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談遷的資料

談遷的資料

談遷(1594~1657)

中國明末清初史學家。原名以訓 ,字仲木,號射父。明亡後改名遷,字孺木,號觀若,自稱江左遺民。浙江海寧(今浙江海寧西南)人。終生不仕,以傭書、作幕僚為生。喜好博綜,子史百家無不致力,對明代史事尤所註心。天啟元年(1621)始 ,以明實錄為本,遍查群籍,考訂訛誤,按實編年,序以月日,歷時6年,完成《國榷》初稿。南明弘光元年(清順治元年,1644)為內閣大學士高弘圖幕僚,為高弘圖和張慎言所器重,薦為中書舍人、禮部司務,參與修史,但不願以國之不幸博壹官,力辭未就。清順治二年(1645)回原籍,增補《國榷》中崇禎、弘光兩朝史事。四年,全稿被竊,憤而重寫。十年,應弘文院編修朱之錫聘,攜稿赴京,探求公私著述,訪詢故明遺老,尤重邸報和公文等政府檔案材料,校補厘訂《國榷》。對清初賦役制度混亂繁重,曾上書戶部,建議“立法定制”、“輕徭薄賦”。十三年夏,南歸海寧。次年夏又應沈貞亨聘,去山西平陽(今山西臨汾)作幕,後卒於幕所。其他著述有《棗林雜俎》、《棗林外索》、《棗林集》等。

《棗林詩文集》,明清之際談遷撰。談遷(壹五九四——壹六五七);字孺木,號觀若,浙江海寧人,明末諸生,入清後以遺民終老。

談遷自幼聰穎好學,“舞象,入學為弟子員”,後又受“廩餼高等”。但在明朝末年經世致用學術風氣影響下,談遷生精力搜討撰術明代社會的治亂根源。他壹生著述,除編年明史《國榷》外,還有方誌《海昌外誌》、筆記《棗林雜俎》、《棗林詩集》等。

談氏家境清寒,交遊不廣,所有著作生前竟無壹篇刊印,死後只有抄本流傳。在傳抄中難免鈍誤訛奪。更兼清代文網嚴密,學者為避清廷忌諱,抄寫時改動部分字句,甚至抽棄部分篇章,亦勢在難免,清代藏書家吳騫稱其所得變遷詩集壹冊即非全豹,又稱談氏全集***十二卷。而今所見風家抄本,均為文四卷、詩壹卷,與吳氏所稱相差甚遠,蓋為談遷全集之部分內容。

談遷重寫《國榷》zt

明末清初,年過半百的談遷把寫完的《國榷》藏於家中,不料被貪財的竊賊偷走。面對厄運,堅強剛毅的談遷沒有沈淪,決心重寫《國榷》。從此,談遷不管春夏秋冬、嚴寒酷暑,專心致誌編撰《國榷》。為了史實,不顧年邁體衰,不顧日月風雨,堅持考證,堅持走訪知情人。數年後,辛勤的勞動終於換來了豐碩的成果,壹部史料詳實的《國榷》完成了。談遷始終不渝的治學精神也和不朽的史書《國榷》壹樣,留給後人壹座豐碑。明末有位窮秀才,名叫談遷,決意博覽群籍、詳加考訂,編纂壹部真實可靠的明朝信史。從1621年開始,他長年背著行李,步行百裏之外。到處訪書借抄,饑梨渴棗,市閱戶錄,其中的艱辛苦不堪述。就這樣銖積寸累,再經考證取舍,且六易其稿,終於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後陸續改訂,積二十七年之不懈努力,撰成了百卷巨著《國榷》。不料天有不測風雲。在1647年8月的壹個夜晚,盜入家門,見別無他物,就把《國榷》手稿席卷而去。這時候,談遷已經53歲。面對沈重打擊,談遷不禁老淚縱橫:“噫,吾力殫矣!”但談遷並未就此沈淪,而是迅速從打擊中挺立起來,“吾手尚在,寧已乎!”就這樣,他重新踏上了“走百裏之外,遍考群籍”之路。又經四年努力,終於第二次完成《國榷》初稿。這壹年,談遷57歲。初稿之後是漫漫的校正之路。1653年,談遷有機會進北京為人作書記,結識了幾位著名藏書家。經過兩年半的辛勤查訪,又搜集到大量寶貴資料。返鄉之時,談遷在金錢方面壹無所獲,唯“筐中錄本,殆千百紙”。他喜不自禁,連稱“余之北遊幸哉!余之北遊幸哉!”三十多年鍥而不舍的努力沒有白費,《國榷》全書壹百零八卷,凡五百萬言,為治明史者46所必讀。

談遷是個窮秀才,從運河返回故裏壹年多後就去世了,《北遊錄》成書後沒有刊刻,只有抄本流傳於世。1947年北京大學教授鄧之誠從傳抄本轉錄《北遊錄》,隨筆勘正,寄希望於“好事者能付之梓”,直到書成三百多年後的1960年始有中華書局首次出版。

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編修的地方誌,大都把古今名人紀詠當地的詩文作為附錄。可是,翻看當年談遷經過並紀詠的棗莊區域的古今誌書,都沒有附錄談遷的詩文。原因是清代、民國初年編修史誌的前人大都沒有看到《北遊錄》,所以沿運河的地方誌便沒有收入談遷的有關紀詠,後人修誌多看的是前人的地方誌書,談遷的《北遊錄》雖出版了40多年,至1997年已是第三次印刷,知之者依然甚少。談遷兩次在運河船行,***二百多天,每天他都細心訪問船夫、裏老,察看碑記石刻,記錄了有關京杭運河的眾多資料,除嘉興至杭州段運河外,幾乎每處都有他的紀詠。

1653年閏六月甲子,談遷赴約客居嘉興,5日後與朱之錫沿運河北上,舟行66天至江蘇邳縣、山東嶧縣界。自臺兒莊舟行7日至濟寧州,再行17日至臨清,又3日至德州城。此次北上,自嘉興至北京約120天,在運河山東段舟行27天。談遷在北京生活了兩年多的時間,於1656年(順治十三年)早春,從運河乘船返回故裏。這次在運河舟行***107天,其中在山東段約50天。往返途中,談遷在運河山東段賦詩40余首。

談遷北遊南返京杭運河,用心收集沿途資料,不辭勞苦。同行北上的朱之錫在《北遊錄》序中說,談遷沿途或聽或看,軼事新聞,壹堵斷墻,壹塊殘碑,都認真考究。因此,他對明末清初有關京杭運河資料的收集整理較為翔實,是研究運河文化不可或缺的珍貴史料。

京杭運河從北京至杭州全長約1800公裏,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6個省市,其長度相當於著名的蘇伊士運河的10倍,巴拿馬運河的22倍,是當今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流。古老的大運河不僅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而且有著廣闊的開發利用前景;它既是豐富多彩的旅遊文化資源,又是為民造福的水上黃金通道。研究京杭運河的歷史變化,探討保護和開發,是壹項非常有意義的事情。談遷的《北遊錄》記述了清初京杭運河北京至嘉興的大量資料,研究運河文化應該感謝這位辛勤的史學家所做的貢獻。

  • 上一篇:誰知道明星中梅艷芳是誰的偶像?
  • 下一篇:贛江有多長?贛江有多長?多少公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