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抽象地講紫砂壺藝術的審美,可以概括為四個要素:形、神、氣、態。形式,即形式美,是指作品的外輪廓,即具象的臉;神是神韻,是壹種能讓人體驗到精神美的魅力;氣,即氣質,是壺藝體現的本質美;態,即形式,指的是壹件作品的各種姿態,如高、高、胖、瘦、剛、柔、方、圓等。從這方面來說,是壹部真正完美的好作品。但這裏必須區分理性和利益。如果壺藝愛好者偏於理性,把壺的重量要大要小,壺口要彎要直,壺蓋要直要平,身材要高要矮,側重於泡茶、喝酒等方面,那麽他們只會知理,會無趣。對藝術的欣賞應該既合理又有趣。作品無論大小,壺嘴是彎的還是直的,壺蓋是直的還是平的,形狀是高是矮,都是有趣的。興趣可以產生情感,滋養靈魂,樂此不疲。所以,欣賞壹個新的造型,要在了解美的本質之後,才開始評論它。從這種審美態度出發,才能贏得沙迷的好評。當然,作為壹件實用的工藝品,它的適用性也很重要,使用中的舒適性可以愉悅身心,引起和諧和情趣。所以要根據喝茶的習慣和習俗,有選擇地考慮壺身的容量、壺嘴出水的順暢、握柄的省力舒適等等。這些必須在特定的範圍內考慮。
目前判斷宜興紫砂壺好壞的標準可以用“泥、形、工、式、功”五個字來概括。前四個字是藝術標準,後壹個是功能標準,描述如下:
壹個是“泥”:紫砂壺聞名天下,與其制作密不可分,但根本原因是其在制作原料紫砂泥上的優越性。近代很多陶瓷專著在分析紫砂的原料時,都談到它含有氧化鐵的成分。其實全國各地都有很多含氧化鐵的泥料,但是別的地方出不了紫砂,說明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含氧化鐵,而在於紫砂的“砂”。根據現代科學的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結構不同於其他泥,即同樣的紫砂泥,結構不同,細微差別。這樣,由於原料的不同,功能效用和感官感受是不同的。
功能和效用好的,質量高,否則質量差;好的感官知覺導致高質量,反之亦然。所以評價壹把紫砂壺的好壞,首先就是泥料的好壞。
根據泥的顏色,分為六種:黑泥、深紫泥(俗稱“拼紫”)、淺紫泥(俗稱“將軍紫”)、紅泥、米色泥、綠泥。當兩種以上的泥漿混合或加入化工行業時,可以產生很多泥漿顏色。近年來凍梨的泥色、墨綠色的泥色、青銅色的泥色都是這樣產生的。
但無論如何,泥色的變化只是帶給人不同的視覺感,對功能和手感沒有幫助。茶壺是壹件實用功能很強的藝術品。特別是由於使用的習慣,茶壺需要不斷的觸摸,使其感覺舒適,達到身心愉悅的目的。所以紫砂表面的感覺比泥色更重要。和其他粘土相比,紫砂有壹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手感不壹樣。壹個熟悉紫砂的人,閉著眼睛都能分辨出紫砂和非紫砂。這是觸摸非紫砂物體,就像觸摸玻璃物體壹樣——粘手;摸紫砂物件就像摸豆沙——細而不膩,很舒服。所以評價壹個茶壺。壺質手表的手感很重要。近幾年流行的沙鍋就是強調這種品質和手感的產物。
二是“形”:紫砂壺的造型是世界上各種器皿中最豐富的,素有“方不壹樣,圓不壹樣”之稱。如何評價這些造型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為藝術的社會功能是滿足人的心理需求,既然有各種各樣的人,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心理需求;慷慨的愛,慷慨的愛,細膩的愛,古拙對古拙的愛,貪玩的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不能強求。從作者的角度來看,我認為古拙是最好的,其次是慷慨,美麗和有趣。原因是什麽?既然紫砂壺是整個茶文化的組成部分,那麽它所追求的意境就應該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淡泊、平和、脫俗”,而古拙處於最和諧的氛圍中,所以古拙是最好的。
許多制壺人知道這個道理,就模仿古拙。結果,他們失去了可愛。要知道,藝術作品是作者心情的表達,是自身修養的結果,是別人無法替代的。所以,沒必要模仿。
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許多茶壺傳統造型,如石矛、井田、僧帽、圓球、茄段、孤陵、梅樁、仿古等,是歷經歲月侵蝕而遺留下來的僅有的優秀作品,在今天的視角下依然熠熠生輝。現在很多藝術家都在臨摹,而且都是同中有異。比如,據不完全統計,石鍋的種類就有100多種,因為古今中外的藝術家都把自己的審美趣味融入到了作品中。
說起“形”,人們常將其與紫砂壺藝術的流派相提並論,認為紫砂壺的流派分為“肋袋”、“花貨”、“輕貨”。其實這是壹個很有分析性的方法。道理很簡單,就像壹個戲劇表演家的流派分類,應該不是由他演什麽戲來決定的,而是由他在戲劇表演中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來決定的。所以,在同壹個花貨裏,有人追求古拙,有人追求好看,有人追求好玩。在他們的藝術生涯中,壹旦藝術成熟,壹個藝術家必然會形成他的個人風格,幾個相似的個人風格就會成為壹個流派。
藝術就是感覺。紫砂壺的好壞完全取決於個人的感受。紫砂壺的“等樣”和“等勢”是造型的“平衡”。談論很多深奧的理論,很可能會越來越說不清楚。不是有句話叫“只能理解,不能解釋”嗎?藝術感覺完全取決於內心的聲音和心靈的理解,這就是所謂的“然而我感覺到了神聖獨角獸的和諧心跳”。
第三是“工”:中國的藝術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京劇的舞蹈動作,中國畫的寫意,都屬於豪放的範疇;京劇唱腔、國畫工筆都在嚴格之列;紫砂壺的造型手法類似京劇唱腔和國畫,也很嚴謹。
點、線、面是構成紫砂壺造型的基本要素。在紫砂壺成型的過程中,壹定要解釋清楚,就像工筆畫壹樣,起筆落筆,轉折曲折,抑揚頓挫,壹定要解釋清楚。臉,光是光,毛是毛;線必須是直的,也必須是彎的;點,必須是方的,必須是圓的,圓的,不能有任何歧義。否則就不是好鍋。
根據紫砂壺成型工藝的特殊要求,壺嘴和手柄要絕對在壹條直線上,重量要平衡;壺口應與壺蓋緊密結合。這也是“工作”的要求。
第四是“錢”:錢是鍋裏的錢。鑒賞紫砂壺有兩層含義:壹是鑒定紫砂壺的作者或銘文的作者。另壹層意思是欣賞碑文內容,所刻書畫,印章(石印篆刻)。
紫砂壺裝飾藝術是中國傳統藝術的壹部分,具有中國傳統藝術“詩、書、畫、印”的顯著特征。因此,壹把紫砂壺可以從泥色、造型、制作時間以及文學、書法、繪畫、金石學等多方面看出來,能給壺飲者帶來更多美的享受。
傳統上紫砂壺是按人定價的,名壺價值百倍。尤其是在商品社會。這樣市場上就容易出現很多名家作品的仿制品,偽造的產品也很常見,尤其是買名家壺的時候。
五、“工”:所謂“工”,是指壺的功能美。近年來,紫砂壺新產品層出不窮,如耀眼的明星。制壺人註重造型的形式美,卻往往忽視功能美的現象,這種現象隨處可見。特別是壹些制壺人本身不喝茶,對飲茶習慣知之甚少,這也直接影響了紫砂壺的功能,有的壺甚至可能“美而無用”。
其實,紫砂壺和其他藝術品最大的區別在於,它是壹件非常實用的藝術品,它的“藝”全在於“用”和“質”。如果失去了“用”的意義,“藝術”也就不復存在了。所以,壹定不能忽視鍋的功能美。
茶壺的功能美主要在於:(1)容量適中;(2)適當的高度;(3)瓣緊;(4)水流順暢。按照目前中國南方人(包括波特)的喝茶習慣,壹般兩到五個人就可以喝茶,最好的容量是350 ml。它的容量剛好在四杯左右,只需要壹只手去摸,所以被稱為“單手壺”。
茶壺的高度有它自己的用途。高壺口小,適合做紅茶;短壺口較大,適合沖泡綠茶,但壹定要適中。如果太高,茶就會失去味道。太短的話,茶容易從蓋子溢出來,風景就大了。風景也被鍋裏流出的紫色水擋住了。幾顆小茶珠到壺裏就變成了大葉子,很容易堵住出口。現在根據喝茶人的習慣,壺的壺嘴改成了單嘴,水流比以前更順暢。
要求壺蓋嚴壹點,讓制壺的水不掉進壺裏,似乎和功能美關系不大。其實要註意衛生。所有這些都是功能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