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槍
紅軍使用的步槍除了各種毛瑟步槍和仿制品,還有日本的三八步槍和英國的恩菲爾德步槍。三八6.5mm步槍,後來被稱為“三八蓋”,是當時比較先進的武器。1917年,北洋政府作戰部通過太平公司壹次性購買了4萬支步槍,後來又被楓溪、廣東、山西等部門大量進口。山西軍事工藝實習廠1924開始復制,最高月產量3000件,東北三省兵工廠也有復制。紅軍在建立初期就接觸到了這種步槍。例如,廣州起義的主力軍訓練團,裝備的都是從馮軍繳獲的三八步槍。在西征途中認識的馬步芳和馬,也配有壹些新買的三八式步槍。紅軍使用的恩菲爾德步槍主要是第壹次世界大戰前後生產的MK ⅱ或MK ⅲ型,在進入準備射擊前設計了獨特的後鎖榫和封閉膛,射速快,精度好,耐用,重量大。因為它的口徑是7.7毫米,國內很少使用,所以不如德國和日本步槍使用廣泛,甚至不如俄羅斯的“水連珠”步槍使用廣泛。主要分布在受英國殖民勢力影響的長江流域,江浙川地方軍閥部隊均有裝備。再加上藏區毗鄰當時是英國殖民地的印巴,進口英國武器方便,所以槍用得比較多。
★輕機槍
在反映長征的影視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紅軍使用的輕機槍都是捷克的ZB26。由於鎖定可靠,槍管更換迅速,該槍很快成為國產輕機槍的主要品種。當時用的ZB26不僅是進口的,還有大沽造船廠、重慶兵器修理所、廣東兵器廠、珙縣兵工廠仿制的,除了常工的產品,質量都很差。其實當時紅軍用的最多的輕機槍是哈其卡斯M1922/26。這種槍有多種口徑和供彈方式,都是中國進口的7.92毫米,彈藥使用25發彈藥板,槍管可以更換。這種槍是空氣制導的,性能可靠。缺點是較重,超過14 kg。山西軍事工藝實習廠也做這種槍,月產量20支。1932年6月,國民政府軍械部召開全國制式武器會議,擬以其改進型輕機槍為制式。雖然因抗戰爆發而未能實現,但也是對該槍性能的肯定。紅軍使用的其他輕機槍還有勃朗寧、歪棍和劉易斯機槍。“勃朗寧”是勃朗寧M1918的多種仿制改進產品,是紅軍裝備的綜合性能最好的壹種輕機槍,產地包括美國、比利時等國。其中比利時產的叫FN M30,是在M1918的基礎上改進的。其外觀與美國原裝產品差別較大,口徑為7.92mm,國內流行,因此應用更廣泛。這些機槍不僅裝備在中央軍,地方部隊也在使用,尤其是雲南軍隊,曾經大量進口比利時勃朗寧機槍。紅軍進入雲南後,在與滇軍的戰鬥中繳獲了這種武器,紅四方面軍在第四次反“圍剿”中也繳獲了壹定數量的美制勃朗寧機槍。“歪棍”是日本大正11歲的6.5毫米輕機槍,特點是使用漏鬥供彈。該槍在1920年代中期裝備日軍,但在1924年被仿制於東北三省軍火庫,被稱為13年制輕機槍。紅四方面軍在鄂豫皖蘇區與中央軍、西北軍作戰時,繳獲了許多這種機槍,為1933年初入川後粉碎“三路圍攻”發揮了重要作用。紅11師在進攻雞子頂時用了10多“歪招”,擊潰川軍劉存厚壹個團,在竹峪關大獲全勝。路易機槍,又稱“轉盤式機槍”,是壹戰時英軍的標準裝備,口徑7.7毫米,槍管外有大鋁套。紅二、六軍團有少量裝備,紅九軍團也在1933年萬源保衛戰中從劉向的部下那裏繳過這種武器。
★重機槍
紅軍使用的重機槍有水冷和氣冷兩種。水冷式主要是馬克沁和30段式。除了最初的德國產品,在紅軍接觸較多的馬克沁還有兩種外國變種。壹個是英國的維克斯7.7毫米機槍,壹個是俄羅斯的索科洛夫7.62毫米機槍。前者在冷卻水缸表面有橫向凹槽並使用特殊的籠式炮口阻火器,後者使用帶盾牌的雙輪槍架。馬克沁是舊中國最受歡迎的制式機槍,被金陵兵工廠、廣東兵工廠、珙縣兵工廠、漢陽兵工廠、大沽造船廠等10多家廠商仿制。大部分抄襲M1899和M1908/15,結構相似,常工也抄襲了俄羅斯輪架馬克沁。當時最新的型號是金陵兵工廠根據M1908/15改進的24年款,特點是阻火器後面有圓形遮光片。該槍投產後,迅速投入“剿* * *”壹線。內蒙德王1935年夏去北平要求政府調撥武器時,賀曾對他說:“現在都用新式機槍了。國產重機槍的數量僅次於馬克沁,其制造商不僅有漢陽,還有上海灘和華陰兵工廠。1931年全國月產量超過140。該槍是根據美國Browning M1917仿制的,外形與馬克沁相似,但槍尾是手槍式獨立小握把,而不是柱式雙握把。進口的風冷重機槍主要是法國的哈其卡和日本的三八和大正3年。哈齊凱思是使用最廣泛的型號之壹,從民國初年進口。常見型號為1914,口徑7.92毫米,特點是采用30發彈板或250發鋼彈鏈供彈,炮管後部有大型散熱裝置,表殼後部有握環,便於操作。該炮從地方軍閥到中央軍都廣泛裝備,其1930型壹度有望取代馬克沁成為全國統壹重機槍。三八式和大正三年式都是哈奇卡斯的改良品,日本用這些武器支持親日地方勢力集團。所以袁世凱的北洋軍前期用這種槍,後來包括廣東、豐年、金軍閥,後者也分別仿制。比如廣東兵工廠和山西軍事工藝實習廠仿制的三八6.5mm重機槍,三年重機槍是三年兵工廠在三年期間生產的。
★沖鋒槍和自動手槍
《長征:前無古人的故事》在談到強渡大渡河的17勇士時說,他們“每人配備了壹把駁殼槍、壹把花風琴、壹把馬刀和八枚手榴彈……”。這裏所說的“花風琴”指的是德國的MP18/28沖鋒槍,正式名稱是“伯格曼便攜式機槍”。1925年漢陽兵工廠率先仿制MP18,但口徑改為7.63mm,1926年上海兵工廠和金陵制造局也開始仿制MP 18。兩年時間,* * *生產了6000門,廣東、珙縣兵工廠、大沽造船廠相繼仿制了這種炮,並做了壹些改進,包括9mm、7.65mm、大沽造船廠。這些武器壹般被稱為“花機制”,因為它們的形狀與木槍托相同,左側彈匣,槍管鞘布滿圓孔。“花器”對紅軍來說並不陌生,因為以前在中國已經廣泛使用了。紅軍在長征中遇到的敵人中,即使是四川、貴州、甘肅、青海等較弱的地方軍閥,也都裝備了各種“花器官”。《西遊記隨軍記》甚至提到了少數民族擁有的這類武器:“彜族人都是武裝起來的,有幾千支快槍和幾挺手提機槍,都是漢軍交過來的……”。紅軍在建立根據地的行動中,先後繳獲了壹些“花器官”。如:1931九月第三次反“圍剿”時,紅四軍在興國方石嶺五十二師韓德勤繳獲“花器官”二十余個。為滿足軍隊急需,洪湖、鄂東南、福建、浙江、江西等兵工廠仿制了少量“花機關”,銀坑彈藥廠也將沖鋒槍由步槍彈改為沖鋒槍。中央紅軍離開江西時,攜帶“手繪機關”271支,沖鋒槍67000支。在紅二、六軍團長征隊生活了壹年後,外國傳教士R.A .博薩特於1936+00年6月寫了壹本書《上帝之手》,書中提到壹位紅軍小戰士,因為出天花時滿臉麻子,被戰友善意地昵稱為“小風琴”。德國M1932自動手槍是紅軍長征途中的新式武器。該槍配有在卡爾·威斯汀格專利基礎上設計的單連發擊發機構,采用加長20發彈匣,因此通常被稱為“快慢機”或“20環”。裝上木質槍套後,外觀和火力接近沖鋒槍,在實戰中也確實作為沖鋒槍使用。長征中:前無古人的故事1936年3月,紅二方面軍第六師18團在丈八附近與敵萬縱隊發生了壹場遭遇戰。紅軍以巨大的犧牲為代價,繳獲了敵人剛剛裝備的8臺“快慢機”。當時,18團遇到了萬的總部,雖然壹萬人的部隊。不過,18團遇到這種武器已經不是第壹次了。在石阡以西突破敵人封鎖線殲滅二十三師壹個營時,繳獲了壹架“慢機”。時任師政委的廖漢生將軍在回憶錄中說:“過去我們的駁殼槍都是單發,這次上繳的20炮駁殼槍既可以單發,也可以連發。手指勾在扳機上,尖叫著。這是我軍首次繳20發駁殼槍。太高興了,愛不釋手,於是團長、余政委程軍把它送給了郭。”在各種戰鬥中繳獲的“快慢機”,實際上成了紅軍長征中的重要裝備之壹。在婁山關、大渡河、瀘定橋等壹系列戰鬥中,突擊隊員們依靠他們熾烈的火力,壹次又壹次成功地將紅軍帶出死角。紅四方面軍裝備最全,在長征中與胡宗南的戰鬥中多次被俘。這些武器後來在西路軍倪家營子、石窩等壹系列慘烈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據時任紅30軍代軍長程回憶,1937年4月,發生了西路軍歷史上最後壹次大規模戰役——血戰。當時,西路軍的其余部分被兩個旅的馬家軍騎兵分割和包圍。當敵騎兵已經沖到三十米以內的緊要關頭時,程和警衛隊依靠65438發來的七架“快慢機”的火力。
★手榴彈
手榴彈是紅軍的重要裝備之壹,也是紅軍除了大刀、長矛、重裝子彈之外唯壹可以大量制造裝備的武器。中央紅軍出發時,攜帶了76526件,幾乎達到人手壹件。紅軍常用的手榴彈有兩種——木柄手榴彈和麻尾手榴彈。當時的木柄手榴彈有龔、韓、金、寧四種樣式。“紅皂”是從德國M1924型仿制的,但改用了鑄鐵炮彈和K-TNT炸藥。金棗、寒棗、寧棗的結構與宮棗相似,但個體尺寸不同。其中,金竈按大小分為幾個大小。雖然1934的基地兵工廠可以制造木柄手榴彈,但由於制造要求和成本較高,紅軍使用的木柄手榴彈幾乎都被繳獲,而且自產的手榴彈都是無柄麻尾手榴彈。中國早期也使用過麻尾手榴彈。北伐時大規模使用,上海、金陵等兵工廠也有短時間生產。廣西炸彈廠壹直生產到1936,主要是給地方軍閥用的,所以紅軍的對手在長征中經常使用這種武器。紅軍生產的馬尾子彈沒有統壹型號,都是各基地自己組織生產,但都是用鑄彈。貝殼貝殼有蛋形、梨形、瓶形,大小不壹。外觀壹般鑄有縱橫凹槽,有的制作精美,有鐮刀斧頭圖案和標語。外殼的較大端裝備有由撞針、撞針彈簧和點火觸點組成的點火機構。撞針壹般用保險銷或鐵皮制成的保險片固定,另壹端壹般鑄或焊有環,環上系有用麻、棕或皮條制成的近半米長的繩辮,故名“麻尾”。使用時,方法類似於拋石帶。用手抓住繩辮的尾端,繞壹圈甩出去。近距離的時候直接拿著彈丸扔出去。拋體在空中飛行時,繩辮被拖在後面,保證拋體前端著地發火。紅軍制造的馬尾子彈除了鑄鐵彈殼外,還有大量的銅鑄彈殼,因為銅的熔點略低,便於鑄造,其材質以銅錢為主,來源廣泛。而且銅比較軟,殼口的螺紋可以手工加工。長征期間,紅四方面軍機械修理所堅持生產這種手雷,以滿足部隊需要。即使在倪家營子被包圍的艱難環境下,被標記的軍隊也沒有停止生產。但是麻尾彈攜帶不方便,尤其是性能比較落後。由於引信部分外露,容易受潮發生事故,其擊發方式非常不可靠。落在水中和松軟地面時,既不能正常引爆,也不能在空中爆炸,所以長征後逐漸停止使用。長征中使用手榴彈最多的戰役是奪取臘子口。臘子口是紅軍最難攻克的天險。它只有十英尺寬。敵人在關隘設置機槍工事用交叉火力封鎖關隘,並在山腰布置了壹個連的守軍。紅軍進攻時,他們扔下手榴彈。紅軍進攻壹天壹夜未果,傷亡慘重。1936出版的楊定華《雪山草地進行曲》這樣描述戰後的戰場景象:“...關隘周圍50米內有壹兩百顆手榴彈不爆炸,樹都炸成灰了……”。紅軍最後贏得戰鬥的法寶也是手榴彈。紅軍第二師師長陳光率17戰士夜間從左翼爬山,然後迂回到右翼山上的敵人據點,用手榴彈猛攻,敵守軍接連損失。關內敵軍怕被包圍,立即撤退,紅軍乘勝追擊,占領臘子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