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譯
上學的時候,大家都背過文言文,肯定對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作為壹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到明清八股,都屬於文言文。相信很多人都在為看懂文言文發愁,以下是我整理的諫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譯,歡迎閱讀與收藏。
原文
諫太宗十思疏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豈望流之遠,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誌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壹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詞句註釋
1、長(zhǎng):生長。
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樹根。
3、浚(jùn):疏通,挖深。
4、思國之治壹作“思國之理”;下愚:處於地位低見識淺的人。
5、明哲:聰明睿智(的人)。
6、當神器之重:處於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時認為“君權神授”,所以稱帝位為“神器”。
7、域中:指天地之間。
8、休:美。這裏指政權的平和美好。
9、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10、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11、殷憂:深憂。
12、實:的確。
13、克終者蓋寡: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蓋,表推測語氣。
14、傲物:傲視別人。物,這裏指人。
15、吳越為壹體:吳越,指春秋時的吳國與越國,當時兩國之間長期為仇,戰伐不斷。誠相見則可使有仇的人也團結成壹體。
16、骨肉為行路:親骨肉之間也會變得像陌生人壹樣。骨肉,有血緣關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無關系的人。
17、董:督責。
18、振:通“震”,震懾。
19、茍免而不懷仁:(臣民)只求茍且免於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
20、怨不在大:(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21、可畏惟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應寫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諱而寫作“人”。
22、載舟覆舟:這裏比喻百姓能擁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統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23、見可欲: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適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4、將有所作:將要興建某建築物。作,興作,建築。
25、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寧。
26、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
27、則思謙沖而自牧:就想到要謙虛並加強自我修養。沖,虛。牧,約束。
28、江海下而百川:江海處於眾多河流的下遊。下,居……之下。
29、盤遊:打獵取樂。
30、三驅:據說古代聖賢之君在打獵布網時只攔住三面而有意網開壹面,從而體現聖人的“好生之仁”。另壹種解釋為田獵活動以壹年三次為度。
31、敬終:謹慎地把事情做完。
32、慮壅(yōng)蔽:擔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
33、想讒邪:考慮到(朝中可能會出現)讒佞奸邪。讒,說人壞話,造謠中傷。邪,不正派。
34、正身以黜(chù)惡:使自身端正(才能)罷黜奸邪。黜,排斥,罷免。
35、宏茲九德:弘揚這九種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
36、簡:選拔。
37、效:獻出。
38、松喬:赤松子和王子喬,古代傳說中的仙人。
39、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輕易的天下就實現大治了。
40、無為:道家主張清靜虛無,順其自然。
白話譯文
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壹定要穩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遠,壹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壹定要厚積道德仁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牢固卻想要樹木生長。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我雖然地位低見識淺,(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您這)聰明睿智(的人)呢!國君處於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間尊大,就要推崇皇權的高峻,永遠保持政權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環境中想著危難,戒奢侈,行節儉,道德不能保持寬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這也(如同)挖斷樹根來求得樹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遠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他們沒有壹個不為國家深切地憂慮而且治理成效顯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後國君的品德就開始衰微了。國君開頭做得好的確實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過去奪取天下時力量有余,現在守衛天下卻力量不足,這是為什麽呢?通常處在深重的憂慮之中壹定能竭盡誠心來對待臣民,已經成功,就放縱自己的性情來傲視別人。竭盡誠心,雖然壹在北方,壹在南方,也能結成壹家,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路之人。即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督責(人們),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人們),(臣民)只求茍且免於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內心裏卻不服氣。(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們像水壹樣)能夠負載船只,也能顛覆船只,這是應當深切謹慎的。疾馳的馬車卻用腐爛的繩索駕馭,怎麽可以疏忽大意呢?
做國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夠做到壹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就要想到用知足來自我克制,將要興建什麽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謙虛並加強自我約束,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樣能夠(處於)眾多河流的下遊,喜愛狩獵就想到網三面留壹面,擔心意誌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終,擔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虛心采納臣下的意見,考慮到(朝中可能會出現)讒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罷黜奸邪,施加恩澤就要考慮到不要因為壹時高興而獎賞不當,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壹時發怒而濫用刑罰。全面做到這十件應該深思的事,弘揚這九種美德,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選好的意見而聽從它。那麽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獻出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愛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誠信的人就能獻出他的忠誠。文臣武將爭先恐後前來效力,國君和大臣沒有大事煩擾,可以盡情享受出遊的快樂,可以頤養得像赤松子與王子喬那樣長壽,皇上彈著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說什麽,天下人就已經都有教化了。為什麽壹定要(自己)勞神費思,代替臣下管理職事,役使自己靈敏、明亮的耳、眼,減損順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創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父親李淵反隋時作戰勇敢,生活儉樸,頗有作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在貞觀初年,他借鑒隋煬帝覆亡的教訓,進壹步保持了節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政策。經過十幾年的治理,經濟得到發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遊,勞民傷財。魏征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繁榮昌盛的後面隱藏著危機,在貞觀十壹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頻上四疏,以陳得失”,《諫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稱“論時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寫了《答魏征手詔》,表示從諫改過。這篇文章被太宗置於案頭,奉為座右銘。貞觀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漸不克終疏》,直指太宗十個方面行為不如初期謹慎,被太宗書於屏風之上。
賞析
文章壹開始,作者運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舉出“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兩組比喻,從而引出了“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作者先設置這樣兩個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強的比喻,而後引出了自己要表達的真實意圖,這種手法的應用是有很強的說服力。如果作者開篇不用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簡單地講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難吸引對方,使對方理解信服。作者引喻用得好,好就好在比喻用得“巧”、“俗”、“切”。比喻的應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體化,使深奧的問題通俗化。劉勰在《文心雕龍·論說》中所說的:“喻巧而理至”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設喻明理,比喻不但要設得巧,而且喻體要淺顯通俗,樹木、江河,處處可見,人人熟悉。所講的道理也是人人皆知,不難理解的通俗事理。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比類雖繁,以切至為貴”。文章中比喻運用的“切”,實際上就是喻體與本意要相切合,要抓住重點,選最集中、最深刻、最精彩的喻體來表現本意,作者用十分熟悉的樹木,泉源,用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出國之大政,平易而自然。
使用了排喻的方法開篇後,作者又以三個“不”字的排比句從反面來說明問題,“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從而進壹步強調了作者的政治意圖。作者使用的言辭尖銳,用反激法去激發對方。作者指出,自己所列舉的比喻和敘說的是連自己這樣愚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何況英明聖哲的皇帝。然後作者很明確地向唐太宗指出,做為壹國之主的帝王,身負重任,就要在安樂時想到危難,盡量避免奢侈,要提倡節儉。不然的話就會做出像伐根而求樹茂,塞水而望流長壹樣的愚蠢事。這裏,在文章結構上前呼後應,環環緊扣,充分表達了作者進諫規諷的本意。
緊接著作者向唐太宗指明歷史上的君王,壹開始創業時大多都能兢兢業業,而善始善終的就不多了。作者這裏用了壹個反問句來說明“創業容易,守業難”的道理。作者同時明確地告誡唐太宗,不要危難憂患時誠心待人,而成功後就放縱,傲慢待人。並指明,對人以誠相待,仇敵也團結成為壹個整體;傲慢待人,即使是親人也會眾叛親離。對人民使用高壓鉗制,用威勢來統治他們,會造成他們與妳貌合神離,表面十分順服而實際上卻十分怨恨。作者這裏指出被激怒的百姓是十分可畏的。並再次用壹個真切生動的比喻來說明帝王與百姓之間的辯證關系。作者將百姓妙喻為水,將帝王比喻為行船。水能浮載行船,但也可以將行船傾翻。這個比喻簡潔而傳神,直接明了地向唐太宗表明其利害關系。為諫勸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不要“縱情傲物,驕奢淫逸”。結合具體實例進行分析,妙喻警人,陳述利害。引用古聖先哲的“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和“載舟覆舟”等至理名言,哲理剴切,反復闡述,耐心說服,言語婉轉動人,用心不可謂不良苦。
道理述盡,作者便向唐太宗提出“十思”的建議。“十思”是作者前文提出的“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具體內容。前邊提出問題並進行了分析,後邊則提出如何解決的建議。使得文章前後呼應,全文形成壹篇結構嚴謹的統壹體。而“十思”又以“謙沖而自牧”、“虛心以納下”、“慎始而敬終”、“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為中心,為至要。“十思”的角度不同,但都貫穿著“積其德義”的主線。作者告誡唐太宗“總比十思,宏茲九德”這樣就會達到天下“文武並用,垂拱而治”。只要做到這“十思”,就不必自己去勞神費思,代替百官去行使職權了。
全篇以“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為中心展開論述。先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述,提出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結論。然後提醒太宗,守成之君易失人心。因在“殷憂”時易“竭誠以待下”;而在“得誌”時則會“縱情以傲物”,便有“覆舟”之危。由此提出“積德義”必須“十思”。著重規勸太宗對於物質享受要適度,在自身修養上要“謙沖”,在用人上要“虛心納下”,在行施法制上要不計個人恩怨。結尾歸結出治國方法的關鍵在於知人善任,選拔人才,達到“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作者的這些主張,為唐太宗所采納,有助於成就唐王朝的“貞觀之治”。全篇以“思”字作為貫穿行文線索,脈絡分明,條理清晰。文中多用比喻,把道理說得生動形象;並采用排比、對仗,句式工整,氣理充暢。
寫作特點
壹、類比入手,親切生動
作者要論述的是治國安民的根本大計,而進諫的對象又是國君。從流水、樹木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入手說理,就顯得親切、生動,容易為人君所接受。同時,要“木茂”就必須“固其根本”,要“流長”就必須“浚其泉源”,這都是生活中的常識。通過類比,推出要“國安”必須“德厚”,就很有論辯力量。在這個基礎上,作者進壹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比做“伐根”“塞源”。這樣,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觀點也鮮明地表露出來了。
二、駢散結合,華美流暢
唐代的奏疏,習慣上都用駢文來寫,這篇奏疏雖然用了許多駢偶句式,卻突破了駢體的束縛,駢散語句交替運用,既有駢文的整齊華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易於誦讀。
三、正反論述,務盡其旨
全文以論述為主,對同壹個問題,作者往往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剖析,使說理更透徹。如第壹段先從正面論述“固本浚源”,再從反面論述不這樣做的危害;第二段關於“殷憂”“竭誠”與“得誌”“傲物”的反復論述;第三段貫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應)與理性自制的對舉,都體現了這壹特點。
四、比喻排比、生動有力
文章以淺顯的比喻襯出中心論題,比喻作為壹種推理手段,起到生動、直觀的效果;全文的論述多用排比句式,鋪排羅列,勾連而下、氣勢不凡,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
古今異義
1、必固其根本(古義:樹木的根部;今義: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人君當神器之重(古義:帝位;今義:神異的器物)
3、既得誌則縱情以傲物(古義:放縱情感;今義:盡情)
4、傲物則骨肉為行路(古義:有血緣關系的人;今義: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親人。古義:路人;今義:走路)
5、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古義:“以之為”的省略,即“把它當作”;今義:認為)
6、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古義:使心虛;今義:壹種謙虛的美德)
7、簡能而任之(古義:選拔;今義:常用於“簡單”等義)
8、何必勞神苦思(古義:為什麽壹定;今義:以反問語氣表示“不必”)
詞類活用
1、必固其根本(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牢固)
2、居域中之大(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帝王之位)
3、不念居安思危(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安樂的環境,危險的可能)
4、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動詞活用作名詞,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
5、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安寧)
6、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名詞活用作動詞,居……下)
7、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
8、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憂)
9、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虛)
10、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正;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奸惡的人)
11、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見)
特殊句式
1、而況於明哲乎(固定句式,“況……乎”譯意為“何況……呢”)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3、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固定句式,“豈……乎”譯意為“難道……嗎”)
4、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狀語後置句,“以嚴刑”“以威怒”分別是“董”“振”的狀語後置)
5、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意念被動句,被蒙蔽,受蒙蔽)
衍生成語
載舟覆舟:載,承載;覆,顛覆。民眾猶如水,可以承載船,也可以傾覆船。比喻百姓能擁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統治。
善始善終:做事有好的開頭,也有好的結尾。形容辦事認真。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費力;治,平安。古時比喻統治者不做什麽,卻能使天下太平。多用來稱贊帝王無為而治。
戒奢以儉:戒,戒除;奢,奢侈;儉,節儉。用節儉來消除奢侈。
作者簡介
魏征(公元580—643年),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少年出家。曾參加隋末農民起義。後入唐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後,被擢為議諫大夫,歷任秘書監、侍中等職。參預朝政,先後向太宗陳諫二百余事,是歷史上有名的敢諫之臣。後以修史功,進位光祿大夫,封鄭國公。曾提出“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主張“薄賦斂”,“輕租稅”,“息末敦本”,“寬仁治天下”等,對太宗的行動及政策措施給以極有益的影響。其言論見於《貞觀政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