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裏,他把人生最美好的年華都獻給了德化的水電事業。在此期間,德化成功推廣了以電代木燒制瓷器的新技術,促進了陶瓷工業的快速發展,實現了陶瓷工業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出生於中國白瓷之鄉的他,對瓷雕創作著了迷。他利用業余時間學習陶瓷理論知識,從事瓷泥配方和陶瓷創作,在堅持德化傳統民間雕塑技藝的同時,致力於開創雕塑技藝的新篇章,讓德化陶瓷更加完善,更加遙遠。
他就是邱雙炯。
邱雙炯大師在工作
窮孩子幾經風雨,成了瓷雕大師。
邱雙炯壹生遊歷,經歷無數風雨,磨練出幹練的風格。當記者采訪他時,他開門見山,沒有過多的寒暄。大多數時候,他都在講述自己的過去。
在余雲瓷廠,他表現出了聰明、勤奮和接受能力強的優點。他經常延長作業時間,晚上用小油燈加班加點,善於觀察琢磨,敢於大膽嘗試,贏得了師傅的尊重,進步很快。
後來由於瓷路不暢,師傅家的瓷器生意走下坡路,師兄弟紛紛轉行,慢慢從五六家減少到只有壹家,瓷廠很長壹段時間沒有開發新產品。他搬出舊模型重新制作。壹個房間都是成品,師傅只好向鄰居借了壹個房間。很快,借來的房子裏也堆滿了成品。他進了瓷村六年後,師傅沒辦法,讓他先回家,再想辦法出去。
此時的他,已經匆匆學會了陶瓷雕塑技術的基礎知識和技法,也因此對陶瓷雕塑藝術產生了終生的眷戀。
1951的夏天,德化招了兩個通訊員,他很幸運的被選上了。20世紀50年代末,他在縣水電部門擔任領導職務。因為工作忙,沒時間顧及自己的興趣愛好,所以有壹段時間告別了瓷塑工作,壹做就是壹二十年。
這期間,他從不釋放雕塑藝術的感受,總是尋找機會接近它。在國外出差,他經常去書店尋找有關雕塑藝術和工藝以及窯爐知識的書籍,如《藝術用人體解剖》、《陶瓷工藝》、《陶瓷雕塑工藝》等。然後買回來。他在業余時間如饑似渴地閱讀它們,從書中找回自己的“舊愛”,填補自己的精神需求。
過了壹段時間,他覺得自己又窮又空虛,重新燃起了對實用技能的迫切需求,繼續接觸和探索陶瓷制作和實用技術,並私下“偷偷”和“捏”瓷土。他在家裏建立了壹個“小實驗室”來測試配方;用小桌子搭起瓷器工作臺,拿著瓷器刮刀,創作壹些人物、動物等小作品。並設計建造了微型小電窯,嘗試用電燒瓷器。
1977年任中華德化縣委常委(後任副書記),分管工業。由於工作需要,他經常到農村、工廠、工地,接觸實際,檢查工程進度質量。他經常利用這個機會收集陶瓷原礦樣品,帶回相關瓷廠進行各種測試,或者自己進行實驗。
從1984到1985,他花了100多個夜晚,進行了100多次實驗,來測試壹種新的釉瓷。最後,他偶然試出了壹種古老而典雅的鐵基花卉釉“瑪瑙釉”。這種琺瑯像瑪瑙,美麗瑰麗,看起來像黑釉。在強光下,它閃爍著出血紅寶石的光芒。
70年代末,德化有兩個國營陶瓷廠,七八個鄉鎮工廠,30多個村。瓷廠不多,但每個瓷廠都是“柴老虎”,耗木量驚人。當時每個瓷廠都有壹堆堆柴山,呈寶塔形,底邊長寬10米,高5-6米。
據統計,德化陶瓷廠從1982發展到100多家,年產值過億,年消耗木材65438+萬平方米。照這樣下去,附近的森林將被砍伐和燒毀。當時有專家估計,德化的森林存量只能滿足9年的瓷器生產需要。
“對應當時陶瓷廠堆的木塔,周圍的山頭光禿禿的,連馬尾松都被砍到了樹梢的最後三枝,成了名副其實的‘馬尾辮’松散。天空也是灰蒙蒙的,像是整天被霧籠罩著。當妳走到外面,妳的鼻子被黑色的灰塵覆蓋。長此下去,山光禿,空氣渾濁,給子孫後代帶來無盡的傷害。”時任德化縣委副書記的邱雙炯說起當時的情景,仍感痛心。
“不能再燒了,要知道什麽最重要!”經過長期的探索、實驗和調試,他提出了“以水發電,以電燒瓷”的思想,決心推動德化以電燒瓷代替木材。
1981年3月,德化成立節能辦公室,組織多名科技人員,投入15萬元進行電窯技術攻關。經過三個月的研究,第壹座“電窯”在德化二輕瓷廠燒制成功。
這壹技術改造的成功和實施,在能源緊缺的情況下,壹定程度上促進了陶瓷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也在壹定程度上緩沖了長期存在的“林瓷矛盾”問題,順利過渡到後期的石油液化氣開放供應時代,用電、油、氣燒瓷。
1991年春,邱雙炯退休,開始創辦德化鳳凰陶瓷雕塑研究所,致力於陶瓷和造型藝術的研究。
這些年來,他決心廢寢忘食,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第二春”理想——陶瓷藝術中,繼續完成自己的陶瓷研究和實驗項目,推出壹個又壹個新作品。比如傳統題材的歷史人物如孔子、諸葛亮、關雲長、楊貴妃等。,老子,道士,出關,觀音,佛法,羅漢,彌勒等。,甚至還有鹿、豹、鷹、奔馬、琉璃花瓶、小筆筒等動物花卉器皿。
為了給陶瓷研究和瓷塑藝術創作創造更有利的環境,他選擇了城北風景秀麗的鳳凰山北坡1993至1994處,建設了壹個藝術研究相結合的藝術小園。1995春節期間,他帶著妻子和小藝術家們離開了城關的鬧市,來到清雅幽靜的小藝苑,專心研究和追求藝術和技術。
短短幾年間,他不斷創作新作品,在水性顏料“薄胎彩塑”和“釉下彩飾”的研究上取得了新的成果。其液體顏料釉下多色和薄胎彩塑技術,從某種意義上說,突破了傳統的技術框架,走出了壹條獨特的技術之路,既繼承了傳統又開拓創新。
被福建省職稱改革領導部門確認為“高級工藝美術師”,還當選為德化縣陶瓷文化研究會會長。
壹個瘦弱但睿智豁達的老人,這是邱雙炯先生給我留下的第壹印象。
德化的壹個朋友曾經說過,采訪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神態,然後和他創作的彌勒佛對比,會發現很多相似之處。仔細觀察,這是有道理的。除了帥氣的眉毛和微笑的臉,他“寬容、大方、樂觀”。
他家是德化鳳凰山腳下的壹棟普通樓房。小樓依山而建,綠木綠意盎然,池塘裏不時傳來蛙鳴,頗有意境。
我們走進他家,最大的感受就是“簡單”。除了茶幾,偌大的客廳裏只有工作所需的書籍、作品和壹臺電腦。其他房間除了日常生活之外,都用於藝術創作。
在這座房子裏,他始終保持著從容的微笑,追求著自己的藝術理想,追求著明代大瓷雕家何朝宗的神韻,追求著獨特的雕塑語言的運用。
作為德化瓷雕的代表人物,有人稱他為行業的大師和大師。但在談到這些頭銜時,他只是簡單地說自己不是大師,而是從事德化傳統瓷雕藝術研究和創作的老手;他不是師傅,而是負責傳承傳統瓷雕技藝的老師。
在他看來,把瓷雕技藝發揚光大,培養出很多不負眾望的學生,是他最大的成就。
有句老話,過了正月十五,光就少了,人就要安度晚年了,但他退休後的不懈追求、執著和努力,徹底改寫了這句話。76歲的他依然致力於各種陶瓷作品的創作,為陶瓷藝術殿堂增光添彩。
這些年來,他致力於創作雕塑,非常忙碌。在《貴妃醉酒》《貴妃沐浴》《花木蘭梳妝》被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博物館收藏後,他還想到用新研發的發光陶瓷創作更多傳世佳作。他用了兩三年的時間創作了500件大型的羅漢、水滸瓷雕,然後給自己定了壹個新的目標:在自己有限的精力裏繼承何朝宗的作品風格,致力於做出幾件獨具特色的作品。老馬蹲伏,誌在千裏。“創作高難度、巧妙的作品”是他對陶瓷創作的追求和理想。
名家榮譽: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福建省高級工藝美術師,德化陶瓷協會名譽會長,德化縣陶瓷文化研究會會長,德化縣鳳凰陶瓷雕塑研究所所長,德化陶瓷總站名譽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