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使有藍雲嘆息,歲月怎能隨風?
他,像世間的壹束光,照亮了人生的黑暗,驅散了心中的陰霾。
他,讓妳學會在這喧囂浮塵中堅持自己,做自己。
徜徉在藝術的天堂,是壹種藝術實踐,也是壹種世俗的創新。
我很喜歡穆欣先生的壹句話:“歲月不饒人,我從來不吝惜時間。”
穆欣先生就是這樣壹個人,他在喧囂的世界裏實踐著,把自己活成了詩和希望。
沒有人知道什麽是藝術。在不同的人心中,對於藝術的標準是不同的。但是我們對美和藝術的向往是壹致的。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活著是為了教會妳愛和希望,以及如何生活。
穆欣先生的真名是孫樸,筆名是穆欣。1927,浙江烏鎮人,出身名門望族,既是書香門第,又是經商之家。穆欣先生有深厚的家庭背景和文化。他從小學習詩詞歌賦,熱愛藝術。
1937結尾,烏鎮淪陷。茅盾舊屋的管家害怕丟失他的書,所以他把書借給了穆欣。外面戰爭激烈,時事多變,家裏的桌子並不淩亂,但穆欣卻在挑燈夜戰看書。
65438年至0946年,穆欣進入劉海粟創辦的上海美術學院學習油畫,後轉投藝術理念更為接近的林風眠,進入杭國畫院繼續中西繪畫探索。
65438年至0947年,穆欣參加反饑餓反內戰學生運動,在街頭散發傳單,制作反戰海報。他被學校開除,被國民黨通緝。作為最後的手段,穆欣不得不避免臺灣省的災難。1949新中國成立前,他回到大陸。
“用藝術決定人生,就不能像普通人壹樣生活”。
1950,穆欣被杭壹中聘為教師。但是不久,穆欣辭職了。辭職後,他帶著書和畫筆來到莫幹山,開始專心讀書,每天孜孜不倦地寫生、寫詩、創作小說。莫幹山上條件艱苦,沒有電,他就在燭光下通宵看書。風又苦又冷,他手腳酸痛,但他沒有放棄。
1956年,為了謀生,穆欣不得不下山。隱居六年,寫了幾部短篇小說,積累了十幾部厚厚的文學手稿。下山後,穆欣先回母校任教,後進入上海工藝美術廠當設計師。
1971年,穆欣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捕入獄,入獄18個月。20篇手稿全部被燒毀,三根手指被折斷,母親因失蹤而病逝。
在獄中,穆欣先生用紙筆寫下了65萬字的獄記寫下了懺悔,手繪鋼琴的黑白鍵無聲地“演奏”著莫劄特和巴赫。
他說:“我白天是奴隸,晚上是王子。”出獄時,他面帶微笑,精神抖擻。生活的艱辛沒有壓垮他,反而讓他為自己插上了壹雙精神的翅膀。
“有些鳥是關不住的。他們的每壹根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芒。”
文革後平反。1977至1979期間,穆欣再次被軟禁,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從65438年到0982年,穆欣居住在美國紐約州,並在歐洲北部和南部廣泛旅行。
穆欣十幾歲的時候,幾十年來生活跌宕起伏。在異國他鄉,所有的酸甜苦辣都濃縮成了壹章。對於“文革”,穆欣在文章中從不抱怨,也不回憶,只留下壹句感慨:“我由衷地感到這個世界是可以被原諒的。”
“不是早熟,不是天才,而是天才壹定要遲到。”
2001上海文學出版了穆欣先生的《上海賦》,壹時名噪壹時,洛陽紙貴。這壹年,他74歲,大器晚成。文字裏有他的成熟,有他的悲傷,有他的快樂,多年積累的東西在他的作品裏慢慢流淌。穆欣先生的詩影響深遠,優美動聽,廣為流傳。是第壹個“曾經慢”:
“記得早些時候我十幾歲的時候。
大家都是真心實意的
說壹句話就是壹句話。
陳清火車站
長長的街道漆黑壹片,空無壹人。
賣豆漿的小店熱氣騰騰。
過去,太陽的顏色變化很慢。
汽車、馬匹和郵件都很慢。
壹生只愛壹個人。
這些鎖以前也很好看。
關鍵是精致時尚。
妳鎖了,人家就明白了。"
以前時間過得很慢。小屋胡同,鄰裏,和諧自然。現在高樓林立,鄰裏疏遠,手頭很少有交集。
以前的生活是詩意的,也有慢節奏敲打靈魂的時候。愛和自由沈澱在人們心中。如今的生活又快又短,人們的內心被猖狂的物欲占據,詩歌也在漸漸褪色。
文藝需要慢慢咀嚼,在時間裏慢慢發酵。穆欣先生用他的筆釀造了芬芳的美酒,品嘗了生活的甜蜜。
“風,水,壹座橋。”這是穆欣臨終前看著美術館的設計時喃喃自語的壹句話。
在烏鎮,穆欣的父母,這句話,現在掛在穆欣美術館門口,是對詩人最詩意的描述,也是對詩人的禮遇。
穆欣說:“妳看著畫,我看著妳的眼睛。”
當我們靜靜地停留在穆欣的畫作中,我們會突然感受到畫作中那種穿透靈魂的力量:
《暮光之城》,暮光深深平復了落色的神話。
《弱水半千》中,墨汁時光在叢林中蜿蜒。
“榕樹下午後打雷”,樹蔭下的榕樹打擾了午後的打雷。
《蘇下》潑墨,渲染出壹紙行雲流水的夢境。
石屋完好,歲月多病。穆欣曾說:“當壹切崩潰時,我告訴自己在絕望中尋求永生。”在那些絕望的時代背後,我們可以感受到穆欣在靈魂深處用筆墨與藝術對話。他對藝術的熱愛是永恒的。
穆欣的畫勾勒出壹種獨特的韻味,蘊含著詩意的深度,這是壹種世間的修行,是壹種與藝術同行的神情,或許正如他所說,“心不在所居,而在所愛。”
穆欣先生的繪畫取得了很大的成就。65438-0984年在哈佛大學舉辦個展。耶魯出版的木心畫集已經發行到世界各地,評價很高。
33幅水墨畫被各大博物館和私人收藏。他也是20世紀第壹位作品被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畫家。
1982年8月,在紐約地鐵上,陳丹青遇見了穆欣先生。第二年春天,陳丹青在當地的《華僑日報》上看到穆欣的文章《街上的三個女人》,大吃壹驚。
身在異國,他們成了知心朋友,徹夜長談。穆欣先生的寫作激情被喚醒了,他發表了無數的名篇,激起了西方讀者的* * *之情。他的許多文章也被翻譯成英文,成為美國大學文學史課程的典範讀物。
65438年至0984年,在陳丹青的極力推薦下,穆欣參加了《聯合文學》創刊號,該刊匯聚了港臺及海外的著名華文作家。創刊號是穆欣的“散文展”,題為“穆欣,壹個文學的魯濱遜”。
穆欣的博學和儒雅使陳丹青欽佩他。他咨詢了許多崇拜穆欣的藝術家,並邀請穆欣做講座。誰曾想到這壹課會持續五年?後來,穆欣笑著說:這是壹次文學探險。
2002年,陳丹青將自己五年的學習筆記整理成《文學回憶錄》,壹經出版便成為暢銷書。這本書有40多萬字,據說有200多萬份穆欣先生的手稿。
在書中,我們看到那些獨特的見解像珍珠壹樣散落在各處,透明、美麗、明亮,它默默地感染著在沙灘上撿貝殼的讀者。
穆欣先生是壹個真正有藝術追求的人。12歲時,他用代詞夏研究了。
他說:“我早上洗澡只是為了洗去黑夜。”
為了尋找藝術,23歲的穆欣只身前往莫幹山。在他的書桌上,有福樓拜寫的壹句話:“藝術之浩瀚,足以占據壹個人。”他把最好的年華留給了莫幹山,藝術對他來說就是生命和信仰。
文革期間,他被抓,被羞辱,很多和他壹樣的人選擇了自殺。然而,穆欣並不欣賞這種帶著死亡的殉難之旅,而是像司馬遷那樣欣賞帶著生命的殉難。
出獄後,他本可以過上富足的生活,壹帆風順的生活,但他不甘心平庸,對藝術的追求從未停止。在最輝煌的時候,他選擇了逃跑。
他去紐約深造。紐約是藝術的天堂,在這裏藝術家可以沈醉於藝術的世界,他們的藝術潛能將被無限激發。
紐約的生活極其貧困,沒有生計。但即便如此,他依然過著貴族的生活。我自己剪襯衫和外套,自己設計制作鞋帽,我會做十二種吃法的雞蛋。
“不管受多大的苦,都要笑著像人壹樣生活。”
或許,只有熬過苦難的歲月,才能擁有穿透藝術的靈魂。
陳丹青問穆欣,“如何成為壹名藝術家?”穆欣回答說:“連生活都要成為藝術”,別人寫詞,是在發泄過去的悲傷,也是在為自己訴苦。穆欣對他動蕩的生活只字未提。
他說:“文學和藝術是我的信仰,正是這種信仰幫助我度過了災難。”
2011 65438+2月21,淩晨三點,海棠花醒了,烏鎮沒醒。這個世紀老人孤獨地死去,只留下了無數的字畫,無數的思念和哀思,留給我們的是永恒的悲傷。
藝術,壹個遙遠的夢
有壹個老人。
壹輩子留著。
他的腰總是直的。
他的身體壹直站著。
他的眼睛總是深邃的。
他的手總是像玉壹樣。
他在藝術殿堂裏
好像渴望得到某樣東西——帶著極大的渴望
只是為了尋找內心的平靜
甚至流浪
就算天下在家。
即使在災難之後
即使我獨自壹人
這個世界,
不應該有木心
還是那句話,要有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