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的豆瓣
面對壹個失去理智的市場,楊勃覺得豆瓣網有兩個殺手鐧,應對別人對豆瓣模式的復制。其壹在於豆瓣用戶的匿名性。
楊勃認為的豆瓣是定位於“壹個‘發現’的網站”,豆瓣網要做的是幫助大家去發現生活中的東西,而並非通過看書看電影去認識更多的朋友。雖然,大家幾乎都是在豆瓣上看書看電影認識朋友,但豆瓣網卻壹直都沒有強調用戶的真實性,這不能不說是壹種意外。
不過,匿名是壹把雙刃劍,他給豆瓣網帶來了自由的話語權,使得豆瓣的評論相對比較客觀,也保證了評論的高質量。
這在倡導真實姓名和真實頭像的sns網站中很難見到。實名制的SNS網絡,其內容質量不高。楊勃稱這種現象在於用戶會過多關註他人的看法而束縛自己的言語。比如在校內網,很多大學生就羞於評論和性有關的電影。
另外,實名制的SNS還有另外對言論的恐懼,隱私的暴露會因為虛擬世界而影響人物的現實生活。比如,壹位用戶如果影評更新速度過快,被上司發現後將面臨著被炒魷魚的威脅,理由也許就是玩物喪誌。
然而,匿名的同時也減少了豆瓣用戶的參與程度以及用戶之間的互動。
據楊勃提供的數據來看,豆瓣現在的固定用戶有700萬,但是註冊用戶只有136到137萬左右,許多用戶上豆瓣只為看別人的評論,或者是排行榜,而從來沒有參與。
之外,評論人士認為所謂的“曬客”壹族是否願意在誰都不認識的社區填寫數以萬計的評論呢?楊勃並未做正面的回答。
去中心化,價值巨大
按楊勃的話說,06年開始,豆瓣的規模每年都增長四倍。楊勃本人很愛看書,豆瓣的員工每周都有壹筆經費,為自己想買的書買單。對於壹個有著濃郁書卷氣的總裁來說,是否願意下狠心將網站草根化對他來說是壹個很大的挑戰。
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楊勃回憶,早年豆瓣用戶的相似度很高,大家推薦出來的書、電影、音樂都符合彼此的口味。但是現在用戶的構成太多元了,壹些人十分推薦的書,另壹些人可能並不喜歡,好比在壹本在物理界受到極高榮譽的書,在壹個歷史學家眼裏並沒有太大價值。
豆瓣審視了自己“最核心的內容是圍繞個人產生的”的原則,決定逐步采取“去中心化”決定,弱化豆瓣網的媒體特征。至於具體的做法,楊勃說,會去掉壹些公***內容,比如首頁推薦。去掉這些公***推薦內容後,網民想要了解好看的書、電影,好聽的音樂,就必須註冊為豆瓣用戶,並提供自己的興趣點。然後豆瓣根據用戶提供的信息經過周密的算法後,向他們推薦書、電影、音樂。
與此同時,“去中心化”還伴隨著另壹筆更大的價值:用戶數量的提升和用戶信息的提供。豆瓣去掉首頁推薦後,許多網民就失去了“只看不註冊”。
如何保證留住王牌
他的回答更像是對自己的壹種鼓舞。他認為豆瓣網最大的殺手鐧在於3年來數據庫的積累和核心用戶。
以書評為例,據和訊IT了解,通過3年的時間,豆瓣網***累積了兩百多萬本書的書評。人數多並不壹定能出好評論,但楊勃覺得他的目標已經達到,有能力寫出好評論的人已經成為了豆瓣的用戶,並且是活躍用戶和忠實用戶。
這個社區,有些像中國的VeryCD,VeryCD擁有非常豐富的高質量內容,並且形成了從加工制造到流通的地下產業鏈。豆瓣的書評或者影評的作者同樣形成了他們自己的鏈條和關系。
對比其他SNS網站的競爭壓力,楊勃懷疑這些有了電影頻道的SNS,即便能使用戶的停留時間更長,但可能並不會給這個網站帶來新的用戶。
值得反思的是,互聯網上從來沒有絕對的忠誠用戶,楊勃對豆瓣網用戶的期待不免有些樂觀。還記得在Web1.0時代走向Web2.0的那場博客大戰中,壹開始沖勁十足的博客中國,最終敗倒在了門戶網站的名人博客和日誌搬家功能上。
門戶網站有著雄厚的資金和資源,當資金下放到研發部門,當資源覆蓋到有巨大號召力的公眾人物,新興網站就難以與之抗衡了,因為它缺乏認同和品牌,以及成熟的盈利模式作為資本支持。
豆瓣在Web2.0時代如何避免重蹈覆轍,是楊勃經常問自己的問題。假如當豆瓣網遭遇評論搬家功能,遭遇名人文人點評書籍,僅僅只能束手無策?
對此,楊勃的回答並不雄心萬丈,有些意外的表示,這個是早晚都會發生的事情,豆瓣自身也在不斷變化,似乎壹切都在意料之中。楊勃稱,豆瓣也在研究和整個其他Sns網站有價值的功能。比如豆瓣的廣播功能就很類似sns網站的mini feed (好友動態)功能。 不斷推進的實用主義
不過,這個功能的上線曾在豆瓣團隊內引起了很大的爭議,豆瓣的定位到底是什麽,團隊應該向哪個方向發展,對此豆瓣內部卻是分歧嚴重。
反對派主張豆瓣要專註於自己的擅長領域,把書、電影、音樂做深做透,而不去整合別的網站的優勢功能。楊勃自己站在了“整合派”這方,他認為用戶之間的交流很重要,他能更好地幫助用戶發現更多的好書、好電影、好音樂,這和豆瓣作為“發現的平臺”定位是壹致的。因為,作為“發現的平臺”,豆瓣還沒有對手。
楊勃自己發現的就是壹個全新的市場。他認為,對於豆瓣目前的現狀,用戶間的交流很重要,覺得sns網站什麽好用,就應該拿過來用。在“拿來主義”的道路上,楊勃堅定的站在了“實用主義”的立場。
經過激烈的爭論,以楊勃為首的壹派勝出。4月份,豆瓣推出了壹個更有sns網站特征的功能——日記。它的意義在於,除了加強用戶間的交流外,豆瓣是該給用戶壹個發表意見的平臺了。楊勃的理想狀態,也許是讓豆瓣用戶的評論形成壹種話語權,從而形成影響力。
日記功能上線幾天,就有上萬篇日記誕生。如今,豆瓣已經不會出現很多用戶出現了寫完文章卻不知道往哪裏放的尷尬局面:壹篇名為《尊敬的薩伊德先生,您穿秋褲嗎?》的隨筆,主要內容是說國內外人們穿秋褲的不同習慣,這篇文章卻作為書評放在了內容毫不想幹的《東方學》下;另有用戶建壹個只有自己能發帖的小組,以此作為自己的豆瓣博客。楊勃壹貫的創新理念是:從最簡單的開始。現在日記功能只能有文字,但是並沒有給豆瓣帶來流量上的飛躍。楊勃表示,未來豆瓣還會慢慢添加日記貼圖等功能。楊勃的豆瓣,也是需要有心人慢慢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