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收藏對我而言,就是”壹再的洗淘自已生命”的過程從壹決定收集某個東西開始,它就成為妳生命部分的印記,壹開始,妳驚喜於世界的開闊,隨著藏品的增加,妳滿足於生命的豐富,直到它們成為妳生命的包伏,妳不得不重新思考,留下什麽,放掉那些,讓自已有新的空間。而經過這樣的循環之後,妳會發現自已更精粹,像淘洗出的沙金,閃閃發光。
所以收藏的哲學對我來說,不在擁有什麽,而是如何挑剔,再挑剔。這樣人生不會很辛苦嗎?某方面可以這麽說,但如果妳把收藏當作追求知識或追求真像,那就不得不挑剔了,希臘人從貝殼的螺旋中看到了自然永恒的黃金比例,我想絕非偶然,從蘇格拉底的數學,柏拉圖的哲學到荷馬的史詩,只有如此嚴緊的民族才能找到這樣完美的公式,所以我們能不挑剔嗎?
而挑剔對我來說的另壹個角度,也可以說是浪廢生命,而我壹直很喜歡”生命,就該浪廢在美好的事物上”這句話,而什麽又是值得用生命去交換的美好呢?我說是”生活品質”因為好的生活品質絕對是創造美好回憶的最佳元素,也是我們努力的動力與快樂活著的最好的理由。
說了這麽多,其實也用來追憶臺灣這些年來進步之下流失的美好,希望這些零碎的片段能成為某些人創造更好,更美的將來的壹些靈感。
收藏也是壹種life style
收藏是從不自覺到自覺的實踐過程。
我喜歡把收藏,說成是壹種面對生活的態度。它是壹種典型的個人行為,隨著妳的成長、經歷,透過藏品,嶄露妳對於生活或者文化的壹種響往與心理投射,甚而誘發妳對於美的賞識潛力。
它的過程往往是從不自覺的壹種想要擁有的原始情結,壹路跌跌撞撞抵達自覺明晰的提升過程。是的,收藏讓我感受到生命的韻律與節奏。
我向來覺得收藏其實只是壹種行為,玩才是真的目的。
很自然地,在收藏的過程中,尋找本身就是壹種樂趣,不僅妳在找東西,東西也在找妳,就這樣玩出心得、玩出樂趣、玩出知識、也玩出興致來。多走多看,眼力自然就會變好!
我先試著解釋壹下,個人對收藏的看法。
很多人以為,凡事只要牽扯到收藏,腦中就會浮現老古董的畫面,我其實不太喜歡給它扣上這樣壹頂帽子。因為收藏絕對不會只停留在這麽表層的意念。
其實,收藏比較像是壹種life style,是選擇與生活聯結的某種形式,或者也可以說是對於美學或藝術的經驗輻射,它就好像寫日記壹樣,也如同妳裊炊@本書。我認為看待收藏不要太沈重,而是要盡量從愉悅、輕松的角度出發,這樣才不會得失心太重,而且成就感也會大些,正所謂玩物不喪誌,就是這麽壹回事。
還有,收藏是壹種賞心悅目的心情,或者是讓生活更美好的手段。
透過尋尋覓覓的過程,經歷了包括原始、精致、簡約、現代、質樸、繁縟的美,它不再只是停留在擁有某壹樣古董的興奮,而漸漸會衍生、激發出壹種深刻、喜悅的快樂。最重要的是,它是很環保的!
在過程中,我收集了很多關於收藏的資料,曾經我看過壹本歐洲圖書,內容是介紹有著很豐富收藏的老酒店,其中有壹個酒店的老板說:「壹個好的酒店要有壹些元素,像古董地毯、家具,還有銀制嬤藉B水晶杯、磁杯等…」,他還說壹家頂級的老酒店壹定要有自己的樣子或姿態,而這也就是我想說的,壹種生活的態度。
所以,我喜歡將收藏與生活結合的感覺,而不是將之束之高閣,完全在日常生活中不起壹絲漣漪的。比如說,想讓屋子裏的氛圍來點不壹樣的況味,壹張復古的太妃椅,配搭充滿時尚感的現代家具,就會迸發出讓人驚艷的效果。
相對地,如果妳堆了滿屋子的古董家具,空間的美感反而會出不來,這跟穿著打扮是壹樣的道理。畢竟這些所謂的古董,最原始的意義不也是被拿來用的,東西用了才會有升值的感覺。所以如果能巧妙的運用收藏品在生活之中,不管是用來點綴也好,或者直接拿來使用,都能發揮畫龍點晴的效果,同時它也可以讓妳的時尚生活增添壹抹文化氣息。
還有,壹旦進階到收藏的意識階段,妳就會很自發性的想要裊知?v、美學或藝術史之類的書籍,以拓展自己的知識。當然,收藏的過程難免都會有看走眼的意外發生,不過壹笑置之吧!錯誤的經驗也能使自己累積經驗、增加知識,覺得就別太再意了。
收藏讓我更熱愛並珍惜生命,也更懂得挖掘或享受生活中潛藏的樂趣,即使是很微小的快樂。雖然說收藏要靠緣份,不過收藏的意義絕對不只是收藏本身,因為就在妳與藏物相會的路途上,快樂人生已然在其中。
從收藏看世界
「收藏會不會是壹種從現實逃脫的方式?」
如果從外人的眼光來看,或麥棬u的有那麽壹點回事。也或扣A幾乎要用壹種肯定的語氣這麽講,看著壹個人眼中只有藏物,入迷專精的程度,絲毫不受外界紛擾所影響,這不是逃脫現實是什麽?
不過我的看法很不同,如果說收藏是逃離現實,倒不如說收藏讓妳望向了另壹片更寬廣的世界,擁有更開闊的心胸。
每個藏家都有各自的收藏主題,我對收藏的熱愛,比較是純粹的興趣所致,就如同收藏和歌唱,壹個是嗜好,壹個是工作,兩者對我而言都很重要,無法去比較的。
我無法確切的說究竟是收藏影響我多壹點,還是成為壹名歌手,只是我有壹個信念,就是喜歡什麽,便要深入去了解,走馬看花是學不到東西,也看不見事情的本質。
而收藏的樂趣不完全在於擁有,更多是來自於探尋的過程,從零到有、從無知到知、從模糊到清晰,小小的壹只藏物,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展現在眼前,過程中所經歷的人事物,仿佛是人生的縮影,足以讓人明心見性。
人家說玩物喪誌,但如果偶爾為之,倒也不失樂趣。
有些朋友喜歡問我,收藏過程最大的收獲是什麽?我覺得應該是更惜物,更不忘本,更愛自己生長的土地。
有時候欣賞古代的工藝技術,都不禁會欽羨他們的純真,因為只有如此才可能產生那般純粹的創意!對照現在這個壹日千裏的文明社會,不是說文明不好,只是凡事求表面的快速與新奇,卻忽略了關照事物最本質的情感,這才令人覺得感慨。
話說回來,收藏還原了歷史,讓妳回溯到最初的狀態,看清我們從何而來,過程中內在的心裏也仿佛不斷地向內探尋,這是相當有趣的地方。
除此之外,收藏也讓我學會了取與舍。過程中,總會歷經貪婪的階段,什麽東西妳都想擁有,可是現實不可能讓妳每件事情都如願的,即便妳很富有,也不可能得到每壹樣東西,再說東西也帶不走,太執著只會苦了自己!
所以說收藏對我而言只是壹種樂趣,壹種求知的樂趣。
我想起自己很欣賞的壹位淡水甕子王,他沒有受什麽教育,看起來像個樂天的農夫,不過卻對臺灣民藝很專精、很有見解,是非常用左漲玲簾a。他花了很多時間在研究民俗典故,我欣賞他對收藏的熱情沒有目的性,純粹是出自於喜歡、愛惜的心情而已。
而在收藏的過程中,為了找尋壹個心中的寶物,走遍全臺灣的各個角度,接觸了各式各樣的人,然後體驗到努力與獲得的感受,著實磨練了我的毅力和耐心,這都是在收藏過程中額外的收獲。
最後我想說的是,世界這麽大,人如此渺小,可是透過壹件件藏品還原歷史,也間接還原了自己的原來面貌,讓妳更貼近自己,也更明了自己的位置。正因為如此,當妳望向世界時,妳的心會無所懼地擁抱它,而這種快樂就是最大的獲得!
老玻璃之約
花瓶是我玻璃收藏的第壹件,也因為它開啟了玻璃藏品的另壹扇窗。
話說我與花瓶的第壹次相遇,是在北上念大學的時候。
揮別了純樸寧靜的鬥六城鄉,也道別了每壹個曾經在我成長記憶中暫留的景象,我像壹個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新鮮學子,踩著快捷的步伐,湧入相較繁華喧囂的臺北小城,期待壹個嶄新的生活以及不壹樣的世界。離家幾百哩不再是哼唱的旋律歌詞,而是如此真實。
也閉O命運的安排,北上求學,我的學校就座落於淡水河岸旁,相對於臺北還要來的古樸的關渡小鎮。
也因著關渡離淡水小城有著地利之便,所以下了課或者閑閑沒事之余,隨興搭乘公車,或者跳上火車往淡水行去,無所事事的閑逛亦或三五好友排坐在淡水海口欣賞落日余暉,便成了排遣空檔、磋砣美好時光的興之所好了!
淡水小城有壹種很獨特的氛圍,蜿沿的街弄、起伏的樓舍,構成淡水鮮明的層次與盎然的古意。
早些年的淡水,有釵h販售古董文物的特色小店,如今雖然還遺留下零星幾間,不過大多被時興的咖啡館取而代之。
我走著走著,腳步佇然停在壹間大門開敞的店家前,突然煞車是因為這家店真的有點突兀,它是壹間米店,店老板是個很性格的人,不過門口卻瞻F壹個透明玻璃櫃子,透過幾凈的玻璃,櫃子裏整齊穢韙F大大小小、色彩鮮艷的古甕、玻璃花瓶、以及仕女使用的手飾等,當下我的目光被壹只色彩鮮艷、線條優美的玻璃花瓶吸引著。
我目不轉睛的註視著,心早被它那斑斕的色彩和流暢的線條給揪攝住,對當時的我而言,它真的是壹只很美麗的花瓶,而且讓人才看壹眼就覺得心動。
開口問了價格,可不便宜呢!尤其對壹個沒什麽經濟能力的學生而言,根本是買不起的。不過雖然無緣擁有,但欣賞總能夠吧!於是之後每次來到淡水四處走走逛逛,就會不自覺的來到這間米店,看看那花瓶還在不在,沒想到這麽閑逛著,倒也訓練了不少識貨的眼力。
像我還記得在淡水老街的交叉路口有間專門賣老東西的精致小店,店老板是壹個很有味道的女士,她總是壹身吉普賽的穿扮風格,我非常喜歡這家店,除了布置很吸引人外,店裏的每壹樣老東西都非常有味道,看得出來女老板的品味。
後來我聽說她是位畫家,才恍然大悟難怪她的眼光這麽好,選的東西都很有特色;不過因為每壹樣商品的價格真的不便宜,所以每次去也只能window shopping,餵食視覺對美麗事物向往的渴望罷了!
話說回來,我的第壹支花瓶其實是朋友送的,原本是放在神桌上,後來因為其中壹支丟了,但花瓶都是成對的,所以朋友就把剩下的另壹支送給了我,它是壹支牡丹瓶。
牡丹瓶是臺灣玻璃花瓶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因為牡丹象征富貴,通常在它的瓶身中間會有壹朵無色透明的牡丹花陪襯,因而取名牡丹瓶!
牡丹瓶有大有小,它的瓶身呈現優美的線條,宛如女人柔美的頸線,多半的顏色都很鮮艷,且以紅色與藍色較為常見,綠色和黃色較為少見,但也有雙色絞胎極具流動感的作品。
在臺灣的社會中,因為信仰的緣故,花瓶要算是很重要的家庭糧],幾乎可說是不分貴賤貧富,每個家庭的供桌上都至少會有壹對花瓶,用在初壹、十五祭拜祖先、敬拜神明時,插上鮮花,成為五供之壹。
也因為花瓶在臺灣文化所占有的重要性與普及性,使得遺留下來的花瓶藏物為數頗多。念大三的時候,因為出了唱片成了歌手,開始有壹些經濟能力,我開始比較積極走遍臺灣,收集壹些不同年代、不同工藝、較具代表性的花瓶,收到現在也有上百支的數量了。
而除了花瓶外,我也買了不少很漂亮的玻璃冰碗、水壺、杯子及盤子等食器。主要是因為臺灣位於亞熱帶氣候區,炎熱的氣候促成了獨特的冰食文化,也因此產生了釵h富有藝術價值的食冰器皿。
通常,盛冰當然以玻璃材質的器皿最為恰當,也最能烘托出冰食沁涼於心的口感!於是,從早期最簡樸實用的冰碗、冰水杯、水壺,到晚期註入了各種工藝裝飾性的花紋圖案,無形之中吃進口裏、看在眼裏,愉悅的飲食文化更是不在話下。
除了冰碗、冰壺、水杯之類的玻璃用品,我還收了好幾套看花,所謂的看花其實是客家文化的壹種習俗。在造型和材質上,客家文化的看碗跟壹般的玻璃冰碗沒什麽兩樣,不過對於早期的客家人而言,看碗幾乎是每個家庭神明廳裏的供桌必備的,而且壹定是壹組五件,就是俗稱的五供,這個在日據時代尤其興盛。
而客家文化的看碗習俗,就是在五個看碗裏瞻W女紅刺繡的美麗花飾布(稱為看花,這個在稍後章節會作介紹),誚b冰碗上,當做祭祖拜神的清供,看花平時是挽菄滿A要祭祠時就會打開來。
而看碗乍看跟玻璃冰碗其實沒什麽兩樣,只是更早之前,因為玻璃制品還很昂貴,壹般家庭都是拿高腳瓷盤來放東西,後來玻璃器皿成了流行的玩意兒,就被拿來大量的運用,而且因為雕刻精致、顏色與紋飾都清麗典雅,也為居家繒ⅣW添了不少情趣。
欣賞這些文物的過程中,我常想,臺灣過去的民間工藝文化如此精致,創意無遠弗屆,我們應當回頭看看老祖宗的微妙巧思,說不定可以啟發我們更多的美的意識,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趣。
東南西北買
在我開始工作賺錢之後,收藏的過程便從尋寶晉升至買的階段。
因為付出的是金錢,所以就會更在意買了些什麽、合不合價值;為了買到心目中的理想藏品,便開始像地毯式搜尋般,跟著同好在全省各個鄉村小鎮找貨,那是壹個瘋狂但成長最快的收藏階段。
好像無可避免的,壹旦妳開始有經濟能力,能夠用辛苦賺來的錢買到心目中的理想藏品,除了精挑細選、愛之所買,妳的收藏神經會變得益發敏感,看貨找貨的欲望也會節節高升,畢竟好的藏品所費不貲,妳總是希望買到超越金錢價值的好東西。
在做了歌手之後,用自己的能力賺了些錢,雖然偶爾還是習慣性的跑去無人居住的老房子尋寶,不過收藏的目標大致已慢慢轉移至古董店。
由於當時臺灣民藝的資料很殘缺,除了壹些學者慢慢地在民間做田野調查、累積資料,大部份還是得靠那些熟門熟路、經驗老道的古董商口耳相傳,這些古董商個個是能言善道、長袖善舞,而且相當好客,加上我本來就對收藏求知若渴,於是常常在買了東西之後,便到古董店裏去串門子、嗑瓜子,和店老板天南地北的聊,日子久了也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那段期間很好玩,我對收藏是滿頭熱,不但壹天到晚去逛古董店,也認識了蠻多收藏同好,日子久了、交情夠深了,那些古董商還會組團讓我們跟著去窮山僻壤的邊垂小鎮,拜訪各個區域的第壹手販子,見識他們找貨的過程。
這些所謂的第壹手販子多半是當地收舊貨的居民,貨源都是直接去老百姓家裏尋問,收來的東西都是論斤論兩賣的,銷售對象則是古董商;通常古董商朋友會禮遇我們這些客人,讓我們先挑完了東西,然後他們再挑。
比較常光顧的古董店,像高雄的Miss Yang、彰南路的大蔡小蔡兄弟等,都是認識幾十年的朋友,這些朋友個個都很健談,大家都對臺灣民藝有很大的熱情。
像Miss Yang算是圈子裏少數的女生,我和她相識有七、八年之久,當初也是藏友介紹才認識的。她常常很大膽的在全省走透透,深入鄉間民宅去挖寶,然後從當年壹個收藏愛好者成了古董商人。
Miss Yang是那種很好客、很隨性,但行事低調的人。她很早就開始有系統地收集臺灣老玻璃藝品,我有很多寶貝就是跟她買的。現在她在高雄市苓雅路的市局民宅開了間很隱密的古董店,因為沒招牌,所以壹般人經過可能壓根也不會想到這裏竟然臥虎藏龍。
另外,由於老家住在鬥六,我只要回去就壹定會去彰南路壹帶的民藝店閑晃,大蔡就是在那裏認識的。這個老板很有趣,性格也很隨性豁達,喜歡過著閑雲野鶴的生活,每天經過他的古董店,總看到他在門口烤肉,平時他就到處釣魚、打獵,是不折不扣的性情中人。
大蔡其實是半路出家來賣臺灣民藝的,弟弟小蔡則是圈內相當有名的古董商。大蔡和老婆原本住在臺北,但因為倆人都喜歡鄉間生活,所以就毅然搬到中部,每天不是聊天、喝茶、嗑瓜子,就是到處玩耍,生活過得相當愜意,他們販售很多生活古董,價格很合理而且能夠跟現代空間結合的很好。壹直到現在,大家成了好朋友,我還是時常去拜訪他們,並吸收最新的訊息。
其實古董店逛多了,透過店老板的穿針引線認識了很多收藏同好,同好之間壹個拉壹個,彼此再串聯起來去開發新的古董店,而那些店家也很好玩,常常是壹通電話撥過去,他們就在店裏把茶泡好,等著我們談天說地。
就這樣,幾個同好走得愈來愈近,大家有誌壹同對收藏著了迷,便也呼朋引伴三不五時在下班後,連晚壑]不吃的就擠在壹輛車子裏,全省東南西北的走,常常三更半夜還在荒山野嶺裏閑晃著。
我們幾個誌同道合的人在全省四處收購,成員有做廣告的、做設計的、當老師的人,大夥不但壹起找貨,也壹塊研究藏品,對於收藏的知識便壹點壹滴的累積起來。
我的想法是,這些老東西再過幾年就會消失,現在不收更得何時,所以有幸碰到同好,我們固定三、四個成員,壹個月在全省跑個四、五趟也是小case。
我算是蠻用央A而且完全是自發性的,除了勤於找數據、翻書、做筆記,也絕不吝於請教古董商及藏友,不過古董商多半是舌燦蓮花、很會說故事,但不壹定講得全是有根據,因此最好能夠多聽多看,然後再消化吸收、融會貫通,自我架構成壹個藏品知識的系統!
回想起來,那真是壹個很重要的階段,是成長最快、進步最多、並奠定專業收藏基礎的時期,當然懷念也特別多。
所以,如果妳也真心喜歡臺灣民藝,我想透過這樣的模式,多跑幾個古董店,多與同好們交換訊息,再加上多裊炕A並勤於到各個地方去看貨,拓展鑒賞藏品的眼力和知識,我敢說妳對藏品的眼力與知識壹定與日俱進,而過程中妳也壹定會獲益良多的!
藏身所在—紅眠床
壹開始,是緣起於壹場臺風過後。
某壹年的臺風過境之後,平靜的街道被狂暴的颶風壹掃而過,顯得狼狽不堪,不過這卻是撿寶物的好時候。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時我壹個人在鬥六老街上閑晃,路邊盡是壹些因受潮而被丟棄的成堆雜物,走著走著,居然發現了壹個有圍籬和天貌漪鶦v床被丟棄在路邊,在那之前我從數據上早就知道,「紅眠床」的名字是取自閩南語發音,因為是由兩個單人床拼成壹個雙人床,於是有八個腳,又叫作八腳床,多半作為嫁妝用。
剛看到這個紅眠床的時候,我因為內心太興奮而壹直發抖,趕緊跑回家跟我老爸講,祈求他讓我搬回家,結果卻反而被罵到臭頭,不過我實在是不死心,於是跑回紅眠床那兒去,既然不能擁有整張床,腦筋動得快的我幹脆壹不做二不休把上面的雕片、床欄桿、插角硬是拔了下來,如果沒有記錯,這些零件應該還藏在我倉庫的某壹個角落。
雖然從現在的眼光看起來,那張床實在不怎樣,不過因為是生平第壹次撿到家具類的寶物,心裏難免興奮不已。而那次之後,我還撿到過太師椅,而且那次學聰明了,沒有向父親報備就徑自地搬回家了,不過椅子最後好像還是送人了。
至於我買的第壹件家具,應該就是紅眠床!不過這張床可是有故事的。
88年我剛好開始出片,沒想到第壹張就紅了,但由於年底要去服兵役,因此同壹年間唱片公司幫我規劃了三張唱片,從三月第壹張到了十二月初就出了第三張唱片,每壹張都是緊鑼密鼓,完全沒有喘息的時間,而且就在我第三張唱片壹出後不到四天,又要入營去服役,那壹年我真的過得很慘,所以我決定要送給自己壹個禮物、壹個紀念品,好好犒賞自己。
某個晴朗的午後,趁著沒通告的日子,我壹個人跑到三峽去,然後在壹家古董店裏看到了壹張很美的床,當然從現在的眼光來看僅只是中等,不過因為那是我買來慰勞自己的第壹張床,也就顯得格外有意義了。
為什麽會想要買床,而不是其它的家具呢?主要是因為那年我從學生變成歌手,人生腳本的變化很大,由於是中部人,臺北也沒有親人,於是壹開始發片時都是住在唱片公司裏的歌手休息室,而且每天都是打地鋪的,然後休息室裏面有個衛浴設備,充當臨時更衣沐浴的地方。
當時我的生活就是如此,在光鮮表相之外,日子其實過得蠻苦的。後來唱片賣得還不錯,公司也搬到壹個比較大的地方,舊辦公室就租給我們幾個員工居住使用,雖然賺了壹點錢,但因為當時的版稅很低,加上還要償還壹些貸款,所以我也就湊和地住了下來,但因為壹直是睡在沙發床上,所以不是住得很舒服。
後來,就在快要當兵的前幾個月,我們有八個好朋友決定對自己好壹點,在南港半山上合租了壹間獨棟別墅,三層樓的樓房裏***有五個房間,剛好也是在那時候第壹次在三峽看到那張紅眠床,不過因為價格不斐,要三十萬元,而且以我當時的財力其實不太能負擔,不過壹想到自己被操到那麽慘,壹整年都在工作,生活除了錄唱片就是做宣傳,而做完宣傳又要錄另壹張,中間還要拍電影,完全無品質可言,壹想到好不容搬到壹個象樣的地方,加上又要去當兵了,掙紮了好久,最後還是決定買了。
其實早在我第壹眼看到那張紅眠床的時候,心裏根本就打定主意了。它的風格中西合並,是新竹體的基本樣式,是張很大氣的八腳床,而圖騰花蔓與雕刻則是取自西風,骨架是用很好的楠木做作,楠木在木材種類算是上等的,比檜木還要好。
壹開始,真的是被它的價格嚇到,但看了好幾次,仍是很喜歡這款床,後來我還請公司的壹個主管去幫我殺價,沒想到居然從三十萬殺到了十五萬,而且還可以分期付款,若沒記錯好像分了三、四次,沒想到終於買了生平第壹張紅眠床,那興奮的心情真的是難以言喻。
在當時,這個價格幾乎跟進口高級家具壹樣貴,不過為了慰勞自己壹整年的辛勞,這樣絕對是值得的,而這也是我生平第壹次自己裝古董床,裝床要有慧根,如果沒有人教妳,肯定會裝錯,因為安裝有壹定的步驟,如果步驟錯了,又得要拆卸重裝了。
其實我房間不大,所以床放了進去,就占了壹半的空間,加上又做了床墊,還買買很多枕墊等放在床上,使原本空蕩的房間頓時變得熱鬧起來。
由於因為紅眠床有包裹的感覺,所以睡在裏頭會很有安全感,而這張紅眠床陪伴我好幾年,壹直到我退伍後,又在那裏住了二、三年,那張床就壹直陪伴我。最後雖然這床也被我轉賣出去,不過卻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留下釵h美好的回憶!
外曾祖母的繡花鞋
我的第壹雙繡花鞋,乃拜外曾祖母之賜。
因為某些家庭因素,從小我們就跟母親娘家很親,而身為家族長孫的我,就像手中握有皇帝欽賜的尚方寶劍般,享有某種因傳統價值而衍生的特權。
記憶中,在我很小的時候,外曾祖母總是很沈靜、優雅地坐在老屋裏,幽暗的燈光、因陽光位移所造成的光影,襯著她嬌小的身軀特別醒目。
外曾祖母是舊時代的傳統婦女,擁有壹對三寸金蓮般的小腳,不過因為年近百歲,已無法行走,來去都得讓人給她撐著扶著。小時候我很怕看到她的腳,總之就感覺那是相當怵目驚心的畫面,因此對她的腳印象也特別深刻!
不過恐怖歸恐怖,小鞋因為造型特殊,鞋面上優美的刺繡圖騰,還是很吸引人,因此仗著長孫之姿,我耍賴地跟外曾祖母要小繡花鞋,而她也大方地賞了我壹雙小鞋。
後來,外曾祖母過世了,在那個年代,活上了壹百多歲,相當於壹個世紀之久,可以說是超級長壽有福氣的,過世的時候家人把她生前的物品,大半給燒了,壹直到年紀稍長以候,有壹次我回到屏東老家,翻著她的舊東西,發現有不少燒漏的東西,不過都不是什麽有價值的東西,不過卻勾起了不少兒時回憶!
自從擁有第壹雙繡花鞋,陸陸續續也收集了很多跟小鞋子或刺繡相關的臺灣早期女紅作品。尤其當了歌星之後,很多歌迷知道我喜歡這些藏物,就有人大方地送來她外婆的小鞋子,而且是很完整的壹整套,包括鞋子、裹腳用的布、還有綁在鞋子外面,上面滿是繡花圖樣的飾褲。雖然鞋子是穿過的,但飾布與裹腳用的布則是全新的,壹直到現在我還把那組小鞋子收藏得很好。
算壹算,我收藏的繡花鞋就有二、三十雙,主要以臺灣早期的弓鞋以及客家鞋款為主。
沒有深入了解的人可能不知道光是繡花鞋,因區域不同,式樣與造型的變化也各有千秋。根據數據的記載,臺灣早期的居民當中,會纏足的大多是福建漳州及泉州來的漢族婦女,而客家女人因為要幹活兒的緣故,基本上是不纏足的。
臺灣的小鞋子以弓鞋為主,弓鞋是閩南特有的鞋型,它的樣子像弓,所以取名弓鞋;側面看過去鞋型有個腳後跟(如圖),是用木頭削出來的後跟,眾所周知在穿之前要先經過纏足的動作,而且是從四、五歲就開始了,以現在的眼光看確實是有些殘忍,不過經過那番折騰,為得還是能早日穿上三寸金蓮!
但不論弓鞋的刺繡花樣有何變化,基本弓型是不變的,它最像宋朝的弓鞋,由於這玩意源流很多,傳到各個地方經過時間的淘洗,也都發展成風格迥異的花紋樣式。話說回來,在當時那個社會,會纏足的女人多是富裕之家,壹般認為纏足的女人走起來路來搖曳生姿,是優雅富貴的象征,這習俗該算是從大陸流傳過來的。
而客家鞋的刺繡花案也別具特色,客家鞋的鞋身是布做的,鞋底是用粗糙的竹梅紙層層叠叠到二公分厚左右,然後再用皮貼緊,並用麻線將之縫補起來,鞋尖往上偏後的方向翹起來,看起來像壹艘船,而鞋後跟處有的是包起來的,有的是開口的,長相其實跟現在的鞋子很相似。之前曾經流行過好壹陣子客家風格的繡花鞋熱潮,很多日本人還特地跑到臺灣或香港來大量采購,尤此可見它的魅力了。
值得壹提的,客家鞋與弓鞋的不同,除了樣式不同外,連刺繡也各擁風格,兩者可說不遑多讓,各自有自己的配色與圖騰,關於我的這些收藏,大概是從清朝末年到公元1930年代左右,鞋子之外,還有服飾類,可說是從頭到腳都有收集。
其實這方面的常識,都是收藏之後才去找資料的,但得承認在臺灣這方面的資料並不好找,很多都是口耳相傳,或者早期釵h愛好民間收藏物的同好,上山下海,花上了釵h時間下鄉拜訪給調查來的,全是得來不易的數據,所以更值得好好地珍惜!
古代時尚觀
沒有絢麗燈光與醉人旋律,也少了曼妙身材的模特兒在舞臺上搖曳生姿,但光是欣賞這壹件件純手工打造的老衣裳,便可以想象咱們老祖宗追求時尚的那股勁,絕不落人後。
我回想了壹下,差不多也是在收集刺繡之後,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