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火起源於煙火,煙火起源於火藥。中國是火藥的故鄉,火藥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證據。早在1300多年前,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就詳細記錄了當時火藥的成分和性能。直到14世紀,它才從印度和阿拉伯傳到歐洲。至此,西方人開始知道有火藥了。
隋唐時期,火藥發展成為娛樂用的煙火。煙花也叫煙火,焰火。隋煬帝楊迪有詩:燈樹照千遍,花焰開七遍。
在宋代,架子煙花或盆景煙花已經達到了相當的規模。元宵節期間,達官貴人與美國壹爭高下。從燈打開後不久,直到它更加殘余。詩人辛棄疾曾寫過“千樹花開東風夜,繁星如雨”這句話,是對它的壹個生動形象的描寫。
煙花,或煙火,過去被稱為西方煙火。它是清朝從西歐回來的。它的發展與化學工業和冶金工業密切相關。隨著科技的發展,煙花爆竹已經成為壹門學科。它不再僅僅用於節日,還廣泛應用於國防和國民經濟中,如:照明彈、曳光彈、煙幕彈、燃燒彈、仿教練彈、目標指示彈等等。除軍事用途外,各種信號產品還用於鐵路運輸、航空運輸、海上運輸和內河運輸。各種抑煙劑也用於防止局部結冰,研究大氣和各種裝置中的氣流,防治害蟲。此外,白色,黑色和其他顏色的煙霧劑被廣泛用於制作電影。
煙花的強光來自那些化學活性金屬,如鋁、鎂、鈦、鋯等粉末。這些金屬粉末在空氣中與氧化作用結合,劇烈燃燒,溫度可高達3000度,從而發出耀眼的光芒。這些金屬粉末被稱為發光劑。至於五顏六色,全靠發色劑的威力了。所謂的顯色劑,其實就是壹些普通的金屬鹽。原來金屬鹽在高溫下可以分解,不同的金屬蒸氣有不同的光譜——發出自己固有的顏色光。例如鈉蒸氣產生黃色光譜,所以用草酸鈉、氟化鈉、冰晶石或矽氟化鈉作黃色顯色劑;鍶蒸氣產生紅色光譜,所以硝酸鍶、碳酸鍶、草酸鍶可作為紅色顯色劑。其他如:綠光用氯酸鋇、硝酸鋇;用於藍光的碳酸銅和孔雀石;金光用金粉,白光用鋁粉等等。有了這些基礎色,搭配各種顏色自然不難。看,節日的夜空多美啊!無論是過年過節、結婚、上學升職,甚至是樓房落成、店鋪開張,人們都習慣放鞭炮慶祝。它代表快樂、興奮和和平。在古代,鞭炮被用來趕走鬼神以維護和平。
這壹習俗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荊楚時代的故事》曾記載,正月初壹,公雞第壹聲啼叫,大家就起來在自家院子裏放鞭炮,趕走瘟神邪氣。
當時沒有火藥和紙張,所以人們燒竹子使其爆裂並發出聲音,以驅逐瘟神。雖然這只是迷信,但反映了古人對安泰的美好願望。
唐代的鞭炮又叫“爆桿”,是將壹根長竹竿壹段壹段地燃燒起來,發出連續不斷的爆破聲。南昌詩人賴虎的詩《早春》:“新歷只開壹半,亭子依舊爆棚。我寫的是春節燒竹竿的場景。後來,煉金術士經過不斷的化學實驗,發現硝石、硫磺和木炭放在壹起可以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藥。有人把火藥裝在竹筒裏引爆,聲音更大,使古老的燒竹習俗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到了北宋,已經有了用卷紙包裹的煙花,有了單環和雙環之分。改名為“炮戰”,後改為“鞭炮”。
鞭炮又稱“鞭炮”、“鞭炮”、“鞭炮”,是中國的特產,起源很早。如果我們追溯鞭炮的起源,就會明白古人放鞭炮的初衷及其演變歷史。
據《神經》記載,在古代,人們穿過深山紮營,晚上燃起篝火,壹是為了做飯取暖,二是為了防止野獸入侵。但是,山裏有壹種動物,它不怕人,也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吃。為了對付這種動物,人們想到了在火中燃放鞭炮,利用竹子的爆裂聲來驅趕的方法。這裏說的動物叫“山嫂”。古人說能使人忽冷忽熱,是鬼使人得了忽冷忽熱的病,嚇走了山,也就是驅除了邪靈,使人得了吉祥平安。唐初,瘟疫遍地。壹個叫李益的人把硝石放在竹筒裏點燃,使它發出更大的聲音和更強的煙。結果,山嵐的瘴氣被驅散,流行病被制止。這是最早的鞭炮原型。後來火藥出現了,人們就在竹筒裏裝滿硝石、硫磺、木炭燃燒,產生了“爆炸戰”。到了宋代,人們開始用紙管和裹著火藥的麻桿制作“炮”(即鞭炮)。關於鞭炮的演變,《優秀流行編曲》記載:“古鞭炮。都是用真竹流行的,所以唐詩也叫爆桿。後人為之卷紙。叫做“鞭炮”。
隨著時間的推移,鞭炮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和顏色也越來越多。湖南瀏陽是中國著名的花炮之鄉,廣東的佛山、東姚,江西的宜春、萍鄉,浙江的溫州也是著名的花炮產地。瀏陽生產的鞭炮不僅暢銷中國,還出口到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
放鞭炮已經成為壹種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人們不僅在春節燃放鞭炮辭舊迎新,還燃放鞭炮慶祝重大節日和喜事,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結婚、建房、開業等。火藥是中國四大發明之壹,是中國古代壹位煉丹師在長期煉制丹藥的過程中發現的。公元808年,唐代煉丹家清徐子所著《太上老君仙丹秘方》,是世界上最早的火藥文字記載。之後的壹千多年裏,火藥的用途除了武器,幾乎只作為鞭炮使用。燃放鞭炮已經成為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除了過年過節放鞭炮,喜慶和悲傷的事都要放鞭炮,只要是大事。
中國煙花爆竹的發源地,據說是江西上栗、湖南醴陵、湖南瀏陽。這三個地方都歷史悠久,有1300多年的歷史。起初,人們燃放鞭炮來辟邪。後來,燃放煙花逐漸成為壹種娛樂活動,在古代已經非常流行。逢年過節,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普通百姓,都喜歡燃放鞭炮、燃放煙花,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宋代著名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曾在《元月日》詩中描寫過年放鞭炮的情景:“鞭炮聲壹歲,春風送暖入屠蘇。千戶總以新桃換舊桃。”清代潘榮弼在《景帝歲時紀勝》中也對除夕的鞭炮聲作了如下記載:“除夕子夜相會,寶炬門外爭,玉河競。而鞭炮,如浪如雪,遍布朝野,徹夜不眠。”從這裏可以看到舊時春節燃放煙花的盛況。可以說,在1300多年的發展中,燃放煙花爆竹不僅成為壹種習俗,更成為壹種文化,延續至今,並在中世紀隨著中西文化的交流而走出國門,傳播到世界各地。鞭炮究竟是什麽時候發明的?最大限度仍是壹個未解之謎。民國時期出版的《中國工業編年史》中有壹句話:“湖南省制造鞭炮始於唐代,發展於宋末,發源於瀏陽。”盛產煙花爆竹的瀏陽人據此認為,最早發明鞭炮的是老鄉李毅(江西上栗人)。
李彜、唐出生在與江西上栗、湖南瀏陽相鄰的街,被後人尊為花炮始祖。
唐《陌記》記載“李妙在中,鄰鐘左家受山人所崇。她住在庭中有竹的火中,鬼驚而隨,黎明時,悄悄附。”根據傳說,李益是壹個獵人。他曾向當時的方士、藥王孫思邈學習火藥的使用。
“藥王孫思邈曾隱居瀏陽,留下了孫陰山、洗藥井、洗藥橋等諸多傳說和遺跡。”瀏陽煙花燃放專家李新谷介紹了壹些民間傳說。相傳孫思邈當時隱居在瀏陽孫陰山,在壹口洗藥井裏洗藥煉丹。李毅去尋求幫助。孫思邈給了他壹包火藥,叫他放在壹個小竹筒裏,點燃後會爆炸,發出很大的響聲。李毅回家後,按照孫思邈的方法做了實驗。歷史上最早的鞭炮誕生了。
但是竹筒做的鞭炮聲音大,但是危險,容易傷人。李毅希望改進它。他苦思冥想,通過不斷的實驗,終於成功地用紙管包裹火藥——兩頭用泥封住,壹頭插上導火索。這樣就生產出了真正實用的鞭炮。
李益用鞭炮的巨響和硫磺的氣味驅散瘴氣,嚇跑鬼怪,被後人尊為“鞭炮之祖”。今天,中國三大鞭炮中心瀏陽、醴陵、上栗等地的許多鞭炮作坊,依然供奉著李毅的牌位。在“爺爺”生日或其他重大節日,人們會點上蠟燭,點上香祭拜“爺爺”。李益據說是煙花的始祖。但是鞭炮煙花成為壹個產業,卻是在明清時期。
瀏陽
相關歷史文獻可以作為證據。據《瀏陽縣誌》記載,瀏陽在清朝乾隆年間成為“湖南鞭炮制造中心”。鹹豐同治年間,“瀏陽鞭炮村廣泛分布於省內各重要口岸,廣東、山東、山西等地的顧客來湘販運。”當時瀏陽有句話叫“十家九爆”。東、南、西三個鄉鎮從事鞭炮生產的人數超過65,438+萬人,城關鎮有300多個作坊,工人超過2,500人。
晚清時期,瀏陽鞭炮的名聲遠播,產業也推廣到周邊縣。後來這些鄰近地區生產的鞭炮,如江西醴陵、萍鄉等地的鞭炮,也運到瀏陽,都貼上了“瀏陽鞭炮”的標簽。“所以,世人只知道瀏陽鞭炮。”
清朝光緒初年,瀏陽鞭炮開始出口,從上海或港澳轉口,出口南洋。到1911,出口量增加到4.8萬噸,價值92.2萬兩白銀,全縣有30多萬人從事鞭炮生產。
在隨後的65438-0933年美國芝加哥世博會上,瀏陽花炮作為手工藝品參加了博覽會,並獲得了獎牌。瀏陽的煙花爆竹被更多的人知道。
上栗
2009年6月,經中國日用商品流通協會批準,江西省上栗縣被授予“中國煙花爆竹之鄉”稱號。
上栗的煙花爆竹生產工藝獲得了國務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國家工商總局“地理標誌產品”稱號。
2065438年4月18日至2010日,上栗縣成功舉辦了2010中國上栗國際煙花文化節暨煙花產業交易會,大大提高了上栗及上栗煙花的知名度。同年4月,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向江西省上栗縣授予“中國煙花爆竹之鄉”牌匾。在古代,有壹種兇猛的怪物散布在深山老林中。人們稱他們為年。“年”外表恐怖,本性兇殘。它只吃鳥獸、鱗蟲,每天變換口味,從磕頭蟲到活人,讓人談“年”色變。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原來“年”每隔365天(或366天,即壹年)就要去壹個人多的地方品嘗新鮮的食物,它出現的時間是在天黑以後,黎明時公雞壹叫,它們就回到山裏。男男女女把這個可怕的夜晚當作“除夕”,想出了壹套“除夕”的方法: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關好火,把爐子打掃幹凈,然後把所有的雞籠都捆好,然後封好家門,躲在屋裏吃“年夜飯”——因為這頓晚飯有不祥的意義,所以很豐盛。吃完飯,誰也不敢睡,就坐在壹起鼓足勇氣聊了起來。天快黑了,年逃出了深山老林,摸到了人聚居的村子。只見家家戶戶的家門緊閉,門前堆著芝麻稈,街上卻壹個人也沒有。轉了半個多晚上,壹無所獲,只好啃點芝麻稈充饑。過了壹會兒,公雞叫了,這些殘忍愚蠢的怪物只好怏怏而歸。熬過“年關”的人都很幸福。他們要感謝天地之祖的保佑,互相祝賀沒有被“年獸”吃掉,開門放鞭炮迎接鄰居親戚來祝賀。
過了許多年,什麽事也沒有發生,人們放松了對年獸的警惕。有壹年的三十號晚上,年獸突然逃到了江南的壹個村子裏。壹個村子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壹對紅簾紅衣的新婚夫婦安然無恙。也有幾個童心未泯的,在院子裏點了壹堆竹子玩,火紅了。竹子燃燒後爆炸,年獸見火掉頭就逃。從此,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噪音。每年年底,家家戶戶都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放鞭炮,讓年獸不敢再來。在《詩經·瀟雅·汀寮》中,有“庭遼之光”的記載。所謂“亭寮”,就是用竹竿之類的東西做成的火把。竹竿燃燒後,竹節內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劈啪作響,這就是鞭炮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