息濃郁。?
姚劇起源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主要流行於余姚、慈溪、上虞、紹興壹帶。由當地的農民、手工業者閑季組班演出,有“燈班”、“燈戲”、“串客”、“花鼓”、“鸚哥班”等稱呼。光緒年間(1875~1908),部分藝人赴滬演出,受蘇南等地劇種的影響,定名為“余姚灘簧”,其主要特點是表演樸實、粗獷、自然,動作來自生活,節奏輕快有力,對白用生活語言,雜以插科打諢。1953年,部分藝人組成“余姚灘簧小組”,1956年發展為劇團,正式定名為“姚劇”。?
寧海平調寧海縣地方劇種。始於明末清初。主要流傳於寧海、象山、三門、天臺、奉化壹帶。其唱腔特點、表演、伴奏手法近似新昌高腔,聲調高亢而婉約,壹唱眾幫,對白以寧海書面官話為主,吐詞文雅。原均為男演員,50年代後始有男女合演。劇目有近百之多,內容以反對封建禮教、除暴安良為主。?
四明南詞也稱四明文書,屬彈詞類。主要流行於浙東地區,是由民間小調發展而來,清道光年間進入鼎盛時期。壹般以堂會形式進行演唱,彈唱時,多為三人壹檔,常用樂器以三弦、揚琴為主,伴以琵琶、二胡等。曲詞有詞調、賦調、正賦、平湖、緊平湖等五種,俗稱“五柱頭”。?
寧波走書又稱犁鏵文書、蓮花文書。主要流傳於寧波、舟山、臺州壹帶。最早產生於佃工在農作時的壹唱壹和中,曲調和樂器十分簡單。至清光緒年間,常用曲調發展到四平調、馬頭調、賦調等三種,俗稱"老三門"。後來又伴以四弦胡琴、二胡、月琴、琵琶、三弦等樂器。其中四弦胡琴是走書音樂獨具特色之處。同時,演唱形式也是由坐唱發展到表演,動作幅度較大,“寧波走書”也由此得名。?
大頭和尚舞在寧波市郊、鄞縣廣為流傳,昔日每逢新春佳節,民間舞蹈“大頭和尚”便以“太平會”名義,走村串戶,恭賀新禧,消災祈福。其表演是將紙制大頭和尚變形面具套在頭上,由兩個分帖子的人領路挨家戶分帖,口講吉利話,待戶主出錢後,便將賀年帖貼在門上,然後再表演舞蹈,動作機械、詼諧、滑稽,鑼鼓節奏別具壹格,充滿歡樂氣氛。?
龍舞寧波流傳最廣的民間舞蹈之壹。寧波鄉村許多地方辟有龍潭,農民歷來有舞龍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風俗,常見於迎神賽會及各種廟會。寧波龍色彩豐富,形式多樣,有布龍、繡花龍、雙龍盤柱、打結龍、斷尾巴龍、小人龍、草龍等,壹般為9節、12節,多至18節、24節,現作為群眾性文娛活動,常於春節、元宵節和慶祝集會組隊表演,奉化條宅村龍舞曾多次參加全省、全國民間舞蹈會演並獲獎。?
獅舞在寧波市寧海縣壹帶較為流行,壹般在夏歷正月或佛教有關節日,數十名農民組班,去各村輪流舞獅,以示敬祖迎神、辟邪祛妖。獅舞有獨舞、對舞、群舞,以三獅***舞為多,壹雄壹雌壹仔,邊舞邊敲鑼打鼓,以表演"搶五燈"為最精彩,即在場地中間、四角各置壹盞燈,獅子在中間狂舞、嬉打、咬打、搶燈,四周皆圍觀群眾。?
骨木嵌鑲傳統工藝。其歷史可上溯到1000多年前的隋唐時期,明代骨木嵌鑲主要用於家具的雕飾。清乾隆年間,寧波的骨木嵌鑲工藝以其特有的地方風格和精致的技藝名聞遐邇,被列為“貢品”。在制作方法上分為高嵌、平嵌和混合嵌。高嵌采用象牙、黃楊木、竹黃、臘石等作為圖面紋飾的原料,鋸成形後,嵌在木坯上。平嵌采用象牙、骨片、螺甸、木片等,依圖面紋飾平嵌入木坯後用刻刀勾線而成。嵌鑲的構圖有“丹青圖”和“古體”之分,前者近似明清間的風俗畫,後者形同漢畫,其內容以表示吉祥、長壽、富貴為主題,以人物、博古、山水花鳥為題材,產品有床、幾、椅、廚等。?
朱金木雕傳統工藝。又稱漆金木雕。在明清時期,工藝制作已達到了較高水平。它是在木雕制品的基礎上以朱砂色為底,貼金飾彩而成,顯得金碧輝煌。木雕以樟木、椴木、銀杏等優質木材為原料,運用浮雕、透雕、圓雕等手法根據不同對象雕刻而成,題材多取於戲劇故事,造型古樸生動,刀法深厚。有的玲瓏剔透、栩栩如生,有的比較粗獷。朱金木雕主要用於寺、廟、祠堂等建築及木床、花轎等大型家具和神像等。?
泥金彩漆傳統工藝。寧波漆器的歷史,可以上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泥金”名稱始於商周。其做法是將金箔研成粉狀,與大漆調合後或塗或填。漆器以木胎為主,也有以竹片、竹編為胎。以朱紅和黑色為漆器的基本色調。傳統的制作方法有紋飾在透明的漆膜裏面的沈花,紋飾在漆膜表面的平花,用堆塑、鑲嵌等手法使紋飾出於漆膜表面的浮花等三大類,而浮花工藝為寧波漆器傳統工藝中較有代表性的手法。漆器的裝飾以金為主,有描金、貼金、堆金、追金、開金、平金等手法,題材有花鳥、山水人物及寓吉祥如意的圖案等。?
金銀彩繡又稱"仿古彩",為傳統寧繡中的精品。寧繡與湘繡、蘇繡、京繡、粵繡、蜀繡被譽為中國六大名繡。金銀彩繡采用各色真絲織品為原料,在彩繡、平繡圖案周圍盤繡以金線和銀線而成。古色古香,富麗堂皇。底色以深色為主,主要有深紅、深藍、墨綠、黛色、鐵銹紅、咖啡色等,制作工藝可分為網繡、包金繡、墊金繡三大類。題材有龍鳳、花卉、佳禽等。主要用於繡衣、靠墊、臺布、床罩、軟包等生活用品。?
寧波草席古稱明席(寧波古為明州),也稱甬席(寧波簡稱甬),俗稱"滑子"、"席子"。以盛產於寧波西鄉黃古林壹帶的席草,用白麻筋或綠麻作經線編織而成。寧波草席質地精密,厚實挺括,剛勁有彈性,柔軟光滑,能散熱降溫,收藏方便,經久耐用,鋪墊、打包、掛門窗均可使用。?
寧波草帽寧波市西郊和慈溪、鄞縣、余姚農村不少婦女善編草帽,常作為家庭副業。以草編之鄉慈溪長河鄉編織的金絲草帽最優,輕若雲,亮似雪,美觀實用,經漂白染色、繡畫、裝飾,可與時裝配套,既是遮陽實用品,又是裝飾性工藝品。草帽按原料分,有金絲、麥稈、維特克、鹹草、席草、龍須草、黃草、雞冠草、紙草、黃花菜葉、勒菲草等10余種,年總產2000余萬頂,除席草帽500余萬頂內銷外,多以半成品出口,由國外根據流行服裝設計帽型,配裝飾後投入市場。?
寧波竹編寧波是竹編之鄉,四明山盛產毛竹,歷史上就用竹編制各種簡樸實用的籃、籮、簟、筐、籠等。明、清江南舉人赴京應試的考籃、食籃皆竹編,現鄞縣、奉化、余姚山區有數十家鄉村辦竹編廠,工人善用篾絲、篾片,巧妙地編制成神形酷肖、情趣盎然的各種動物,並和傳統的罐、籃、盒、盤結合起來,制成雞罐、鴨盤、貓頭鷹盒、花盆套、花瓶、廢紙簍等,既實用,又可觀賞,暢銷海外。?
賽龍舟為水鄉的民間習俗。寧波的賽龍舟壹般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和八月十六舉行。前者相傳是楚國愛國詩人、三閭大夫屈原投汩羅江的日子,劃龍舟,表示人們競相營救。後者則為寧波的中秋節。除舉行廟會外,賽龍舟可增加節日娛樂氣氛。舊時寧波城區賽龍舟主要在江東張斌橋東的塘河中舉行,鄞縣的東錢湖的龍舟最負盛名。龍舟分青龍、黃龍、白龍等,龍(船)首高昂,劃船人服裝與舟同色,壹人立於舟前敲鑼指揮,壹聲炮響,龍舟齊發,鑼鼓聲與岸上觀看的人群呼喊聲不絕於耳,場面甚為熱烈,先到終點者為勝。?
梁山伯祝英臺故事梁祝的民間傳說,最早見於南北朝梁元帝時(552~555)的《金縷子》壹書。晚唐的《宣室誌》有更詳細的描述:東晉時上虞祝氏女英臺,女扮男裝求學,與會稽的梁山伯同學三年。後祝英臺先歸家,次年梁山伯去祝家拜訪,才知其為女性,央人求聘,而祝已許馬氏子。後山伯為縣令,勤政愛民,死於任上,葬在?城西鄉。後祝英臺過山伯墓,痛哭呼號,墓自裂,祝跳入梁墓中同葬。宋《乾道四明圖經》中有“義婦冢”及梁祝故事的記載。現寧波西鄉、鄞縣高橋鎮有梁祝合葬墓及梁山伯廟。寧波有“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廟到壹到”的諺語。現梁祝故事以電影、戲劇、曲藝等各種藝術形式流傳,範圍非常之廣,涉及浙江、江蘇、河北、山西等十幾個省,並流傳到歐美各國,被稱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全國有梁祝的墳墓9處,“讀書處”5處,但梁山伯廟僅寧波壹處。?
八月十六中秋節全國各地以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惟寧波以十六為中秋。追其來由,有兩種說法:壹說元末江浙左丞、太尉方國珍以自己的生日改之;壹說南宋時宰相、鄞縣人史浩因母生日為十六日故易之。清袁鈞的有詩“峰壽母易中秋,七百年中俗尚留。從此非時來競渡,家家十六看龍舟”。每逢中秋節,家人團圓,趕神會,觀龍舟,吃月餅,亦互贈月餅。寧波月餅以苔菜、水昌月餅見強,別具風味。?
寧波菜肴寧波地處東海之濱,海鮮名聞內外,向以蒸、烤、燉制海鮮見長,別具特色,輕形式,重實味,鮮鹹相兼,美味可口,寧波人昵稱“下飯”。烹飪制作大都采取蒸、燴,特別講究火候、刀功,極註重色、香、味。寧波十大名菜為冰糖甲魚、剔骨鍋燒河鰻、苔菜小方烤、苔菜拖黃魚、腐皮包黃魚、網油包鵝肝、荷葉粉蒸肉、黃魚海參羹、彩溜全黃魚、炒鱔背。尤以冰糖甲魚、鍋燒河鰻為寧波傳統名菜之最。?
邱隘鹹菜寧波特產。盛產於鄞縣東鄉邱隘鎮,用雪裏蕻菜腌制。雪裏蕻菜冬種春收,腌制依據放鹽多少來錯開上市季節。邱隘鹹菜色澤黃亮,有香、嫩、鮮、微酸特點,能生津開胃,可炒、煮、烤、燉、蒸、生拌、配菜肴、做湯料、做餡子。做配料可解魚腥,除油膩,"鹹菜黃魚"為寧波名菜,俗話"三天不吃鹹菜湯,兩腿感到酸汪汪"。邱隘鹹菜已有近百年歷史,近年,邱隘真空包裝食品廠改進鹹菜生產衛生設備與保鮮貯存,使其暢銷國內外。?
寧波豬油湯團寧波人過春節,有吃豬油湯團習俗,正月初壹,家家戶戶吃湯團,湯團圓圓,象征團圓。寧波湯團皮薄而柔滑,色白光亮,糯而不黏,入口流餡,油燙香甜,自成特色。寧波市區開設有“寧波湯團店”和“缸鴨狗”湯團店,近年來還出口冰凍寧波豬油湯團到港澳及歐洲各地。寧波湯團?
溪口千層餅寧波特產。制作配料嚴格,選白凈芝麻、冬季苔菜、本地麥面粉、糖、油按配比拌和,烘烤溫度要適中,酥而不焦,每餅27層。松脆異常,鹹中帶甜,滿齒清香。
余姚楊梅寧波特產。肉質細軟,甜蜜醇厚,形如珠而色如瑪瑙。有白種、粉紅種、紅種、烏種四大類,以烏種的荸薺種為最佳,因其成熟時呈紫黑色,似荸薺而名之。楊梅時節較短,初夏紅種的早大種先熟,白種水晶楊梅最遲上市,俗稱“夏至楊梅滿山紅,小暑楊梅要出蟲”。楊梅形狀可愛,汁液鮮潔可口,味甜如蜜,作為時鮮水果,品種繁多。加工後有蜜餞楊梅幹、楊梅飲料、楊梅醬、糖水楊梅等,楊梅汁有生津、止渴、祛暑作用,楊梅燒酒是消暑佳品。余姚楊梅為國家農業部“七五”期間投資建設的"名、特、優、稀"商品基地之壹,慈溪也是楊梅重要產地。?
浙貝母寧波特產。是貝母的壹種,因產於浙江,故名“浙貝”,又稱大貝。原產象山,是寧波市鄞縣著名經濟特產和貴重中藥材,亦稱"象貝",為“浙八味”之壹。貝母性微寒,味甘苦,主治傷寒煩熱、咳嗽上氣,安五臟,利骨髓,消炎、潤心肺,兼有消炎退腫,治痔癰節腫毒等功效。鄞縣樟村壹帶盛產,下半年種下,次年5月收獲,鄞縣鄞江橋產量占全浙江省的70%,被稱為“浙貝之鄉”。
吃露天米飯
二月初二日,舊時女子相聚攜米和炊具去郊外,搭起鑊竈燒飯,還去偷割農家田園的菜煮羹,俗稱“二月二吃露天米飯”,謂吃後人會聰明,鄉間稱吃“天野羹”。在未吃前,先盛壹些飯放在或拋在屋瓦上,讓麻雀吃,叫麻雀捎信給百花娘子,祈求靈聰。
包紅指甲
七月,鳳仙花(寧波稱“滿堂紅”)盛開,少女搗花汁以染無名指及小指,後發展為十指全染,謂之“包紅指甲”。包法,用滿堂紅花摻和少許明礬搗爛,睡前用豆葉或夏布纏裹指甲,如此三四次則其色深紅,亦有以白花包者則成玉白色。其色短期洗滌不去,日久漸退,故引人喜歡。俗傳包過紅指甲的手,腌鹹菜、莧菜股、臭冬瓜不易壞,如能延至次年正月初壹不退色,能使老人看後眼睛不會昏花,更是講得神乎其神。
做年糕
進入十二月後各家做年糕和米鬼,早者十壹月下旬即已開始。鄉間挨戶排好日子,除請年糕師傅(農民)外,多互相幫忙。做法有磨燥粉、磨水粉兩種。寧波年糕柔滑細膩,久浸不糊,昔以梁湖米年糕、水底清年糕著稱,今以慈城年糕較佳。年糕,謝年時必供,吃年夜飯必食。《鄞城十二個月竹枝詞》:“十二月忙年夜到,挨家挨戶做年糕;送年送竈事才了,又把門神貼壹遭。”
I楊梅LC畫室
作品很好,楊梅LC工作室的學生畫的真的很好,很支持。
室內設計專業在大學需要學什麽?
室內設計精品課程行業目前在國內發展迅速,但國內室內設計精品課程人才的培養和發展跟不上行業的發展,室內設計精品課程人才需求非常短缺。所以這個專業的發展潛力很大。
而如果妳選擇的是室內設計的優秀課程,那就先去網上搜索相關資料了解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