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讀經探古(壹)

讀經探古(壹)

每當我欣賞壹幅傑作時,我必須想象它。

坐在椅子上,壹動不動,只有眼睛,四處遊蕩,做著傻事:回憶他的話,聽他的話,品他的人。

尤其是讀經典,經常。

每讀壹部經典,我都面對著作者,想著他,仿佛他的聲音穿越了繽紛的時空,穿越了厚重的歷史,跨越了更叠的朝代,飄到了我的耳邊。就像壹個人在千山萬水中,沖破各種藩籬,打通了只是拜訪,親切地站在他面前。

感嘆其偉大,佩服其智慧。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經典作品,卷帙浩繁。

所以,從先秦到明清,我們要提煉出傑出的代表,閱讀他們的著作或名言,探究他們的經歷,敬佩他們的人格。* * *如九章:

先秦諸子,各有獨立,自成體系,各抒己見,匯成百家。選老子,孔子,屈原來形容。

老子,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胡適說:中國哲學的鼻祖,中國哲學史上第壹個真正的哲學家。

老子寫的道德經,只有五千多字。它博大精深,涵蓋了許多文化的精髓。

如果妳聽的是中國最原始的哲學聲音,只要屏住呼吸,虔誠壹點:

老子的聲音像洪鐘壹樣,穿透了歷史多彩的天空,響徹天地,慢慢地傳到他的耳朵裏,久久地縈繞在他的腦海裏。再比如開天辟地的驚雷,讓人在迷茫無助的時候豁然開朗,對天地間的真諦有了深刻的領悟。

自古以來,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幾乎所有的智者都是天庭飽滿、珍珠渾圓、心胸寬廣、身體肥胖,甚至有點天真的老人。毫無疑問,作為中國智慧的頂級代表,老子的形象也不例外:白發如雪,銀眉垂鬢,雙耳垂肩,白胡子垂膝,素衣紅臉。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了解它的天堂、隧道和世界,才能爆發出震撼人類和宇宙的強大聲音。

中華民族自誕生之日起,就崇尚“天人合壹”,更註重“知行合壹”。

老子是《道德經》的作者和實踐者。

少年時,聰明好學。成年後加入了周朝的壽藏室做官。壽藏室是周代古籍的收藏場所。此時的老子如魚得水,展翅如鳥,大量讀書,暗中考證,完美的詮釋了“折之木,終生;九層臺,累土起步;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讀了大量的詩和書,漸漸的好了起來,體會到了自己做人的境界:“善如水,水好萬物而不爭。”這是至高無上的。水滋養萬物,但不與萬物競爭。

最後,老子騎著青牛來到函谷關,當官的尹聽說了老子的名聲,懇求老子寫壹本書,為後人留下遺產,造福萬代。於是,道德經誕生了,然後老子騎著牛去了西方。

在這裏,老子的華麗轉身解釋了“天道就是功成身退。”老子直到生命的最後才寫了壹本書,印證了所謂“慷慨無止境,成功遲來。”壹本《道德經》,短短五千多字,證明了什麽叫“拙、辯、愚”。

老子趕著小黃牛去西天辭官的時候,孔子正帶領著弟子走在去各國的路上,卻是終點。

年齡上,老子比孔子大,是學長;孔子曾經要求我對老子要有禮貌,所以我可以說老子還是孔子的老師。

老子的思想闡述了宇宙萬物的本源,自然陰陽的變化,強調自然和無為;而孔子則以“仁”和“禮”為核心,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構建了“仁義道德”的思想體系。

孔子的聲音,深刻而真誠,充滿天地,諄諄教誨,娓娓道來,令聽者動容,懷古。聽著他的聲音,想著他,孔子作為壹個智者,仿佛就站在我們面前,面容清秀,和藹可親,不遺余力地為我們指點迷津。

試想壹個人,他創立並畢生致力於以“仁”為核心的道德理論。他會是壹個外表兇悍,內心險惡的人嗎?當然不是!換句話說,孔應該是壹個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可愛老人。整天笑的人,往往樂於助人,真誠,特別大方。

孔子壹生在國外遊歷了十三年,宣傳和實踐了他的道德理論和政治主張。他壹直牢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努力說服自己“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並對自己壹生的各個時代做了總結。“十之八九立誌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從耳,七十而從心。”

當然,孔子寫的書和學說,有時代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甚至有許多糟粕,但其精華和核心內容,經過兩千多年來許多封建王朝的檢驗,流傳至今,哺育和滋養著中華兒女,也是教師這個職業的先驅。對於孔子來說,說古往今來聖人為師,壹點也不為過。

在人才輩出的先秦時期,屈原絕對是壹個時代的高程,光芒耀眼,山清水秀,讓人敬仰。

作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愛國者和愛國詩人,屈原的聲音可謂驚天動地。

這個響亮的宣言,是屈原被醜化、被流放後的有力反擊。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他,依然眷戀著楚國,懷著壹顆為王之心,不屈不撓,不妥協,堅持著自己的人格和信仰。

這句話不僅是屈原作品的高標準,也是後人所持有的標準。經常被寫成蒼勁壯闊的書法,被勤奮追求實幹的有誌之士膜拜,放在辦公桌上或掛在墻上激勵自己。

這句話,像壹道閃電,劃破了先秦諸侯國霧蒙蒙的天空;猶如壹聲驚雷,震撼了全中國大地。屈原悲嘆民間疾苦的偉大形象躍然紙上,成為後人學習的典範。

屈原在河邊徘徊的時候,低調而淒苦,孤傲而憂傷,心灰意冷,徹底絕望。楚國天空烏雲密布,大地刀光劍影。他跳進了河裏,他的身體永遠消失在廣闊的土地上,但他的靈魂卻永遠活著。

悲壯,屈原!太好了,屈原!

漢朝時期,人才輩出。

與卓文君有愛情故事的詞人司馬相如,寫《漢書》的班固,寫《太玄》的玄學家楊雄等等。但最傑出的還是司馬遷。

在中國歷史上,壹本書不僅引起史家的註意,而且從中引用經典,找到確鑿的歷史知識;也讓編劇們驚嘆不已,受益匪淺,感受到了他們思想的智慧和文筆的老練。毫無疑問,這部傑作就是《史記》。

中國的文學風格可以概括為: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其中漢賦最弱。可以用雕琢、堆砌、華麗,甚至諂媚來形容,而《史記》的體例和風格與它大相徑庭:是統壹的說法。

壹部《史記》,洋洋灑灑,52萬多字,讓司馬遷傾其所有。全書篇幅幾乎都是經典,很多話更是精辟,流傳甚廣,遍布中國的書籍,從民間口中流傳下來。如下面這句經典語句。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曾擔任太史令,把修史作為自己的使命,但他的野心沒有得到回報。臨終前,他對司馬遷說:“我死了,妳就是太師,我要寫的東西,我永遠不會忘記。”所以司馬遷繼承了父親的誌向,寫了太史公書。

公元前98年,也就是天漢三年,李陵被匈奴打敗,隨後投降。司馬遷袒護李陵,觸怒漢武帝,鋃鐺入獄,被判宮刑。司馬遷遭受了巨大的身體創傷,尤其是精神創傷。出獄後,他忍辱負重,堅持創作。14年後,他終於寫完了《史記》。

對於壹個博覽群書,精通儒學的士大夫來說,宮刑實在是奇恥大辱。司馬遷在《致任邵青書》中說:“故禍不為利,哀不為悲,行不為恥,尺度大於宮刑。”但司馬遷不畏屈辱,勵誌進取,以先人為榜樣。“加文王被捕,表演周易;鐘繇寫了《春秋》;屈原的流放是對《離騷》的贊頌;左丘是盲人,有“官話”;孫子踮著腳,孫子兵法被修改了……”他不僅理解而且實踐了“大臺詞不在乎細節,大禮不猶豫小讓步”。

他在《李將軍傳》中,盛贊李陵:“莫談桃李,自有出路。”其實司馬遷也是委婉的,隱晦的,影射自己:雖被囚禁,父皇之誌不離不棄,後人定能明辨是非,還我壹個公道。不用說,就是個桃李而已。

三國,兩晉,南北朝,在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絕對是壹個非常規的存在。

這是壹個名副其實的亂世,尤其是魏晉時期,烏雲時隱時現,始終籠罩著它令人窒息的天空。英雄輩出,殺戮不斷,古之地硝煙彌漫,戰火未熄。

賦之風盛,玄言之風越來越濃,倫理之風越來越壞。這壹時期的名人倡導與秦漢以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飲酒、談吐、服藥、熱愛山川。

“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最被世人津津樂道,尤其是阮籍和嵇康。兩者相比,嵇康更引人入勝。

嵇康是個美男子,標準的帥哥,長相比宋玉好,不亞於檀郎。《世說新語》有雲:“嵇康長七尺八寸,別具風韻。見之者嘆曰:‘肖驍蘇,爽朗也。’或者:‘蘇素像壹陣微風,高高的,溫柔的。’"

在嵇康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壹月十五不洗頭洗臉,不覺得無聊,不能洗澡”;鐘友的公子鐘會來拜訪他,他置之不理,充耳不聞,專心和湘繡打鐵下樹;至於他的《與山聚源絕交》壹書,則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世說新語》有詩如下。

從他的行為來看,讀他的詩,就可以知道嵇康的大體性格:寬中有膽,驕中藐視權貴,膽中有忠。

嵇康,壹個帥哥,今天的行為舉止都是獨壹無二的。但在當時的環境下,是普遍的,大眾的。趁熱打鐵與湘繡,遊山玩水,相聚竹林下,品嘗山泉的甘甜,啜飲香醇的美酒,高談闊論,意氣風發。

再瀟灑的日子,也有盡頭。

對於封建統治者來說,任何不為我們階級服務的人都有可能為其他政治勢力效力,最後嵇康鋃鐺入獄。

臨刑前,他最後演奏了壹曲《廣陵散》,平靜地離開了人世。

屈,消失了,生命,枯萎了。魏晉之風越走越遠。

但在它的風中,有壹種清新、美好、神奇的氣息。這種氣息,姍姍來遲,在阮籍、嵇康死後壹百年才興起——鄉村自然之風。毫無疑問,是陶淵明創造了這種田園風。

陶淵明時代,士紳盛行。陶淵明的壹生雖然不是跌宕起伏,但也是跌宕起伏。他的思想原本在仕途和農耕之間難以抉擇,但在目睹了士紳的黑暗和官僚的腐敗之後,他堅定不移地選擇了後者。結果他不為五鬥米折腰,辭了職,隱退在山川,陶醉在田間。

五六先生或許早就料到,當他告別官場,瀟灑地揮揮手,不帶走壹片雲彩,然後無怨無悔地選擇田園生活的時候,他的內心早已孕育了壹顆終其壹生熱愛自然的鐵石心腸,鑄造了與眾多魏晉文人不同的追求和品位,也預言了人生將走向寧靜、無欲無求、率真的境界。

五六先生住在簡陋的房子裏,吃著鍋裏的野味,面向農村,心是自然的,他那雋永的、平淡的、獨特的詩句噴薄而出,回蕩在世界各地,蕩漾在山川之間。錄了兩首歌。

五六先生家境貧寒,家境窘迫。“家裏其他人都窮,種地都不夠養活自己。”“仍是閉塞蕭瑟,沒有庇護;短棕打結,瓢蟲空。”不過他從小聰明,喜歡讀書。“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次我知道壹些事情,我都會高興地忘記它。”他天生好酒,造就了中國文學史上第壹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說,“性嗜酒,窮家總是得不到。”。

酒與詩的巧妙結合,在五六先生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酒的境界是身體體驗的,詩的意境是精神感受的。酒是詩歌的催化劑,是靈感的鑰匙;詩歌是酒的升華,是心靈的流露。300多年後,另壹位著名詩人也和它差不多,甚至更差。

也許,五六先生沒想到的是,當他與自然、山川融為壹體,呼吸著大自然的芬芳,寫出了《雜詩》、《桃花源記》、《歸鄉詩》等。,他早已用自己孱弱的身軀開辟了中國文學的新領地,他孱弱的雙肩扛著壹面充滿自然風光的文學旗幟——田園詩。

在中國所有的文人中,陶淵明是唯壹壹個徹底隱退,壹直熱愛農村的人。

大唐,經濟繁榮,文化燦爛,是詩歌的巔峰。世界公認的中國文化圈源於此。

讀唐詩可以讓人眼睛壹亮,眉毛壹揚,耳朵壹僵,鼻子壹振,嘴唇壹張。總之,它們能讓五官印象深刻。

讀唐詩可以讓人感到酸楚,進而深入內心,感到悲傷;有壹種苦澀的味道,隨之而來的是心裏的苦澀;有壹種刺鼻的感覺,辣的瞬間湧上心頭;還有壹種鹹鹹的味道,夾雜著酸辣,真的難以形容;大部分都是甜蜜美好的感情。美在心裏,嘗在嘴裏。總之五味為之傾倒。

讀唐詩,壹會兒屏息,壹會兒洶湧;有時看我心,有時摸我心;有時候,就像壹條魚在淺淺的水底遊來遊去,它找到了自己的真諦;有時像鷹壹樣,搏擊長空,找到自己的高境界。

落寞夕陽,秋水長,是壹幅絕美的山水畫卷;明月照,清泉流,是壹種寧靜而美妙的境界;夕陽西下,人愁河,是客的斷腸之情;林箐蟬鳴,鳥鳴更靜,空靈意境湧上心頭;王謝堂飛入百姓家,繁華落盡,世事再變,滄桑之感躍然紙上;天涯淪落人,相遇相知,漂泊的人都在互相欣賞;醉生夢死的戰場,有幾個人能回去?怎樣才能保護我們的國家,保衛我們的國家,而沒有被馬埋葬的感覺?曾經的大海,除了巫山,風浪都已經經歷過了,為什麽還要局限在眼前的小格局裏?餐廳在哪裏?這裏只有杏花村,我們可以在這裏緬懷祖先,悲傷,沈醉...

唐朝有很多詩人,就像星星壹樣,閃閃發光。他們在照亮中國古典文學天堂的同時,也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情懷,確立了自己獨特的坐標。其代表人物是李白和杜甫。

杜甫被譽為“詩聖”,李白被譽為“詩仙”。有兩朵花,每張桌子壹朵。先說李白。

黃老列莊思想對李白的影響是巨大的,可以說是深入骨髓,在人生軌跡中得到印證,在各種活動中得到體現。李白豪爽,飲酒,寫詩,交友。

縱觀李白的壹生,如果不是品酒吟詩,就是在騎馬揮劍的旅途中,欣賞壯麗的河山,結交朋友。

在中國文學史上,李白是第壹個將大量壯麗的河山和自然風光融入詩歌的人,實現了內容與藝術的高度統壹,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他的詩的藝術魅力達到了“落筆震風雨,詩泣鬼神”的境界,正如他的朋友杜甫所說。讀李白的詩詞歌賦,可以想象古蜀道的壯美,聯想到飛瀑的壯美,感嘆黃河的壯美。它不僅高雅通俗,而且朗朗上口,婦孺皆知。小時候背過,背過。今天我錄了三首歌。

無酒不成歡,無酒不成靈感,這壹點在詩人李白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與三百年前的五六先生如出壹轍,驚人地相似:所有詩人都視酒為生命,只有想起來,才能得到靈感。李白的詩大多意氣風發,妙語連珠。"蘭陵酒郁金香,玉碗盛滿琥珀光."如果不喜歡酒,怎麽會有這麽精彩的描述?“從花叢中的壹壺酒裏,我獨自喝了。沒有人和我在壹起。”這酒有點苦,有點感傷。“笑殺陶淵明,不飲壹杯酒。”他的飲酒格局和豪情,已經遠遠超過了他的偶像陶淵明。“人生必須斟滿酒,永遠不要把他的金杯空對著月亮!."豁達的情懷,寬厚的人性。

李白的情懷和人格,不僅僅體現在酒詩中。“擡起頭來看,我發現這是月光,再次下沈,我突然想到了家。”李白四處漂泊,處處是家。再堅強的遊子,也難免會懷念家鄉。“啊,我怎麽能對那些地位高、身居高位的人卑躬屈膝呢?他們永遠不會容忍別人向他們展示壹張真誠的臉。”能充分體現出李白的硬傲,他面對權貴不屈服,不妥協,保持獨立的人格精神。“總有壹天,我會乘風破浪,揚帆直上,跨越深深的大海。把它當作李白的座右銘壹點也不為過。李白不畏艱難險阻,堅持自己的本性,要求長生不老,在道家思想的影響下追求和探索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目標。

李白內心動蕩,靈魂不穩。看起來就像壹條沒拴的船,四處漂泊,天涯若比鄰。他壹次又壹次騎著馬去見朋友,伴著山川,擁抱時光。但壹次又壹次,我在馬背上告別親友,告別山山水水,揮手告別舊日時光。山勢雄偉,樹木繁茂,景色宜人。李白上山下山。水清澈,波光粼粼,它的倩影散落在清澈的水面上。

李白雖然不在了,但他的靈魂和作品依然充滿活力,經久不衰。特別是他的作品,像光芒四射的太陽,照亮大地,滋養人間;它似乎是壹種美味,色香味俱全,頻繁地從中國孩子的口中進出,不僅滿足了身體的需要,也滋養了靈魂。

杜甫無疑是唐代又壹顆閃耀的巨星。

杜甫和李白相差十壹歲,兩人的友誼可謂如膠似漆。相逢洛陽,加深梁宋,告別兗州。杜甫是李白的死忠粉,視李白為偶像。

兩位巨星的相遇,是唐朝的幸運,是詩歌的幸運,是文化的幸運。李白重“道”,杜甫重“儒”。道家和儒家是中國哲學的兩大主要板塊,相輔相成,相互滲透。他的思想和思考,壹直影響著整個中華民族,在生活、工作、學習中見證著。所以兩者的相遇,也是儒道兩家的幸運。

從詩歌的風格和語言來看,李白註重浪漫,大多奔放抒情;而杜甫則以現實主義為主,經常抑郁失意。所以李白屬於浪漫主義,杜甫屬於現實主義。

盛唐盛世,李白氣質豪邁,造就了李白詩歌的浪漫。唐朝由盛轉衰,杜甫命運多舛,造就了杜甫詩歌的現實主義。

杜甫幼年喪母。成年後,他參加了幾次考試,都在孫山落選了。只好給皇帝獻禮,給達官貴人扔禮物,自薦。結果還是事業受挫,誌向難酬。尷尬的生活,悲慘的經歷,戰爭的爆發,並沒有擊倒他關心整個世界的意誌,也沒有阻止他對戰爭造成的饑餓和勞苦大眾的悲慘生活的吶喊,更沒有阻止他表達儒家的仁愛和憂患意識。反而激發了他的創作欲望。其中不乏經典之作,如《三官》《三別》。目前選三首。

安史之亂使大唐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整個社會動蕩不安,民不聊生,生靈塗炭。漂泊如浮萍的杜甫,聽說官軍收復了北薊,喜極而泣。杜甫的憂患源於國家;歡樂來自鄉村。這種憂國憂民的意識,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正是儒家仁人誌士的具體表現。“至君,再至俗。”年輕的杜甫具有儒家精神。“在安德魯的豪宅和壹千萬個房間之間,世界上所有的窮人都在微笑!風雨不動。”靈感來源於我家屋漏偏逢連夜雨,布衣如鐵的尷尬局面,然後想到別人的艱辛生活,想到別人的苦難伴隨著自己的不幸。這種體恤他人的形象,可謂天地壹鏡。哀嚎聲和哭泣聲不僅震驚了經歷國運衰微的唐朝,也跨越了五代、宋、元、明、清,直到今天。現在讀起來還是很感動。“朱門酒臭,路有凍死骨。”這句名句生動地揭示了封建階級統治下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奢侈的腐敗生活,蘊含著對苦難群眾的深切同情和無限哀思。

杜甫的詩被後人稱為“詩史”,其詩以律詩見長。他秉承“為人性而孤獨,以不令人驚奇的文字永不落幕”的創作風格。在中國歷史上,尤其是文學史上,有兩個人的作品以反映民間疾苦為主題:楚人屈原和唐代的杜甫。尤其是後者,以其敏銳的洞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和細膩的表現力,對動蕩不安的唐朝進行了全方位的描寫和揭露。

杜甫是詩聖。雖然他的作品很偉大,會被千古傳誦,但最重要的是他憂國憂民的精神和他對世界的善良。這種精神和善良,幾千年來被炎黃子孫繼承和發揚光大,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讀李白,請入山水室;想讀杜甫,請來民間。

待續

  • 上一篇:請教白炭黑的基礎知識
  • 下一篇:不拋棄不放棄堅持的句子集合【集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