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館位於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南五臺山腳下,這是壹片占地將近500畝的以搶救各種文物和關中古民居及其相關的 歷史 文化等遺物的博物館。關中是壹個地區名,它包括了西安、鹹陽、寶雞、渭南、楊陵、銅川五市,因為這裏位於陜西“四關”之內,故稱為關中。關中平原四面都有天然屏障,易守難攻,自古以來這裏物產豐富,被張儀稱為“天府之國”美譽的關中平原比成都平原還要早半個多世紀。關中是秦國故地,所以這裏也被稱為八百裏秦川,富饒安全的關中平原人們得以安居樂業,也成了獨特的建築和藝術。
關中文化是中華文化裏最重要的發祥地之壹,“沃野千裏,帝王建都”的關中自古以來就有很多古建,只可惜因為種種原因,很多古民居已經蕩然無存,和臨省的山西比起來,西安的地上古建築也少得可憐,所以第壹次來到南五臺山腳下的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館,看到這麽集中、規模如此龐大的明清古建築群,確實讓我大開眼界,大呼過癮。
相比起隋唐等朝代需要“幻想原樣”的古建,經常在各種明清電視劇中與大家打過招呼的明清古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幾乎每個城市都是“人手壹座”。所以第壹次來到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館,看到這裏約40院近千見的明清古建築群會覺得很親切,還會忍不住好奇起來,這麽大片民居,其祖上是誰,為什麽很多人沒聽過呢?其實這裏都是來自與關中幾個城市的民間住宅,被“人為”的集中搬遷到這裏而已。
在上個世紀80年代,博物院的創辦者王勇超先生在壹次偶然的機會,看到壹些關中民居裏不被人重視,而即將被販賣或銷毀的拴馬樁,所以決定搶救性地保護各種關中遺物。後來他組織了30多人,分成了幾個隊伍,走村串宅,深入民間,將關中各地的民俗遺物造冊登記並征集收藏。在政府的幫助下,最終征集保護了40院近1000間的明清古民居,集中搬遷到這裏。博物院裏還展示了名人字畫、民間藝術、民俗風情等各類文化收藏品,組成了今天的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館,讓所有走進這裏的人都能深深地感受到關中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關中民居的魅力。
博物院裏最引人註目的就是入口處擺放的被譽為“地上兵馬俑”的八千多根精美的拴馬樁了。拴馬樁石雕是我國北方獨有的民間藝術品,特別在陜西關中渭北高原上最為集中。拴馬樁本來的作用是過去大戶人家用來拴系騾馬的石制品,因為古時的關中土地肥沃,適宜養馬,在西漢時期為了抵禦匈奴入侵,漢王朝開始在這裏大量養馬,使關中地區養馬達到了鼎盛時期。戰時以供騎兵作戰的馬匹在和平年代的關中成了大戶人家出行的交通工具,回家要拴馬,自然也要有儀式感,同門前的石獅壹樣,拴馬樁上也被刻上了精美的石雕,即是裝飾品也是奢侈品,滿足大戶人家對外炫耀的作用,被稱為大戶人家的華表,用時也有鎮宅辟邪的意義。
今天大家看到如此多的拴馬樁也是當年激起王勇超先生開設博物院的“始作俑者”,當年這麽多的拴馬樁因不被重視,很多都要被砸碎用來鋪路,還有壹些被文物販子盯上即將轉手售賣,為了不使拴馬樁這壹關中特有的民俗藝術品被變賣破壞,王勇超先生才開始四處收集拴馬樁和各種關中民俗相關的藝術品,才得以讓我們今天看到如此壯觀的“地上兵馬俑”。
之所以關中盛產拴馬樁也是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關中盛產石灰巖(也就是青石),青石非常易於開采且軟硬適中,適合用來雕刻,也為大量的拴馬樁提供了原料。博物院的拴馬樁覆蓋了唐宋元明清,有上千年的 歷史 ,所以被譽為“地上兵馬俑”。現在的交通更加便捷,已經沒有人再騎馬出行,古時的拴馬樁在今天也成了 歷史 ,如果妳有註意到電視劇中關中民居大門入口的話,會發現拴馬莊壹般都在大戶人家門的兩側。當然因為場地原因,博物院將拴馬石集中在了壹間房子裏展示。
2016年央視春晚上,譚維維與華陰老腔搭配的表演讓人看完熱血沸騰。而就在博物院,妳剛踏進青石鋪就的街道上,就能從左側的梨園聽到壹聲吼。這就是梨園裏定期表演的華陰老腔,壹定不要錯過。華陰老腔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有2000多年的 歷史 ,從最早的民間說書藝術漸漸的發展成了壹種戲曲表演,華陰老腔樸實而高亢的唱腔吼出了八百裏秦川的氣勢,豪邁磅礴的氣魄被稱為“黃土地上的搖滾”。
隨著很多表演人員的日益老去,華陰老腔也正在快速失傳。可喜的是,在2006年,華陰老腔入選了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希望這樣精彩的表演能代代相傳下去。博物院裏表演的華陰老腔劇目包括《關中民歌》《白鹿原》等等,值得壹聽。梨園不收門票,演義節目已經包含在了博物院的門票之中,隨來隨看。
中國的古鎮很多,很多都有上千年的 歷史 ,這些依舊保存至今的古鎮裏邊留存了大量的名勝古跡和特色的建築文化,也將當地的民俗文化傳承了下來。而關中的民居,因為多為磚木結構,基本上經過幾十年的風吹日曬又雨打,很多內部結構已經搖搖欲墜,再加上建築本身的壹些設計不能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隨著城市的發展,很多有特色的關中民居要麽人去宅空自然坍塌,要麽被改造拆遷成現代建築,這些特色的原始民居正在漸漸消失,很多時候,我們只能在壹些仿古的小鎮裏看到這些明清建築的身影了。
得益於博物院的保護性收集,把這麽多間原本坐落在渭北不同地區的古民居原樣復原,不同於景區的仿古小鎮式建築,將這裏組合成了壹個獨特的明清宅邸。擡頭是飛檐鬥拱,低頭是青磚石刻,深墻高院之中是壹排排保存完好的大戶人家的房子。“扒壹扒”這些院落的祖上,有的是清朝乾隆年間富甲壹方的巨商,有的是清朝鹹豐年間的戶部尚書,還有的是明朝萬歷年間的三朝元老。有武將世家,也有書生世家,文武雙全混搭的相得益彰,像是壹部見證了各朝各代興衰成敗的活生生的 歷史 書籍。
博物院目前開放的壹期並不大,如果走馬觀花的話其實壹兩個小時就轉完了,但是如果細細壹品,可以轉上半天由余。入了牌坊的大門後,通過檢票口,沿著院內的青石路即可遊覽,街道兩旁是青磚墨瓦的明清舊居,各種宅院和戲樓等建築各有特色,仔細看門樓上磚雕,還有屋檐等處的裝飾,非常精美。在壹些房間裏還有各種關中民俗生活的展覽,比如結婚的場景、日常生產生活的用品,還有名家字畫,舊時的家具,非常的有看頭。
民風濃郁的古居,栩栩如生的雕刻,青磚墨瓦的建築,這裏收藏的各色藝術品不僅內涵豐富,也極具研究價值,對於普通人來說,也是學習關中 歷史 ,陶冶情操,豐富個人文化的好地方。當然,博物院裏值得 探索 的細節還有很多,期待以後景區可以開放其他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