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分類: 歷史人物、科學家、名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核物理學家
目錄
鄧稼先簡歷 鄧稼先個人概述 鄧稼先貢獻 《鄧稼先》 楊振寧 著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懷寧人,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鄧稼先簡歷
1950年獲美國普渡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1956年加入中國***產黨。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員,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員會副主任,國防科學工業委員會科技委員會副主任,中科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中國核學會第壹、二屆常務理事。是中***第十二屆中央委員。參加組織和領導我國核武器的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壹。從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試驗,均作出了重大貢獻。作為主要參加者,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壹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鄧稼先個人概述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並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壹顆氫彈的研制和實驗工作。
鄧稼先和周光召合寫的《我國第壹顆原子彈理論研究總結》,是壹部核武器理論設計開創性的基礎巨著,它總結了百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這部著作不僅對以後的理論設計起到指導作用,而且還是培養科研人員入門的教科書。鄧稼先對高溫高壓狀態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了培養年輕的科研人員,他還寫了電動力學、等離子體物理、球面聚心爆轟波理論等許多講義,即使在擔任院長重任以後,他還在工作之余著手編寫“量子場論”和“群論”。
鄧稼先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為了祖國的強盛,為了國防科研事業的發展,他甘當無名英雄,默默無聞地奮鬥了數十年。他常常在關鍵時刻,不顧個人安危,出現在最危險的崗位上,充分體現了他崇高無私的奉獻精神。他在中國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卻鮮為人知,直到他死後,人們才知道了他的事跡。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出生於安徽懷寧縣壹個書香門第之家,祖父是清代著名書法家和篆刻家,父親是著名的美學家和美術史家,曾擔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哲學教授。1925年,母親帶他來到北京,與父親生活在壹起。他5歲入小學,在父親指點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礎。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學,與比他高兩班、且是清華大學院內鄰居的楊振寧結為最好的朋友。
他從青少年時代就有了科技強國的夙願,將個人的事業與民族的興亡緊密相連。
鄧稼先在校園中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七·七”事變後,全家滯留北京,他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在父親安排下,16歲的鄧稼先隨大姐去了大後方,在四川江津讀完高中,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受業於王竹溪、鄭華熾等著名教授。抗日戰爭勝利時,他拿到了畢業證書,在昆明參加了中國***產黨的外圍組織“民青”,投身於爭取民主、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鬥爭。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並在學生運動中擔任了北京大學教職工聯合會主席。
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誌,他於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這位取得學位剛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棄了在美國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回到了壹窮二白的祖國。
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後,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在北京外事部門的招待會上,有人問他帶了什麽回來。他說:“帶了幾雙眼下中國還不能生產的尼龍襪子送給父親,還帶了壹腦袋關於原子核的知識。” 此後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1953年,他與許鹿希結婚,許鹿希是五·四運動重要學生領袖、後來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許德珩的長女。1954年,鄧稼先加入了中國***產黨。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壹個‘大炮仗’”,征詢他是否願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鄧稼先義無反顧地同意,回家對妻子只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難。從小受愛國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表示堅決支持。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鄧稼先就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後,先挑選了壹批大學生,準備有關俄文資料和原子彈模型。1959年6月,蘇聯政府終止了原有協議,中***中央下決心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和人造衛星。鄧稼先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後,壹面部署同事們分頭研究計算,自己也帶頭攻關。在遇到壹個蘇聯專家留下的核爆大氣壓的數字時,鄧稼先在周光召的幫助下以嚴謹的計算推翻了原有結論,從而解決了關系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學家華羅庚後來稱,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
中國研制原子彈正值三年困難時期,尖端領域的科研人員雖有較高的糧食定量,卻因缺乏油水,仍經常饑腸響如鼓。鄧稼先從嶽父那裏能多少得到壹點糧票的支援,卻都用來買餅幹之類,在工作緊張時與同事們分享。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日夜加班。“粗估”參數的時候,要有物理直覺;晝夜不斷地籌劃計算時,要有數學見地;決定方案時,要有勇進的膽識和穩健的判斷。可是理論是否準確永遠是壹個問題。不知道他在關鍵性的方案上簽字的時候,手有沒有顫抖……
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裏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他冒著酷暑嚴寒,在試驗場度過了整整8年的單身漢生活,有15次在現場領導核試驗,從而掌握了大量的第壹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壹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後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後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於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於方案”,最後終於制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八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4年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1979年又任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國務院授予他全國“五壹”勞動獎章。同年7月29日,鄧稼先去世。他臨終前留下的話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並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鄧稼先雖長期擔任核試驗的領導工作,卻本著對工作極端負責任的精神,在最關鍵、最危險的時候出現在第壹線。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鈾球加工等生死系於壹發的危險時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員身邊,既加強了管理,又給作業者以極大的鼓勵。鄧稼先詞是 踏遍戈壁***草原, 二十五年前, 連克千重關, 群力奮戰自當先, 捷音頻年傳。 蔑視核訛詐, 華夏創新篇, 君視名利如糞土, 許身國威壯河山, 功勛澤人間。
壹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卻壹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裏仔細檢驗。身為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彈,在鄧稼先回北京時強拉他去檢查。結果發現在他的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肝臟被損,骨髓裏也侵入了放射物。隨後,鄧稼先仍堅持回核試驗基地。在步履艱難之時,他堅持要自己去裝雷管,並首次以院長的權威向周圍的人下命令:“妳們還年輕,妳們不能去!”1985年,鄧稼先最後離開羅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參加會議。醫生強迫他住院並通知他已患有癌癥。他無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對自己妻子以及國防部長張愛萍的安慰,平靜地說:“我知道這壹天會來的,但沒想到它來得這樣快。”中央盡了壹切力量,卻無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鄧稼先去世前不久,組織上為他個人配備了壹輛專車。他只是在家人攙扶下,坐進去並轉了壹小圈,表示已經享受了國家所給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後,1999年國慶50周年前夕,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又向鄧稼先追授了金質的“兩彈壹星功勛獎章”。
中國能在那樣短的時間和那樣差的基礎上研制成“兩彈壹星”(原子彈、氫彈和衛星),西方人總感到不可思議。楊振寧來華探親返程之前,故意問還不暴露工作性質的鄧稼先說:“在美國聽人說,中國的原子彈是壹個美國人幫助研制的。這是真的嗎?”鄧稼先請示了周恩來後,寫信告訴他:“無論是原子彈,還是氫彈,都是中國人自己研制的。”楊振寧看後激動得流出了淚水。正是由於中國有了這樣壹批勇於奉獻的知識分子,才挺起了堅強的民族脊梁。
1950年,鄧稼先從美國普渡大學回國,先後擔任中國科學院物理數學學部委員、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院長等職,被選為中國***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全國勞動模範。他簽署了我國第壹顆原子彈總體計劃。
1948年,鄧稼先懷著科學救國的理想,遠渡重洋去美國留學,在普渡大學當研究員,僅用壹年多的時間就獲得了博士學位。
有人勸他留在美國,但鄧稼先婉言謝絕了。1950年10月,他懷著壹顆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放棄了優越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和二百多為位專家學者壹起回到國內。壹到北京,他就同他的老師王淦昌教授以及彭桓武教授投入中國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設,開設了中國原子核物理理論研究工作的嶄新局面。1956年,鄧稼先光榮地加入了中國***產黨。
當時,中央決定,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原子彈。當鄧稼先得知自己將要參加原子彈的設計工作時,心潮起伏,興奮難眠,這是壹項多麽光榮而又神聖的職業!但同時他又感到任務艱巨,擔子十分沈重。
從此,鄧稼先懷著以最快速度把事業搞上去的決心,把全部的心血都傾註到任務中去。
首先,他帶著壹批剛跨出校們的大學生,日夜挑磚拾瓦搞試驗場地建設,硬是在亂墳裏碾出壹條柏油路來,在松樹林旁蓋起原子彈教學模型廳......
在沒有資料,缺乏試驗條件的情況下,鄧稼先挑起了探索原子彈理論的重任。為了當好原子彈設計先行工作的“龍頭”,他帶領大家刻苦學習理論,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學研究。鄧稼先向大家推薦了壹攬子的書籍和資料,他認為這些都是探索原子彈理論設計奧秘的向導。
由於都是外文書,並且只有壹份,鄧稼先只好組織大家閱讀,壹人念,大家譯,連夜印刷。
為了解開原子彈的科學之迷,在北京近郊,科學家們決心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研制出我國的“爭氣彈”。那時,由於條件艱苦,同誌們使用算盤進行極為復雜的原子理論計算,為了演算壹個數據,壹日三班倒。算壹次,要壹個多月,算9次,要花費壹年多時間,常常是工作到天亮。作為理論部負責人,鄧稼先跟班指導年輕人運算。每當過度疲勞,思維中斷時,他都著急地說:“唉,壹個太陽不夠用呀!”
為了讓同他壹起工作的年輕人也得到休息,得到工作之余的稍許娛樂,他總是抽空與年輕人玩十分鐘的的木馬遊戲。有壹次,王淦昌教授看見了他們在玩這種遊戲,老教授又好氣又好笑,斥責說:“這是什麽玩法,妳還做兒戲呀。” 鄧稼先笑說:“這叫互相跨越!”
互相跨越,這是壹種多麽親密的同誌關系啊!正是靠著這種關系,鄧稼先和同事們壹起克服了壹個個科學難關,使我國的“兩彈研制”以驚人速度發展。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壹顆原子彈橫空出世......
不久,我國第壹顆氫彈威震山河......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癌癥不幸逝世,終年62歲。人民將永遠懷念這位被稱做“兩彈”元勛的這位我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
鄧稼先貢獻
研究了原子彈和氫彈
鄧稼先的光輝壹生(徐焰)
鄧稼先,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壹個書香門第之家。翌年,他隨母到北京,在擔任清華、北大哲學教授的父親身邊長大。他5歲入小學,在父親指點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礎。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學,與比他高兩班、且是清華大學院內鄰居的楊振寧結為最好的朋友。鄧稼先在校園中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後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在父親安排下,他隨大姐去了大後方昆明,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
1945年抗戰勝利時,鄧稼先從西南聯大畢業,在昆明參加了***產黨的外圍組織“民青”,投身於爭取民主、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鬥爭。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並在學生運動中擔任了北大教職工聯合會主席。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誌,他於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後,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此後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1953年,他與許鹿希結婚,許鹿希是五四運動重要學生領袖、後來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許德珩的長女。1954年,鄧稼先加入了中國***產黨。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壹個‘大炮仗’”,征詢他是否願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鄧稼先義無反顧地同意,回家對妻子只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難。從小受愛國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表示堅決支持。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鄧稼先就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後,先挑選了壹批大學生,準備有關俄文資料和原子彈模型。1959年6月,蘇聯政府終止了原有協議,中***中央下決心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鄧稼先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後,壹面部署同事們分頭研究計算,自己也帶頭攻關。在遇到壹個蘇聯專家留下的核爆大氣壓的數字時,鄧稼先在周光召的幫助下以嚴謹的計算推翻了原有結論,從而解決了關系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學家華羅庚後來稱,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
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裏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壹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後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後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於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於方案”,最後終於制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八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4年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1979年又任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國務院授予他全國“五壹”勞動獎章。同年7月29日,鄧稼先去世。他臨終前留下的話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並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鄧稼先雖長期擔任核試驗的領導工作,卻本著對工作極端負責任的精神,在最關鍵、最危險的時候出現在第壹線。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鈾球加工等生死系於壹發的危險時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員身邊,既加強了管理,又給作業者以極大的鼓勵。
壹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卻壹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裏仔細檢驗。身為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彈,在鄧稼先回北京時強拉他去檢查。結果發現在他的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肝臟被損,骨髓裏也侵入了放射物。隨後,鄧稼先仍堅持回核試驗基地。在步履艱難之時,他堅持要自己去裝雷管,並首次以院長的權威向周圍的人下命令:“妳們還年輕,妳們不能去!”1985年,鄧稼先最後離開羅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參加會議。醫生強迫他住院並通知他已患有癌癥。他無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對自己妻子以及國防部長張愛萍的安慰,平靜地說:“我知道這壹天會來的,但沒想到它來得這樣快。”中央盡了壹切力量,卻無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鄧稼先去世前不久,組織上為他個人配備了壹輛專車。他只是在家人攙扶下,坐進去並轉了壹小圈,表示已經享受了國家所給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後,1999年國慶50周年前夕,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又向鄧稼先追授了金質的“兩彈壹星功勛獎章”。
(選自2001年6月25日《北京青年報》)
三、楊振寧與鄧稼先的友誼(徐勝藍、孟東明)
1964年10月,浩瀚的戈壁灘上空升起了壹團蘑菇雲,中國第壹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兩年之後,第壹顆氫彈又放出炫目的光芒。這曾使全世界為之震驚。人們都知道奧本海默是美國的“原子彈之父”,薩哈羅夫是前蘇聯的“氫彈之父”,然而,中國的“兩彈”元勛是誰?
1986年6月,中國各大報紙均在首要位置介紹這位了不起的科學家:
名字鮮為人知 功績舉世矚目
“兩彈”元勛——鄧稼先
1986年6月,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簽署命令,任命鄧稼先為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1986年7月,國務院授予鄧稼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和獎章。
核工業部為表彰鄧稼先20多年來為發展我國核武器做出的重大貢獻,為使他那不計名利、甘當無名英雄和艱苦奮鬥、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發揚光大,號召廣大科技人員向他學習。
鄧稼先可歌可泣的優秀事跡,他那偉大的抱負和精忠報國的感人精神深深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外國有壹本書,題為《比壹千顆太陽還亮》。鄧稼先獻身的事業,亮過壹千顆太陽!他從34歲接到命令研制中國的“大炮仗”以來,告別妻子和兩個幼小的兒女,隱姓埋名進入戈壁灘。20多年來,他和他的同事們沒有任何人在報刊上占過巴掌大的版面。他們都把自己的姓名和對祖國、對人民的深愛埋在祖國最荒涼最偏僻的地方。人們常常忘記他們,只有當“大炮仗”的沖擊波沖擊各國地震監測站,引起世界壹次又壹次矚目的時候,人們才想起他們的存在……
1986年7月29日,為中國核武器事業奉獻畢生精力的元勛鄧稼先病逝於北京。
全國上下為這位中華精英過早離開人世而感到悲痛。
他的朋友們懷著無比悲痛、崇敬的心情獻給他壹支挽歌——《懷念鄧稼先院長》:
天府楊柳塞上煙,
問君此去幾時還?
……
實驗場上驚雷動,
江河源頭捷報傳。
……
不知鄧老今何在?
忠魂長眠長江畔。
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寫道:
踏遍戈壁***草原,
三十五年前。
連克千重關,
群力奮戰君當先。
捷音頻年傳,
蔑視核訛詐,
華夏創新篇。
君視名利如糞土,
許身國威壯河山。
哀君早辭世,
功勛澤人間。
國務院總理專程從外地趕回北京參加鄧稼先的追悼會,他說:“鄧稼先同誌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的典範,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的驕傲。”
“稼先逝世,我極悲痛”。鄧稼先的嶽父、全國政協副主席、90高齡的許德珩老人在他送的大幅挽幛上這樣悼念鄧稼先。
在地球的另壹面,遠隔萬裏重洋的楊振寧教授懷著無限悲痛的心情,給鄧稼先的夫人許鹿希教授打來了唁電。
楊振寧先生和鄧稼先先生有著深厚的友誼,讓我們讀壹讀北京醫科大學許鹿希教授撰寫的《懷念稼先》中的第八節《半個世紀的友誼》的壹段吧!
“文革”初期,氫彈爆炸了,但核武器的研制並沒有到頭。可在那個烏煙瘴氣的年代,就連稼先他們核武器研究院也未能幸免。林彪、“四人幫”組織壹些不明真相的群眾把鬥爭矛頭指向稼先等十幾位理論部的負責人。稼先非常清楚地知道這時只要說壹句違心的話,就會給中國的核武器事業帶來巨大的損失,他頑強地頂著,處境很危險。正在此千鈞壹發之際,似乎蒼天有眼,1971年楊振寧先生從紐約經巴黎飛抵上海。下飛機後,開列了他要見的人的名單,名單上第壹個就是鄧稼先。這張名單很快傳到中央,稼先立刻被召回北京會客。不久,在周總理親自幹預下,基地裏暗無天日的局面結束了。
楊振寧先生當然不知道他們的這次會晤對稼先來講有著多麽重大的意義,但是我們全家人從心底深深地感激他。
楊先生與稼先從小就有著深厚的情誼。他們兩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華園兩家人又住隔壁。鄧父鄧以蜇和楊父楊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楊振寧教授的弟弟楊振平與稼先也很要好。少年時代的稼先與少年楊振寧總在壹起打墻球,彈玻璃球,甚至還比賽爬樹。上中學稼先和楊振寧都同在北平崇德中學,楊振寧比稼先高兩級,後來他們兩人又是西南聯大的校友。解放前夕,稼先和楊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學。獲得博士學位後,稼先就與他們分開了,不過他們的友情卻壹直保持著。
自1971年以後,楊先生多次回來訪問、講學。稼先與他總少不了敘舊聊天。有壹次楊先生到我們家,他說想和稼先壹起騎車去頤和園。為安全起見,這樣的要求我們著實不敢答應他。還有壹次,我們壹道去北海仿膳,大家邊吃邊談笑著,楊先生對稼先說:“這回妳可以吃飽了,想當年在美國留學的時候,妳可是常常餓肚子的呀!”可不是嘛,稼先留學的時候,生活很艱苦,開始沒有獎學金,吃飯不敢按飯量吃,只能按錢吃。有壹段,他和洪朝生(現在科學院低溫物理中心工作)合住在壹位美國老太太的閣樓裏,有壹次他倆去吃飯,兩份牛排端上後,稼先看了看,對洪朝生說:“我這塊小,妳那塊大。”洪朝生就把自己那份給了稼先。……回想起這些往事,楊先生與稼先都笑了。
後來,楊先生多次送書給稼先,有《楊振寧論文選集》,有《讀書教學四十年》等,都寫著“稼先”或“稼先弟”存念。稼先60壽辰時,楊先生特意送他壹副國際象棋。稼先住院後,楊先生到醫院看他,並且為他找特效藥。最後壹次,楊先生送給稼先壹大束鮮花,這鮮花象征著兩人永存的友誼,正像楊先生給我的唁電中所說的:“稼先為人忠誠純正,是我最敬愛的摯友。他的無私的精神與巨大的貢獻是妳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驕傲。”
最後,我想以楊振寧先生的壹句話作為我這篇懷念文章的結束語: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人生的話,他仍會走他已走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與品質。能這樣估價自己壹生的人不多,我們應為稼先慶幸!”
稼先沒有虛度此生!
1987年10月23日,楊振寧在宋健、周光召等陪同下來到八寶山公墓,祭奠與他有著半個世紀深情厚誼的摯友鄧稼先。
深秋的北京,瑟瑟秋風給人們帶來寒意。八寶山公墓在安放骨灰的靈堂外面庭院裏搭起了壹個靈堂,鄧稼先的巨幅遺像前擺著楊振寧送的花籃,緞帶上寫著“鄧稼先千古楊振寧敬挽”。
楊振寧眼含熱淚面對鄧稼先的遺像肅立默哀,鞠躬悼念。
祭奠儀式結束後,鄧稼先的夫人許鹿希女士按照鄧稼先生前囑托,向楊振寧贈送壹套安徽出產的石刻文房用具,上面寫著“振寧、致禮存念稼先敬留”。許鹿希女士深情地說,這套文房用具象征著鄧稼先和楊振寧的鄉情和友誼。
鄧稼先是楊振寧的中學、大學同學,他為中國的核事業做出如此重大的貢獻,然而,過去中國並沒有在報刊重點宣傳、表彰他。1986年6月,鄧稼先病重期間,楊振寧去醫院探望他。後來,楊振寧又向中央領導同誌談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中國早就應該把對中國、對國際有貢獻的科學家介紹出來。
楊振寧非常敬重鄧稼先,他說:“鄧稼先是中國的帥才,他能得到中國領導人的絕對信任,也能得到群眾的絕對信任,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他又說:“中國高層人士選定他當領導者來研究原子彈,這位人士是很有眼光的人。我認識鄧稼先,又認識美國的奧本海默和泰勒。這三個人的個性都不壹樣。鄧稼先隨和、靦腆,又沒有行政工作的經驗。當初美國的格羅夫斯將軍也聘任了沒有行政經驗的奧本海默當主持人,取得了事業上的成功。稼先的個性完全不同,是另外壹種帥才。我收集了許多鄧稼先的材料,我期待有壹天有人能寫篇有關鄧稼先的傳記,我希望傳記能把他對中國的貢獻詳細表達出來。”
歷史沒有忘記他們!198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60周年,中央電視臺播放了長達12集的電視片:《讓歷史告訴未來》。在第8集裏,有這樣的畫面和解說:
1964年中國第壹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壯麗場面展現在熒光屏上,欣喜若狂的中國人民、套紅的《人民日報》號外……,鄧稼先先生的高大身軀也出現在熒光屏上。
……
“1971年,當楊振寧得知,中國兩彈全部是由中國人自己制造成的,他離開宴席走進了洗手間,那時,他已是淚流滿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