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銅器,因陶瓷工藝的迅速發展而在某些日用器皿上相對減少,甚至被替代,但仍獲壹定發展。像河南洛陽西郊澗河西唐墓出土的銅盤、銅洗和銅燈,內蒙古赤峰唐墓出土的銅碗、銅薰爐、銅勺和銅匕,安徽太和唐墓的銅粉盒、銅燈等,造型輕薄單純,比較實用。西安博物館收藏的有唐睿宗景雲二年(711)銘文的銅鐘,重萬余斤,鐘身飾有舞獅、翔鶴、雲紋、寶相花等紋樣。然而此時銅器中最具特色和水平的,要屬銅鏡。唐代銅鏡,莊麗豐滿,風采迥異,質純而精,鏡面光亮平滑。由於合金中錫的成分增多,色澤凈白如銀。早期常見花飾紋樣有葡萄海獸紋和雲龍紋等;中期葡萄海獸紋漸次減少,鶴銜瑞草紋等圖案增多,裝飾精美的雙鸞銜綬、寶相花纏枝花、狩獵和打馬球等鏡紋,以及加工特別精致的金銀平脫、鑲嵌松石和螺鈿的花鳥鏡,都完成於玄宗開元 (713~741)、天寶(742~756)年間;晚期制作較簡略,素鏡漸多。唐鏡的圖案構成,突破了從鏡鈕到邊緣同心圓的層層布局,多應用散點和適合的章法,簡練明快,完美和諧。另外還創有多種花式鏡,常見的有葵花、菱花等多種形式,並新創無鈕有柄手鏡,使用更為方便。其裝飾技法,除傳統的浮雕、淺雕、剔雕外,尚有貼金銀、嵌寶石、鍍金、彩釉和漆繪等。
宋代的金屬工藝是在唐五代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已排除了來自波斯薩珊王朝的異國情調,適應城市平民生活的需要,制造了大量富有濃郁生活氣息的金屬器皿。
宋代金銀器已非常發達。皇家所用的金銀皿由少府鑒、文思院掌造。據記載都城汴梁已有金銀鋪,南宋朝廷及王公貴族對金銀器的需求有增無減。從記載及考古發掘來看,宋代金銀制品多為酒器、茶具和裝飾品。1959年,在四川德陽出土了大量宋代銀器,除茶酒器具外,還有許多日用器皿。其中壹只銀盒上刻有雙孔雀,外飾纏枝花,精美可愛。南京幕府山北宋中期墓中出土的雞心形金飾,集鏤空、鏨刻、掐絲等技藝於壹器,說明北宋江寧(今南京)金銀制品作工精細,技藝高超。衢州(今浙江省境內)南宋鹹淳十年(1274)史繩祖夫婦墓出土的八角形銀杯、八卦紋銀杯、銀梅瓶、銀絲盒等都是南宋銀器的嶄新造型。四川德陽出土的理宗淳九年(1249)孝泉鎮銀鋪打造的銀梅瓶、形器、執壺、尊、托杯、壺、刻花盒等器形,錘工整,比例協調,有著恬靜舒暢的特點,反映了南宋城鎮金銀器普遍發展的趨勢。宋代銅器繼唐局鑄和南唐官鑄,又有了壹定的發展。日用器皿大量增加,主要有銚、瓶、熨鬥、火鍬、火筋、火夾、沙鑼、匙筋、香爐、簾鉤及杯、盤、壺、罐、盒、爐等。造型大都簡潔洗練,註重實用性,部分器物的造型與瓷器相似,可能為相互影響的結果。另外,佛像、祭器、樂器等也有壹定的生產。宋代銅器工藝中重要的有仿古□器和銅鏡兩類:①仿古器,在宋代主要充作禮樂和祭祀之器,北宋末年曾大量生產,其器物鑄造精工,忠於原器,造型敦樸古雅,對後世仿古器的生產有壹定影響。②銅鏡,因需求量大而大量生產,成為銅器行業中的主要產品。宋代銅鏡註重實用,不崇華侈,器體輕薄,裝飾簡潔,形狀仍以圓形為主,亦有方形、亞字形、弧形、菱形、四方圓角式、菱角形及帶柄等多種形式。背面多鑄有花鳥、蟲魚、走獸、人物、故事、佛道、山水、樓閣、船舶、祥瑞、四靈、十二生肖、八卦、星象、字、摩竭、銘抨等圖案紋飾,亦有光素無紋者。圖案處理常采取隱起、陽線並用,以線的韻律、節奏來增強紋飾的起伏與重量,克服了因體薄而造成的輕浮單調的感覺。其中的動植物圖案,形象準確,姿態生動,構圖豐富多變。山水人物圖案的構圖處理富有繪畫效果。宋代銅鏡多產於湖州、臨安(在今浙江省)、饒州、吉州、撫州(在今江西省)、成都(今四川省)等地。
遼代的金屬工藝,既受波斯薩珊王朝的影響,又繼承了唐代的傳統,並根據本民族的生活習性而創造了富有特征的金屬工藝。如雞心壺、八角銅鏡及鎏金鳳冠等。金代的金銀器出土甚少,銅鏡有四手觀音雙面鏡、觀音紋陽燧鏡、雙獸連珠鏡、蓮花八乳鏡、雙魚鏡等。西夏對金屬工藝比較重視,設有專門機構掌管,西夏王陵出土有金銀器殘件以及鎏金銅臥牛等。在金屬工藝發達的基礎上,金銀工藝也隨之發展,在部分銅鐵器物上按圖案陰槽,填以金、銀、絲、塊、圈、點等,構成優美的裝飾,與原器質地相映成輝,光彩閃爍。
元代金屬工藝以金、銀、銅、鐵、錫為其主要原料,以鑄、錘、□、鏨、刻、編、累、掐、嵌等技術制成不同用途的日用器物和高級工藝美術品。當時的貴族階層和酒樓飯莊都普遍使用金、銀器。但朝廷對金器如同玉器壹樣控制極嚴,只準五品以上官員才能使用金、玉茶酒器。金器工藝以掐、累、鑲嵌技術為其尖端,亦稱金細工藝。除了以金制成器物之外,還削金為泥,錘□為箔、絲等,用於絲織、漆器、木器的裝飾及鍍金以飾銀銅之器。銀器沒有金器貴重,在城鄉富有者中也普遍使用。銀器工藝在技術上與金器相似。見諸著錄或款識的金銀工匠有朱碧山、謝君余、謝君和、唐俊卿、章仲英等。其中以朱碧山最為知名,他與書畫家柯九思有過交往,所制酒器有槎杯、蝦杯、蟹杯等,另還鑄造過昭君像、達摩像等陳設和金茶壺。鑄銅名匠有杭城姜娘子、平江王吉等人。銅鏡仍是元人整容的必備用器,多重實用,精美者較少。 金屬工藝 明代金銀器工藝的特點是與寶石鑲嵌結合。內廷設銀作局,專為皇家打造金銀器。其代表有十三陵定陵出土的金冠和江西明益王墓出土的各種金銀器物等。清代內廷金銀器由養心殿造辦處制造。康熙五十四年造雙龍鈕金編鐘壹套16件,***重460余公斤。乾隆年間最大的金塔高約5.33米,用金11119余兩,現存的弘歷皇帝母崇慶皇太後金發塔,通高1.47米,用金3000余兩。銀器作為金器的代用品,制成首飾、器皿,通行全國城鄉。鑄銅工藝獲得了特殊發展,最著名的是鑄於永樂年間,現存於北京大鐘寺的金剛華嚴鐘,通高6.94米,外徑3.3米,重約 46.5噸,為國內現存最大銅鐘。鐘內外鑄有《華嚴經》、《金剛經》、《金光明經》等,***22.7萬余館閣體楷字。字體典雅嚴謹、端莊秀媚。宣德鼎□,因產於宣德年間,又稱宣德爐,以後歷代均有仿制。據文獻記載,是以外國的銅、鉛、錫、□砂、紫□、胭脂石、安瀾砂等原料,經多達十二煉後成器,以充廟宇供器或室內案頭陳設。因其名貴異常,傳世稀少,故內廷與廠肆仿制成風。鑄銅名家胡文明、張明歧、石叟等皆有制品傳世。紫禁城內的銅獅、銅爐、銅缸、銅龜、銅鶴等陳設足以代表乾隆年間鑄銅工藝的水平。
金銀工藝是鐵器的裝飾,在少數民族地區尤為盛行。多層鏤空金銀鐵碗套是藏族鐵金工藝的精華。清初安徽蕪湖鐵工湯鵬,創鐵畫,錘鍛鐵塊,制成多種書畫作品,別具壹格。錫器作為銀器的代用品而通行民間,明末清初歸復善制錫壺,繼之者有朱堅、陳鴻壽等人,所制錫壺頗受文人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