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22屆秋季廣州藝博會,鄭瑰璽老師首次參加藝博會,便受到南方藏家的熱烈歡迎。
2018年第23屆秋季廣州藝博會鄭瑰璽將攜新作再次亮相現場。
鄭瑰璽,生於湖北枝江,現居北京,師從季士林、高冠華、張士簡、彭培泉等先生。1992年研修於北京畫院,1994年10月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清華大學藝術學院高研班花鳥畫導師、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花鳥畫工作室導師、中國藝術創作院專業畫家、中國職業畫家協會副主席、湖北省國畫院藝委會副主任,三峽畫院專業畫家。作品曾參加第十壹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曾獲“國家人事部當代中國畫傑出人才獎”、 50至70年代當代中國畫壇60傑。
他的“大景花鳥”立意開闊,取景磅礴,氣勢奪人,有壹種強烈的宏觀意識充溢畫面,追求的是天機天趣的大美,給人以尚寫、尚意、尚力、尚韻、尚氣、尚勢的視覺沖擊力。從花鳥畫的發展來看,鄭瑰璽這種“大景花鳥”,已與古人拉開了距離而各具異趣,也在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等近現代花鳥畫大師之外另辟蹊徑。
這種對大自然幽深豐茂、生生不息宇宙精神的贊美旨趣,已變寫小情小趣為構築宏闊的大境,而更具有現代花鳥畫的精神性,更具有技法的自由性,也更能表達現代人的意念與情感。
鄭瑰璽在花鳥畫中所創造的這種情景交融的“大景花鳥”,或許在前人的作品中也偶爾有之,但自覺、全面地以“大景花鳥”構成作品的風格,應該是鄭瑰璽寫意花鳥的壹大飛躍。這種“大景花鳥”所體現的“大花鳥”精神,既不是文人畫疏花簡葉、只鳥片石的顧影自憐,也不是文化寓意、人格象征的符號化,而是以自然美的客觀存在為基本觀念,讓那些原來被文化選擇所遮蔽的千花萬木進入他的視野,其中也蘊含著特定地域獨特的自然特征。
正像他自己所說的:“當我每次走進神農架的原始森林,大自然的魅力時刻都感染著我,滿山的花草樹石,龐大密林的藤蔓交錯、花樹繁茂、溪水長流,壹切都那樣恬靜和肅穆,我欣賞那種莽莽叢林的神秘瑰麗、生生不息的狀態,我希望能通過繪畫表達我對於原始森林那種實境的感受。”和他的重彩花鳥壹樣,也正是這種實境的感受,不僅使他獲取新穎、清新、生動的創作素材,更重要的是為他的寫意花鳥藝術尋找到了革故鼎新的途徑,即以“大花鳥”意識跳出花鳥形象本身,走向具有純粹視覺審美價值的領地。
鄭瑰璽的畫風屬於小寫意花鳥語體,從師承上看,他是用林良、呂紀的筆法,參以陳淳、徐渭、八大具有高逸情趣的水墨精神,將工、寫兩家合流而成就他獨有的半工半寫風格。其豐富的筆法、墨法,或以山水與花鳥的意象組合呈現,或以水墨與勾勒的渾然互動獨出,或以雙勾設色與沒骨並行化合,或以沒骨點厾與潑墨、傾水相融,或點或線、或線或面、或虛或實、或繁或簡、或粗或細、或濃或淡、或藏或露,顯示出鳥之如生而多姿,石之玲瓏而多態,花之嫵媚而多韻,樹之繁茂而多致。
雖筆意縱橫,骨力遒勁,激情揮灑,卻筆中有物,純化有據,較多地顧及到物形物態與筆墨之間的兼容,是基於對象特點而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極富生命力的大自然的本原。他傳遞的不是文人的憂患意識與自我遣興,而是完全出於對自然景觀素樸之美的頌揚,是自然世界的美賦予他瀟灑靈動的筆墨和宏闊的意境,是自然花鳥世界的生命賦予他作品以蓬勃生機和明麗境界。
在長期的觀察和寫生中,鄭瑰璽練就了捕捉對象特征的瞬間情態的能力,對於原始生態花卉鳥禽生理特征和審美意趣的研究,是形成他半工半寫畫風的關鍵。他在運筆揮墨中胸有成竹地尋求著對象的質感、量感及體面關系的轉折,從而形成了以線結構和平面化處理為主,輔以水墨層次深度的表現,以筆墨為主輔以單純色彩的造型語言。
他特別善於駕馭表現大景花鳥的鴻篇巨制,從不在紙上勾畫草圖,也不作任何標記,而是在鋪紙時凝思,在揮毫前聚神。他喜用長鋒羊毫去抒寫對花形鳥態的感悟與理解,打破了工筆畫法與寫意畫法、山水畫法與花鳥畫法之間的界限,最大限度地發揮中國畫工具材料的性能。他以水墨為主,以具有書法意味的線描為基本手段,既運用傳統花鳥畫法中的點厾、潑墨、破墨、潑彩,又輔以傳統山水畫法中的皴擦、點苔、積墨與渲染;既在近乎工筆的面貌中對禽鳥作形神畢現的刻畫,又有率意而為流利活潑的筆精墨妙。
他把大氣勢、大氣象、大境界的布局開張與花樹多姿、鳥禽多態的動人感受結合為壹,把老辣沈厚的大氣筆墨與氣勢磅礴的意境營構結合為壹,實現了花鳥畫高度概括的綜合與吞吐大荒的升華。這種由技進道的追求,是他比壹般畫家高明的地方。
2018年11月12日於北京王府花園(作者為著名出版人、美術評論家、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