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2月只有28天,我卻寫出了29號的日期,幸好及時發現了。前腳訂的生日蛋糕,後腳就差點忘了去取。
好在自打看了《曾國藩的正面和側面》,我就已經開啟了用手帳記日記的模式,想著雖然不壹定做得到曾國藩“吾日三省吾身”,但至少起到提醒和備忘的作用。說真的,的確有點作用。
之前曾經聽過朋友貝妮的手帳分享,知道有種手帳模式叫做“子彈筆記”,有個東西叫做”TO DO LIST每日待辦事項清單”。每天早上,我都會想想今天壹定要做的事情是什麽,所以雖然忙,給醫院打電話詢問事項、去銀行辦理轉賬、股票打新這些事情倒也利用午休時間搞定了。
直到看了《行動派手帳指南》,我才知道原來手帳有各種玩法:極簡版、歐美版,不勝枚舉;原來手帳還有如此多的功能,除了我已經在做的“每日待辦事項清單”、讀書筆記,還有復盤、觀影、書單等作用。
然而,作為壹個中年老母親,手帳對於我來說只是簡化生活,並不是增加負擔。 職業媽咪已經很忙了,我自然不能如18歲的小姑娘那般用盡心思和畫筆去打點我的手賬。當然,真相也可能是沒有藝術細胞的我畫不出美貌的“手賬”。
還好,這本《行動派手帳指南》的意義並不在於讓手帳多美貌,而是告訴我們不同的人是如何利用手賬去改變他們的生活。 它給與我們的是啟發,是選擇,是讓我們利用手賬去改變我們的生活的可能。
《行動派手賬指南》中,不同的人選擇了不同的“玩法”。
比如,深得我心的玩法是極簡手帳。黑白系手帳美的不要不要的,看的我眼睛都有點發直。如果我能做到這樣,我是不是可以靠賣手帳為生,實現財務自由啦?
讓我覺得高大上的是月歷圓盤。那個什麽圓圓的盤,每壹個刻度都無比精準有力,我看了壹眼只能艷羨,但果斷放棄。臣妾真的做不到,中年老母親有那個時間還不如多看幾頁書或者多刷幾分鐘電視劇?
印象最深刻的是記錄“TED演講”的手帳。壹直聽說這個演講高大上,可是卻始終沒有時間去看。沒想到居然有人很仔細的去看了演講,還做了那麽細致的手帳筆記。
看了其他人的玩法,不由得問自己:手帳之於我,有什麽意義呢?無非有三:
壹是給生活畫重點。
《巨人的工具》壹書中,著名矽谷投資人克裏斯·薩卡說:
在三十而立和四十不惑的交界點,終於學會接納自己只是壹個平庸的人。人生有太多太多“要做的事情”,但我們能實現的可能只是“想做的事情”。我雖然沒辦法像大神那樣完全不做“不想做但不得不做的事情”,但我至少可以規劃優先級做好“應該做的事情”和“想做的事情”。
二是給育兒做記錄。
自打孩子出生,我就買了壹本厚厚的記錄本,打算把和孩子的點點滴滴塞到本子裏。然而,後來林林總總各種原因,這個本子至今也沒啟用,現在還在床底下落灰。可是,娃壹天天大了,童言童語總是讓我們爆笑不止,而他成長的那些“小確幸”也讓我欣喜不已,我打算把他記錄下來。
三是為讀書做筆記。
壹直以來我都有讀書的習慣。然而,這些年,我發現自己的記憶力越來越差。明明前腳看的書,我卻怎麽也想不起來內容。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也不妨書中有感觸的東西記下來。
所以, 對於我來說,手帳不是裝飾,不是點綴,不是繁復,而是時間工具、生活記錄和讀書筆記。 知道了這三點主要用途,圍繞這三點做手帳。手帳就是專屬於我的“系統”。
貌似《把小日子裝進手帳》是另外壹本關於手帳書的名字,但我覺得還蠻精準。
知道了屬於自己的手帳三點用途,其實很多關於手帳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第壹,壹本還是多本?
手帳要解決的第1個問題,就是用1本還是多本手帳記錄。手帳玩家們大多切分的細致,保持著不同內容不同冊,確保單冊手帳風格統壹。而對我來說這根本不是壹個問題—— 我的包包只裝得下壹本手帳,我也沒有時間和空間在多本手賬本中切換。
既然如此,我的問題就轉變為:如何查找自己的手賬中的不同內容呢?
曾經就這個問題問過貝妮。貝妮的回答和這本《行動派手帳指南》給出的答案不謀而合——標識度。
第二,如何區分不同的板塊?
回答自然很簡單,但實操就難了。對於壹個沒有美術功底,又自帶“貔貅”體質絕對不願意買各種“文具”裝點手帳的媽咪,這個好像真的有點難!
“給生活畫重點”的“待辦事項清單”標識度不復雜。無非是用彩色的蠟筆在壹大頁中勾勒出七個框,壹望即知。繪畫不行文字湊,問題真心不難解決!
“給讀書做筆記”也不難,在左側留白寫明書名和作者,很直觀的能找到相關書籍名稱和重點。
“給育兒做記錄”,就是待辦事項清單下方的“小字”和偶爾的小版塊啦。類似上圖,我就不公開我家娃的故事啦。
第三,如何把手帳做的精美?
作為壹個中年老母親,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我只能是盡力。當然,要服從於時間,服從於心情,服從於育兒。最後的答案是:我只能保證把字寫好就可以了!
原本以為把手帳記錄好就可以了,需要看的時候就翻壹翻。讀了《行動派手帳指南》才知道,果然這些“手帳達人”已經玩出了更高的段位,無怪乎有人能從月入5000變身月入10萬(平常心,平常心,我立刻深呼了壹口氣)。
壹是巧用印象筆記app。
手帳的內容相對瑣碎,特別是如果用壹本手帳的記錄全部內容,翻查的時候非常復雜。
我以前曾經看過日本學者奧野宣之的書籍,他提出定期重新整理自己的筆記。在這本《行動派手帳指南》中,有達人提出把印象筆記app和手帳結合起來,也就是上傳手帳目錄到印象筆記,分好文件夾。我覺得這種方法比較實用。
前幾天,看見有豆瓣好友曬了自己的印象筆記的目錄,高大上的讓我自愧弗如。果然別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
二是巧用思維導圖。
不少研究已經表明,如果想深刻記憶書上的內容,不妨梳理書籍的脈絡,思維導圖就是壹個很不錯的方式。因為文字和圖像在頭腦中屬於不同的板塊記憶,而且這種方式實際上又做了進壹步的復盤,記憶就更深刻了。
達人做出來的思維導圖真的很美。不過對我沒什麽可執行性,我打算就用類似幕布app做出的思維導圖記錄到手帳中就好。
三是總結和復盤。
曾國藩在他的日記中,總是深刻反省自己的不足。他年輕時喜歡看熱鬧,日記對類似的內容有深刻的反省:
大神們對這方面做的還是比較好的。我雖然從未希望自己成為牛人,但老爸自幼諄諄教誨:“做壹件事,成壹篇文,進壹大步。”總結和復盤未來需要註意。
寫到文末,想提醒自己的無非是手帳只是工具而已。不求用“手帳”做“產業”的我,更應該用它做“人生的減法”,最大化自己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