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寨,壹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位於黔東南州岑鞏縣城東北38公裏的水尾鎮,300多年以來,這裏不僅隱藏了壹段有關吳三桂與明末名妓陳圓圓的歸宿之歷史謎案,同時也還原了壹段歷史,讓世人知道,陳圓圓並不是記載和 傳說 中的投蓮花池而死、自縊身亡和在?三聖庵?出家為尼了,而馬家寨就是其最終的歸隱地。
據悉,為推動陳圓圓和吳三桂研究的深入開展,5月25至27日,由北京大學明清史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中國社科院、貴州社科院、黔東南州政府主辦的?全國首屆陳圓圓吳三桂史跡研討會?在岑鞏召開,經過學術討論和實地考查,34多位清史專家壹致達成***識:馬家寨就是吳三桂和陳圓圓的最終歸隱地。
那麽,陳圓圓又是怎樣來到岑鞏的呢?
陳圓圓在吳三桂死後,為了防止清軍對吳三桂誅滅九族。在吳三桂生前親信馬寶的秘密護送下,帶著吳三桂的遺體以及兒子吳啟華、孫子吳仕傑,逃到了貴州的壹片原始森林裏面,且將吳三桂的遺體葬在了獅子山。因為吳三桂的後裔受恩於馬寶,便將定居地取名叫馬家寨。據吳三桂的後裔介紹,馬家寨名為馬家,到現在,居住在馬家寨的除壹家姓黃外,全部為吳姓,如今吳氏已有後裔1000多人。
二
出於尋蹤覓跡的目的,6月16日,我和金春攜家人與朋友洪海壹道,驅車去了岑鞏。在岑鞏,我們受到了做家具生意的朋友肖天兵的熱情接待。午餐後,在肖天兵和其兒子肖傑以及同學丁祖芳的陪同下,我們於下午2點半鐘,又分乘兩輛車,直奔馬家寨而去。
去馬家寨是山間公路,雖然崎嶇,但由於瀝青路壹直通往水尾鎮,也不覺得太難行。但從水尾鎮去馬家寨的路***有4公裏,全是泥路,又值正在加寬改造中,路面坑坑窪窪,車子不時被刮著底盤,走得就很吃力了。
走出水尾鎮,但見眼前的田疇更加開闊,綠油油的玉米、水稻和其他農作物,在閑適的生長著,無不迎面給人壹種超脫塵俗的感覺,而大樹村名副其實的分布在公路兩則的無數幾百年合抱楓樹,以及沿途而去所看到的不少具有歷史烙印風格的帶廂房的木屋,則又無不使人產生壹種遙遠的還想。
?前面就是馬家寨了。?曾經因為到過龍熬河垂釣的而又造訪過馬家寨的金春,壹邊開著車,壹邊不忘記告訴大家。
?喲,這就是馬家寨??我在心裏暗自問著。
壹眼望去,整個馬家寨坐落在壹片平緩的地勢上,它的前面是大片開闊的田野,再遠處是不高的山坡和掩隱在樹林裏的村莊,而馬家寨後面是雄奇的獅子山。看著不遠處的馬家寨的朝向,我由衷佩服馬家寨人選擇了壹個美好的居所。
下午近5點,我們到了馬家寨,首先映入眼前的是壹棟別具特色的?陳圓圓史跡陳列館?建築物,正門上方是?聲色甲天下?五個紅色大字,這五個大字,不由使我們聯想起,300多年前陳圓圓是怎樣的壹個集歌聲和美麗於壹身而又讓吳三桂沖冠壹怒的人。可是遺憾,由於我們來晚了,未能看到陳列館裏究竟陳列有什麽文物。據同學祖芳介紹,“”前,吳三桂的後人,還 收藏 有吳三桂的大刀等壹些兵器,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這些兵器,早已不知所蹤。
陳圓圓和吳三桂的墓,就在陳列館後面的山上。陳列館的右邊,立有壹塊較大的水泥碑,上面書寫著 ?陳圓圓墓?幾個大字。我們去墓地,是要從水泥碑前經過的。陳列館後的吳氏墳山,從山腳而上,沈睡著無數吳氏先入。而陳圓圓和吳三桂的墓,離山腳也不過30多米的距離,可惜,墓碑均是今人按照原來的內容重新立的。據說,原碑還藏在了新碑後面。
由於時間原因,我們壹行在墓前匆匆留了影,便急急下山向村子而去。
三
我們在馬家寨裏的小路上行走著,希望在現代文明中尋覓到壹些歷史烙印,聽到更多關於吳三桂和陳圓圓的口述。在與馬家寨的人特別是男人的交流中,他們都會毫不隱晦而又驕傲地告訴我們,他們就是吳三桂的後人。也許是歷史的原因,這些吳三桂的後人,對吳三桂卻知知不那麽多。但他們大多數都知道是吳三桂的多少代傳人。實際上,現在馬家寨的吳三桂傳人,都是12代左右的了。
在他人的指點下,我們慕名走進了吳三桂第12代傳人吳能讓的家。吳能讓家在寨中央,是保存完好的典型的明清時結構的四合院木房:正面是過廳,進門的左右是廂房,中間是天井,地上是用鵝卵石鑲成的兩個銅錢圖案,面對過廳的是帶有堂屋的三開間正廳。在馬家寨,像吳能讓老人的這樣結構的房屋,已是寥寥無幾了,而我們能見到的其他木屋,又多為單廂房而又無四合的。
吳能讓老人今年已77歲,雖然身體不太好,有腿病。但他和老伴見了我們這些陌生人進了家,也如久不見的親朋壹樣,熱情地招呼著我們就坐,壹邊並拿出他們買來的杏子和李子洗好,叫我們吃,壹邊還口口聲聲說對不起我們,沒有什麽招待我們的。倆老人的純樸、好客和熱情,無不打動我們。
據吳能讓老人介紹,這房屋是他和堂弟吳能江***有的,但堂弟已不住這裏了,現在這房裏還住有6人,屈指壹數,這房至今已住了6代人。吳能讓老人還介紹,他住的這房子,曾經三次免於火災:第壹次是甲子年,土匪從正面縱火燒,第二次是60年代別人家失火,第三次是5年前的左邊鄰居家失火。雖然房屋幸免於火災保存了下來,但是由於沒錢,失修,好些地方都漏雨了,他希望政府能給予幫助修繕,以保住這難得的歷史建築物。
我們安慰著老人並離開了他倆,再去了其他地方轉了轉,走了走,發現像吳能讓家這樣的木屋已不多,有關部門早應該拿出方案進行修繕和保護了,不然有朝壹日遇到不測,便是天大的損失。同時,馬家寨還應進行有效的規劃,以保證村莊古老的風貌免受?現代文明?的沖撞。當然,如此許多要做的事,不勝枚舉,有關部門的工作還任重道遠;此外,我們和壹些年輕的、老年的吳三桂後人,進行了交流,感覺是,在這幾近被歷史淡忘的馬家寨和馬家寨人,也應實實在在為壹段差點被誤讀的歷史的還原擔當起壹定而必須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