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司馬光《渡故都洛陽》
了解洛陽皇城歷史文化最快捷的方法,就是跟隨我在七月走進洛陽千年博物館,在那些無聲的古代文物中解讀洛陽城的滄桑。
他帶著妻子和孫子壹起開車,壹過牡丹橋,就看到洛陽博物館橫臥在綠草和藍天之間,雄偉壯觀。博物館外觀呈巨鼎形狀,以“屹立於世界”為設計理念。現代藝術氣息撲面而來,讓人忍不住駐足凝視。
博物館前的觀光塔是仿照武則天紀宮主的“舒天”建造的,意為“世界的中心”。塔頂雕有四條站立的龍,龍上托著壹個銅制的“火球”,就是托球的四條龍。
柔和的橙光,濺在寂靜的古物上,我壹邊徘徊,壹邊靈魂遨遊千年,追尋十三朝帝都的永恒文明...
微弱的光束,冰冷的大廳,屏住呼吸的看客,都在默默的與每壹件古董進行著時空的交流,碰撞著心靈。
我們面前的月牙形物體確實是壹顆象牙!2.4米長,這是壹個生活在大約6.5438億年前的猛獁象象牙化石。此時此刻,我只能在心裏淡淡地說:象牙可以這麽大,大象的身體應該是這樣的。
我的思緒從恍惚的幻覺中回到了現實,壹轉身,我看到了壹具巨大而完整的古代菱形象的骨架。這種古老的菱形象體型雄偉,高2.8米,長5.7米。它的兩顆門牙又長又粗壯,生活在大約3-5萬年前。震撼過後,我感慨萬千:我們腳下的河洛大地,曾經是長鼻象的家園!河南簡稱“豫”,其中包含“湘”字,也就不足為奇了。
石廳,各種形狀的石碾棒、斧、刀、刮刀、門環、劈砍器、投擲器等。,大多是龍山文化的歷史遺跡。
看到這些石器,時光機把我運送到了原生態的遠古時代。不知怎麽的,心裏酸酸的,差點沒流眼淚。這個時期是原始人類,我們的祖先,最艱難的時期!為了生存,他們只是用簡單的工具挖植物的根來填飽肚子;就是這樣壹群“野人”,他們在深山裏挖洞,用枝葉遮住身體,揮舞著石頭和棍子,在荒山野嶺裏拼命追逐老鼠、兔子或野生動物,只為來壹次難得的牙祭,結束葷腥...他們在大自然中頑強戰鬥,努力生存。可以說他們是古代最有戰鬥和探索精神的物種。正是他們的吃喝血液和開拓精神,最終創造了現代人類。
夏商周時期的展廳裏,金碧輝煌的青銅器格外耀眼,銹跡向參觀者訴說著時代的輝煌與起源。青銅器是商周時期科技和藝術最高成就的體現。丁是中國青銅文化的代表。這是中國古代用來烹飪和儲存肉類的工具。傳說於霞曾經接受九牧的黃金,將九鼎鑄在景山下,象征九州。從此,三腳架開啟了華麗轉身模式,從壹般的竈具發展為全民重量級。
上圖為饕餮紋三足青銅鼎,呈圓形,沿上耳布滿紋飾。整個青銅鼎厚重,造型簡約,時代氣息濃厚。
春秋時期,吳國擁有非常精湛和高超的鑄劍技術。吳的青銅劍在古代兵器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為什麽男人不拿吳鉤、
收關山五十州。
詩中的“吳鉤”指的是以青銅劍為代表的吳國利器。
時光如水,春秋已死;
歲月如歌,戰國已遠。
彈指壹揮間,千年寒流來夏。吳王夫差的寶劍又在中國重現了。到目前為止,* * *已經找到了九個把柄。
洛陽博物館藏吳王夫差的寶劍,相傳是吳王夫差送給當時住在洛陽的周的禮物。洛陽市西工區中州中路戰國墓1991出土。
橫跨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不僅打通了中西方的經濟命脈,也打開了文化交流的窗口,讓中華文化兼容並蓄,彰顯了出海是壹個百川互利的大國。
壹路絲綢之路,多姿多彩。
從2000年前開始,漢唐時期的陶俑和陶瓷就伴隨著清脆的駝鈴聲走上了世界舞臺的中央。
步入“漢唐陶俑展”、“唐三彩展”展廳,更是令人瞠目結舌,眼花繚亂。聽了對面導遊的介紹,才知道洛陽博物館的“唐三彩展”是國內唯壹的唐三彩特展。洛陽是唐三彩的故鄉。第壹次大量發現唐三彩是在20世紀20年代初的洛陽邙山墓,壹經發現就在世界範圍內引起轟動。
參加遊覽的女士說:唐代盛行尊馬之風,三彩藝術的工匠們以其嫻熟的絕技和靈巧的刀法,塑造了不同而生動的馬的形象。
“三色絲駝”引來觀眾的贊嘆。駱駝昂首嘶鳴,表情生動。峰巒之間有兩張動物臉,兩邊掛著絲綢、酒瓶和食物,表現了中亞人去大唐出差,滿載絲綢而歸的形象。博物館展覽以實物敘述歷史,再現漢唐絲綢之路的繁榮與輝煌。
珍寶館光線昏暗,每件占壹個攤位,每件都是無價之寶。每個角上都配有二維碼,掃壹掃就能聽到寶貝的價格。這是古代“創客”與現代高科技的完美交織。
請看上圖中的三面銅鏡。這精美的雕刻工藝凝聚了多少心血和智慧?銅鏡正面是綠色的,銹跡斑斑。回想那壹年,當它閃耀的時候,它照耀了誰的絕色美人?是要出嫁的少女還是迷人的少女?是茶妃還是妃子?反正它的主人不會是平頭老百姓,因為銅鏡在那個年代是奢侈品。
看展品——齊·。齊侯是誰?那不是庸人。他是齊國的國君,戰國小暴君之壹。而這個寶藏就是他給女兒的嫁妝。其重量可想而知,自然是無價之寶。這件寶物不僅是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樂器,也是目前河洛大地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更是洛陽博物館幾大鎮館之寶之壹。
2018,10年6月,在洛陽市西工區紗廠西路與棉馬路東北角,發現了壹座西漢空心磚磚墓,展現了2000多年前西漢貴族的真實生活場景。
據導遊介紹,由於主墓無被盜跡象,保存完好,墓內有大量各種各樣、檔次較高的隨葬品。尤其是極其罕見的青銅鵝燈的重新發現,令世人驚嘆,這在河南尚屬首次發現。
這只青銅大雁燈是大雁回首梳理翅膀的形狀。大雁體寬體胖,尾部短,兩只蹼足並排站立。鵝回頭看,拿著燈罩。燈罩和鵝連為壹體。設計精美,制作精美,藝術性、觀賞性、實用性完美融合,令人嘆為觀止。
不管妳走進哪個博物館,首先要知道它的寶貝是什麽。洛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非常巨大,位置相對靠後(大概是出於安全考慮)。就是這座清朝乾隆年間修建的金絲楠木寶塔。整個木塔高6米,重4噸。有304個壁龕,每個壁龕都供奉壹尊鍍金佛像。除了鍍金的菩薩,其余都是金絲楠木。木塔完全采用中國傳統的榫卯結構建造,沒有壹顆鐵釘。中國傳統工藝的精妙之處就體現在這裏。
金絲楠木被稱為“帝王之木”,說白了就是普通人買不起的木材。民間對閩楠的評價是:價值連城,世所罕見。
榫卯工藝搭配帝王之木,強強聯手,誕生了黃金楠木塔,藝術傑作!
這兩個活寶是什麽?這是壹座九級紫檀寶塔。它高約3米,是仿照亭子的樣式建造的。兩者都和金絲楠木寶塔壹樣,誕生於“名門望族”和“豪門望族”——北京故宮慈寧宮。
1972——1973為了在洛陽接待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和柬埔寨親王西哈努克,周總理下令從北京故宮慈寧宮佛殿調集了壹批珍貴文物,共計約2000件,其中就包括上述“三位大咖”。
據說這兩座紫檀木九級塔是乾隆為慶祝母親生日而建的。這座塔有九層,每層都有許多小窗戶。每個小窗都有壹個刻著年份的小佛像。
擡頭望去,古人精湛的工藝徹底征服了我;細想之下,不禁疑惑:工匠們是怎麽做到的,在壹個小小的方窗內,雕刻出如此栩栩如生、形態各異的微型佛像?
萬千思緒還在空靈的境界裏徘徊,悠閑的腳步已經進入了真實的殿堂。我的妻子和孫子已經在這裏等了很久了。他們看見我來了,就離開座位站了起來。我們匆匆出去了。不知不覺已經是下午兩點多了。
在參觀博物館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像壹片波濤洶湧的海洋。五千年的長卷,這裏是開篇;文化的傳承與傳承,歷史的印記與厚重,這裏是本源。我喜歡博物館,喜歡那些無聲卻清晰訴說著滄桑的文物。在我心目中,它們不僅僅是文物或古董,更是從祖先開始,由能工巧匠苦心塑造的鮮活的靈魂。隨著歲月的沈澱,他們越來越迷人,光芒四射;隨著酒窖的歷史,它們越來越醇厚,回味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