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不在於究竟讀了多少本,而是,是否紮實地把壹本讀完了。群裏聽到朋友抱怨,看的書是挺多的,奈何每次看過就是看過了,並沒有明顯的收獲。
也曾聽過這樣的觀點:讀書的作用不在於當下,也許此刻並不記得書中的內容,但是書本知識會自動內化,會在未來輸出的。我只想提醒,這種自我安慰只會讓自己越加無所謂。如果妳根本沒有內化呢?如果妳真的是壹掃而過,沒有學習到呢?未來怎麽可能會有輸出?寫出壹篇好的書評,或是將書籍的知識輸入腦子裏,或是梳理知識成為系統,學會做讀書筆記太有必要了。
妳以為讀書筆記只是在書上劃橫線?這只是其中簡單壹步。還是,把妳喜歡的段落摘抄下來,有空的時候拿出來讀壹讀?這也只是基礎。讀書筆記根本沒有固定的模式,唯有適合妳自己的,妳才能在做記錄時感覺便捷適用。就好比“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接觸之初妳需要壹套別人的方法,如果妳從這套別人的方法中有所領悟,那麽妳自會成立壹套屬於自己的。做某件事只要形成了習慣,逐漸就能摸索出壹條自己的路。關於如何做讀書筆記這件事,壹定不要勉強要求“學”得像。
壹、以思想輸出為前提的讀書,嚴格摘抄
摘抄時需要有的放矢,嚴格篩選需要摘抄的內容,妳會不由自主地對某個部分多讀幾遍,腦子裏還會不斷思考,而這個部分多是妳認為重要的。如此,內容反芻和大腦不停運轉,都能加深記憶。從而妳會做到這些:-自由調節讀書節奏,可速讀-壹邊確認重點壹邊閱讀-書中內容清晰地留在記憶和筆記本裏-重視自己的感受-重讀內容,直到理解為止。
二、關註對自己“重要”的部分選擇以自己的方式去學習書本內容,記錄下真正對自己有用的語句。
三、寫感想時記錄內心感受和心聲記錄感想時,不要寫壹些揣測的或外來的想法,而是自己真實的心聲、感受、想法,這樣才是真正的輸入。
四、準備好壹本筆記本準備好壹本專用的筆記本,就像記日記壹樣,形成頻率。擁有壹本有目的性的專用筆記本,可以時時提醒妳,在讀書時需要做相應的記錄。
五、通讀-重讀-標記奧野宣之總結出來的方法是:
1.通讀閱讀的同時,將妳認為重要的那壹頁折角。
2.重讀書本讀完壹遍後,再將折角部分重讀。依舊覺得內容很好,那就加倍關註,將另壹個角也折起來。
3.標記重新讀壹遍折起上下兩角的幾頁,第三次閱讀如果依舊覺得值得壹讀,就用筆做上記號。之後,再讀壹遍,此時覺得無法割舍,就可以記錄下來了。
六、巧用標記區分對象主要是以不同畫線方式區分標記對象,常用普通直線、波浪線、圓圈等,來做好標記。
普通直線:用來標記重點、客觀、暫時的內容。
波浪線:用來標記非常重要、主觀,提醒今後加以運用的內容。圓圈:圈出專有名詞、關鍵詞、關鍵句等。
七、讀書筆記所需要素1、寫上六位數日期2、摘抄重讀多遍依舊覺得重要的部分,並適當留存空白位置,方便評論。從而獲得原創性思考。
八、摘抄心動的句子帶著主觀的心情去閱讀,這種特權只屬於普通的讀者,不搞研究不寫書評,就應該好好享受。如果需要摘抄部分太多,可以找出代表這篇文章的關鍵句或抽出關鍵詞,削減不需要的部分。
九、簡報式讀書筆記與書相關的內容搜集起來,結合讀後感收藏。比如書腰、信息卡片、書簽等,甚至是書裏的廣告或宣傳單,這些內容可以加深大腦對讀書體驗的印象。
十、復印粘貼以備重讀如果書裏有幾頁內容妳很喜歡,不妨復印下來,粘貼在筆記本上。往後再拿出筆記本復習時,這幾頁又可以再閱讀到了。
十壹、重讀書評加深思考當做完讀書筆記時再重讀書評,這樣,可以參考“第三方觀點”,以另壹個角度審視這次閱讀體驗。最後壹個,最基礎的寫讀書筆記的原則給自己壹點愉悅感,堅持下去。做讀書筆記貴在堅持,堅持壹定的頻率,形成習慣,就不會覺得有負擔。而所謂的堅持,還在於妳給自己的壹點甜頭。即便是簡單的摘抄,也是雁過留痕,當內心有了愉悅感,才可能走的下去。
法國文學專家鹿島茂先生說過:“圖書都是有重點的,沒有必要從頭到尾詳讀。重要的是不管篇幅多少,都要下點功夫讓自己對讀過的書有印象。即使只記下這本書的作用、書名、閱讀時的情景或做些摘抄都好,要堅持寫讀書筆記,這是最有效的讀書方法。”所以,為了不至於把壹本書忘得太徹底,每次讀書我都會盡量留下點什麽。
撕下壹張紙,看書的時候在上邊寫寫畫畫,或者做壹個簡單的腦圖,插在書頁裏。偶爾拿出來翻翻,能回憶出來些書中的內容。像我這樣把紙插入到書本裏,並非是壹個好的方法。因為很容易這張紙就隨書本被其他書給掩埋了,不方便系統化。但因為每日讀書都是在地鐵上進行,壹張紙做讀書筆記,對我來說,是最輕便的了。
另外要做的,應該是日後將其整理起來。總之,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做讀書筆記的方法,書本知識內化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