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饒至今仍保留著許多古老的方言,尤其是上饒的廣豐。民間交流至今仍使用古吳語,即現在所說的“廣豐話”,比如“粵”。上饒也有很多名勝古跡,三清山,圭峰,婺源,靈山,鄱陽湖,上饒集中營。
上饒的歷史變遷如何上饒在古代屬於揚州,春秋時期是吳越之地。
自東漢建安年間張羽縣設立鄱陽郡(韓愈上饒縣)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上饒的行政設置幾經變遷。
晉代改鄱陽郡為新安,南朝改梧州,隋代改饒州。明朝分為饒州府和廣信府。新中國成立後,設立上饒專區,後改上饒專區;5438年6月+2000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上饒區,設立上饒市。
上饒是壹片熱土。萬年仙人洞遺址出土了大量石器和中國最早的陶器。
證明了壹萬多年前人類祖先就在這裏定居、勞動、繁衍。從桶環農耕遺址發掘出的稻種證實了這裏是世界水稻種植的起源地之壹。
在上饒,只有48個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文化遺址。發掘和保護了19000多件文物。
千百年來,鐘靈的秀美山川,孕育了無數位高權重的名人,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名人輩出,在歷史上大放異彩。
江西上饒的歷史與淵源【編輯此段】五浮山-垂蓮瀑布歷史沿革秦屬廬江縣。
韓屬縣。
三國吳屬鄱陽郡。
金屬鄱陽郡。
隋屬鄱陽郡。
唐屬江南西路饒州。
宋屬新洲縣,江南東路。
袁誌是江浙省新洲路。
明屬江西省饒州府、廣信府。
明制清沿。
民國初屬江西第六行政區。
上饒特區成立於1949,轄上饒、宜陽、橫峰、鉛山、余江縣、廣豐、東鄉、玉山、貴溪、樂平、德興、鄱陽、萬年、余幹、婺源、浮梁、景德鎮等16個縣。
1950,縣級上饒市加入上饒特區。
1952上饒與浮梁合並,組成鷹潭地區,但改稱上饒地區。
1953景德鎮曾是江西省直轄市。
1958上饒浮梁縣分析,隸屬景德鎮。
1960上饒縣並入上饒市。
上饒縣於1964恢復。
1968上饒東鄉縣分析,屬撫州地區。
1970上饒地區更名為上饒地區。
1983江西經濟最強的縣樂平分析,屬於景德鎮市。
1983上饒多年有色金屬冶煉基地分析貴溪、余江兩縣隸屬鷹潭市。
1990德興縣改市。
2000年6月23日,國務院批準撤銷上饒地區及縣級上饒市,設立地級上饒市。市人民* * *在新成立的新洲區。
1949年5月3日,上饒縣解放,廣平鎮及附近部分城區分離成立上饒市,總面積64.68平方公裏,劃歸上饒地區。1960年3月上饒縣並入上饒市,全市總面積擴大到2554.68平方公裏。1964年4月,上饒縣重新劃分,上饒市轄區仍與建國初相同。1993年5月,經江西省人民批準,上饒縣沙溪鎮、靈溪鄉、琴峰鄉、潮向洋劃歸上饒市管轄,市轄區擴大到338.6平方公裏。相當於原面積的5倍,仍屬上饒地區行政公署管轄。2000年7月10,根據江西省人民的通知,撤銷上饒地區及縣級上饒市,原上饒市更名為信州區,隸屬新設立的地級上饒市管轄。
江西上饒的歷史與淵源【編輯此段】五浮山-垂蓮瀑布歷史沿革秦屬廬江縣。
韓屬縣。三國吳屬鄱陽郡。
金屬鄱陽郡。隋屬鄱陽郡,唐屬饒州,江南西路,宋屬信州郡,江南東路,元屬江蘇省信州路,明屬江西省饒州府,清屬廣信府。
民國初屬江西第六行政區。上饒特區成立於1949,轄上饒、宜陽、橫峰、鉛山、余江縣、廣豐、東鄉、玉山、貴溪、樂平、德興、鄱陽、萬年、余幹、婺源、浮梁、景德鎮等16個縣。
1950,縣級上饒市加入上饒特區。1952上饒與浮梁合並,組成鷹潭地區,但改稱上饒地區。
1953景德鎮曾是江西省直轄市。1958上饒浮梁縣分析,隸屬景德鎮。
1960上饒縣並入上饒市。上饒縣於1964恢復。
1968上饒東鄉縣分析,屬撫州地區。1970上饒地區更名為上饒地區。
1983年,江西省經濟最強的縣樂平歸景德鎮市,1983年,上饒多年建設的有色金屬冶煉基地貴溪、余江縣歸鷹潭市。1990德興縣改市。
2000年6月23日,國務院批準撤銷上饒地區及縣級上饒市,設立地級上饒市。市人民* * *在新成立的新洲區。
1949年5月3日,上饒縣解放,廣平鎮及附近部分城區分離成立上饒市,總面積64.68平方公裏,劃歸上饒地區。1960年3月上饒縣並入上饒市,全市總面積擴大到2554.68平方公裏。
1964年4月,上饒縣重新劃分,上饒市轄區仍與建國初相同。1993年5月,經江西省人民批準,上饒縣沙溪鎮、靈溪鄉、琴峰鄉、潮向洋劃歸上饒市管轄,市轄區擴大到338.6平方公裏。
相當於原面積的5倍,仍屬上饒地區行政公署管轄。2000年7月10,根據江西省人民的通知,撤銷上饒地區及縣級上饒市,原上饒市更名為信州區,隸屬新設立的地級上饒市管轄。
上饒位於中國江西省東北部,其發源地是饒市。是“四省通衢”,東臨浙江,南接福建,北接安徽。2000年10時期,國務院批準撤地設市,現轄十縣壹區壹市。該市面積22790平方公裏,人口660萬。2002年,上饒確立了“建設開放、文明、發達的上饒,實現贛東快速崛起”的新目標,實行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對外開放。上饒正日益發現深刻而鮮明的變化。
上饒有國家4A級風景旅遊區三清山、龜峰,3A級旅遊區婺源。鄱陽湖,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浙贛鐵路復線、皖贛鐵路、衡南鐵路、320國道、206國道、311高速公路由東向西、由北向南交叉。
上饒古屬揚州,春秋時為吳越之地。自東漢建安年間張羽縣設立鄱陽郡(韓愈上饒縣)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改革開放以來,上饒憑借其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資源優勢,加快發展,地方經濟呈現出全面增長的強勁勢頭。上饒有70多種工業礦藏。其中銅儲量占全國儲量的16.8%,亞洲最大的銅礦位於上饒。黃金儲量占全省總儲量的80%,鉛、鋅、磷、蛇紋石、黃鐵礦居全省首位。全市有科技專業學會402個,農村專業技術研究會770個。* * *專業技術人員74000余人,其中高級職稱技術人員2000余人。上饒市委審時度勢,提出要進壹步解放思想,充分發揮上饒作為江西“東大門”的區位優勢,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和資金、科技、人才、信息流動,以及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綜合成本低的比較優勢,推進對外開放,加快建設開放、文明、發達的上饒。
鵝湖書院上饒有哪些歷史文化遺跡?
淳祐十年,朝廷賜名“文宗書院”,明朝景泰年間改名“鵝湖書院”。到了第二年(1175),朱、、陸九齡、陸九淵四人對此議論紛紛,各持己見。這場論爭中的思想火花,照亮了新儒學發展的未來。這就是哲學史上著名的“鵝湖會議”。從宋朝到清朝,屬於上饒各地,* * *建了161書院。上饒歷代狀元13,宰相23人,讀書人2000余人,大多是國家棟梁。其中鵝湖書院、新疆書院、疊山書院、懷玉書院並稱為上饒四大書院。
三清山,上饒集中營
上饒轄區歷史上饒轄區歷史上屬於周代最早的城市揚州,屬於楚國東部。
周十六年(公元前504年),吳伐楚,取範,歸吳。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滅吳,屬越。
周獻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滅楚歸楚。秦建立郡縣制時,主要屬九江郡(玉山、潛山郡部分屬會稽郡,婺源郡屬鄢郡),漢屬(玉山、潛山郡屬通欽郡,婺源屬丹陽郡),吳至隋三國屬鄱陽郡。553年,梁成勝改鄱陽郡為吳州,時區以吳州為主,金華、丹陽次之。
隋朝初,金華縣改為梧州,洋縣定名為安新縣。開九年(589),鄱陽縣改為饒州,新安縣改為周娟。
大業三年(607),饒州為鄱陽郡,梧州為金華郡,周舍為新安郡。到了唐朝,郡改為州。貞觀元年(627),天下分十路,地區屬江南路。
甘源元年(758),建忻州。當時城屬饒、辛,後屬佘、傅,均屬江南西路。五代時,疆域初屬楊武,後屬南唐,均屬鎮南軍管轄。
楊武年間,該地區仍屬饒、辛、夷、傅。聖元元年(937),饒州改為永平軍。
宋朝,開寶八年(975),永平軍被廢,仍為饒州。區屬饒、新、居,均轉入江南東路。
貞元年(1295)以後,地區分屬新洲路、饒州路、徽州路、千山州,均劃歸江浙、中書省。明初,該地區屬廣信、饒州、惠州。
太祖丁酉年(1357,元至鄭十七年)改徽州路為興安府;庚子年(1360,元至鄭二十年),新洲路改為廣信府,仍劃歸江浙兩省。辛醜年(1361,元至鄭二十壹年),饒州道改為鄱陽府。洪武二年(1369),改鄱陽府為饒州府。
四年,廣信府劃歸江西省。九年,中書省改為成宣,廣信、饒州均劃歸江西成宣。
清朝和明朝壹樣。民國元年(1912),廢府,各縣直屬省。
這條路是在三年內建立的,地區主要屬於江西省的張羽和旬陽,其次是安徽省的蕪湖路。38年6月,設江西省東北行政區上饒縣廣平鎮,轄上饒、貴溪、鄱陽、樂平。
9月,撤銷贛東北行政區,下屬地區劃歸江西省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2年9月,上饒、浮梁被稱為上饒專區,設在上饒市。
1971 4月23日,上饒地區更名為上饒地區。5438年6月+2000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上饒區,設立上饒市。
2065438年2月65438日國務院(國函[2015]37號)批準撤銷廣豐縣,設立上饒市廣豐區,以廣豐縣行政區域為廣豐區行政區域,廣豐區人民駐永豐街道傅僉街1號。周繁漪南接張羽(今南昌市),東接谷米(今浙江省衢州市),北接鵲安(今安徽省雀頭鎮),東北接九子(今安徽省蕪湖市東),西南接皮隘(今永修縣),西北接蓮前(今安徽省霍山縣東北)。
韓愈縣,秦朝的故鄉,盛產德、義、善、廉、格、格陽、金星。西漢時,範陽縣實際管轄博陽縣、德德鎮及其下屬浮梁縣,壹個在萬年縣,壹個在都昌縣,壹個在治德縣(今安徽省東至縣)、祁門縣(今安徽省)。
韓愈縣實際轄余幹、樂平、余江縣、上饒、宜陽、貴溪、橫峰六縣,上饒、德興兩市,萬年、東鄉、廣豐、玉山、前山壹縣。東漢廣和元年(178),韓愈縣劃歸樂平縣,樂安鄉。
建安初,鄱陽縣北分廣昌縣,韓愈分上饒縣,上饒分建平縣。建安十五年(210),鄱陽縣轄9縣,其中除竹陽、醴陵為縣原縣,為鄱陽建縣後的新屬地外,廣昌、樂安、葛陽、上饒、建平為秦範陽、余漢兩縣所分。
三國中,鄱陽郡疆域不變。吳永安三年(260),建平郡由縣域劃歸建安郡。
兩者都是原鄱陽縣的原屬地。但武德五年(622年),鄱陽郡西界有利於都昌郡;證聖室分益陽東、常山縣、許江縣,部分在玉山縣,轉曲周;開元二十八年(740),樂平縣劃歸懷瑾鄉伊吾縣;至德二年(757),鄱陽北境設德縣;永泰二年(766),浮梁局部有利於祁門郡;元和七年(812),樂平縣分丹陽鄉,屬婺源縣。
甘源元年(758年),忻州大部分郡原屬饒州管轄,新增疆域。宜陽縣有三個鄉,分別是鵝湖、肖靜和昭山,是從自建州劃來的;仁義鄉,是從復州劃來的。玉山縣屬於衢州;永豐縣有壹部分領土必須劃入贛西北。五代時,增設德興縣,歸永平軍管轄,增設潛山縣,歸忻州管轄,都是從原來的饒、忻州分離出來的。
宋傅永平軍為饒州,增安仁縣,忻州恢復永豐縣,均為原二州所增。開寶八年(975),潛山縣撥出自治州,直接調至京師,不久又調至忻州。
元、饒、新二路轄區除劃前山縣自信州外保持不變,上饒幹元、永樂新政、益陽善政升為州,設立直隸、江浙行省。明代饒州府增加萬年縣,廣信府增加興安,都是分屬地管轄,而千山府降為廣信府,是新的屬地。
余幹縣鄭德七年(1512),西臺鄉劃出壹部分,讓東鄉縣受益。大清還是很清楚舊的。
民國元年(1912),廢府,郡縣先屬省,後轉道。21年,原屬饒州府管轄的鄱陽縣為第四行政督察署駐地,轄區為鄱陽縣、余幹縣、萬年縣、德興縣、浮梁縣、樂平縣。上饒縣,原屬廣信府管轄,為第六行政區行政督察署駐地,轄上饒、玉山、廣豐、橫峰、鉛山、宜陽六縣。
23年,婺源縣由安徽省劃歸江西省管轄。24年,第五行政區遷至浮梁,轄浮梁、婺源、德興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