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誰有長江和黃河的資料和圖片?

誰有長江和黃河的資料和圖片?

黃河,中國第二長河。發源於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北麓的嶽古宗列盆地,向東蜿蜒,穿越黃土高原和黃淮海平原,流入渤海。幹流全長5464公裏(1萬多利),水位落差4480米。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裏(含內流面積4.2萬平方公裏)。

根據地質演化史的研究,黃河是壹條相對年輕的河流。早更新世晚期,115000年前,盆地內只有壹些不相連的湖盆,各自形成獨立的內部水系。此後,隨著西部高原的隆起,河流被侵蝕和侵蝕。654.38+0.05萬年的中更新世以後,湖泊和盆地已逐漸連通,形成了黃河水系的雛形。直到654.38+萬年至654.38+萬年前的晚更新世,黃河才逐漸演變成壹條從源頭到河口上下奔流的大河。

由於黃河洪水攜帶大量泥沙,進入下遊平原區後迅速淤積,主流在漫流區遊蕩,人們開始築堤防洪,洪水河道不斷淤積上漲,成為高於兩岸的“地上河”。在壹定條件下會溢出洪水走新路。黃河下遊河流遷移的嚴重程度在世界上是獨壹無二的。據文字記載,黃河曾多次改道。河流變化範圍西起鄭州,北至天津,南至江淮,面積25萬平方公裏。從周定五年(公元前602年)到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年間,黃河的遷徙多在今河道以北地區,侵入海河水系,流入渤海。從1128到1855的700多年間,黃河在現有河道以南改道振蕩,侵入淮河水系,流入黃海。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考東壩頭決口,後改流奪山東大清河,入渤海。由於黃河下遊不斷變化和改道,以及海侵和海退的影響,黃河下遊長度和流域面積也在不斷變化,這是黃河區別於其他河流的突出特點之壹。古代黃河中下遊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合原始人類生存。黃土高原和黃河沖積平原土壤疏松,易於耕種,適宜發展原始農牧業。黃土的特性有利於先民挖洞,共同生活。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為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早在165438+百萬年前,“藍田人”就生活在黃河流域。流域內還生活繁衍著“大理人”、“丁村人”、“河套人”。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眾多古文化遺址遍布大江南北。這些古代文物不僅數量眾多,種類齊全,而且由遠及近不斷發展,系統地展示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進程。

早在6000多年前,盆地就開始出現農業活動。大約4000年前,盆地內形成了壹些血族部落,其中顏地和黃帝是最強大的部落。後來黃帝獲得了首領的地位,與其他部落合並,形成了“華夏族”。後人把黃帝視為中華民族的祖先。河南省新鄭市有黃帝宮殿,陜西省黃陵縣有黃帝陵。全世界的華人都把黃河流域視為中華民族的搖籃,稱之為“母親河”、“四恥教”,把黃土地作為自己的“根”。

從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開始,在4000多年的歷史時期裏,歷朝在黃河流域建都3000多年。在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中,安陽、Xi、洛陽和開封位於黃河流域及其鄰近地區。殷都(當時屬黃河流域)遺存大量甲骨文,開創了中國文字記載的先河。Xi安(含鹹陽),從西周、秦、漢到隋、唐,有13個朝代作為首都,有上千年的歷史,是著名的“八江帝都”。東周遷都洛陽後,東漢、魏朝、隋朝、唐朝、侯亮和後周都在洛陽建都,延續了900多年,有“九朝古都”之稱。開封,位於黃河南岸,古稱汴梁。春秋時期,魏惠王遷都大梁,北宋建都於此,歷時約200年。長期以來,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壹直在黃河流域。黃河中下遊是中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最早的地區。公元前2000年左右,盆地出現了青銅器,商代的青銅冶煉技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同時開始出現冶鐵,標誌著生產力發展到了壹個新的階段。洛陽出土的經過壹系列處理的鐵鍬和鐵斧,表明中國比歐洲國家早2000多年發展出鑄鐵的軟化技術。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術、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都起源於黃河流域。大量的文學經典,從《詩經》到唐詩宋詞,以及大量的文化經典也在這裏產生。北宋以後,全國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但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過程中,黃河流域和黃河下遊平原地區仍處於重要地位。黃河流域悠久的歷史給中華民族留下了非常珍貴的遺產,留下了無數的名勝古跡,這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黃河是中國第二長河,僅次於長江,全長5464公裏。它以之字形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綏遠、陜西、山西、河南、山東九省,向東流入渤海,沿途匯聚30余條主要支流和無數溪流,流域面積75萬多平方公裏。中遊流經廣袤的黃土高原,眾多支流攜帶大量泥沙匯入,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這條河是黃色的,因此得名。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北麓的占宗列運河,海拔5400多米,周圍群山終年積雪。黃河源頭有壹片星海,是無數小湖的沼澤。離開星海後,進入鄂陵湖、紮陵湖至瑪多,繞過積石山、西青山,穿越龍羊峽至青海貴德,全長1900多公裏。上遊段從歸德到綏遠省河口鎮,全長1500多公裏。黃河在甘肅,經過很多大峽谷,匯聚了很多支流。中遊從河口鎮到玉瑾,全長1100多公裏。河水向南流,流經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奔湧而下,至壺口,地勢險峻,形成壺口瀑布,再經龍門峽至潼關,河道變寬,因秦分、洛河、瀟水支流匯合,水量大增。河道到潼關時被華山阻斷,轉向東,過三門峽到羅瑜,然後進入平原地區。下遊段從金夢至山東利津縣流入渤海,全長870多公裏。由於泥沙淤積,水流緩慢,兩岸築堤,成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

黃河源頭和上遊河段最曲折,中遊河段次之,下遊河段順直。從蘭州到潼關,河流繞過壹個長方形的三面,就是著名的河套,長約2000公裏。在古代,河流的下遊漂流。這條河有時在山東丘陵北部流入渤海,有時在山東丘陵南部奪取淮河流入黃海,距離達500公裏。

治理黃河,興修水利,源遠流長。

中國最早的灌溉工程是黃河流域(今陜西鹹陽西南)的池塘,《詩經》中記載“池塘北流,濡濕稻田”。戰國初期,黃河流域開始出現大規模的引水灌溉工程。公元前422年,西門豹奉聖旨,修建十二條運河,通往當時黃河的支流漳河,灌溉農田。公元前246年,秦在陜西修建了鄭國渠,用涇河灌溉了4萬多公頃的土地。“故關中沃土,無兇年。秦富強,死而為諸侯。”它在秦統壹中國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漢代更加重視農田水利,修建了六條輔渠和白渠,擴大了鄭國渠的灌溉面積。同時,渭河上修建了郭城運河和靈璧運河,關中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經濟區。為了鞏固邊疆,從秦漢開始實行屯田守邊政策,在黃河沿岸的湟水流域和寧蒙河套平原開渠灌溉田地,使壹大片沙漠變成了綠州,贏得了“塞上江南”的美譽。為了保證長安、洛陽、開封等京都的供應,黃河中下遊的水運開發由來已久。大禹治水的功績還包括治理黃河,幾乎到處都有大禹的“神功”。春秋戰國以後,河道治理的文獻記載逐漸增多,大量珍貴史料得以保存。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黃河下遊就普遍修築了堤防。公元前651年,春秋五霸之壹的齊桓公為解決諸侯國築堤之爭,提出了“不可防禦”的禁令。在此後漫長的歷史時期,隨著黃河的頻繁溢洪和改道,防禦黃河水患成為歷代王朝的大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不斷堵口、修防。西漢時有“河堤築堤人”、“河堤人”等官職,沿河各郡督都有守河堤的責任,專職守河堤的人員達數千人。“傍河十郡,重金治河堤”,河防工程已具相當規模。據《漢書》?據茍記載,黃河在淇水口(今滑縣西南)上下已成“地上之河”,堤身“高四五尺”(約9~11米),堤身也很高。史記?《河曲書》中記載,公元前109年,漢武帝下令“仁濟、郭昶派數萬人去攔洪”,並親自率群臣到現場參與防洪,可見黃河防洪已是相當浩大的工程。《史記》記載最早的大型治河工程是公元69年的“王景治河”,“永平12年,擬修支渠”,“派數十萬兵與王武築堤,築堤滎陽至海口東千裏”。“永平十三年夏四月,修建支渠...趙越說:’...現在,築堤了,整治了運河,斷水了,立了閘門,分流了河流和支流,恢復了它的舊跡'”。場景雖然省了服務費,但還是幾百億。遏制了黃河南侵,恢復了邊渠水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北宋都城開封,黃河泛濫嚴重。宋朝非常重視河道管理,設立了權限更大的都水監,負責河道管理。沿河地方官員重視河道事務,在各州設置河堤法官,負責河道事務。朝廷很重要,參與了河道治理策略的爭論。這壹時期,河道整治問題引起了許多人的討論,加深了他們對黃河形勢和水情的認識,河道工程技術也有了很大的進步。特別是王安石主持河道的機械清淤、引黃調水和發展淤地灌溉,在治河技術上有許多創新。

明代以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黃河泛濫災害的加重,朝廷更加重視河道管理,河道管理機構逐漸完善。明代工部主管河道管理,宰相直接負責河道。後來宰相河道加了軍務銜,可以直接指揮軍隊,沿河各省巡撫以下的地方官員也有河道管理的職責,加強了對下遊河道事務的統壹管理。清代河道總督權限較大,直接受朝廷命令。明末清初,河道整治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堤防維護和管理維護技術有了很大進步,湧現出了以潘繼勛、金夫為代表的壹批卓有成效的河道整治專家。清末民國時期,戰亂不斷,國民政府衰落,河道管理也處於停滯狀態。近代以、張為代表的水利專家,大力倡導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研究黃河綜合治理方略,但由於社會經濟合作的制約,始終難有建樹。

縱觀治理黃河的歷史,在建國前,所謂的治河實際上僅限於黃河下遊,而且主要是被動防禦洪水。然而,漫長的河流管理歷史留下了眾多的文獻和經典,這對於世界上其他河流來說是不可多得的。這是壹份寶貴的遺產,值得我們進壹步研究和借鑒。長江:長江是中國最大的河流,全長6397公裏(從脫脫算起),壹般稱為6300公裏。流域總面積180多萬平方公裏,年均入海水量約9600億立方米。就幹流長度和入海水量而言,長江位居世界第三。

脫脫河,長江的上遊源頭,發源於青海省西南邊境唐古拉山脈的格拉丹冬季雪山,與長江南源交匯後被稱為通天河。從玉樹縣巴塘河口往南到四川省宜賓市以下稱為金沙江。宜賓下面叫長江,揚州下面叫長江。長江流經西藏、四川、重慶、雲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市,在上海匯入東海。有雅礱江、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湘江、漢江、贛江、青衣江、黃浦江等支流。它與京杭大運河在江蘇省鎮江市相交。

長江上遊在湖北省宜昌市以上,多急流。江西宜昌至湖口為中遊,曲流發育,湖泊眾多(鄱陽湖、洞庭湖最大);湖口以下是下遊,河面寬闊,崇明島在河口沖積。長江水資源豐富。汛期萬噸船可達武漢,小船可溯宜昌。

長江流域是中國人口密集和繁榮的地區,重慶、武漢、南京和上海是長江沿岸的重要城市。

長江可供開發的水能總量為2億千瓦,是中國最豐富的河流。長江幹流通航裏程2800多公裏,被譽為“黃金水道”。

長江是從重慶奉節到湖北宜昌的壹段雄偉陡峭的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峽工程位於西陵峽中部的三鬥坪。

長江是中國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流之壹,全長6300多公裏。它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側(北緯33° 28′,東經965° 438+0° 08′)。幹流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省、市、自治區10,流入東海。全長約6300公裏(如果以當曲為源頭,長江總長度應為6403公裏),居世界第三。流域位於北緯24° 30′至35° 45′之間,東經90° 33′至65° 438+065° 438+02° 25′之間,面積65° 438+80多萬平方公裏(不含淮河流域),約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65° 438+0/5。年均入海水量達1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三。古代簡稱江,六朝以後才稱之為大江、長江。

幹流概況長江幹流的名稱各不相同:源頭至黨渠口(藏語稱“曲”河)稱為脫脫,是長江的主要源頭,全長358公裏;青海省玉樹縣黨渠口至巴塘河口,稱通天河,長813公裏;巴塘口至四川宜賓岷江口,古稱金沙江,長2308公裏;宜賓的岷江入海口距長江入海口約2800公裏,俗稱長江。其中湖北省的宜賓、宜昌稱為“川江”(奉節至宜昌的三峽段也稱為“峽江”),湖北省的枝城稱為荊江,江蘇省的揚州、鎮江以下也稱為長江。高原和山區占流域面積的65.6%;丘陵占24%;平原和低地占10.4%。

長江支流48條,面積654.38+0萬平方公裏以上;5萬多平方公裏是雅礱江、岷江及其支流,包括大渡河、嘉陵江、烏江、元江、湘江、漢江、贛江。其中雅礱江、岷江、嘉陵江、漢江為65438+萬平方公裏以上,嘉陵江流域面積最大,約16萬平方公裏。

我國大部分淡水湖分布在長江中下遊,面積較大的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和巢湖。

長江發源於巴顏喀拉和唐古拉山之間的青藏高原,在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的西南側。這裏冰川分布廣泛,冰雪融水是長江的源頭。從江源到海口,可以分為三段。四川宜賓之上,是上遊;湖北宜賓到宜昌是中遊;宜昌以下是下遊。上遊河段長約3500公裏,楚瑪爾河是長江的北源。木魯烏蘇河是長江的南源,水流長,水量大。根據“江源只在遠方”的原則,其最長的支流脫脫河應該是長江的正源。從當曲河口到青海玉樹的那段叫通天河,長813公裏。河道寬闊,水流緩慢。從玉樹到宜賓,叫金沙江,古稱麗水。自北向南,穿過橫斷山脈,在雲南石鼓附近轉向東北,進入四川盆地,在宜賓匯入岷江,全長2300公裏。被稱為繼宜賓之後的長江。中遊長約1000公裏。因為它們流經四川盆地,所以通常被稱為川江。從宜賓到重慶,河道相當曲折。這條河從奉節的白蒂山到宜昌的南津關,穿過川鄂交界山區的大峽谷。自西向東有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合稱三峽,全長204公裏。沙灘上到處都是急流,河隙很大。自古被稱為長江天險。下遊段長約1850公裏,河落差小,水流緩,江面寬,壹般在2公裏以上,最窄處650米。河道十分曲折,尤其是湖北枝江至湖南城陵磯壹段,古稱荊江,有“九曲回腸”之稱。由於流速緩慢,泥沙淤積過多,每當汛期來臨,就容易造成洪水災害。自古以來就有“長江千裏,險在荊江”的說法。從宜昌到蕪湖,兩岸湖泊眾多,其中洞庭湖和鄱陽湖最大。洞庭湖是長江的天然水庫。河流進入江蘇後,因為山體阻力,繞過寧鎮山向東北。從下面的鎮江轉向蜀南,進入三角洲地區。地勢平坦,湖泊星羅棋布,水道交織如網,壹派水鄉鄉村的景象。河口寬達80公裏,呈現出河海相連的壯觀景色。長江兩岸有很多著名的大澤,風景優美,旅遊景點很多。因為流程長,流域廣,土地肥沃,灌溉方便,中遊有“天府之國”,下遊有“魚米之鄉”,物產豐富。雖然中華民族的搖籃在黃河流域,但據史書記載,滅殷後,疆域南至長江流域,隨後黃河和長江流域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重心。沿江有很多著名的城市,比如重慶、宜昌、武昌、南京、上海。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海峽兩岸有許多名勝古跡,是了解中國歷史的寶貴資料,也有許多神話傳說,是中國文學的寶貴遺產。自古以來,長江幹支流就是我國南方水上交通的大動脈,橫貫東西,縱貫南北,全長8萬多公裏。萬噸級船舶可達南京,3000噸級船舶可達漢口,1000噸級船舶可達重慶,500噸級船舶可達宜賓。

■長江中下遊平原

中國長江三峽以東中下遊帶狀平原。北部是淮揚山和黃淮平原,南部是江南丘陵和浙閩丘陵。它是長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的。面積約20萬平方公裏。地勢低平,海拔大多在50米左右。中遊包括湖北的江漢平原、湖南的洞庭湖平原和江西的鄱陽湖平原。下遊平原包括安徽沿江平原和巢湖平原(安徽中部平原),以及江浙滬之間的長江三角洲。氣候大部分屬於北亞熱帶,小部分屬於中亞熱帶北緣。年平均氣溫14 ~ 18℃,最冷月平均氣溫0 ~ 5.5℃,絕對最低氣溫-10 ~-20℃,最熱月平均氣溫27 ~ 28℃,無霜期210 ~ 270天。農業作物壹年兩到三次,年降水量1000 ~ 1400 mm,集中在春季和夏季。地帶性土壤僅見於低丘和緩丘,主要為黃棕壤或黃褐土。南緣是紅壤,平原大部分是水稻土。農業發達,土地復墾指數高(上海62.1%,江蘇45.6%),是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盛產水稻、小麥、棉花、油菜、蠶、苧麻、黃麻等。河流、樹枝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湖泊面積2萬平方公裏,相當於平原面積的10%。包括小湖在內的大湖1.3萬多個,面積1.2萬平方公裏,占兩湖平原面積的20%以上,是中國湖泊最多的地方。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等淡水湖眾多,與長江相連,具有調節水量、削減洪峰的功能。它們出產魚、蝦、蟹、荷花、菱角和蘆葦,以及中華鱘、揚子鱷和白暨豚等世界珍品。水產品在中國占有重要地位,被譽為魚米之鄉。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壹,包括上海、南京、武漢、南昌、蘇州、無錫、常州、南通、蕪湖、長沙。主要工業有鋼鐵、機械、電力、紡織和化學,是重要的工業基地。平原地處中國南北和東西交通網絡的樞紐,水陸交通發達。長江貫穿中部,成為壹條東西向的水路大動脈,其眾多支流形成壹個龐大的水路網絡。

  • 上一篇:請給我提供幾個小故事!
  • 下一篇:私自拍賣珍貴文物違法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