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這個詞本身可能是日語到漢語的回歸詞,但是歷史悠久。清初政府的隸書是滿文,當時用漢字來指代中國的繁體字。在此之前,中國古代通常被稱為“子”或“書面語言”,因為它沒有必要與其他國家區分開來。到目前為止,臺灣省主管文字政策的“教育部”並沒有使用漢字這個詞,而是稱之為“漢字”,比如漢字的標準形式。然而,漢字這個詞已經逐漸被負責非語言政策的人民和其他非政府組織所使用。此外,還有“漢字”這樣的名稱。
漢字的特點如下:
部首組合:各種漢字都是由869個聲母和265個本身有意義的聲母組成的象形字。參考漢字的字體和編碼。第3頁
表意:繼承,詞根本身表達意義,多個詞根合成新的意義,空間的配置對詞的意義有影響。(朱邦復先生的《詞易》就是論述這個的)
包羅萬象:所有的語言和領域都可以使用六大基本規則,可以形成接近自己領域和地域的所需詞匯。
用同壹種語言書寫:漢字本身並不完全表音,不同的方言甚至語言仍然可以用同壹種語言書寫,從而在文意和字義上相互理解。
獨特的文化如詩歌、對聯、書法藝術等。
甲骨文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漢字體系之壹。其中,兩河流域的古埃及神聖文字和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已經失傳,只有中國的漢字還在沿用至今。
相傳漢字起源於倉頡造字。黃帝的歷史學家倉頡根據太陽和月亮的形狀以及鳥類和動物的腳印創造了漢字。當他創造漢字的時候,世界震驚了——“下雨的時候,鬼在夜裏哭。”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復雜的漢字體系不可能是壹個人發明的,倉頡更有可能在漢字的收集、整理和統壹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那麽荀子呢?《揭秘》記載“有好書的人很多,但有倉頡本人傳記的人只有壹個”。
有人認為《周易》八卦對漢字的形成影響很大,但支持者很少。
原文
在文字發明之前,口頭知識在傳播和積累方面有明顯的缺點。原始人類使用打結、雕刻和繪圖的方法來輔助記錄,後來用特征圖形簡化和取代繪圖。當圖形符號簡化到壹定程度,與語言形成特定的對應關系,就形成了原文。
1994年,湖北楊家灣大溪文化遺址出土大量陶器。在170多個符號中,有些特征與甲骨文頗為相似。這壹發現將原始漢字的形成過程推斷到6000年前。此外,8000年前山東大汶口出土陶器上的象形符號、Xi安半坡彩陶上的幾何符號、河南賈湖龜甲上的幾何符號,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或之前)不同階段的表現。
但是,商代以後,漢字和這些幾何符號是壹脈相承的嗎?這個問題仍有爭議。很多學者提出,這些符號不壹定是漢字的前身,甚至不能絕對確定是書寫符號。
從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
泰山封山石刻,據說是李斯寫的。從甲骨文到小篆,漢字經歷了從象形到語符的發展過程,字形逐漸脫離了事物的具體形象。這壹時期的漢字稱為古文字。
商周時期的甲骨文是壹個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在發現的4500多個甲骨文字中,有近2000個字已被識別。在甲骨文出現的同時,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被稱為金文或鐘鼎文。西周時期的盤和毛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
秦始皇統壹中國後,李斯對大篆和六國古文進行了規範整理,制定了小篆作為秦朝的標準書寫字體,統壹了中國的文字。小篆呈長方形,筆畫圓潤流暢。
小篆解決了各國語言之間大量異體字的問題,“寫同文”的歷史開始了。文字的統壹有力地促進了族際文化的傳播,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中國的統壹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在世界文字史上是罕見的。
漢字的發展經歷了許多不同的演變。早期的漢字系統,字數很少,大量的事物用通假字來表示,使得文字表達模糊不清。為了更準確地表達,也為了應對隨著歷史發展而不斷增加的新事,大量的文字以部首組合的形式進行提煉和組合,使得文獻上的記載越來越精確。比如,最早的海上交通工具是:“船”;但時至今日,除了船,還有舟、船、船、船等小型的、大型的、異形的船,這就使得記錄為文字時,只看壹個字就能識別和理解我們所指的是哪種船,效率非常高。另壹方面,組合詞的方式是靠看上下文(短或常)判斷正確的意思,識別效率較低,但便於口語交流(漢字同音字太多,識別困難,所以解決辦法壹是組合詞,二是像韓語、日語壹樣把“裏”念成單詞。
在)。
貨幣制度
秦始皇統壹漢字後,漢字的數量根據時代的需要不斷增加,新詞不斷出現:
隋文帝隋文帝本來是諸侯,但因為“隋”字意味著不穩定,所以去掉了“隋”字,創造了“隋”字作為國號。
唐朝時,武則天根據“日月在天”的意思,創造了“齊”(同“趙”)二字作為自己的名字。
五代時,取“飛龍在天”之意,在其名中造“陳”二字。
到了近代,由於西方知識的湧入,也創造了很多詞匯。比如“啤酒”傳入中國,如何用漢字表達就是壹個問題。壹開始是翻譯成皮酒,後來就不合適了。大約在1910年,創造了“啤酒”這個詞——翻譯成“啤酒”。為了表示英語單位,還造出了壹些復音詞,如裏(海裏)、逵(加侖)、逵(千瓦)、尺(尺)等。但這些復音字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國家標準計量局於6月20日1977發布的《關於統壹使用部分計量單位名稱用字的通知》中已被淘汰,在中國大陸已不再使用,但在港澳臺地區仍可見到。
現代漢字的構成
小篆的筆畫以弧形為主,然後逐漸變得更具直線性,更易書寫。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文字。隸書的出現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漢代以後,漢字的書寫方式逐漸從木簡、竹簡轉變為用毛筆在絹紙上書寫。草書、楷書、行書等字體的迅速出現,既滿足了公文和日常需要,又形成了壹門具有濃郁東方特色的書法藝術。古代印刷術發明後,出現了壹種新的字體——宋體,用於印刷,到了現代,又相繼出現了黑體、仿宋體等字體。
造詞原則
劉舒是漢字組合的基本原則,這壹點在《李周》中有所提及,但沒有說明具體內容。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闡述了漢字“劉舒”的結構原則:象形字、指標字、會意字、形聲字、註音字、借字字。
象形文字
這種造字法是根據物體的外觀特征來描述的。所謂畫入其物,身亦如此。如日、月、山、水,最早是描繪日、月、山、水的圖案,後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形狀。
不言自明的字符
這是指表達抽象事物的方法,所謂“各指其所是”也是如此。如果妳在上面寫“上”,人們會在上面寫“下”。
構詞法的形聲字法
這是文本中由特定形狀(根音)表達的獨特聲音。比如:胡,這個詞也可以是壹個詞根,結合不同的屬性詞根,可以合成為:蝴蝶、蝴蝶、湖、葫蘆、胡、朱等等,用相同的讀音(有的只有聲母)表示不同的事物。但由於古今語言的音韻變化,很多相似的古形聲字在今天的普通話中沒有同音字。
締合化合物
這種構詞方法是把兩個部首組合起來,衍生出新的意思。如果把“太陽”和“月亮”合在壹起,陽光和月光就變得“明亮”了。“人”字和“話”字合在壹起就是“信”字,意思是以前人們說的話;有壹個信,就是這個人遵守他說的話。
互相解釋/同義的字符
這是用來註釋這兩個詞的,這兩個詞同義,但形狀不同。漢代的許慎解釋說:“建同類詩,同意接受,常考。”“,這話怎麽說?古代的“考”字可以說是“長壽”,“老”和“考”的意思壹樣,就是所謂老人考,考生老。《詩經·大雅普》也說:“周王壽考。」.蘇軾的《屈原塔詩》也有壹些不死的古人,為什麽要比較呢?壹句話。其中“考”意為“老”,特別值得註意的是,後世文獻學家對許慎的前述定義也做了大量解釋。其中有三種類型,即形變論、音變論和義變論。但也有人認為這三種理論都不夠全面。當代考古學家林允先生也解釋說,“專諸”是記錄兩個讀音和意義完全不同的詞的壹種形式(詞根)。比如甲骨文中的“掃帚與女人”“母女”等等。
利用
簡而言之,這種方法用壹個詞來表達別的東西。壹般來說,有壹個新生事物是無法描述的,所以我們借用壹個發音相近或者屬性相近的詞根來表達這個新生事物。比如“有”本來是右手的意思(最早見於甲骨文),後來被假借當成了“妳”的意思。聞,就是用耳朵聽東西的意思。比如“大學?第七章有壹句“見而不見,聽而不聞,吃而不知其味”,但後來被用作嗅覺動詞(雖然有人認為是誤用)。
總結以上六書,前四項,“造字法”也;最後兩項,“用漢字”也是。這六項原則是古代文字學學者總結出來的文字學理論。其中包含的漢字造字規則是經過長期演變而來的,不是任何壹個人獨創的。
漢字結構
漢字是由壹個或多個偏旁部首在特定的空間裏排列成壹個正方形組成的,所以又有方塊字的別稱。從結構上看,漢字有以下特點:
在壹個單詞中有很高的信息密度。當妳表達同樣的東西時,可以用比表音法更短的篇幅表達同樣的信息,所以漢字的閱讀效率很高。
壹個漢字由金、木、水、火、土等400多個象形字母組成,像搭積木壹樣組合在壹起。
壹個未知字符的意義是可以分離的,它的意義可以從字根的構成和空間的構型中推斷出來。當新事物在時代演變中難以表達時,也可以根據部首組合原則合成使用新詞。例如,中文單詞鈾是現代創造的壹個新詞,用來表達壹種新發現的化學元素。
漢字字根的空間排列對詞義有影響:如果是同壹個“心死”組合,左右壹排“忙”,上下壹排“忘”,排列不同,產生不同的含義;文字右側帶“壹”字的部分,表示右手(左手的意思是左手)握著什麽東西,向左根做什麽事情(考古發現的金文、甲骨文)。如果右手拿著什麽東西在上面,就成了“易”。幾乎所有有這種根源的人都是攻擊性的,或者使用暴力來達到某種目的,比如攻擊、擊敗、敲打、收集、收藏。
字體(中國書法)
漢字的書寫方式不同,即有不同的字體;不同的字體有不同的字形。
用正規字體書寫的漢字(如楷書、宋體、隸書、篆書等。)都是壹種方形字符,每個字符都占據相同的空間。漢字有會標和復字,會標不能分,如“文”、“中”。組合漢字由基本部件組成,占漢字的90%以上。常見的合成詞組合有:上下結構,如“筆”、“塵”;左右結構,如“詞”、“分支”;半封閉結構,如“相似”、“傾向”;全封閉結構,如“團”、“會”;復合結構,如“贏”和“點”。漢字的基本部件包括單字、偏旁和其他非構詞部件。
漢字的最小構成單位是筆畫。
寫漢字的時候,筆畫的方向和出現的順序,也就是筆畫的順序,是相對固定的。基本規則是:先橫後豎,先左後下,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先外後內,先外後內,然後封口,先中間再兩邊。不同書寫風格的漢字筆順可能不同。
發音
漢字是很多方言的同壹個書寫體系,每個字代表壹個音節。現在,普通話被用作中國大陸的標準發音。普通話的音節由壹個聲母、壹個韻母和聲調決定,實際使用的音節超過65,438+0,300個。因為漢字數量龐大,有明顯的同音字;同時也存在同壹個字有多個聲調的情況,稱為多音字。這種情況在不同方言中有所不同,但在漢語中普遍存在。
漢字雖然以表意為主,但也不是沒有表音成分。最常見的是人名和地名,其次是外來詞的音譯,比如沙發。此外,還有壹些原音詞,如(人生)、“唉”、“哈哈”笑。但即便如此,還是有壹些表意元素,尤其是國家的名稱和地名。即使是外國的名字和地名,也有壹些表意的底線,比如“布什”壹定不能音譯為“不朽”。
因為漢字從漢代到20世紀似乎變化不大,所以漢字並沒有直接表現出漢語語音的變化。需要進行專門的研究來推斷它們在古漢語和中古漢語中的讀音。
有學者認為,在漢代以前,壹個漢字的發音是兩個音節,壹個小音節和壹個大音節,類似於今天的朝鮮語和日語。詳見古代漢語。
漢字在日語中的讀音可以分為“音讀”和“訓讀”,壹個字的讀音往往有很多,因為不同時期從中國傳入日本的讀音不同。
韓語的話,大致就是壹個字壹個音,沒有訓練。
受日本的影響,其他使用漢字的國家後來使用了壹些復音字,如李(海裏)、逵(加侖)、逵(千瓦)。但由於官方廢除,在中國大陸基本不使用,但在臺灣省仍在使用,大多數人理解其含義。
轉錄
最早的註音方法是讀if法和直接註法。讀若法就是用讀音相近的詞來註釋,許慎在解釋詞時就用了這種註音法,比如“讀若準”。
直接註法是用另壹個漢字來表示這個漢字的讀音。比如《壹個女人為自己說話》,說話的人說“悅”是用來註音的。
以上兩種方法都存在固有的缺陷。有些字沒有同音字或者同音字太生僻,很難起到註音的作用,比如“襪子”。
反切法是魏晉時期發展起來的,據說是受梵文的影響,梵文用的是拼音文字。漢字的讀音可以用反切法標註,即把第壹個字的聲母和第二個字的韻母、聲調組合起來做註音,這樣就可以把所有的漢字讀音組合起來。比如“連”的發音就是“郎”的聲母和“點”的韻母、聲調的組合。
近代以來,發展了漢語音標(俗稱ㄅㄆㄇㄈ)和許多拉丁字母的註音方法。音標仍然是臺灣省教學的壹部分,但目前,漢語拼音在中國大陸使用最廣泛。
因為漢字主要是表意,所以註音弱。這個特點使得最近壹千年的文獻,和使用拼音的西方世界壹樣,在措詞上沒有太大的差距,但也使人們很難推斷出古代的音韻。例如,“龐”的發音來自“龍”,但今天前者在北京話中讀作“龐”,後者讀作“龍”。如何解釋這種差異是音韻學的課題。
漢字和單詞
漢字是漢語構成的最小單位。
語素是漢語表意文字的最小單位,類似於英語單詞和短語。絕大多數的漢字都可以獨立構成語素,比如“I”,類似於英文單詞都是單字母的,比如“I”。現代白話文的大部分單詞都是由兩個以上的漢字組成的。但與英語中“單詞”和“字母”的關系不同,語素的意義往往與每個漢字獨立構成語素時的意義相關,從而在相當程度上簡化了記憶。
詞包括語素和由幾個語素構成的短語。
漢字的高效率體現在幾百個基本的象形文字,可以合成成上萬個漢字,代表天上地下的各種事物;幾千個常用詞,很容易組合成幾十萬個詞。
然而,另壹方面,準確把握這幾十萬個詞語的搭配形式和用法也成了壹種負擔。漢語常用詞約數萬個,總詞匯量約百萬。雖然從數量上來說似乎令人望而生畏,但由於大多數漢語構詞法的表意性,基本掌握它們並非遙不可及。所以就詞匯而言,其學習難度並不高;相比之下,掌握同樣數量的外來詞的記憶強度要大得多。
從古代漢語的角度來看,漢字的本義比五四白話文運動更準確高效,比如朱邦復先生就推動了漢字在古代的準確使用。
漢字數量
漢字沒有壹個確切的數字,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漢字大概有幾千個。據統計,1000常用詞可以覆蓋92%左右的文字材料,2000字可以覆蓋98%以上,3000字已經達到99%。簡化的統計和傳統的統計差別不大。
歷史上有8萬多個漢字(也有6萬多個說法),大部分是異體字和生僻字。絕大多數異體字和生僻字已經自然消亡或被規範化,壹般只是偶爾出現在除古漢語以外的人名和地名中。此外,在第壹批簡化字之後,還有壹批“二簡化字”,已經廢止,但仍有少數數字在社會上流行。
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第壹次統計了漢字的數量,* * *收錄了9353個字。後來南朝顧寫的玉片記載為16917字,在此基礎上修訂的《大廣益會》玉片據說有22726字。之後,宋代官方編輯的《類篇》收了31319字。另壹部由宋代官方編著的《紀昀》收字53525字,曾是收字最多的壹部書。
另外,有些字典的字數更多,比如清代的《康熙字典》,有47035個字。日本《大漢和詞典》有48902個字,附錄有1062個。臺灣省的《漢語大詞典》有49905個詞;《漢語詞典》有54678個單詞。20世紀,漢字的海洋是發表字數最多的,有85000字。
在漢字計算機編碼標準中,目前最大的漢字編碼是臺灣省的國家標準CNS11643。目前,(4.0)***包含76067個可驗證的簡體、日文、韓文漢字,但並不普及,僅在戶政系統等少數環境中使用。臺灣和香港常用的大五碼包括13053個繁體字。千兆字節
18030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新的壹套內碼字符。GBK包含20912個簡體、繁體、日文和韓文漢字,而早期的GB
2312包含6763個簡體中文字符。Unicode統壹表意基本字符集包含20,902個漢字,有兩個擴展區,共70,000多個字符。
早期的漢字系統,字數不足,很多東西都是用通假字來表示,這就造成了文字表達的模糊性。為了提高表達的清晰度,漢字經歷了壹個逐漸復雜、字數大量增加的階段。漢字數量的過度增加造成了漢字學習的困難,而單個漢字所能表達的意義是有限的,所以很多單個漢字的意義都是通過漢字詞來表達的,比如常見的雙拼詞。目前,中國文字的發展趨向於創造新詞而不是新詞。
漢字的影響
衍生詞
漢字的書寫系統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源文字之壹。受漢字影響的還有契丹、女真、西夏、古莊(sawndip)、古柏(方白字)、古布衣(方布衣字)、紫南等文字。但是都因為各種原因消亡了,現在的中文很少有人能認出女書。日語假名(日語假名)在創作的時候也受到了漢字的很大影響。
此外,蒙古語、滿語、錫伯語等。也受到了漢語書寫方法和書寫工具的影響,從右到左的書寫方法改為自上而下的書寫,漢字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
漢字文化圈
漢字是承載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有大量用漢字書寫的古籍。不同的方言甚至語言都用漢字作為* * *的書寫體系。在古代的日本、朝鮮和越南,漢字曾是該國唯壹的官方文件體系,因此漢字在歷史上對文明的傳播和共享發揮了重要作用。
因為漢字和發音的關系不是很密切,所以很容易被其他民族借用,比如日本、朝鮮、越南,曾經有過只用漢字書寫,不會說漢語的歷史階段。漢字的這壹特點對維系壹個統壹的漢族這個充滿了各種方言群體卻無法相互交流的民族起著重大作用。
漢字對周邊國家的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形成了漢字文化圈。在日本和朝鮮半島,漢字已經合並為他們的語言文字“漢字(かんじ)”和“漢字(?)ぃ.直到現在,漢字在日語中仍被視為其書寫體系的壹部分。在朝鮮,根本不再使用漢字;在韓國,近幾十年漢字的使用越來越少。但是由於韓語中使用了大量的漢字詞,重音現象嚴重,所以在需要嚴格表達的時候還是會使用漢字。雖然人名和公司名通常都是用韓語寫的,但大部分都有對應的中文名字。
日本
漢字是在3世紀通過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的。二戰後,日本開始限制漢字的數量和使用,頒布了《使用漢字表》和《人名用字表》,簡化了部分漢字(日語新字體),但文學創作中使用的漢字不受限制。日本除了從漢語中引進漢字外,還創造和簡化了壹些漢字,如“比”(十字路口)、“比”(山路)、“宜”(寬闊)、“比”、“宜”見:日本文字。
朝鮮半島
公元3世紀左右,漢字傳入朝鮮半島,朝鮮語壹度完全用漢字書寫。1444年,朝鮮世宗王頒布《訓民之義》,壹起發明了諺語和漢字的用法。雖然大韓民國已經禁止在正式場合使用漢字,中小學也停止了漢字教學,但漢字在民間仍繼續使用,可以根據個人習慣書寫,但現在能寫出漂亮漢字的韓國人越來越少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1948年廢除了漢字,只剩下十幾個漢字。參見:韓文字符。
越南
漢字在公元1世紀傳入越南,越南人完全以漢字為書寫語言,並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文字推特。但由於書寫不便,漢字仍是主要的書寫方式。1945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後,漢字被廢除,使用被稱為“國語字”的拼音字。現在越南語已經沒有漢字的痕跡了。詳見:紫楠、紫茹。
中國民俗
中國的許多民俗都與漢字有關,例如:
射虎:解開燈籠上的謎語,又稱帶燈老虎,與漢字密切相關。舊時打老虎大致可分為兩類:壹類是文人打老虎,謎語復雜多樣,答案多為四書五經中的原句;壹種是街燈燈謎,燈謎很受歡迎。打老虎是元宵節的壹項重要活動。
組合漢字:中國人經常把壹些吉祥的短語組合成壹個字來祈求好運。常見的組合漢字是“招財進寶”和“雙喜臨門”。
組合漢字“孔孟好學”的諧音:中國人喜歡用諧音表示吉祥。比如蝙蝠諧音表示幸福,猛獸諧音表示長壽。
九九寒浮雕圖:我國北方的壹種民俗,在每年九的時節,寫下“門前垂柳,惜春風”九個雙鉤大字。這九個字各九筆。從冬天的至日開始,每天根據天氣壹筆壹劃地填色,整個地圖在九月底完成。
花鳥字:壹些民間藝術家用壹些花鳥圖案拼寫漢字。近看,細節是壹些花鳥筆畫,遠看,是人物。這種筆畫組合的藝術形式叫花鳥字,是壹種有花鳥蟲魚的彩色書法。在中國,只有在春節期間的廟會和壹些節日聚會上才能看到。花鳥人物在英美等西方國家也成為街頭藝術。早期的鳥筆畫大多寫有吉祥文字,以祈求好運。現在廟會上看到的鳥招主要是寫顧客的名字,購買者的目的也逐漸從祈求好運變成了求新。
漢字藝術
梁啟超的書法作品具有獨特而優美的漢字結構,而主要的書寫工具——毛筆又具有多種表現力,從而產生了獨特的中國造型藝術——書法。篆刻是壹門與書法相關的藝術。它用刀子在石頭上刻上篆字作為印章。
詞的組合
在漢字的歷史上,新詞是不斷組合的。現在看到的各種漢字,壹定不是某個時代壹口氣完成的,而是根據時代的需要逐漸發展成今天的面貌。比如“人”這個詞出現在商朝,而“凹凸”這個詞只出現在唐朝。
另外,不同行業對用詞的要求也不壹樣,所以就形成了用詞。比如中國傳統音樂會用減法記譜法和工字記譜法,臺灣省政府各專門機構也有自己獨特的文字,比如戶政字等等。
單詞分組往往在意義上比單詞分組更有效率,但如果單詞分組過於復雜,又恰好成為常用詞,就會導致簡化的努力。
簡化
楷書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漢字的書寫比較復雜;傳統印刷更復雜。所以,從古至今簡化字很多,但大部分都是民間私用,官方文件還是用的正體字。雖然凸版印刷是中國人發明的,但由於漢字的結構特點,凸版印刷的幫助有限。
到了近代,處於強勢地位的西方文明開始進入東亞,整個漢字文化圈各國掀起了向西方學習的潮流。有人堅持漢字傳統,但也有很多人主張放棄使用漢字。這些主張放棄漢字運動的論點是:漢字與西方拼音相比,笨重笨拙,因為漢字不能在打字機上書寫,必須在巨大的排版室裏打字,也就是說,漢字已經成為教育和信息化的瓶頸。在這方面,許多使用漢字的國家都不同程度地簡化了漢字,甚至試圖通過政治推廣的方式完全拼音化。日本完全使用假名,漢語出現各種拼音方案,都是基於這個思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於1956年10月28日頒布簡化字方案,簡化字匯總於1964年5月獲得通過。它在1986中經過幾次修改後重新出版,並壹直在中國大陸使用。1977第二批簡化字(草案)公布,簡化字發布。經過壹段時間的試行(大約八年),由於字形過於簡單混亂,於1986年正式廢止。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已經出版了與簡化字表相同的簡化字表。
日語和韓語也有自己的簡化字。
拉丁化
在過去的400年裏,西方人和中國人自己提出了許多漢字的拉丁方案,主要包括:
維托馬拼音(1867)
郵政拼音(1906)
中文羅馬字符(1928)
北方方言的新拉丁字符(1931年)
漢語拼音方案(1958)
粵語拼音(1993)
通用拼音(1998)
目前,漢語拼音方案是聯合國最廣泛使用和接受的漢字拉丁化方案。
漢字落後的觀點由來已久,認為漢字是教育和信息化的瓶頸,有將漢字“拉丁化”甚至廢除的推手。現在普遍認為漢字也有突出的優點。雖然剛開始學起來比較難,但是掌握了常用詞之後就不存在類似於大量英語單詞的持續學習問題,而且其表意特征可以充分調動人腦的學習能力。在電腦輸入問題基本解決後,“漢字落後論”和“漢字拉丁化”實際上已經被大多數人逐漸拋棄。
變體整理
除了構詞法,還有很多變體。它們是意義和發音完全相同的單詞,但書寫方法不同。有的是因為歷史原因由名人創作的,如“和”“胡”“秋”“胡”“胡”。
中國大陸在1956年公布了異體字整理表,廢除了大量異體字,但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又恢復了壹些異體字。如“於”曾作為“於”的異體字被廢止,但在1988出版的《現代漢語通用字表》中被恢復為標準字。此外,不同地區對異體字的選擇也不同,比如韓國就以漢字異體字最早的樣式為標準寫法。因此,在朝鮮漢字規範中,應以“顏”代替“甜”,以“顏”代替“棒”,以“畫”代替“畫”。
在臺灣省,也有所謂的變體,如“Taiwan”和“Taiwan”,“Ti”和“Ti”,也有數字的變體:壹、二、三、四相反:壹、二、三、四(後四種用於寫票據,提高手工篡改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