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典的詩句吧,詩句節奏上鮮明有序,音諧韻美。什麽樣的詩句才經典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早秋苦熱堆案相仍》古詩原文及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早秋苦熱堆案相仍》
七月六日苦炎蒸,對食暫餐還不能。
常愁夜來皆是蠍,況乃秋後轉多蠅。
束帶發狂欲大叫,簿書何急來相仍。
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腳踏層冰。
前言
《早秋苦熱堆案相仍》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壹首七言律詩。此詩是杜甫於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由左攜帶遣貶官華州司功參軍時寫的。全詩八句,第三、四、七、八句皆用拗語,打破了律詩的常規。
註釋
①庾信詩:“五月炎蒸氣。”
②蔡琰《笳曲》:“饑當食兮不能餐。”
③《杜臆》:皆是蠍,謂已皆是蠍,又加以多蠅,此極狀其苦。
趙註謁,螫蟲,中原有之,南方所無。
邵註蠍,全蠍,陰夜毒人。《通鑒》:“蜹蟻蜂蠆,皆能害人。”蠆即蠍也。《西陽雜俎》:蠍,前謂之螫,後謂之蠆。
顧註韓退之詩:“照壁喜見蠍。”退之謫官回家,故以為喜。少陵貶官他適,故以為愁。物亦系乎人情哉。
④《詩》:“營營青蠅,止於棘。”《詩傳》:“青蠅,比小人也。”
⑤陶潛詩:“束帶候雞鳴。”《老子》:“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神仙傳》:劉根狀若發狂。趙大綱曰,昌黎雲:“人各有能不能,抑而行之,必發狂疾。”即此詩意也。
⑥《唐書》:切於簿書期會。
⑦張衡《四愁詩》:“側身南望涕沾襟。”潘尼詩:“青松蔭修嶺。”江淹詩:“風散松架險。”註:“松橫生曰架。”
⑧《楚辭》:“層冰峨峨。”王嗣奭曰:州牧姓郭,公初至,即代為《試進士策問》與進《滅殘寇狀》,不過挾長官而委以筆劄之役,非重其才也。公厚於情誼,雖邂逅壹飯,必賦詩以致感佩之私,傅垂名後世。郭與周旋幾壹載,公無只字及之,其人可知矣。
鑒賞
這首詩開頭連用四個仄字聲,第三、四、七、八句皆用拗語,打破了律詩的常規。面對此詩,有人懷疑“此必贗作也:“命題既蠢,而全詩亦無壹句可取,縱雲發狂大叫時戲作俳諧,恐萬不至此,風雅果安在乎”(朱瀚)?趙大綱則認為:“……此嘆苦熱,亦見狂態也。”《杜臆》對這詩有精當的剖析,說明少陵如此寫法,是有道理的:“公以天子侍臣,因直言左遷,且負重名,長官宜破格相視。公以六月到州,至七月六日而急以簿書,是以常掾畜之,殊失大體,故借早秋之熱,蠅蠍之苦,以發郁伊愁悶之懷,於簿書何急,微露意焉。”杜甫所以在詩的開頭連用四個仄聲字,又用數個拗語,表示以發狂大叫微露其不快之意。王嗣奭也這麽說:“郭與周旋幾壹載,公無只字及之,其人可知矣。”杜甫在這詩中采用大量拗語,掙脫聲律常規,以出奇制勝的手法,使律詩夭矯多姿,用來表達特殊情緒。
此詩掙脫聲律常規,但應該看到,詩壇巨擘在這裏大量運用拗語,是有他的尺度的,他在第三、第七句用了平聲拗語,便在第四、第八句用仄聲拗語來補救,這樣損之使其失諧,復益之使重歸於諧,可謂“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便是少陵高明處。在這裏,讀者可以領略少陵“語不驚人死不休”之壹二,也可明了,此其所以為“詩聖”歟。
拓展:作者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壹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幹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家世背景
杜甫出身於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遠祖為漢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審言。杜甫與唐代另壹大詩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為晉代大學者、名將杜預之後。不過兩支派甚遠,杜甫出自杜預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預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有誌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壹日上樹能千回”。
折疊年少優遊
開元十九年十九歲時,杜甫出遊郇瑕(今山東臨沂)。二十歲時,漫遊吳越,歷時數年。開元二十三年(735),回故鄉參加“鄉貢”。二十四年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杜甫的父親時任兗州司馬壹職,杜甫於是赴兗州省親,開始齊趙之遊[3]。
天寶三載(744)四月,杜甫在洛陽與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相遇,兩人相約同遊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壹帶)。之後,杜甫又到齊州(今山東濟南)。過了4年,秋天轉赴兗州與李白相會,二人壹同尋仙訪道,談詩論文,結下了“醉眠秋***被,攜手日同行”的友誼。秋末,二人握手相別,杜甫結束了“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漫遊生活,回到長安。
折疊仕途不順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壹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壹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著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壹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六載,玄宗詔天下“通壹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於權相李林甫編導了壹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幹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郁郁不得誌,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於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壹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余,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壹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折疊戰亂流離
天寶十四年十壹月,安史之亂爆發,第二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是為肅宗。這時的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今陜西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說了肅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同被俘的王維被嚴加看管,杜甫因為官小,沒有被囚禁。盡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時值安史之亂,他時刻註視著時局的發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詩,表達了愛國的熱情。
杜工部像
至德二年(757)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冒險從成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陜西寶雞)投奔肅宗,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不料杜甫很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被貶到華州(今華縣),負責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到華州後,杜甫心情十分苦悶和煩惱。他常遊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杏林鎮老官臺附近),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了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奸佞進讒的感嘆和憤懣。疏救房琯這件事,杜甫經宰相張鎬力救而得釋放。但“帝自是不甚省錄”,從此之後,肅宗對杜甫不再重用。這壹年九月,長安收復。十壹月杜甫回到長安,仍任左拾遺,雖忠於職守,但終因受房琯案牽連,於乾元元年(758)六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均在今河南省)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今河南安陽)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並在回華州後,將其修訂脫稿。“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遊。”
折疊西南漂泊
乾元二年(759)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嘆》和《夏夜嘆》,憂時傷亂,詠嘆國難民苦。這年立秋後,杜甫因對汙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秦州(今甘肅省天水壹帶)。杜甫在華州司功任內,***作詩30多首。杜甫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壹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也稱“浣花草堂”。後被嚴武薦為節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縣。
廣德二年(760)春,嚴武再鎮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將近兩年。嚴武表薦杜甫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做了嚴武的參謀,後人又稱杜甫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辭了職。這五、六年間,杜甫寄人籬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說:“厚祿故人書斷絕,恒饑稚子色淒涼”(《狂夫》)“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東門。”他用壹些生活細節來表現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說他的孩子那種還沒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對父親很尊重,不知夫子禮,餓了的時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禮,餓了就吵著要飯吃,在東門外號哭,到了秋風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敗,饑兒老妻,徹夜難眠,他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廣德年四月嚴武去世,杜甫離開了成都。經嘉州、戎州(宜賓)、渝州(重慶)、忠州(忠縣)、雲安(雲陽),於大歷元年到達夔州(奉節)。由於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顧,杜甫得以在此暫住,為公家代管東屯公田壹百頃,自己也租了壹些公田,買了四十畝果園,雇了幾個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參加了壹些勞動。這壹時期,詩人創作達到了高潮,不到兩年,作詩四百三十多首,占現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嶽陽樓》等大量名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而《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
折疊江舟長逝
大歷三年,杜甫思鄉心切,乘舟出峽,先到江陵,又轉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嶽陽,這壹段時間杜甫壹直住在船上。由於生活困難,不但不能北歸,還被迫更往南行。大歷四年正月,由嶽陽到潭州(長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陽),復折回潭州。唐代宗大歷五年(770),臧玠在潭州作亂,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陽,遇江水暴漲,只得停泊方田驛,五天沒吃到東西,幸虧縣令聶某派人送來酒肉而得救。後來杜甫由耒陽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裏,這時洪水又未退,杜甫原壹心要北歸,這時便改變計劃,順流而下,折回潭州。大歷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嶽陽的壹條小船上去世。時年五十九歲。
主要成就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沈郁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沈郁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沈郁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壹生寫詩壹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裏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壹,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