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退休教師收藏幾千瓶。

退休教師收藏幾千瓶。

“工匠精神”壹詞被寫入中國市政府工作報告,並隨著兩會風靡全國。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精神。沒錯,泉州就有這麽壹群人。他們喜歡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生命,那些有質感的,用指尖或靈魂都能感受到的東西。他們都是泉州和豐澤的鮮活身影,在大千世界裏演繹著各自的奇葩,跟著我尚豐澤走進他們的世界去感受那些感動的溫暖…

說到“幹酒”,中國大多數人第壹個想到的壹定是那首著名的流行歌曲《不賣的幹酒》,這首歌曾經唱遍全國、海峽兩岸,激勵了無數年輕人。它的歌名是“妳有空酒瓶要賣嗎?”歌曲的含義講述了背後感人的勵誌故事。如果說這首歌曾經賦予了“幹酒”勵誌情懷,那麽今天,又壹個閩南人賦予了“幹酒”全新的藝術生命。

在第壹次采訪中,由豐澤區文體旅遊新聞出版局“我上豐澤”微信公眾平臺主辦的獲獎產品藝格瓶藝創始人及團隊指導老師楊女士,同時也是華僑大學美術學院教師,泉州市創意產業協會專家委員,泉州市工業設計協會理事。

中國有幾千年的酒文化,但從壹開始,酒瓶的價值就不僅限於酒,還具有內在的審美品質。從石器時代陶瓷酒瓶的圓形、簡單的色彩、簡單的圖案,可以看出早期人們對酒器審美功能的訴求。此後,酒瓶的材質在銅、瓷、鐵甚至玉之間不斷切換,酒瓶的造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進入工業文明後,大規模生產和大規模消費大大降低了酒瓶的詩意因素。瓶子很大程度上變成了壹次性的壹次性商品,沒人關心它們的存在。好像把心情和圖片編在瓶子上的時代壹去不復返了?

其實,美從來沒有走遠。不是常說“人生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嗎?瓶子的美壹直在等待眼睛去發現。而楊女士就有這樣壹雙高度敏感的眼睛。

每當被問到為什麽熱愛瓶藝,楊老師總是回憶:“2008年春節,我老公的哥哥從加拿大給我們帶了兩瓶冰酒。瓶子又細又高,又漂亮又特別,我壹直在收藏。”“我的創作源於這兩個我不想扔掉的瓶子。”“後來在壹本叫《頂級永恒奢華傳奇》的書上看到壹些關於酒標的文章。我被這些文章吸引,於是突發奇想,想在酒瓶上創作。”當時楊老師找了壹個同樣對畫瓶子感興趣的女學生。“我們當時在冰瓶上畫了壹座城堡。雖然技巧不夠熟練,但對我來說很有紀念意義。”

我在兩個舍不得扔掉的空瓶子上萌發了創作藝術的欲望,並大膽付諸實踐,恐怕不是偶然的。妳可能覺得這裏面包含了壹種“變廢為寶”、“舊瓶子再利用”的環保意識。這當然沒有錯。但更多的,應該還是出於對瓶子自然形態的審美敏感,從而在瞬間萌發了為瓶子創造第二次生命的沖動。正如楊老師所說:“喝了酒,就像壹個瓶子的第壹次生命耗盡了,我們的創作就像給了它第二次生命。”無論如何,楊先生找到了壹個全新的藝術創作空間,並勇敢嘗試。從2009年開始,瓶藝創作壹發不可收拾:從無到有,從誕生到成熟,從單壹到豐富,從保守到開放。

轉眼間,經過七年的歷練,楊老師帶領她的“情舞壹格”團隊,終於摸索出了壹條立足閩南,面向世界,紮根傳統,不斷創新的瓶藝創作路線。目前已有近400部優秀作品問世。其中壹些代表作品經常出現在各大傳統和新媒體上。2014年4月,在泉州秀天地優空間舉辦的“情系武藝閣”瓶藝收藏展,將泉州木偶、惠安女、泉州灣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閩南元素融合於壹瓶,成為國內首個瓶藝專題展。楊老師的瓶藝作品往往兼具傳統與現代、全球與地域,將歷史文脈與時代精神恰到好處地融合在壹起,具有經濟、社會、文化、藝術等多重價值。

對外,楊先生好像特別喜歡跨界。因為藝術不是她的專業,所以她畢業於華僑大學法律專業。出於個人興趣,先後就讀於北京服裝學院和國際知名的萊佛士服裝學校。楊老師的家學似乎與藝術無關,她父親畢業於廈門大學化學系,是著名物理化學家盧嘉熙先生的得意門生。她老公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精密機械系,家裏其他人大多學的是機械制造、會計、金融。這些乍壹看與藝術毫無關系的專業,並沒有影響到楊小姐對藝術天生的熱愛,反而從不同的側面為她的瓶身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靈感。比如她特別擅長將傳統服飾的造型融入到瓶身藝術創作中,能夠將兩者結合的天衣無縫。

楊老師在2010組建工作室團隊後,還聘請了化工或機械專業的老師作為特別顧問,因為不僅在思想層面,在實踐層面,瓶藝創作的復雜程度往往會觸及不同的學科和領域。所以,世界上的道理基本都是壹樣的。在楊老師看來,跨界不是簡單的挪用技術手段,而是理解了藝術的深層精神之後的類比,楊老師說:“藝術創作是生活的自然表達,是情感的真實表達。”這是妳得意忘形,忘乎所以。中國傳統藝術的創作理念,可謂與楊瓶藝創作的不期而遇。

清代畫家石濤說:“筆墨當與時俱進”,瓶藝創作也是如此,不能完全照搬傳統,必須融入時代精神乃至地域文化。楊老師的瓶藝有意識地融入閩南文化,創作出許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瓶藝作品。

如“刺桐紅”以泉州市區的刺桐花為底色,紅色底色為刺桐色,用藍白冷色調點綴,形成鮮明的色溫對比。這件作品也與閩南民間藝術愛紅的傳統不謀而合。仿河取偶頭,就是把泉州木偶的經典造型移植到瓶畫上,形成生動活潑的人物造型。用強烈而富有激情的色彩,將惠安女性的服飾文化展現的淋漓盡致。“其實我並沒有對瓶子做太多的裝飾,只是點綴了壹些紐扣和圖案。”楊老師是這麽說的。《醉青春夢》作為楊老師的代表作,也是壹部專利作品,將德化青花瓷的古典美與具有現代審美精神的“殘缺美”相結合,青花布藝的傳統情懷隱約可見。?

“技術接近藝術,藝術接近道家”,“技術、藝術、道家”構成了自下而上的三種審美境界。從“瓶藝”到“瓶道”是藝術家天然的精神訴求。楊老師說:“壹瓶是天下。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和積累,能將瓶藝提升到壹個更高的層次,最終成為壹條‘瓶路’”。萬物自足,壹個瓶子就是壹個世界,是大世界中的壹個小世界,也是世界本身的壹個縮影。因此,“瓶藝”的真正精神在於通過瓶觀察道,通過瓶藝體悟道,在瓶藝中思考藝術,品味人生,認識世界,楊老師的“大象無形”系列可以說是不可多得的直接表達“瓶道”的代表作。五瓶略變形,形成壹系列張弛有度、開合有致、跌宕起伏的形態,大有“仰望天空、俯視地理”的宇宙之勢。

對於瓶藝創作者來說,追求“瓶道”的過程,不僅僅是追求技術精益求精以求完美的過程,更是不斷體驗和打磨自己身心的過程。對於年輕的瓶藝創作者來說,要充滿活力,激發意誌,同時加強自身的瓶藝創作水平,讓盡可能多的人了解瓶藝,學習瓶藝,甚至加入瓶藝創作者的隊伍。所謂“自覺意識到他,衡量他人”也是如此。

老子說:“無用之用,為大用。”由楊先生領銜的“愛無壹格”的瓶子藝術創作,絕不是簡單的“舊瓶子的再利用”,而是在壹個小小的瓶子裏,拾起歷史,同時找到現在,遇見未來。

附:

楊,女,福建泉州人,畢業於華僑大學法學院,先後畢業於北京服裝學院和萊佛士國際服裝學院。現為泉州艾蕪藝格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創意總監,艾蕪藝格團隊指導老師,瓶身藝術家,泉州工業設計協會理事,泉州創意產業協會專家委員,華僑大學美術學院資料室負責人。其手繪瓶身藝術作品入選“泉州手辦禮品”名錄,《醉青春夢》、《大象無形第1號》、《大象無形第2號》三件代表作獲國家專利。

劉向東,壹位著名的現代藝術家。在《美術》、《詩刊》、《東方藝術》等雜誌發表詩畫作品200余幅,出版《新風格藝術與意象》、《影視理論與創作》等書籍10余部。

藝術史學家王冬松,香港中文大學藝術哲學博士,華僑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生導師,江蘇理工學院特聘研究員。在《藝術研究》、《裝飾》、《藝術與設計》、《斯利姆》等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翻譯學術專著《馬奈的現代主義》壹部。

註:楊老師的《瓶藝》是壹種呼喚,壹種需求,壹種創造,壹種堅持。它像壹朵盛開在懸崖上的小花,背朝著大陸,面向海洋。它在沐風的陽光下載歌載舞,有著蓬勃的生機和燦爛的夢想。正如楊老師所說,“如果它們經得起歷史的侵蝕,這些瓶藝無疑會成為後世藝術天空中壹道亮麗的風景!”這也是我們都期待的未來!

(文章寫於2016,圖片均來自艾蕪壹格)

  • 上一篇:輸出集合
  • 下一篇:那些年,我成功報復過的人!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