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初年政治麻紙穩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躍,對傳播工具的需求強烈。紙作為壹種新的書寫材料應運而生。許慎寫《說文解字》,成書於公元100年。談“紙”的由來。他說:“紙是從旁部來的,也就是從絲的旁部來的”。當時的紙主要是絹絲,和現在意義上的紙完全不壹樣。許慎認為紙是被水打中後留在床上的壹張薄薄的絲綿。這種床單可能是最原始的“紙”,有人把這種“紙”叫做“赫體”。這可能是紙發明的前奏。這種“紙”的記載可以追溯到西漢皇帝顏淵元年(公元前12)。《漢書·趙傳》中記載,成帝之妃曹魏能生太子,被趙之妹所迫害。他們給曹衛能的毒藥用“合提”紙包著,上面寫著:“告訴衛能試試喝這個藥!不能重入,妳是知道的!”。據推測,紙可能與絲綢有關。
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就知道如何養蠶和繅絲。秦漢時期,以蠶繭為絲綿的手工業非常盛行。這種處理二次繭的方法叫牙線,操作的基本點包括反復打漿搗碎蠶衣。這項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我國古代常采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對絲麻進行脫膠,這也給了造紙中植物纖維脫膠的啟示。紙是在這些技術的幫助下發展起來的。
從目前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早期。最早出土的西漢古紙,發現於1933年新疆羅布泊諾爾古烽火臺,年代不晚於公元前49年。
1957年5月陜西省Xi市灞橋出土的古紙,經科學分析鑒定為西漢麻紙,其年代不晚於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肅居延水井關發現兩張不晚於公元前52年的麻紙,呈暗黃色,質地粗糙。
1978年,陜西扶風中煙村出土三張西漢宣帝時期(公元前73-49年)的麻紙。1979年,甘肅敦煌縣馬泉灣出土西漢麻紙五張八枚。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41年)紙地圖殘片表明,當時的紙是可以用來書寫和繪畫的。從西漢出土的紙張質量來看,西漢初年的造紙技術已經基本成熟。
歷史上關於漢代造紙技術的文獻很少,很難了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但只能作為參考。壹般來說,造紙技術有很多環節,必然有壹個發展演變的過程,絕不是壹個人的工作。它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紙的發明和發展也經歷了壹個曲折的過程。105年造紙術發明後,造紙術從河南傳到其他經濟文化發達地區。蔡倫在陜西洋縣封龍亭侯,造紙術傳到漢中地區,逐漸傳到四川。據蔡倫家鄉湖南耒陽的民間傳說,蔡倫生前還向家鄉傳授造紙術。東漢末年,山東的造紙也比較發達,是左博東萊縣(今葉縣)的造紙能手。二世紀造紙術在中國各地普及後,紙成為帛書和竹簡的有力競爭者。到了第三、四世紀,紙已經基本取代了帛書、竹簡成為中國唯壹的書寫材料,有力地促進了科學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三至六世紀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造紙術不斷革新。在原料上,除了原來的麻和紙,還擴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紙。在設備方面,繼承了西漢的造紙技術,出現了更多的活動簾床紙模。框架上放置壹個可移動的竹簾,可以反復撈出上千張濕紙,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加工制造技術上,加強了堿液蒸煮和打漿,提高了紙張質量,出現了彩色紙、銅版紙、填充紙等加工紙。
從敦煌石室和新疆沙琪所出土的這壹時期的古紙來看,可以說紙纖維均勻打結,外觀潔白,表面光滑,可謂“輝煌燦爛”。公元6世紀,賈思勰還在《齊·姚敏書》中專門寫了兩篇文章,記載了造紙原料的處理和染黃紙的技術。與此同時,造紙術傳到了中國的鄰國朝鮮和越南,這是造紙術傳播的開端。
在6世紀到10世紀的隋唐五代時期,中國除了出現麻紙之外,還出現了竹紙、桑紙、藤紙、檀香紙、瑞香紙、稻草紙、新竹紙等。在南方產竹地區,竹子資源豐富,所以竹紙發展迅速。關於竹紙的起源,有人認為始於晉代,但沒有足夠的文獻和物證。從技術角度來說,竹紙應該是在皮紙技術發展之後出現的,因為竹料是莖纖維,比較硬,不好處理,晉代不太可能出現。竹紙本應起源於唐代以後,但在唐宋時期有了很大發展。直到十八世紀,歐洲才出現竹紙。
這壹時期的造紙區遍布南北。由於雕版印刷的發明,出現了書籍印刷業,促進了造紙業的發展。紙的產量和質量都得到了提高,價格也壹直在下降。各種紙制品已經普及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珍貴的紙張包括唐代的“硬黃”,五代的“程心唐紙”,以及水紋紙和各種藝術加工紙。唐代繪畫藝術作品很多,反映了造紙技術的提高。
10-18世紀的宋元明清時期,紙、桑紙等紙、竹紙特別流行,消耗量很大。造紙用的竹簾多采用細竹條,這就要求紙張的打漿度必須相當高,生產出來的紙張必須非常精細對稱。澱粉糊在前唐時期用作上漿劑,具有填充和減少池底纖維下沈的作用。宋代以後,植物粘液被用作“紙藥”,使果肉均勻。常用的“紙藥”是楊桃和黃蜀葵的浸提液。這種技術早在唐代就已采用,但宋代以後開始流行,以至於澱粉糊不再使用。
這時加工紙的種類很多,紙的用途也越來越廣。除了繪畫、印刷和日常使用,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行紙幣的國家。這種紙幣在宋代被稱為“交子”,元明以後繼續發行。後來,世界各國也紛紛發行紙幣。壁紙、紙花、剪紙等。明清時期用於室內裝飾也非常漂亮,遠銷海內外。各種彩色蠟紙,冷金,泥金,羅紋,泥金銀加畫,貼花紙等。,多為封建統治階級所享用,成本高,質量在普通紙之上。
這壹時期,關於造紙的書籍也不斷出現。如宋代的《紙譜》、元代的《紙註譜》、明代王的《君書》,特別是明代宋的《天工》,對我國古代造紙術都有不少記載。《天工開物十三卷》對竹紙、皮紙的記載,可以說是壹種總結性的敘述。書中還有壹張造紙操作圖,是當時世界上最詳細的造紙記錄。經過元明清幾百年,到清朝中期,中國的手工造紙已經相當發達,質量先進,品種繁多,成為中國文化幾千年發展和傳播的物質條件。
獎金(發明人之爭):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壹。誰發明了造紙術?長期以來,人們壹直認為是東漢宦官蔡倫發明的。主要依據是後漢《蔡倫傳》的記載。書上說:“自古以來,圖書契約多以竹簡為書契,帛書(即根據書寫需要裁制的帛書)為紙契。又貴又簡單,對人不方便。倫就是發明(發明)樹皮、麻頭、布。漁網是紙做的。元興元年,奏之。皇帝好本事,所以壹直在用,所以世人稱之為‘蔡侯紙’。”因此,國內外後來的壹些著作把東漢蔡倫作為紙的發明者,並把他向漢和獻紙的105年作為紙的誕生年。
在史書中,早在蔡倫之前就有壹些關於紙的記載。比如《三個古人的老故事》曾經說過:太子劉威鼻子大,漢武帝不喜歡他。江充給他出了壹個主意,要他再去見武帝時“用紙捂住鼻子”。太子聽了江充的話,用紙捂住鼻子,進宮見明成祖。漢武帝大怒。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91年。再比如《漢書》中的《趙皇後傳》,記載漢武寵妃趙的妹妹趙,在曹魏死後,想要宮女曹魏能,派人送毒藥和“合題書”逼迫曹魏自殺。據東漢人應劭說,“Hehoof”的意思是“薄紙”(後稱絲棉紙)。再比如後漢的《賈逵傳》。公元76年,皇帝命賈逵挑選20人講授《左傳》,“傳誦竹簡、紙經”。以上關於紙的文獻都是早於公元105年,也就是蔡倫向漢和帝獻紙的年份。
否認蔡倫發明造紙術的同誌認為“是西漢的勞動人民發明了造紙術。東漢勞動人民在繼承了西漢的造紙技術後,加以改進、發展和提高。雍皇帝時,方上命蔡倫以充足的人力物力,組織少府方上作坊,制作了壹批上輩子制作的精品紙,在元興元年奏響。推廣後‘天下用萬物,順理成章’。”這是辯論中的壹個觀點。
另壹種意見堅持認為蔡倫是中國造紙術的發明者,理由是“根據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對紙的解釋,蔡倫之前的古代文獻中提到的紙都是用絲纖維制成的,實際上並不是紙,而是漂白絲綢的副產品。自古以來,壹張中國式的植物纖維紙都要經過切割、蒸煮、打漿、懸掛。灞橋紙不是真紙。原因是“從外面看,紙張松散,紙面粗糙,厚薄差異很大。“通過固體顯微鏡和掃描電鏡觀察,發現大部分纖維和纖維束較長,說明切割不良。它們是由纖維自然堆積而成,沒有經過切割、打漿等基本操作過程,不能算是真正的紙張。可能只是漚制紡織品的下腳料,比如亂七八糟。由於古墓銅鏡下長期的內襯和鏡體重量的壓力,線頭等纖維的堆積呈片狀。除此之外,其余的西漢所謂古紙也是非常粗糙的,充其量只是紙的雛形。蔡倫和他的工匠們在前人漂白和制造雛形紙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和改進,將紙的生產從書寫用的原料和技術轉移到壹個獨立的工業階段。誠然,“蔡倫紙”不會是蔡倫做出來的,但如果沒有他的“用心”,單靠方上工匠是做不出這種植物纖維紙的。所以,即使在出土了胚胎紙的今天,把蔡倫平作為中國造紙術的發明者或代表仍然是正確的,有充分的歷史依據。
另外,《後漢書》中關於蔡倫造紙的記載,主要取自劉真《漢書東觀》。劉真和蔡倫是同時代人,應該可信。從記載中可以看出,蔡侯的紙張不僅可以向皇帝進貢,還可以代替絲綢書寫,紙張質量必須達到壹定的水平。
也有學者認為,灞橋紙是否是西漢的產物值得進壹步研究。他們提出的理由是“在準確查明墓人的生活年代之前,很難對古代紙張的生產年代做出令人信服的科學判斷。更何況該墓擾動了土層,受到了外源擾動,不排除是後人帶入的可能;同樣是漢墓的昌馬王堆,完好無損,仿佛什麽都沒有發生過。墓主人有名字可查,史料可靠。出土文物那麽豐富,除了成千上萬的《簡愛》和絲織的古紙絹畫,卻沒有壹張麻紙。壹些研究者還認為,灞橋紙上有類似楷書的筆跡,這與新疆出土的東晉《三國誌》上的筆跡相似。基於此,灞橋紙可能是晉代的產物。
答:春秋戰國之交,中國的奴隸社會處於大變革時期。生產力的發展,經濟基礎的變化,政治的動蕩,引起了學術文化的變化和進步,私人講學也開始興起。私人講學向統治階級的下層甚至民間傳授知識,打破了貴族和歷史學家對知識的壟斷,這是我國文化史上的壹大進步。隨之而來的是私人書籍的出現。最早致力於私人講學的孔子,那裏有書,如詩、書、禮、樂、易、春秋等。戰國時期學術風氣十分活躍,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新著作不斷出現。相傳蘇秦藏書數十冊,著名哲學家惠施“書有五車”,這就是成語“學富五車”的由來。
竹簡始於公元前11世紀的周朝,流行於公元3世紀的東晉。
它是中國最早的真正的書。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簡牘成為主要的書寫形式,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如:老子、莊子、孟子、孔子、孫子等。
成語“學富五車”中的五車,其實指的就是五車竹簡。
“有知識”和“有才華的人”都被認為是有知識的。知識如何使用車載量?這裏有兩個典故。
中國的古人已經開始使用竹子或木片作為信息載體。用於書寫的竹子叫“簡”,也叫“策”;用於書寫的木屑稱為“方”和“犢”。
“學富五車”出自《莊子雜篇天下》壹文:“會師好心誌,書為五車。”惠施是戰國時期的哲學家,才華橫溢,學識淵博,是名門望族的代表。這裏說惠施是個有學問的人,有很多道術,看的書需要五車拉。後來,人們以“五車”、“五車書”、“五車書”、“五車竹簡”、“徽車”來稱贊有學問的人。王安石《贈孫》:“幼時愛梨栗子。長大後要讀五本書。”用“學五車”來表示多讀書或多學習。
“學富五車”的典故反映了相當壹個歷史時期使用的傳播手段。這麽多簡體字的書,運輸和存放都很麻煩,人們也經常形容為“汗馬功勞,牛氣沖天”,“填樓”。所以就形成了“汗流浹背”這個成語。
“八鬥”是南朝謝玲用來贊美三國魏詩人曹植的比喻。他說:“天下只有壹石,曹子建(曹植)獨占八鬥。我得戰,天下壹分為壹戰。”(見佚名石)看來謝靈運對自己的才華也是相當自負的。從那以後,人們就用“才子佳人”這個成語來比喻壹個人寫作能力很強。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在《唉》詩中寫道:“宓妃憂坐天管,竭王晨八才。”在這裏,詩人借用了“大才之人”的典故。
紙和其他材料的區別:1:輕便。在寫同樣的字(字的大小、間距都壹樣)的情況下,紙是竹簡重量的1,還是比上壹張竹簡薄。不割的話會被壓死。秦始皇當年讀的奏章是竹簡,所以很難拉車。
2.好寫,字跡不容易脫落,除非竹簡上的字刻上去,用刀刮壹下就會消失,防黴條件比竹簡稍強。比竹簡保管更方便。所以,論點2證明了紙優於竹簡!
3.制作簡單,用碎木頭或者各種木屑都可以。做竹簡多麻煩啊。妳不能要竹關節,還得砍竹子。所以論據3證明了紙優於竹簡!
4.我覺得這是最好的優點,累死的竹簡比不上紙,這個大家都懂:——我們上廁所都用紙,不用竹簡!!~~
有了文字,最重要的是要有壹個好的載體。古埃及人用尼羅河的紙莎草紙來描述歷史;在古代歐洲,人們在很長壹段時間裏使用動物皮,如羊皮,來書寫文字。在中國,在造紙術發明之前,甲骨文、竹簡和絲綢在古代被用來書寫和記錄。但是甲骨和竹簡比較重,秦始皇壹天要讀壹整車奏章;絲綢雖然輕,但是很貴,不適合寫字。到了漢代,由於西漢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甲骨文和竹簡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從而促進了書寫工具的改進——紙被發明出來。造紙是壹個重要的化學過程。紙的發明是中國對人類文化傳播和發展做出的非常寶貴的貢獻,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成就,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要影響。
造紙術傳播到了哪些國家和地區?造紙術首先傳到與中國相鄰的朝鮮和越南,然後傳到日本。蔡倫改進造紙後不久,朝鮮和越南就有了紙。朝鮮半島所有國家都學會了造紙術。紙漿主要從麻、藤、竹和稻草中提取。朝鮮半島所有國家都學會了造紙術。公元4世紀末,百濟在中國人的幫助下學會了造紙,不久朝鮮和新羅也掌握了造紙技術。此後,韓國的造紙技術不斷完善。唐宋時期,韓國的皮紙反向出口到中國。西晉時期,越南人也掌握了造紙技術。公元610年,朝鮮高僧譚政漂洋過海來到日本,將造紙術獻給日本攝政王聖德太子。聖德太子下令在全國推廣,後來日本人民稱他為紙神。
中國的造紙技術也傳到了中亞的壹些國家,此後又通過貿易傳到了印度。
造紙術是在公元751年傳入阿拉伯的。那壹年,唐安西率領高仙芝與阿拉伯軍交戰,唐軍大敗。被俘士兵中有參軍的造紙工人。阿拉伯最早的造紙作坊是在中國人的幫助下建造的,造紙技術是中國工人自己傳授的。造紙技術在10世紀傳播到敘利亞的大馬士革、開羅、埃及和摩洛哥。
歐洲人通過阿拉伯人了解造紙技術,最早接觸紙和造紙技術的歐洲國家是曾經被阿拉伯人統治的西班牙。公元1150年,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薩迪瓦建立了歐洲第壹家造紙廠。1276年,意大利第壹家造紙廠在蒙特法羅建成,生產大麻紙。1348年,法國在巴黎東南部的特魯瓦特附近建立了造紙廠。此後又建立了幾家造紙廠,使法國不僅國內紙張供應充足,還出口到德國。德國直到14世紀才有自己的造紙廠。由於英國與歐洲大陸壹海之隔,造紙技術傳入較晚,15世紀建立了自己的造紙廠。瑞典在1573年建立了最早的造紙廠,丹麥在1635年開始造紙,1690年在奧斯陸建成的造紙廠是瑞典最早的造紙廠。到17世紀,每個主要歐洲國家都有了自己的造紙工業。
西班牙人移居墨西哥後,首先在美洲大陸建立了造紙廠,墨西哥造紙始於1575。獨立前,美國在費城附近建立了第壹家造紙廠1690。到19世紀,中國的造紙術已經遍布五大洲。
造紙術的發明和普及對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鑒於試圖否認蔡倫是造紙術的發明者,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造紙術的發明者的不正之風,1990年8月65438日至8月22日在比利時馬爾梅迪召開的國際紙史協會第20次代表大會壹致承認蔡倫是造紙術的偉大發明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造紙術的發明者。據《洛陽地方誌》編委會史同誌考證。“紙家”位於漢魏古城洛陽市郊,古稱“紙家”,古代馬澗河穿過“紙河”的壹段,沿岸原有的“紙河碑刻”已失傳。
印刷術傳播到了哪裏?中國隋唐時期,掌握了雕版印刷。唐代留下的《金剛經》是世界上最早有確切日期的印刷品(868年印制)。165438+20世紀中葉的宋朝,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使印刷術得到了廣泛的普及。中國的雕版印刷在8世紀傳到日本,12世紀傳到埃及,13世紀傳到歐洲旅行者那裏。從公元14世紀到公元15世紀,印刷術在歐洲開始流行。歐洲最早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是《南德聖克裏斯多福畫像》(1423年印刷),比中國晚了約600年。1450年左右,受中國活字印刷術的影響,德國人創造了用歐洲音標印刷書籍的活字印刷術,比畢升晚了400年。印刷術傳到歐洲後,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學習和接受高等教育的局面,為歐洲在經歷了中世紀漫長的黑夜和文藝復興運動的出現後,科學的迅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條件。
印刷術發明之前,書籍是如何制作和傳播的:手寫,文化大革命也是如此。
今天的書是怎麽印刷的:打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