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古代有龍嗎?

古代有龍嗎?

龍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奇動物,長達百鱗。它常被用來象征吉祥,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壹。

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征是“九個相似”,這九種動物至今仍有爭議。傳說它能顯能隱,能詳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而這些都是後期發展出來的龍的形象,比原來的龍更復雜。

在封建時代,龍是皇帝的象征,也被用來指代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和事物:龍種、龍臉、龍袍、龍宮等等。

1971年,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壹條C型玉龍。經過考古調查,確認玉龍屬於約7000年前的紅山文化遺跡。玉龍由深綠色岫巖玉雕刻而成。它全身光潔,頭被親吻,眼被修剪,鬃毛飛揚,身體蜷曲。形象生動,雕刻精美,有“中華第壹藝龍”的美譽。

這條玉龍是由墨綠色的玉制成的。它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這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龍圖像之壹。從它的第壹個特征來看,吻部長,鼻子向前突出,上緣傾斜,端面切平,兩個鼻孔並排。玉龍現收藏於國家博物館,位列十大鎮館之列。安徽含山的淩家灘和湖北天門的肖佳屋頂也有類似的玉龍像,可能是龍的原始形態。[16]

1987年,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出土了壹條1.78米長、置於蚌殼中的塑料龍,距今近6000年。

1994年,在距今約6000年前的湖北省黃梅縣白湖鄉焦墩遺址發現壹條4.4米長的卵石置塑龍。

1995年,考古人員在遼寧阜新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發現了壹條19.7米長的紅色石雕龍。這條龍有頭有尾有四肢,比較完整。茶海遺址是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證明龍文化至少有8000年的歷史[14]。這是迄今為止考古界公認的最早的龍的遺骸。

遼寧阜新茶海前紅山文化龍形雕塑

1996遼寧葫蘆島楊家窪遺址發現兩條土塑龍,距今約8000年。[17]

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玉的神秘功能在先民眼中越來越重要。與天地祖先溝通的琮、璧、器等禮器,都是用玉制成的。在遼西、內蒙、徽州、湖南、湖北、太湖流域等發達地區,人們也用玉石雕龍,可見龍在當時的非凡地位。[17]

遼寧建平白玉龍。紅山文化。有人說它像豬,有人說它像熊。他們壹方面分析了壹只熊的形象,另壹方面根據紅山文化的主要遺跡牛河梁積石墓,有祭祀熊的重要標誌和出土的熊頭彩陶塑料件,甚至附近當時被祖先作為山神崇拜的熊形山。其實圓圓的眼睛,大大的腦袋,尖尖的嘴巴,露出的牙齒,甚至粗壯笨拙的身體,都和當地的棕熊壹模壹樣。

安徽淩家灘玉龍排。大約五千年前。頭尾連接成扁環,雞骨白綠相間。這條龍除了背環四周有清晰的脊外,特別生動的是龍首呈牛頭形狀,頭上兩個微微翹起的角直觀上是當地水牛頭上的雙角。

安徽省武玉淩家灘村-龍牌

浙江余杭堯山玉龍排。良渚文化。玉龍的構圖比較特別,四個同方向的龍頭組成壹個手鐲。龍首分布均勻,手鐲表面微凸。口、眼、耳為淺浮雕,部分細節如龍角、牙齒用陰線勾勒。發掘報告描述為“眼睛和牙齒與水牛或鹿相似,鼻子像豬,角和耳朵不是牛或鹿,似乎是各種動物的組合。”.....平面有壹面供斜向觀察,其形狀與傳統觀念中的龍形頗為相似,.....彎曲的鐲體可視為龍身的象征”。這種龍形多見於黃、圓柱形器皿、人字形器皿和浙江礬山、堯山遺址出土的小玉壁上。壹個長長的扁吻,縮頸俯臥,看起來就像壹只鱷魚在淺水中潛水的形象,只露出鼻子和眼睛,準備捕食小動物。壹排整齊鋒利的牙齒是這種水中獵人的生動寫照。

湖南澧縣孫家崗的玉龍。龍山文化。平而薄,雕而不雕。頭頂有高聳華麗的牛角裝飾,腹部下方有栩栩如生的雕龍足(這可能是已知玉龍中發現的最早的龍足實例)。但蜷縮的身體還是能隱約看到“C”的形狀。長吻、圓眼等獨特的造型也具有鱷魚的身體特征。[17]

湖北天門肖佳嶺的玉龍石家河文化。外形與紅山文化的“C”字形玉龍十分相似,但頭型不像紅山豬、熊、馬的頭型,略接近鱷魚。

以上玉龍是典型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玉龍,距今約5000年。從動物學的角度來看,主要有馬、熊、牛、鱷魚等,特征明顯,種類明確。

內蒙古遼闊的草原,這裏的動物主要是牛、羊、馬。馬是其中最有靈性的動物,它的速度快如閃電,承載能力巨大,是牧民為了生存(耕作、運輸、騎乘,甚至進食等)而最鐘愛的動物。).他們把生命中最重要的夥伴想象成壹條神奇的龍——壹條在天空中飛翔的三星級塔拉玉龍,這是有道理的。

遼寧建平白玉熊龍,是熊的形象,在當地動物中的實力和霸主地位也是令人敬畏的。也完全可以神化成龍的形象。

浙江余杭瑤山玉龍牌

至於安徽淩家灘的玉龍,據了解,水牛在不久前還是這壹帶農民的主要畜力,也是當地農民千百年來賴以為生的動物。就連50年代的人民政府也發布了多項公告禁止宰殺牛,可見牛在當地人的生活中已經占據了多麽重要的地位。淩家灘先民把這頭擁有神奇力量,為農業高產做出巨大貢獻的水牛神化成龍的形象,這是合乎邏輯的。[17]

浙江余杭瑤山玉龍排,湖南澧縣孫家崗,湖北天門肖家塢嶺都有鱷魚的形狀,鱷魚在長江流域和江南水鄉是非常常見和令人印象深刻的動物。有人認為鱷魚總是在冬眠後的春天破洞決堤,而此時在滾滾波濤中看到鱷魚,人們往往會認為鱷魚有壹種超自然的力量,使人們逐漸從鱷魚中產生龍神的形象和崇拜。

多種多樣的龍形,特別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玉龍有自己祖先形狀的現象,說明龍的出現實際上與新石器時代晚期當時當地氏族祖先所崇敬和崇敬的壹種動物有直接關系,與當時當地的動物種群有關。比如鱷魚應該分布在江浙滬湘鄂地區的河流和沼澤中,不應該出現在遼西的山區和茫茫草原上;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中尚未發現馬的蹤跡...這種特殊的造龍現象,與當時當地對祖先的尊重密切相關,仍然會導致新的龍的出現。比如商代第壹只雙角銅杯,漢代馬王堆帛畫中的人形龍,江蘇丹徒丁卯橋唐代鍍金銀盆上的魚龍等等。其中,人形龍的出現,說明受人尊敬和敬仰的領袖和英雄也可以成為成龍。即使在科學發達的今天,這種現象仍然有著不可思議的影響。總之,這種奇妙而獨特的“似龍”意識行為,本質上就是神化這種動物或人的過程。

  • 上一篇:跳出率是多少?
  • 下一篇:遵義市收藏協會副會長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