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請問三國時期各州郡名稱指現在的哪些地方?

請問三國時期各州郡名稱指現在的哪些地方?

請問三國時期各州郡名稱指現在的哪些地方?

城陽郡:治莒縣,即今山東莒縣。三國藝苑

·荊州:轄今湖北、湖南及河南、貴州、兩廣各壹部分。原治漢壽,在今湖南常德,劉表治襄陽,後吳魏各有壹部分,吳治江陵,魏治襄陽。三國藝苑

勃海郡:治南皮,今河北南皮東北。轄今天津及河北、山東各壹部分。三國藝苑

· 南陽郡:治宛城。三國藝苑

· 南郡:治江陵,孫吳曾移治公安。三國藝苑

滎陽郡:曹魏時始設定,討董卓時尚未有滎陽郡,更無滎陽太守的稱呼。三國藝苑

· 趙郡:在今河北邯鄲壹帶,治邯鄲。三國藝苑

臨川郡:孫吳在今江西撫州壹帶分豫章郡設臨川郡,治南城,即今江西南城東南。

· 臨渝:又稱渝關,即今山海關。三國藝苑

幽州:轄今河北北部、遼寧大部北京市和海河以北的天津市,治所就在今北京城西南。三國藝苑

· 信都郡:又稱廣川國,治信都縣,在今河北邢臺西南。三國藝苑

· 濟陰郡:治定陶(今定陶西北)三國藝苑

濟南郡:治東平陵,即今山東章丘西,晉移歷城(今濟南)。

· 泰山郡:治奉高,在今山東泰安東北。三國藝苑

· 桂陽郡:治彬縣,即今湖南彬州,轄今湘南粵北。

· 常山郡:治真定,即今河北正定。

夏口:漢水入長江處,也稱漢口、沔口、魯口。孫吳在蛇山上築夏口城。

柴桑:在今九江西南,孫權在赤壁之戰前駐柴桑,他的治所仍在吳,只是把柴桑作為臨時指揮部。

· 逍遙津:在今安徽合肥東北。

· 徐州:治郯城,在今山東,曹魏時移彭城。

· 膠東郡:有時是國,治即墨,在今山東平度東南。

高陽郡:治高陽,即今河北高陽。西漢初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是高陽鄉,在今河南,與高陽郡無關。

益州:轄今四川、陜南、甘肅壹小部分,湖北的西北部,雲貴大部。本來治雒(今廣漢北),劉焉時移綿竹(今德陽東北),再移成都。

益州郡:治滇池,在今雲南晉寧東,益州郡和益州是兩個概念。蜀漢改為建寧郡。

涼州:轄今寧夏、甘肅及青海、陜西、內蒙各壹部分。原治隴縣(今甘肅張家川),曹魏移姑臧(今武威)。

· 瑯邪國:治開陽,即今山東諸城,諸葛亮是瑯邪人。

梓潼郡:劉備稱帝前分廣漢郡設梓潼郡,治梓潼,即今四川梓潼。

斜谷道:秦嶺太白山發源的褒水向南流入漢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利用這兩條河谷開辟的道路叫褒斜道,又叫斜谷道,斜谷的北口在今陜西眉縣西南。

· 清河國:治甘陵,在今山東臨清東。

· 涿郡:治涿縣,即今河北涿縣。

· 淮陽郡:治宛丘,即今河南淮陽。

淮南國:治壽春(今安徽壽縣),轄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

· 漁陽郡:治漁陽,在今北京密雲西南。

· 涪陵郡:治涪陵(今四川彭水),劉備始設定。

· 梁國:治雒陽(今河南商丘南)。

博陵郡:治博陵縣(今河北蠡縣),建安末廢。曹魏時又改博陵縣為博陸縣。

· 博望:在今河南方城西南。

· 葭蔭:在今四川廣元西南,蜀漢改漢壽。

健為郡:治武陽(今四川彭山東),轄今四川南部和雲南貴州各壹部。

· 街亭:在今甘肅莊浪東南。

· 穎川郡:轄今河南中部,治陽翟(今河南禹縣)。

· 魯郡:治魯縣(今山東曲阜)。

· 敦煌郡:治敦煌縣,在今敦煌西。

渭橋:漢時在長安附近有渭橋,中渭橋在今鹹陽東十公裏處,東渭橋在灞水入渭水處,西渭橋在今鹹陽南。

零陵郡:轄今湘南桂北,治泉陵,即今湖南零陵。當時的零陵縣在今廣西全州。

· 蜀郡:治成都,轄地北到松潘,南至宜賓。

雍州:東漢末始設定,曹魏時轄今陜西中部、甘肅東南部及寧夏、青海各壹部分。

鄱陽郡:漢末孫權設鄱陽郡,治鄱陽縣,就在今江西鄱陽。

譙郡:曹操在建安末年分沛國設譙郡,治譙縣,即今安徽亳州市。曹操是譙縣人。

黎陽津:在今河南浚縣東,是古黃河北岸的重要渡口,與南岸白馬津相對。

豫章郡:治南昌(即今南昌),原轄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後孫吳劃分了幾個郡,轄地縮小。三國藝苑

冀州:治鄴(今河北臨漳西南),轄今河北中部、南部和山東、河南各壹小部分。

· 襄平:在今遼寧遼陽。三國藝苑

襄陽郡:治襄陽,即今河南襄陽。三國藝苑

· 七星關:今貴州畢節西南七星山上,傳諸葛亮祭旗處。三國藝苑

九江郡:治壽春。轄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地區,魏改淮南郡。三國藝苑

下邳:國名(國與郡級別性質壹樣,國的行政首腦稱相)治所在今江蘇睢寧西北,轄蘇皖北部各壹部分。三國藝苑

· 上郡:治所在膚施,今陜西榆林東南。三國藝苑

· 上黨郡:治所在壺關,轄晉東南。三國藝苑

· 上庸郡:漢末始置,治所在上庸,在今湖北竹山西南。三國藝苑

· 山陽:今河南焦作東,漢獻帝被廢為山陽公即此地。三國藝苑

· 廣陵郡:治所在今揚州西北,當時屬於徐州管轄。三國藝苑

· 小沛:即沛縣的別稱。三國藝苑

子午道:從長安東南的杜陵穿秦嶺到漢中的通道,南口在今安康。

天水郡:治所在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東漢時曾叫漢陽郡,魏又改為天水。

五原郡:治所為九原,在今內蒙包頭西北,呂布為五原人。

· 五丈原:在今陜西歧山南,斜谷口西。

· 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即今太原市西南。

· 中山:漢時郡、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

· 長阪:在今湖北當陽東北。

· 長沙郡:當時治所在臨湘,即今湖南臨湘。三國藝苑

烏林:孫劉破曹處,今湖北洪湖縣東南,長江北岸的烏林磯。三國藝苑

· 巴東郡:漢末劉璋設,治魚復,即今四川奉節東。三國藝苑

巴郡:原來的巴郡在劉璋時被壹分為三,分巴東、巴西和巴郡,巴西治閬中(今閬中),巴郡治江州(今重慶)三國藝苑

左馮翊:漢時將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稱三輔,即把京師附近地區歸三個地方官分別管理。左馮翊、右扶風既是官名,也是行政區名。魏改馮翊郡,治所在臨晉,今陜西大荔。三國藝苑

右扶風:見上條。魏改扶風郡,治槐裏,今陜西興平東南。

· 右北平:治平剛,在今遼寧淩源西南。公孫瓚曾領此郡。

龍編:在今越南河內東,天德江北岸,為交州和交址郡治所。

· 平原:有時稱郡有時改國,治所均在今平原縣西南。三國藝苑

· 東平國:治無鹽,即今山東東平。三國藝苑

· 東郡:轄魯西和豫東北,治濮陽(今河南濮陽西)。三國藝苑

· 東莞郡:漢末設,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北。三國藝苑

東海郡:治郯(今山東郯城北),陶謙時為徐州治所在郯,後遷到彭城。

· 北地郡:治富平,今寧夏吳忠西南。

· 北海郡:有時稱國,治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

· 盧龍塞:即今河北喜峰口。

· 代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西南。

白馬:在今河北滑縣,當時在黃河南岸,與北岸黎陽津相對。

白帝城:在四川奉節白帝山上,是東漢處公孫述建,他自以為是白帝,故命名。

· 漢中郡,治南鄭(今陜西漢中東)。

永昌郡:轄今雲南大理及哀牢山以西,治不韋,即今雲南保山東北。

弘農郡:治弘農縣,即舊函谷關地,在今河南靈寶北。轄黃河以南,宜陽以西。

· 遼東郡:治襄平,即今遼陽。

· 遼西郡:治陽樂,即今遼寧義縣西。

· 西縣:諸葛亮第壹次北伐屯兵處,在今甘肅天水西南。

西河郡:漢時西河郡轄今內蒙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地區。治茲氏,即今汾陽。

揚州:漢揚州包括江蘇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三國時魏、吳各有揚州,吳揚州治建業,魏揚州治壽春。

· 夷陵:在今湖北宜昌東南。吳後改西陵,晉又改夷陵。

· 華容:今湖北潛江西南。

延津:今河南延津,當時在黃河以南。從延津東北至滑縣的渡口,也統稱延津。

· 合浦郡:治合浦,在今廣西合浦東北。

會稽郡:治三陰,即今紹興,轄浙江的錢塘江以南和福建。後吳又增設臨海、建安等郡,轄地縮小。

交州:東漢交州治番禺,即今廣州,轄今兩廣及越南北部。吳分交州為交州和廣州,廣州治番禺,交州治龍編(在今越南河內東),交州轄今越南北部和兩廣的雷州半島和欽州地區。

· 齊郡:治臨淄(在今山東臨淄)。

朱崖郡:孫吳時設定,治徐聞,在今雷州半島的徐聞縣西,稱海南島為朱崖洲。

幷州:東漢和魏治晉陽,轄今山西大部以及內蒙、河北各壹部。

米倉道:從漢中沿著濂水谷道和巴江谷道到四川巴中的道路。

江夏郡:漢時治安陸(今湖北雲夢),轄今河南、湖北各壹部,三國時魏吳各有江夏,魏在上旭(今雲夢西南),吳在武昌(今鄂城)。

· 江州:即今重慶嘉陵江北岸。

汜水關:在今河南滎陽汜水鎮,也就是虎牢關,演義裏把壹個關兩個稱呼誤以為兩個關。

· 汝南郡:治上蔡,即今上蔡西北。

· 安定郡:治臨涇,今甘肅鎮原東北。

· 祁山:在今甘肅禮縣東北。

· 陽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南古董灘附近。

陽平關:漢陽平關在今陜西勉縣白馬河與漢水交接處,蜀漢的陽平關在在漢陽平關南,今寧強西北。

陰平郡:曹操時設立,治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後被蜀漢占有。鄧艾滅蜀時經過的陰平道是指從今文縣穿越岷山山脈,經過四川平武、江油到成都的道路。

· 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沮水、漳水之間。

· 趙國:即邯鄲郡,治邯鄲。

蒼梧郡:治光信(今廣西梧州),轄梧州及湖南、廣東壹部分。

赤壁:壹般認為是今湖北蒲沂西北的赤壁山,也有說武漢以南的赤磯山。蘇東坡把湖北黃岡的赤鼻磯誤作赤壁,又被稱為東坡赤壁。

· 鄴:今河北臨漳西南。是冀州和魏郡的治所。

吳郡:治吳縣(今蘇州),轄今蘇南浙北,包括杭州在內。

· 廬江郡:治所在舒城,即今安徽廬江西南。

· 廬陵郡:孫策時設定,治廬陵(在今江西泰和)。

· 沛國:治相縣,在今安徽,和沛縣即小沛是不同的概念。

· 汶山郡:治汶江,在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北。

陸口:即蒲沂口,蒲磯口,陸水入長江處,魯肅、呂蒙屯兵處。

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南,魏移到襄武,即今隴西。

· 陳倉:在今陜西寶雞市東。

· 陳國:獻帝時改陳郡,治陳縣,即今淮陽。

· 陳留郡:治陳留,在今開封東南陳留城。

昭陵郡:吳開始設定,治昭陵,即今湖南邵陽。晉為避司馬昭諱改邵陵郡。

· 青州:轄今山東東北部和河北的壹小部分,治臨淄。

青溪:吳在建業城東南開運河,從鐘山西南經今市區入秦淮河。

· 武鄉:諸葛亮封武鄉侯,在漢中東北。

· 武昌:原名鄂縣,今湖北鄂城,孫權時改。

· 武威郡:治姑臧,今甘肅武威。

· 武都郡:治下辨道,在今甘肅成縣西。

武陵郡:治臨沅(今湖南常德西),轄今鄂西南、湘西及黔桂各壹部分。

· 郁林郡:治布山,在今廣西桂平西。轄今廣西大部。

芒碭山:在河南永城東北,分芒山和碭山,演義中張飛壹度在此落草。

昌邑郡:漢昌邑郡或國、山陽郡是同壹概念,治昌邑,在今山東鉅野東南。山陽郡和獻帝被廢後居的山陽縣不是壹個概念。

· 昌黎郡:魏始設定,治昌黎,(今遼寧義縣)。

金城郡:轄今甘肅蘭州以西和青海壹部分,治允吾(今甘肅永靖西北),漢的金城縣是指今蘭州,不在金城郡轄內。

京城:今江蘇鎮江,209-211年孫權從吳移治此。東晉開始改叫京口。

· 兗州:轄今山東西南和河北東部,治昌邑。

河內郡:轄今河南的西北部,治懷縣,在今河南武陡西南。

· 河東郡:轄今晉西南地區,治蒲阪,關羽為河東人。

· 河間郡:有時是國。治樂城,今河北獻縣東南。

· 河南郡:治洛陽,東漢時郡的首腦稱河南尹。

· 瀘水:今雅礱江下遊及金沙江和雅礱江交匯後的壹段。

油口:又叫油江口。赤壁戰後硫備曾駐軍於此,在湖北公安北,是古油水入長江口。

· 定襄郡:治今內蒙和林格兒西北。三國藝苑

· 官渡:在今河南中牟東北。三國藝苑

房陵郡:東漢房陵郡,魏改新城郡,治房陵,即今湖北房縣。三國藝苑

· 建業:今南京。三國藝苑

建寧郡:原叫益州郡,劉備時改,治昧縣(今雲南曲靖)。三國藝苑

建安郡:孫吳時分會稽設定,浙江、福建由此開始分治。治建安,在今福建建甌。

· 始興郡:孫吳分桂陽郡設定,治曲江,在今廣東韶關南。

· 始安郡:孫吳分零陵郡設定,治始安,在今廣西桂林。

· 沓中:姜維屯兵處,在今甘肅舟曲西、岷縣南。

三國時期州郡名稱

東漢十三部州(三國行政區域)

司隸校尉部:治所 河南(今洛陽市東) 轄區 今陜西中部,山西西南部及河南西部。稱為“司州”。

豫州: 治所 譙(安徽亳縣) 轄區 今河南南部、東部、安徽北部、江蘇西北角及山東西南角。

兗州: 治所 昌邑(今山東金鄉縣西北) 轄區 今山東西南部,河南東部和江蘇西北角。

徐州: 治所 郯(山東郯城縣西南) 轄區 今山東東南部,江蘇北部及安徽東北角。

青州: 治所 臨錙 轄區 今山東北部及河北東南角。

涼州: 治所 隴(甘肅清水縣北) 轄區 今甘肅東南部。

幷州: 治所 晉陽(太原市西)今陜西北部,山西大部及內蒙之壹部。

冀州: 治所 鎬(hao)(河北柏鄉縣北) 轄區 今河北西南部。

幽州: 治所 薊(北京城西南)。轄區 今河北北部,遼寧、吉林各壹部。

揚州: 治所 歷陽(安徽和縣,後遷壽春) 轄區

今江蘇南部、安徽中部、南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

荊州: 治所 漢壽 (湖南常德市東) 轄區 今河南西南部,湖北、湖南二省及黔、桂、粵三省邊緣。

益州: 治所 雒(四川廣漢縣,後遷綿竹,再遷成都) 轄區

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陜西南部及鄂、甘各壹隅。

交州: 治所 廣信(廣西梧州市)

三國時期的荊襄九郡是現在的哪些地方?

南陽郡:郡治宛,領縣37。轄 宛城(今南陽市臥龍區、宛城區)、 淯陽(今南陽市英莊壹帶)、西鄂(今石橋鎮西壹帶)、雉陽(南召縣壹帶)、安眾(今臥龍區青華鎮楊官寺壹帶)、新野(今新野縣)、棘陽(今新野縣高廟壹帶)、朝陽(今新野縣王莊鄉壹帶)、穰(今鄧州市東南壹帶)、涅陽(今鄧州市北、鎮平南壹帶)、冠軍(今鄧州市張村鄉壹帶)、 博望(今方城縣博望鎮壹帶)、堵陽(今方城縣壹帶)、平氏(今桐柏境內)、復陽(今桐柏吳城壹帶)、 酈(今內鄉趙店壹帶)、博山(今淅川縣丹江水庫區)、析(今西峽縣城東壹帶)、丹水(今淅川荊關壹帶)、南鄉、成都、襄鄉等。

南郡:郡治江陵,領縣十八。江陵(今為荊州市)、臨沮(今湖北當陽)、夷陵(今宜昌市)、華容(今華容縣)、宜城(今宜城市)、郢(今湖北省荊州城郊外的東北處)、襄陽(今襄陽市)等。

江夏郡:郡治西陵縣(今武漢市新洲區境內),亦有西漢治於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北)。三國時,魏、吳各置江夏郡,魏江夏郡治上昶城(今湖北省安陸市西北),吳江夏郡初治沙羨(縣治在今武漢市江夏區境內),孫權自公安都鄂後,立武昌郡,旋復名江夏郡治武昌縣(今鄂州市)。

零陵郡:郡治零陵縣(今廣西區全州縣鹹水鄉),轄8縣、5縣級侯國。

泉陵縣: 縣治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轄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東安縣、祁陽縣、祁東縣及雙牌縣北壹部分;

零陵縣:縣治今廣西區全州縣鹹水鄉,轄今廣西全州、興安、灌陽壹帶;

營道縣:縣治在今湖南省寧遠縣大陽洞,轄今湖南寧遠水市、九疑,道縣柑子園、四馬橋壹帶; 泠道縣:縣治在今湖南省寧遠縣東部胡家村,轄今寧遠、新田壹帶。〈西漢初元四年(前45年),舂陵侯國並入泠道縣〉;

始安縣:縣治在今廣西區桂林市,轄今廣西桂林、永福、陽朔壹帶;

營浦縣:縣治在今湖南省道縣東門壹帶,轄今道縣地及雙牌南的壹部分;

洮陽縣:縣治在今廣西區全州縣永歲鎮壹帶,轄今廣西全州、資源壹帶;

湘鄉縣:縣治在今湖南省湘鄉市,轄今湘鄉市、雙峰縣地。

重安侯國:原鐘武縣(永建三年即公元128年改名重安侯國),治所在今湖南省衡陽縣西渡鎮,轄今衡陽縣地;

都梁侯國:治所在今湖南省武岡市,轄今洞口、綏寧、武岡、城步等縣市壹帶;

夫夷侯國:治所在今湖南省邵陽縣西,轄今新寧縣、邵陽縣壹帶;

昭陽侯國:治所在今湖南省邵東縣,轄邵東縣地;

烝陽侯國:治所在今湖南省邵東縣東部,轄衡陽縣、邵東縣東地。

桂陽郡:郡治郴縣(今湖南郴州),領縣十壹,轄今湘南粵北。

武陵郡:郡治臨沅(即今常德市城區),領十二縣:臨沅、漢壽、孱陵、零陵、充、沅陵、辰陽、酉陽、遷陵、鐔成、沅南(即今桃源縣地,故城在今桃源縣西南70華裏)、作唐( 今安鄉縣地)

長沙郡:郡治臨湘(今臨湘市)。

襄陽郡:從南郡中分出來的曹操控制部分,今襄陽市。

章陵郡:也叫南鄉郡。從南陽郡中分出來的曹操控制部分。

三國時期所屬現在的哪些地方

劉禪(shàn)(207-271),字公嗣,小名阿鬥。即蜀漢後主,劉備的長子。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任皇帝,公元223-263年在位。後蜀漢被曹魏所滅,劉禪投降曹魏,被封為安樂公。

劉禪,劉備之子,於劉備去世後繼位成為蜀國皇帝,軍國大事先後全權委任於諸葛亮、蔣琬等人,自己沒有什麽表現。諸葛亮等賢臣相繼去世後,劉禪無力把持國政,宦官黃皓開始專權,蜀國逐漸衰敗。後魏朝大舉伐蜀,劉禪投降,舉家遷往洛陽,被封為安樂公,幾年後去世。劉禪,被劉備立為太子。劉備於公元223年四月二十四日駕崩,他於同年五月繼位,改年號為“建興”。劉禪庸碌無能。在位前期,主要依靠諸葛亮治理國政。幾次出兵北伐,攻打魏國,均遭失利。自諸葛亮死後,蔣琬和費祎輔政,他們遵行諸葛亮的既定方針,團結內部,又不輕易用兵,曾壹度使蜀國維持著比較穩定的局面。蔣琬、費祎之後,姜維執政,多次對魏用兵無功,消耗了國力。而劉禪自諸葛亮死後,更加昏庸無道,貪圖享樂,不理朝政,宦官黃皓乘機取寵弄權,結黨營私,朝政日非,連姜維也因怕被害,自請到沓中(今甘肅甘南州舟曲西北)種麥以避禍。至此,蜀國的基礎已大大動搖。公元263年,魏國分三路進攻蜀漢,魏將鄧艾抄小路攻入蜀中,劉禪派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阻擊鄧艾。諸葛瞻在綿竹戰死,魏軍進而逼近成都。這時,姜維率領的蜀軍主力還在劍閣駐守,毫無損傷。後主壹聽敵軍逼近,慌作壹團,不知所措。急忙召集大臣商議。有人建議後主逃向南中地區(今四川南部及雲、貴部分地區),但那裏情況復雜,能否站穩沒有把握。有人建議東投孫吳,但孫吳也日益衰弱,自身難保。光祿大夫譙周力主降魏,後主竟采納降魏的建議,反縛自己雙手,出城投降鄧艾,並根據鄧艾的命令,下令蜀軍全部投降。蜀漢滅亡

求三國時期各州郡縣建制

東漢及三國時期的州郡劃分大致如下:(天下分為十三州,另有洛陽壹地稱為司州或司隸。三國時期,各國為方便管理,對部分郡縣又做了重新劃分,下有敘述。

因此“州”是大於“郡”的,至於“八十壹州”和“四十壹州”的說法,可能是演義的作者將三國時期的州與後世所謂的州搞混了,因為後來諸朝開始設“道”、“省”等行政單位,而“州府”變成了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市”的行政單位。

在《三國演義》中還有其他的稱謂錯誤,比如州的長官,在東漢時稱“州刺史”,黃巾之亂後為方便管理聽劉焉建議改成“州牧”,完全掌握軍政大全。而書中的某些地方卻稱“X州太守”,是錯誤的。)

司州:分置河東、平陽、河內、弘農、河南尹等四郡壹尹,下轄55縣,屬魏地。約於今陜西省、山西、河南省部分之地。

幽州:分置涿郡、代、上谷、漁陽、遼西、玄菟、樂浪、右北平、燕國、遼東屬國等十郡壹國壹屬國,下轄69縣,屬魏地。約於今河北、遼寧與北朝鮮。

冀州:分置魏郡、廣平、陽平、鉅鹿、常山、安平、平原、樂陵、博陵、渤海、章武、河間、清河、趙國、中山國等十三郡二國,下轄123縣,屬魏地。約於今河北、山西東部、河南省黃河以北,遼寧省遼河以西之地。

幷州:分置太原、上黨、樂平、西河、雁門、新興等六郡,下轄44縣,屬魏地。約於今山西省與陜西省部分。

青州:分置齊郡、濟南、樂安、北海、城陽、東萊等六郡,下轄62縣,屬魏地。約於今山東省與遼寧省遼河以東之境。

兗州:分置東郡、濟陰、山陽、泰山、濟北國、陳留國、任城國、東平國等四郡四國,下轄71縣,屬魏地。約於今山東省西界與河南省東北。

豫州:分置潁川、汝南、弋陽、陳郡、譙郡、魯郡、梁國、沛國等六郡二國,下轄94縣,屬魏地。約於今河南省。

徐州:分置彭城、下邳、東海、瑯琊、東莞、廣陵等六郡,下轄50縣,屬魏地。約於今江蘇省、山東省南境、安徽之宿、泗二縣之地。

雍州:分置京兆、馮翊、扶風、北地、新平、隴西、天水、南安、廣魏、安定等十郡,下轄70縣,屬魏地。約於今陜西省、甘肅省東部。

涼州:分置金城、西平、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西海等七郡,下轄44縣,屬魏地。約於今甘肅省。

荊州:南陽、南鄉、義陽、江夏、襄陽、魏興、新城、上庸等八郡65縣屬魏地;南郡、宜都、建平、武昌、蘄春、武陵、天門、長沙、衡陽、湘東、零陵、營陽、始安、邵陵、貴陽、始興等十六郡102縣屬吳地。約於今湖南、湖北、廣西北境、貴州東北部、四川東部以及廣東連縣等地,腹地頗大。

益州:分置蜀郡、犍為、江陽、紋山、漢嘉、朱提、越雋、牂柯、建寧、興古、永昌、雲南、漢中、廣漢、梓潼、巴郡、巴西、巴東、涪陵、武都、陰平等二十壹郡,下轄146縣,屬蜀地。約於今四川、貴州、雲南及陜西漢中盆地。

揚州:淮南、廬江等二郡十四縣屬魏地;丹陽、新都、會稽、臨海、建安、東陽、吳郡、吳興、豫章、廬陵、鄱陽、廬江、臨川、安成、廬陵南部等十四郡壹都尉146縣屬吳地。約於今江蘇省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數省之地。

交州:分置交趾、新昌、武平、九真、九德、日南、九真屬國、南海、蒼梧、臨賀、合蒲、珠崖、郁林、桂林、高涼、高興、合蒲北部等十五郡壹屬國壹都尉,下轄104縣,屬吳地。約於今廣西、廣東二省與越南國;後吳分南海、蒼梧、臨賀、合蒲、珠崖、郁林、桂林、高涼、高興、合蒲北部等九郡壹都尉另置廣州

對於三國時期,各州郡的簡介,及地圖。

  • 上一篇:話說鎮館之寶,來看各地博物館"C位"
  • 下一篇:讀林語堂散文有感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