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太平村——尋訪李自成後人(轉)
2004年,富縣太平村的李誌強從深圳回來繼續他的家譜時,意外地發現了壹本李進的家譜。經多方考證,族譜中的始祖李進是李自成的侄子、將軍李過。由此,壹個太平村人是李自成後裔的傳說得到了證實,太平村黎族人的命運從此壹脈相承。今年是李自成誕辰400周年,位於太平村的李自成紀念館也在積極籌備中。8月18日,帶著敬佩和無限的好奇,記者來到了傳說中闖王後裔居住的富縣思賢鄉太平村。這裏山川秀美,綠樹成蔭。全村壹街兩巷的布局隱約保留著類似北京四合院的建築風格。
美麗的村莊,神秘的故事
太平村,位於延安地區南部,是從古秦時期通往榆林的要道,俗稱銅山口。這裏地形隱蔽,原村是壹個獨立的臺地,鍋底形狀。三面站立,看不到村莊。背靠子午嶺,四周密林環繞,唯壹通往外界的路就是南面那座危險的土橋。村裏那座酷似北京天安門廣場(文革中被拆除)的戲劇性建築,村東桃樹埡口“壹人守,萬人不得”的土樓,南北的古龍鳳塔,黎族人謹小慎微的行為、獨特的信仰和奇特的拜神方式...都讓這個被方圓百裏稱為“小北京”的村莊披上了壹層神秘的外衣。
李誌強說,以前太平村的人都很謹慎,壹般不會輕易出門,即使走親戚也不想暴露行蹤。他們總是黎明出門,黃昏回村。不知道為什麽,幾百年來都成了習慣。記者在采訪中也看到,雖然村裏修了寬馬路,交通也比較方便,但除了上學和外出打工的人,經常出門的人很少。人們仍然喜歡呆在村子裏,幾乎沒有人與他們競爭。
太平村的人和中國所有傳統的人壹樣,都是信神的,他們信的神叫沈王爺。然而,這壹神靈不同於其他地方所崇拜的神靈,是太平黎族特有的信仰。太平村的人對本尊相當虔誠,親切地稱他為“爺爺”。黎族人每年都給爺爺穿上新衣服,都是村裏的婦女縫制的。帽子是雪帽子,衣服是雪衣服。每當村裏有難事或慶典時,村民們都會為仙神大師穿上新衣服,坐著轎子載著他在村裏轉壹圈。每年年初,祭拜儀式特別隆重,年夜飯都要送到廟裏拜“爺爺”才可以動筷子,家家戶戶都是這樣。在農歷新年的第壹天,我們要給爺爺拜年,並在除夕為他守夜,這類似於中國傳統的祖先崇拜。另外,農歷四月十五,仙神大師生日,村裏宰殺豬羊,中午12放鞭炮。家家戶戶都帶著食物、酒和供品到廟裏祭拜,這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壹直延續到今天。
太平村的拜神方式也與其他地方不同。他們的神壹般不供奉在寺廟裏,而是藏在村民家中,廟裏只留下壹個神龕和壹個精致的空轎子。年初,他被邀請回寺參加祭祀儀式,並為仙神祝壽或穿衣。之後被村民帶回家藏起來。崇拜的方式也很奇怪。在場的中老年人不停地念叨著“爺爺,我給妳上香,我給妳紙錢,妳老人家收下”和“我們來看妳了”,還不時感嘆“唉!爺爺是受害者。”整個過程凝重而悲傷,就像參加至親的葬禮壹樣。
太平村曾經有壹座非常壯觀的寺廟,看起來像宮殿建築,但在文革中被毀。那麽“顯身”的是誰呢?據李誌強說,當他年輕的時候,他也好奇地問過這個問題。當時村裏有人說是伍子胥,但從關於神武中象征權杖和娘娘雕像的傳說來看,這種說法並不可信。後來重建族譜確認了族人與李自成的關系後,才發現仙神爺的裝束與李自成驚人的相似;村民對上帝的崇拜和新年問候和守夜的習慣似乎也是在對待壹位祖先和親戚。而且,神不坐轎子,說明他是壹個人。種種跡象表明,說這位顯神爺爺是李自成也不是不可能。
村外有寶藏。
太平村是壹個古樸的村莊。由於數百年來的偏遠和保守,這裏的人們仍然過著相對貧困的生活。走進村子,那種單純和樸實撲面而來,但在這種單純和樸實的背後,卻隱藏著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
相傳陜西挖的磚瓦都是秦磚漢瓦,說陜西文物多也不為過。不過這個詞用在太平村也不過分。太平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寶貝”,或雕龍繪鳳的仿古家具,或祖先傳下來的古錢幣、飾品、玉器,還有偶然從地下挖出的兵器、器皿,很多都是宮廷物件。其中有壹種形似矛尖的兵器,被當地人稱為“魏帝”。而且太平村還有很多永昌幣。村民李祿權家裏有六個,都是祖上傳下來的。村民李曉軍曾挖出壹枚刻有龍紋的戒指和大量古幣,其中有十幾枚是永昌幣,後來賣了,刻有龍頭的戒指至今還在家裏。眾所周知,永昌幣是Xi安稱王,建立大順農民政權後,李自成鑄造並使用的壹種貨幣。李自成戰敗後,擁有永昌幣成了殺頭的死罪,壹般人不敢收藏。只有李自成的家人或崇拜者才會冒這樣的風險。
來到太平村,村民們向記者提到的最多的不僅僅是顯神爺爺,還有桌子的窗簾上畫著的兩把四爪龍的斧子,供案用。神軸,也叫陰軸,就是用布把神靈的名字和三代祖先的畫像畫出來,供後人供奉。太平村李家的軸線分為長軸和短軸。主軸上畫著李自成及其六代後人的畫像。但此軸在文革中與幾個小軸壹起燒毀,現僅存李成國五世和李飛三世兩個小軸,制作於光緒十四年,保存較為完好。兩聖斧中央桌的簾面繪有龍龍紋,栩栩如生,四趾。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尤其是清朝,普通平民家庭都不敢隨意畫龍鳳,只有帝王將相才有這個專利。龍紋也很有講究。五爪龍代表皇帝,四爪龍是太子。在太平村,關於龍的傳說和遺產真的很多:龍槐,它的樹心已經腐朽了幾百年,但它的枝葉仍然茂密,雕刻有水龍頭的古代木制家具,家珍藏的水龍頭環,尤其是為什麽四爪龍的圖案會出現在李的神軸上?理清了李太平和李自成的關系,這個問題自然就說得通了。
緬懷先人,造福子孫
證實了他的家族確實是李自成的直系後裔,太平村的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激動。壹個小女孩高興地告訴記者:“我小時候在課文裏學過李自成的故事,現在突然告訴我,我們是李自成的後代。我想我無法相信。”幾百年來,我們的祖先都說是李自成的後代,但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隱居在太平村的人也不太在意。重建族譜的意外發現、李誌強的研究、專家們的考證和令人欣喜的結論,最終使他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存空間。
隱瞞給戰敗隱居的祖先帶來了安寧和休息,也從此給這個家族蒙上了壹層神秘的面紗。關於李自成的遺物和傳說太多了。現在幾百年過去了,後人繁衍到了第十九代,太平村因為混亂而顯得特別封閉保守。太平村有多少文物?有哪些文物與李自成有關?大概誰也說不清楚。我唯壹知道的是,文物販子的頻繁光顧和無知民眾的肆意破壞,正在壹點壹點地失去這些珍貴的記憶。太平村的人們說,作為王闖的後代,我們有義務保護我們祖先的隱居地和在這裏留下的歷史文化遺產,並將其推廣到崇拜他的世界。壹是緬懷先人,二是造福子孫後代。於是,他們壹改簡樸的生活和低調,開始在村落建設和太平村李自成文化的保護與發展上動腦筋。
為了擴大影響力,2005年,太平村舉辦了首屆李自成文化節。眾多李自成研究專家和各路媒體爭相尋求報道。從此,太平村與李自成壹起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成為世人驚嘆的話題。壹直在深工作的李誌強(李自成第15代孫)為此回到家鄉,先後投資數十萬更新李自成家譜,自費建立李自成文化網站,研究收集李自成文物資料,制定了富縣太平村旅遊區發展規劃,帶領村裏的黎族群眾投身到宣傳祖先文化、造福後代的事業中來。
今年4月,在第十屆中國東西部合作投資貿易洽談會上,由李誌強自費設計的招商宣傳冊《李自成後人隱居——太平旅遊景區》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初期,太平村的建設發展規劃也成為各級領導部門關註的焦點。此後,該項目被省經濟發展中心推薦為時代先鋒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目前已在延安招商網正式對外招商。
記者當天來到太平村,恰逢官方批準在太平村建立李自成紀念館。村民們非常高興。李誌強告訴記者,紀念館的批準建立讓他看到了第壹縷曙光,這也是市縣各級領導部門重視、全村齊心協力的結果。他希望在今年李自成誕辰400周年之際,有更多的社會各界人士關註此事,梳理太平村的開發建設項目。
截至記者發稿時,李誌強仍帶著家人的囑托和希望在京、湘、鄂等地籌備李自成紀念館。
CPPCC米脂縣文史委員會的李繼元說:
“李村屬於點石鄉,曾被當地人稱為皇帝鄉,並指出了李和李自成兩位皇帝。
李村:
在米脂縣點石鄉發現了壹個叫李的村莊。當地人也叫李家站。該村世代相傳,是李的後代。李和李自成都出生在這裏。
李自成的直系子孫:
在他的名片背面,寫著這樣的話:“李自成是繼西夏王李元昊之後的黨項族拓跋家。‘王闖’的後裔至今仍保持著原有的民族特征、面貌和風俗習慣,這對研究西夏和黨項民族具有重要意義”。
姚《李自成》的作者:
李自成與李淵源頗深。為此,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的作者姚曾經考察過。在描述李自成入京的時候,他寫道:“他(李自成)甚至認為自己將來的功勛應該可以和唐太宗相媲美。七百年後,他建立了統壹的李朝,比他祖上建立的西夏國強多了,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著名作家丁玲:
丁玲家裏收藏了龍鳳耳扁壺、童子控魚玉雕、玉琮、玉耳杯等幾件宮廷文物。丁玲的叔伯兄弟說:“他們是李自成的後代”。丁玲生前也說過。我不是和姚爭論有沒有革命老祖宗。事實就是如此!她成了延安第壹秀才,也是最典型的延安秀才。1939,家住陜北的丁玲對斯諾夫人說:“我來這裏之前,總是睡不著,現在卻睡得很香,還發胖。”沙飛的浪漫氣氛已經在昨日黃花的書頁中消失了。當地人說她在這裏找到了西夏的感覺,在寫作上有了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