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針灸針的基本信息

針灸針的基本信息

詞條中文身的名稱,針灸針詞條的拼音名稱,Zhēn jiǔ Zhēn

入門應用領域中醫,中藥技術

鍍銀柄針灸針

進入的概念定義了在某壹點刺入患者體內,通過扭轉、提拉、插入等方式治療疾病的器械。因形似銀針,故名針灸針。

現代針灸針壹般由針體、針尖和針柄組成。針體的前端為針尖,後端設有針柄。針體和針尖都是光滑的,針柄有螺紋,使用時可以插入和扭動。

目前臨床上壹般不使用銀針,大多使用不銹鋼針。對於針灸來說,銀針不如不銹鋼針,主要是銀針太軟,容易折斷,容易造成醫療事故;另外,銀針的成本也很高。現在有壹種金針,其實是不銹鋼針,只是外面塗了壹層黃色。在古代,人們被壹些尖銳堅硬的物體意外擊中,如石頭和荊棘,意外的疼痛得到緩解。古人開始有意識地用壹些尖銳的石頭刺傷身體的某些部位或者人為地刺穿身體使其出血以減輕疼痛。古籍中多次提到針灸的原始工具是砭石,稱為砭石。這種石頭石頭出現在距今約8000年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相當於氏族公社制度的後期。人們掌握了挖磨技術,可以制作壹些適合刺入體內治療疾病的精美石器。這種石器是最古老的醫療工具。人們用砭石刺穿身體的某個部位來治療疾病。在當時,卞氏在外科手術中更常用於化膿性感染的切開引流,所以它也被稱為針石。

針灸是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古老的部分。早在春秋時期,就有擅長針灸的名醫。公元前581年,醫生給荊治病時,指出他已病入膏肓,針灸已無能為力。這是史書記載的最早的案例。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傑出的醫學家秦越人·扁鵲,熟悉各種臨床學科,運用針灸、火療、燙湯、按摩等療法為人治病。他曾經用針灸對壹位垂死的王子進行急救,並被載入史冊。

漢代針灸在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繼續發展。針灸以2000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

淳於髡是西漢初年著名的內科醫生。他繼承了戰國時期老壹代醫家龔誠、龔的針灸學術,又傳給高啟、等人。針灸在難經中占有重要地位。《難經》以《黃帝內經》為基礎,豐富和完善了針灸理論。西漢劉勝墓出土的九枚醫用金、銀針也標誌著針灸器械的顯著進步。

據《後漢書·郭毓川》記載,傅翁、、郭毓等針灸師撰寫了《針灸經》和《脈診》,相互傳授。雖然兩者都已失傳,但傅翁“針石於今,使其因時而功”的高超針法,仍可流傳。高程在富翁學習,並把他的針灸技術傳授給了郭玉。郭玉是東漢大醫、皇帝(89 ~ 105)。他不僅有針灸“壹針爛”的本事,還深深體會到“針有分寸,有時漏。”他認為“道理微乎其微,巧用和氣。在針和石頭之間,毫芒是好的。當上帝在心中和手中時,他可以得到解決辦法,但不能得到言語。”說明針灸治療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取得了顯著的療效。

從西漢末年到東漢延平年間(8 ~ 106),針灸史上出現了壹部名著《黃帝唐明經》。也就是說,《唐明針灸要則》是中國第壹部針灸專著。隋唐時期,經政府兩次修訂,規定為針灸師的必修課,並傳至日本等國,對後世國內外針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武威漢簡》中涉及針灸的醫牘有9張,從中可以看出當時針的保留時間很長,可達“煮飯壹升”之久,簡牘中有李三、舒菲穴。它的泉水從上下文來看也是壹個洞名,但在後來的針灸著作中沒有。舒菲穴似乎是脾俞穴的壹個錯誤。李三點,最初縮寫為“五英寸現在”,也不同於這壹點。簡文還談到了針灸與年齡的關系,這是其他針灸著作中沒有的。

《黃帝內經》是壹部關於四時針灸禁忌的專著。全書十分之七圖文並茂,包括壹幅全身避針刺的人體圖,按六十甲子交替排列,共有六十個禁針刺部位。

華佗還擅長針灸。史書上說:“若用艾灸,只是壹兩處,每處也不過七八壯,病也要除。還是當針,也是壹兩個地方,下次當針,壹定答應。如果妳和別人說話。病人說‘我到了’,我該拔針了,我的病就變壞了。”他解釋了針灸和療效的關系。曹操的“苦風,隔發,惑暈,針紮,窮。”

張仲景對針灸也有獨特的看法。以傷寒為例,熱病惡寒,女子中風時,有熱病惡寒,適宜水來,熱則脈遲,身則...刺門也是合適的。在69篇相關文章中,針刺期最為重要,張仲景還發展了針刺操作方法,如針刺溫針、灼針、艾灸等。,而且每個都有明確的指示。比如討論針灸的禁忌,如“刺”、“不刺”、“灸”、“不灸”、“不火”,這是張仲景針灸理論的又壹特色。漢代針灸在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繼續發展。

艾灸是在火的發現和使用之後產生的。人們在用火的過程中,發現身體某壹部位的疼痛可以通過燒、烤來緩解或減輕,進而學會用動物皮或樹皮包裹滾燙的石頭、沙子進行局部熱熨,並逐漸發展到點燃樹枝或烤幹草來治療疾病。經過長時間的探索,選擇了具有溫經通絡作用的易燃艾葉作為艾灸的主要材料,在體表進行溫熱刺激,使艾灸和針灸壹樣成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於艾葉容易燃燒,氣味芳香,資源豐富,易於加工保存,後來成為艾灸最重要的原料。古人用竹罐,現代也有很多中醫用竹罐,還有玻璃罐和抽氣罐。《黃帝內經》:戰國時期出版的《黃帝內經》壹書,是最早見到針灸療法的書籍。

《黃帝內經》說:“寒藏而滿疾,宜灸治”,就是艾灸的意思。相傳九針是傅創造的。九針是針的名稱,是九種針的總稱。《黃帝內經》中對九針的形狀有詳細的描述,對針灸的理論和技術有大量的描述。針灸療法在中國流行了兩千多年,並傳播到世界各地。但是,針灸和它的針出現得更早;最早的針灸針是卞氏的《黃帝內經·蘇文·寶明全形論》:“卞氏小而大;《黃帝內經·蘇祥·異方宜治》:“其人食魚嗜鹽,皆安而美。魚讓人溫暖。鹽勝於血故其人皆黑不講理,其病皆痛,其治宜石。因此,石刀也來自東方。"

《靈樞九針十二原片》:《靈樞九針十二原片》列出了針灸的名稱,包括蟬針、圓針、鈸針、前針、鈹針、圓針、毫針、長針、大針。九針主要用於針灸治療疾病;其他的可以用於手術和按摩。

靈樞官針:靈樞官針:“九針宜,各有其道;長短大小,各有所用,不能用,病可動。”指出九針有不同的形狀和用途,只能根據情況使用。

《山海經》:山海經上說:“有壹石如玉,可作針用”是石針的早期記載。在中國的考古中發現過石匾。可以說,砭石是後來刀針工具的基礎和前身。

《左傳》:收集於《左傳》至公元前550年的壹段史料提到“美色不如邪石”。公元2世紀,傅謙寫道:“石頭也是石頭。”等壹下。跨湖橋文化祖先使用骨針“8200-7000年前的跨湖橋文化祖先已經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和用網捕魚,擁有世界上最早的制造海鹽的技術。因此,他們很可能是最早使用卞石的先民,但在跨湖橋文化出土的文物中尚未發現卞石。然而,在仔細檢查了壹些未知的骨器械後,發現這些是多年來最早用於治療疾病的骨針,即喬虎文化遺址出土的A和B骨錐以及A和B骨釘。

跨湖橋文化根據陶器分為三期,第壹期為距今8200-7800年;第二期是距今7700-7300年;第三期是7200-7000年前。針灸針已在三個文化層出土,如圖1和圖2所示。

A型骨錐,***16塊,從四肢骨塊上切下。圖中12圖中1和圖2中2,5,9都是A形骨錐。其中,圖1-1、1-7、1-11和圖2-2 * * 4屬於第壹階段;圖1-5屬於第二階段;數字1-2,1-3,1-4,1-6,1-8,1-9,1-10,65438。A型圓錐的三個階段之間沒有顯著差異。最長19.5cm,最短4cm。刀片磨的程度不壹樣,有幾個還沒磨好。A形骨錐的作用與內蒙古多倫道瓦遺址出土的砭石相同。

b型骨錐,***5塊,利用動物和魚骨頭的自然形狀,磨成鋒利的形狀。圖2-4屬於第壹階段;圖2-6和圖2-8屬於第二階段;用2-3屬於第三階段。三個階段之間無顯著差異。最長11.1 cm,最短7.5 cm。其作用與A型骨錐相同,主要用於穿刺消腫出血。放血後的疤痕有長時間刺激穴位的作用。

跨湖橋文化遺址還出土了A、B骨釘,是由骨壁較厚的肢骨經鋸斷、細磨而成。形狀圓潤規整,壁光,尖鈍。由於長期使用,骨釘裝置的表面就像是玉石經過長期把玩後的包漿。A型和B型的區別在於A型有壹個“釘頭”。骨釘最長13.5cm,屬於B型,最短6.5cm,屬於A型..第壹文化層有兩個B型釘;第二文化層有1個B型釘,3個A型釘。第三文化層有7個A型釘和1個B型釘。A型和B型指甲在三個文化層中的消長反映了指甲形狀的演變。該釘器與山東日照龍山文化層出土的圓尖石作用相同。其作用類似於針具中的錘針,重在用力按壓穴位皮膚,壹般不穿刺。

在跨湖橋的文化遺址也出土了許多木釘和D形木錐。它們的形狀和骨錐、骨釘壹樣,功能也壹樣。

內蒙古多倫齊頭道窪新石器時代遺址:1963年,內蒙古多倫齊頭道窪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壹塊長4.5cm的石頭。石頭的壹端是平的,有壹個弧形的刀片,可以用來切膿腫,另壹端是4顆鉆石,可以用來放血。

山東省日照縣龍山文化遺址:山東省日照縣龍山文化遺址墓葬中出土兩塊邊石,長8.3cm,長9.1cm,尖部呈三角形、尖形、圓錐形、圓形。這兩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石針,把針灸醫學的歷史向前推進了4000多年。

殷周石針:近年出土的殷周隨葬品中,有壹種柄部雕刻成動物造型的玉錐彎刀,造型精美。據有關專家介紹,它被視為奴隸主專用的石針。如殷墟出土的原名“玉虎”,身長6厘米,虎身俯臥,口下有齒孔,尾呈錐形,錐角約40°。殷墟西區出土的壹件原名為“玉魚”的器物,在魚口附近穿孔,魚身上有鰭,呈鳥嘴狀的曲錐,錐角約45°。這些隨葬品的形狀很小,針又細又尖。它們不可能是武器、裝飾品或生產工具,而是為奴隸主制造的精美醫療工具——針石。

西周銅針:1988年8月,廣西武鳴縣螞蟻鄉壹座西周墓葬群出土銅針兩根。據鑒定,確認為西周時期的針灸針。

中山王墓:1968年,河北滿城墓(公元前113年前)出土4枚金針和5枚銀針,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金屬針。“絮凝”:近代楊永軒先生將七星針叩擊後拔罐的挑刺法稱為“絮凝”。這個名字迷惑了很多人。為什麽用“許”字作為文身的名字?《針灸經典甲、乙卷五九針九變十二節五刺五邪二》中指出:“取針者,取法從絮針...取針者,取法從絮針。”本文對《靈樞九針十二針》原章中九針的內容進行了解讀。這些內容被後來的針灸著作轉載,如《針灸大成四卷九針》。不難看出,我們現在使用的壹些針灸針最初是由絮針發展而來的。

七星針:從針刺的操作來看,如果針刺較輕,就像“針按摩房間,以不傷筋,以行氣”;如果刺得重,就像“寫熱出血泄痢疾”的前針,既有員針的針法,又有前針的針法,而七星針最初的雛形是絮針,幾根絮針紮在壹起針刺。後來這五根針紮在壹起叫梅花針,這七根針叫七星針。古代針灸針與跨湖橋文化針的比較

古代有九種針灸針。本文只介紹相關的。

三棱針是古代“九針”中的前針。針體呈三角形,針尖三面有刃。現代不銹鋼,長約6cm,主要用於放血療法。現代講究嚴格消毒。其實在沒有傳染病的時候,三棱針放血療法是不需要嚴格消毒的。相反,希望傷口輕微感染,紅腫,以達到長期刺激穴位治療的目的。骨錐的作用應該和它壹樣。

錘針也是古代“九針”之壹。《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素》:“針長三寸半...前銳如粟,主脈不應陷,致氣”。

針由金屬、硬木或骨頭制成,針尖尖而不尖,曲率半徑如粟栗,不用力無法刺入皮膚。但在適當按壓和旋轉穴位時,針尖也能進入皮膚約0.1cm。與三角針不同的是,針是很講究補寫技法的,“燒山火”和“穿天”是技法的極致。骨釘器應該是錘針的來源。釘釘裝置要從B型改成A型,跟它的操作手勢變化有關。

操作姿勢:拇指和中指握住針體,食指壓在指甲部位,針尖對準穴位。拇指和中指既能支撐針體,又能扭動針體;食指主要是壓下針體。骨釘器從B型到A型的演變,說明跨湖文化的先民在實踐中已經知道,必要時按壓釘器可以增加針灸的療效,於是釘器中沒有釘頭的B型最終被有釘頭的A型所取代。

從喬虎文化出土的針灸針來看,是相當系統和完整的。所以在跨湖橋文化之前應該已經有了更原始的針灸。這需要進壹步的考古研究。

八千年前,跨湖橋的先民已經掌握了原始的針灸技術。

跨湖橋遺址出土的壹些骨頭和木制品與後來的針灸針非常相似。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劉誌清得出結論,跨湖橋的祖先掌握原始針灸技術比卞氏發現的針早4000年。

考古學家無法解釋在跨湖橋遺址出土的壹些奇形怪狀的骨頭和木制品的用途。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劉誌清壹直著迷於研究這些文物。最近,他發現壹些骨錐、骨釘以及木錐和木釘的形狀與後來的針灸針非常相似,並得出結論:8000年前過湖橋的人已經知道如何用針灸來擺脫疾病。

據了解,針灸是中國傳統醫學中最古老的部分,2000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標誌著針灸理論體系相對完整的建立。據考古記載,山東日照龍山文化遺址墓葬中出土了兩塊砭石,其頂部有三角形、尖形、圓錐形和圓形。這兩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石針是早期的針灸針,它們的發現把針灸醫學的歷史向前推進了四千多年。

那麽早在八千年前跨過湖橋的人有沒有可能了解原始的針灸治療技術呢?答案是肯定的。中醫界普遍認為,砭石的治療起源於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主要從事漁業的民族。《黃帝內經》曾記載:“其民食魚,嗜鹽,故皆居安,食之。魚讓人溫暖。鹽勝於血故其人皆黑而粗心,其病皆痛,故宜治卞氏。所以,石刀也是從東方來的。”換句話說,東部沿海地區的漁民非常喜歡吃鹹魚,因為吃魚很容易在人的體內產生熱毒,產生壹些膿腫,而切石療法正好可以治愈這種熱毒。從當時的古地理環境來看,蕭山跨湖橋文化遺址臨海,具備了發明早期針灸的環境和條件。目前的考古研究表明,當時跨湖橋的人們不僅知道如何制造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和漁網,還掌握了世界上最早的制鹽技術,因此他們也可以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掌握早期的針灸治療技術。

在跨湖橋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中,專家尚未發現卞石。但通過對大量出土骨器和木制品的對比研究,最終在出土文物中發現了壹些與邊石形制相同的器物,主要有骨錐、骨釘、木釘等。古代有九種針灸針。其中“前針”的針體呈三角形,針尖三面有刃。現代多用於放血療法,而湖橋對面文化遺址出土的壹些骨錐呈三角形,與前針形狀十分相似。“針”通常由金屬、硬木或骨頭制成,針尖尖而不尖,不用力無法刺入皮膚。跨湖橋遺址出土的壹些骨釘,是由骨壁較厚的肢骨經鋸割、精磨而成。它們呈圓形,形狀規則,壁明亮,頂端鈍。因為用的時間長了,骨釘表面也呈現出了壹種長時間把玩後如玉石般的包漿。其作用類似錘針,重在用力按壓穴位皮膚,但不穿刺,同時期出土的木釘形器也是同樣的結構。苦胡橋文化遺址出土的針灸針比山東日照龍山文化遺址墓出土的石器早4000年。而且從庫虎橋文化遺址的文化層分布來看,針灸針的針尖有壹個形狀演變的過程,說明古代的針灸技術是在不斷探索和完善的。

  • 上一篇:那英人物簡介
  • 下一篇:陽盾九局是哪九個,分別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