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大部分人生病都是因為不發泄憤怒,然後就有了因果。萬物都有靈魂。善待他人,善待壹切眾生。這是佛陀的思想。但是很多學佛的人只是念經,思想不改變也沒關系。他們到底該不該得病?所以我們需要放下壹切,放下這個世界的壹切,自然健康!
如果妳改變主意,放下自然健康,妳可以把它放在86歲前的著名畫家黃身上。
1.
黃活了50歲。50歲之前熱衷功名,讀遍四書五經,參加科舉考試。由於元朝科學制度的改變,他在45歲時成為浙西蓮舫部的壹名簿記員。
官還沒做幾天,他的頂頭上司張呂,因貪汙掠奪土地逼死九條人命,朝廷抓了張呂,順便也抓了黃。
黃出獄時,已經五十多歲了。唐代杜甫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元朝人的壽命和唐朝人相差不大,能活到70歲以上的也壹樣少之又少。所以,50歲的黃出獄後,等待他的只有死亡,這似乎是唯壹剩下的東西。
但是死亡從來都不是人生中最可怕的事情。人生最可怕的是人沒老,心死了,心死了,時間就不屬於妳了,也就跟著死了。
所以,世界上有壹種長壽,就是在所有人都覺得無望的時候,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不消失在大眾面前,只跟隨內心的真實感受,快樂前行。
褚石堅75歲時種了橘子,幾年後橘子遍布山坡。還有黃呢?50歲,現在大概75歲,和過去的生活決裂,放下過去,拒絕了官方好友的邀請,開啟了另壹種生活模式。
他自稱“大傻逼”,想專心學畫畫。
這似乎比種橘子不現實得多。有多少人少年學畫,老了還畫得醜?但是黃決定了壹件事,所以他決定去做。就連當時著名畫家趙孟頫的侄子王蒙也告訴他,太晚了,他就在山川中出發了。
他每天坐在壹塊大石頭上,眼睛壹眨不眨地盯著對面的山看幾個小時。
王蒙不解,跟著去看。每次看到他壹動不動的坐在大石頭上,風吹過,鳥兒飛過,人走過,壹點也不影響他,就像坐著壹樣。
王蒙忍不住問,妳天天坐在大石頭上幹什麽?
黃說:我在看山和水,我在看花生長,河流潺潺,漁民晚回家。
王蒙應該點了點頭。他說,那就繼續看!
他說這話沒多久,就能跟趙孟頫學畫了。趙孟頫在繪畫、書法、詩歌等藝術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特別是他提倡以書入畫,以筆入畫,對黃的畫風影響很大。
2.
師從黃的他從未停止過繪畫,其繪畫風格成熟而創新。
那些年的看山看水,給了他豐富的素材和靈感,千山萬水都儲存在他的心裏。停下來之後,面對那些紙,他滔滔不絕地畫,他的神都在眼前,山川、河流、小橋流水等人,世間的煩惱都與他無關。
這也促進了他寫實山水畫風格的形成,他畫的大部分都是我見過的真實的山川。他在無棣遊華山時,畫了天池圖。當他住在松江甄嬛道觀時,他畫了園室圖。他看到的所有美景,都倒進了筆裏,灑在了紙上。
到62歲時,他已經以繪畫聞名,他是壹個真正的大器晚成者。《柳市桃園》、《春林烈窯》、《江神高歌》、《雪山之旅隨想》等二十幅作品,筆法飄逸、婉約、細膩,是他山水畫創作的第壹個高峰。
然而,盡管黃周遊列國,尋山找水,觸景生情,運筆生機勃勃,畫得意趣盎然,栩栩如生,但他還是覺得自己畫得不好,缺少了老師趙孟頫所要求的古意。
於是從71歲開始,他做了二十幅古畫,用了四年時間,到75歲才完成,模仿了李思訓、李昭道、楊勝、向榮的20幅作品。其間的艱辛,表現在耐心的臨摹和苦心的創新。
他在自己的話題上說:“...晉唐宋三代名人遺產細節雖有差異,但妙思縝密,各臻極致。我舍不得放下,廢寢忘食,偶爾抄壹遍,把這方面的知識搞得很緊。.....非景不足以造化,非遺不足以成為常態。都是,也沒必要開始。……"
以景抒懷,也別忘了吸取前人的精華。黃的古畫模仿前人,加上自己的見解和筆法,相得益彰,最終使他的畫超越古人。
這是他繪畫的第二個高峰。
半年後,他的朋友在危險中從遠方來探望。看到這些畫後,他愛不釋手,於是黃把它們都送給了他。
從50歲學畫到七十多歲達到繪畫的第二個高峰,黃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他所關心和致力的美好事物中,付出了極大的耐心和足夠的重視。在觀賞和繪畫的過程中,他的生理和精神也得到了很好的協調,這也是他長壽的原因。
蘇偉對繪畫的熱愛讓他的內心無比愉悅,這種愉悅帶來的健康效果堪比當今老年人吃的無數保健品。
3.
黃繪畫的最高峰自然是中國傳世十大名畫之壹的《富春》。
明朝末年,壹幅畫交給了著名的收藏家吳宏宇。他把這幅畫看得比生命還重,經常關起門來欣賞。死前,他對家人說了句話:
我必須帶走這幅畫。妳應該燒了它。
當家人看著吳宏宇臨死前的最後壹口氣時,他們咽不下,只好當著他的面燒掉了這幅畫。當他的侄子吳京安到達時,他扔掉了另壹幅畫,並從火盆中偷走了它。
畫雖然保住了,但是中間燒了幾個連珠洞,斷成壹大壹小兩段,前幾腳都被燒了。幸存下來的人也沾染了火痕。
這幅驚心動魄的畫是富春山居圖。
從此,富春山居圖壹分為二。畫面開頭挺拔的山,已經變成了孤山;蜿蜒群山最後八分之七處的河流、松林、趣味、閑適、寧靜、樵夫、垂釣者,稱為“無用師卷”。現今僅存的山圖在浙江博物館收藏,無用師卷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剩下的原創作品有些壓抑,但也莫名興奮。這幅畫不會被瘋狂畫畫的人毀掉,但它活了下來。
寫《富春》時,黃已經80歲了。創作緣由在於壹次從松江到浙江富陽的旅行,黃與和弟弟是無用的同輩。看富春江,江如練,漁唱晚。熱愛風景的黃大吃壹驚,決定留下來畫這幅畫。吳用不得不獨自旅行。
為了畫好這幅畫,黃每天黎明時分,無論晴雨,頭戴鬥笠,腳穿草鞋,沿河行走數十裏。
他遊走於富春江兩岸,觀察風雲變幻的奇景,欣賞江山釣灘的勝景,隨身攜帶紙筆,遇到好景隨時寫生。這幅畫是忙碌的四年。
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人花四年時間與河流交談。在對話中,可以說富春江理解了黃,黃也理解了富春江。
周圍的人都不理解這個老人,都說:彌留之年。何必每天都活得匆匆忙忙?
對黃來說,遇到好景就停筆,心隨意走,身隨命走。死亡並不是壹件緊急的事情。他每天都很忙,忙著做自己該做的事。每天都有畫不完的畫,說不完的話,走不完的路,看不完的風景。
哪怕是臨近生命的盡頭,我也很開心,我很快樂,這就夠了,內心的感受才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
▲
書的前半部分是富春山居圖殘存的山體圖。
比例尺:垂直方向31.8cm,水平方向51.4cm。
4.
四年後,黃84歲,富春落成。黃畫完《富春》後,松了壹口氣,把筆扔進了河裏,感嘆我這輩子算是完了。
這個四年孕育的孩子,是壹幅長卷,有起伏的山峰,蜿蜒的森林,連綿的平坦的山丘,壹條如鏡的河流,壹個開闊悠遠的境界,壹個壯美無邊,壹個淳樸潤澤。
不僅蘇東坡要看“山長,雲亂,山青”,屈原也要看滔滔流水,可以用來淹沒我的流蘇。河流歡樂的聲音和河流哭泣的聲音都在畫中流出。黃對自己科研的驕傲和46歲入獄的痛苦也夾雜在畫中。
他將自己壹生的思考和選擇融入到這幅畫中,不僅畫了風景,也畫了人生。
在這幅畫中,黃把人隱藏在山川之中。畫中有八個人,普通人只能找到五個。在黃看來,人在山河之中,不需要被別人看到、理解、評論。其實人的壹生,既沒有風雨,也沒有陽光。
後來的畫家對這幅畫評價很高。董其昌說道:
“妳看這壹卷,如獲至寶,空歸現實。它自稱是快樂的壹天,我心脾通暢。”描述了這幅畫對人們精神的影響。
鄒認為:“知者談子久畫,書中右軍(王羲之)也是神聖的。至於富春山居圖,文筆變化令人鼓舞,右軍蘭亭亦聖神。”這幅畫上升到王羲之《蘭亭序》的高度。
這幅畫把趙孟頫創造的新法推向了壹個新的高峰,獨樹壹幟。完成了元代繪畫的特色和中國山水畫的又壹次變革。元畫的抒情性在本卷中也可見壹斑。
▲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下半部。
比例尺:長33厘米,寬636.9厘米。
5.
在畫《富春山居圖》的那些年,因為他搬了家,他的弟弟到處找他都沒用。公元1353年,這個沒用的弟弟終於來到了黃的住處。
當我看到《富春山居圖》這部傑作時,我那無用的弟弟淚流滿面。
喜極而泣的黃在畫卷上默默寫下了壹個無用的名字,舉起手將他用畢生心血寫成的《富春》,獻給無用的弟弟。
經過四年的苦心經營,黃對並不在乎。與其得浮名,不如得君子之交。
黃畫完《富春》後的第壹年,到拜訪王蒙。那時候,王蒙剛剛為曹流畫完《竹趣圖》,燕京的縣長。王蒙請黃講道理,黃以為可以加壹條遠山柴火小道。王蒙接受了他的建議。加了筆之後,他覺得畫面又深又陡,不要增加自然的趣味。
當初黃決定學畫時,王蒙指出黃學畫為時已晚。後來被他的專註所感動,告訴了當時著名的畫家趙孟頫,讓他跟別人學畫。
如今30多年過去了,黃的成就遠超王蒙,以至於南宋山水畫之變始於趙孟頫,成於黃,黃成為百代之師。
趙孟頫之後,徹底改變了南宋末年院體畫陳晨湘陰的習慣,開創了壹代風格。
不僅贏得了今人和後人的景仰,黃也在這些“山長、山亂、山綠”的畫作中找到了整個世界,這也使他的人生完整,直至老死,長笑而死。我現在還能想象到,當黃離開人世的時候,他的臉上壹定是非常安詳和微笑的。
他的壹生走得無怨無悔!
6.
黃三十多年的繪畫史表明,世界是狹小的,壹切思想都是空虛的,壹切繪畫都是虛無的。我不僅放下了過去的名氣,我的生活更充實了,思想也更開放了。他是《寫山水戰術》的作者,他曾從中汲取教訓,悉心教導弟子。
自從黃61歲入全真教,劉封在《續贊吳先賢》中寫道:“我是(道士),往來於吳越之間...教我弟子,又講儒、墨、黃、老……”
儒道兩家,入世與出世,看似截然對立,背道而馳。實際上,它們在中國傳統文人思想中是壹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既對立又統壹。得意時入世,失意時出世。妳的精神總會有壹席之地。
正是因為有這樣壹個巧妙的精神調適理論的存在,黃的人生才在50歲那年被寄托在看似無望的歲月裏,也讓他得以長命百歲,活出了另壹種驚天動地的風格。
而繪畫是他精神調節的出口。這種“煙雲供養”的生活方式也最大限度地延長了他有限的生命。
畫畫的時候,因為我在內心審視自己,意識集中在壹個點上,所有的想法都是空的,所以我很平靜,頭腦很清醒。因為大腦皮層很穩定,能量消耗減少,有利於身體健康。是壹個很好的滋補養生的過程。
健康也是關於走路的。黃在他的觀畫生涯中,每天背著畫卷和幹糧,背著竹竿和熒光棒,在山川之間跋涉。山林的寂靜,無痕的流水,成了他壹生的註腳,直到他暮年,滿頭白發。
另壹個廣為流傳的長壽智慧是:
不生氣,就不會生病。心情好可以殺死癌癥。
90%的疾病都與心情不好有關,心情不好會使自然殺死癌細胞的力量降低20%以上。所以,心態對於養生很重要。
與黃從放下官場,退下來的林泉,立誌作畫,沒有懶惰與懷疑,決定行動,真是心態好,灑脫,也真是心胸寬廣,人生從此壹片坦蕩。
例如,他把畫送給了蘇偉和吳用的弟弟。他就像壹個種花的人,種花、施肥,然後等著花開好幾年。花開的時候,他摘下來,舉起手送給別人。
享受追求的過程,但絕不在乎結果的得失。
但是,現代很多人不僅在得失之間焦慮和猶豫,而且壹旦所追求的東西在短時間內得不到,就迫不及待地繼續付出和等待。人生也是在憂郁和失意中反復,疾病自然偏愛這樣的人。
很多時候我們生病,歸咎於空氣和飲食,但我們有沒有歸咎於自己的思想?
古人雲:“思想天真古怪是壹種藥,輕松和諧是壹種藥,心平氣和是壹種藥,心平氣和是壹種藥。”黃長壽,達到了四藥合壹的目的。
有人瞎說:古代能被人記住的畫家、詩人,大多都活得很長,不然,他們也沒時間去寫、畫那麽多傳世佳作。但是雞蛋可以從兩個方面拉。想想吧。如果他們心中沒有壹個豐富的向往,可以放下過去的枷鎖,不斷的重新開始,哪裏能活到這麽老?
86歲時,黃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回首往事,50歲的黃的人生盛宴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