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新布貼畫難覓傳人 布貼畫是陽新縣民間的壹種傳統美術工藝品,是農村婦女用縫衣時裁剪下來的邊角碎布在深色的布料上拼成五彩斑斕的圖案而成,有著相當悠久的歷史,其造型、色彩都很獨特,具有濃郁的楚文化特征。
從孩童穿著的童裝到童枕童玩,從婚嫁飾物到婦女家用,以及廟堂蒲團、吊幡等,陽新布貼有近30個品種,其造型奇特、精致美觀,讓人愛不釋手。但是,就是這樣壹個傳統的山野藝術奇葩卻面臨著失傳的危機,這不能不讓人感到遺憾和惋惜。
布貼老人已近八旬 7月8日,記者來到布貼畫的故鄉陽新太子鎮。走進屋李村屋李組的羅漢秋老人家中,只見老奶奶正壹個人慈祥地坐在床邊,壹針壹線的制作布貼畫。
據介紹,羅漢秋老人從小就跟隨娘家母親學了壹手布貼畫的好手藝,能剪能畫能繡、工藝十分精湛。 壹提起布貼畫,羅漢秋老人似乎有說不完的話,她專門從墻角的大木箱底拿出了自己往日制作的布貼畫作品。
有憨態可掬的布貼老虎、色彩斑斕的馬甲、披肩,還有造型奇特的虎頭帽。羅漢秋老人拿著壹頂用五彩布料拼貼而成的童帽告訴記者,這個帽子叫“暖帽”,裏面墊了壹層棉布,可以起到冬季保暖的效果。
帽子表面是用五彩碎布和金、銀絲線繡成的雙龍和各種花卉,象征著富貴吉祥、四季平安,也是希望孩子能戴上它健康地成長。 羅漢秋老人拿著她親手做的布貼畫告訴記者,這些小東西都是她最最心愛之物,她對布貼畫的感情就如同對自己的兒孫壹般。
年近8旬的羅漢秋老奶奶,從十來歲起就從母親那裏學會了布貼畫手藝,從那以後,她還到處拜師學藝,並自學了多種布貼畫制作技巧。她所參與制作的布貼畫“麒麟送子”現在已被國家博物館收藏,並在西歐等國巡回展出。
還有不少商人和外地老板主動登門向羅漢秋老人請求高價購買布貼畫,但都被老人壹壹回絕了. 老人說,布貼畫是陽新特有的文化遺產,是家鄉人民的智慧結晶,是用多少錢也買不來的。她雖然沒有多少遺產,但是有壹筆巨大的精神財富——那就是布貼,她要將這筆寶貴的文化遺產留給子孫後代。
在高興之余,羅漢秋老人又感到有些失落,她告訴記者,現在村裏的年輕人們幾乎沒有人願意學習布貼畫了,只顧著外出打工掙錢,或是在家中玩鬧嬉戲、不務正業,眼看著先輩們留下來的寶貝就要失傳,她真的很心疼。 羅漢秋老人的大兒媳柯桂香也告訴記者,農村女孩子幾乎沒什麽人學這個布貼畫了。
2. 模仿陽新布貼要怎樣寫壹篇作文呢陽新布貼畫難覓傳人
布貼畫是陽新縣民間的壹種傳統美術工藝品,是農村婦女用縫衣時裁剪下來的邊角碎布在深色的布料上拼成五彩斑斕的圖案而成,有著相當悠久的歷史,其造型、色彩都很獨特,具有濃郁的楚文化特征。從孩童穿著的童裝到童枕童玩,從婚嫁飾物到婦女家用,以及廟堂蒲團、吊幡等,陽新布貼有近30個品種,其造型奇特、精致美觀,讓人愛不釋手。但是,就是這樣壹個傳統的山野藝術奇葩卻面臨著失傳的危機,這不能不讓人感到遺憾和惋惜。
布貼老人已近八旬
7月8日,記者來到布貼畫的故鄉陽新太子鎮。走進屋李村屋李組的羅漢秋老人家中,只見老奶奶正壹個人慈祥地坐在床邊,壹針壹線的制作布貼畫。據介紹,羅漢秋老人從小就跟隨娘家母親學了壹手布貼畫的好手藝,能剪能畫能繡、工藝十分精湛。
壹提起布貼畫,羅漢秋老人似乎有說不完的話,她專門從墻角的大木箱底拿出了自己往日制作的布貼畫作品。有憨態可掬的布貼老虎、色彩斑斕的馬甲、披肩,還有造型奇特的虎頭帽。羅漢秋老人拿著壹頂用五彩布料拼貼而成的童帽告訴記者,這個帽子叫“暖帽”,裏面墊了壹層棉布,可以起到冬季保暖的效果。帽子表面是用五彩碎布和金、銀絲線繡成的雙龍和各種花卉,象征著富貴吉祥、四季平安,也是希望孩子能戴上它健康地成長。
羅漢秋老人拿著她親手做的布貼畫告訴記者,這些小東西都是她最最心愛之物,她對布貼畫的感情就如同對自己的兒孫壹般。年近8旬的羅漢秋老奶奶,從十來歲起就從母親那裏學會了布貼畫手藝,從那以後,她還到處拜師學藝,並自學了多種布貼畫制作技巧。她所參與制作的布貼畫“麒麟送子”現在已被國家博物館收藏,並在西歐等國巡回展出。還有不少商人和外地老板主動登門向羅漢秋老人請求高價購買布貼畫,但都被老人壹壹回絕了.
老人說,布貼畫是陽新特有的文化遺產,是家鄉人民的智慧結晶,是用多少錢也買不來的。她雖然沒有多少遺產,但是有壹筆巨大的精神財富——那就是布貼,她要將這筆寶貴的文化遺產留給子孫後代。
在高興之余,羅漢秋老人又感到有些失落,她告訴記者,現在村裏的年輕人們幾乎沒有人願意學習布貼畫了,只顧著外出打工掙錢,或是在家中玩鬧嬉戲、不務正業,眼看著先輩們留下來的寶貝就要失傳,她真的很心疼。
羅漢秋老人的大兒媳柯桂香也告訴記者,農村女孩子幾乎沒什麽人學這個布貼畫了。
3. 按趙州橋寫陽新布貼畫的作文陽新布貼畫難覓傳人
布貼畫是陽新縣民間的壹種傳統美術工藝品,是農村婦女用縫衣時裁剪下來的邊角碎布在深色的布料上拼成五彩斑斕的圖案而成,有著相當悠久的歷史,其造型、色彩都很獨特,具有濃郁的楚文化特征。從孩童穿著的童裝到童枕童玩,從婚嫁飾物到婦女家用,以及廟堂蒲團、吊幡等,陽新布貼有近30個品種,其造型奇特、精致美觀,讓人愛不釋手。但是,就是這樣壹個傳統的山野藝術奇葩卻面臨著失傳的危機,這不能不讓人感到遺憾和惋惜。
布貼老人已近八旬
7月8日,記者來到布貼畫的故鄉陽新太子鎮。走進屋李村屋李組的羅漢秋老人家中,只見老奶奶正壹個人慈祥地坐在床邊,壹針壹線的制作布貼畫。據介紹,羅漢秋老人從小就跟隨娘家母親學了壹手布貼畫的好手藝,能剪能畫能繡、工藝十分精湛。
壹提起布貼畫,羅漢秋老人似乎有說不完的話,她專門從墻角的大木箱底拿出了自己往日制作的布貼畫作品。有憨態可掬的布貼老虎、色彩斑斕的馬甲、披肩,還有造型奇特的虎頭帽。羅漢秋老人拿著壹頂用五彩布料拼貼而成的童帽告訴記者,這個帽子叫“暖帽”,裏面墊了壹層棉布,可以起到冬季保暖的效果。帽子表面是用五彩碎布和金、銀絲線繡成的雙龍和各種花卉,象征著富貴吉祥、四季平安,也是希望孩子能戴上它健康地成長。
羅漢秋老人拿著她親手做的布貼畫告訴記者,這些小東西都是她最最心愛之物,她對布貼畫的感情就如同對自己的兒孫壹般。年近8旬的羅漢秋老奶奶,從十來歲起就從母親那裏學會了布貼畫手藝,從那以後,她還到處拜師學藝,並自學了多種布貼畫制作技巧。她所參與制作的布貼畫“麒麟送子”現在已被國家博物館收藏,並在西歐等國巡回展出。還有不少商人和外地老板主動登門向羅漢秋老人請求高價購買布貼畫,但都被老人壹壹回絕了.
老人說,布貼畫是陽新特有的文化遺產,是家鄉人民的智慧結晶,是用多少錢也買不來的。她雖然沒有多少遺產,但是有壹筆巨大的精神財富——那就是布貼,她要將這筆寶貴的文化遺產留給子孫後代。
在高興之余,羅漢秋老人又感到有些失落,她告訴記者,現在村裏的年輕人們幾乎沒有人願意學習布貼畫了,只顧著外出打工掙錢,或是在家中玩鬧嬉戲、不務正業,眼看著先輩們留下來的寶貝就要失傳,她真的很心疼。
羅漢秋老人的大兒媳柯桂香也告訴記者,農村女孩子幾乎沒什麽人學這個布貼畫了。
4. 布貼的陽新布貼陽新布貼,是農村婦女用縫衣時裁剪下來的邊角,多在黑色或深藍色的布料上,精心拼貼成的各種五彩斑斕的圖案。它用於裝飾衣服、鞋帽、披肩等穿戴物和帳沿、飄帶、布枕及童玩等。《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裝飾》等多家報刊竟相載文刊圖,稱陽新布貼具有“使人觸目難忘,撼人心魄的藝術感染力。”
5. 湖北民間美術陽新布貼的來歷、技藝、形式、特點陽新布貼(陽新縣):由陽新農村女性靈活運用不同布料,在底布上構圖設計,經裁樣、剪拼、粘貼、鎖繡制作而成,具有各種精美圖案的壹種傳統民間實用工藝美術品。
--------------------------------- 陽新布貼是在壹塊底布上通過剪樣、拼貼、縫制、刺繡制作而成的具有淺浮雕效果的民間實用美術品 起源於陽新民間工藝美術 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被稱為是“神奇的東方特有的藝術品”。 長期以來,陽新布貼深藏於民間,直到1985年才被發現。
壹經問世,陽新布貼即以她獨有的藝術魅力令世人刮目相看。1986年首次亮相“湖北民間美術展覽”。
1987年問鼎北京“第壹屆中國藝術節”期間,《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等中央媒體對布貼進行了高度評價。1988年《中國文學》英文版首次將陽新布貼的專題文章和壹組彩照向海外傳播。
1989年起,陽新布貼多次飄洋過海,出展前蘇聯、塞浦路斯、利比亞等國家。 ------------------------------------- 陽新布貼是壹個古老的的民間美術品種,”陽新美術館美術幹部尹關山說。
尹對陽新的布貼文化做了20多年的研究,他說,陽新布貼原來壹直不被外界所知,上世紀的1985年----87年,省文化廳在全省範圍內進行民間美術普查與收集時,才發現了這壹珍貴的鄉土民間美術奇花。1986年,陽新布貼第壹次披露於《湖北民間美術展覽》,1987年進京參加第壹屆中國藝術節展出,1988年的第三期的《中國文學》英文刊首次向海外傳播,接著到蘇聯、利比亞等20多個國家參加展出。
陽新布貼還被選入湖北省小學、中學、中師、高師等美術教科書。 “陽新布貼的起源和沿革至今還無任何文字可考,” 尹關山說。
陽新建縣在公元前201年,尹於1985年調查了壹個當時健在的80多歲的老太婆時,按老人的說法,尹就此推斷,陽新布貼至少有200年的歷史。 陽新布貼首當其沖的便是原汁原味的楚文化風格,執著,古樸,野逸。
題材傳統,色彩濃烈,造型稚拙,構成浪漫,尤其是她那黑漆點金似的色彩效果和不合常理、不計時空、天上人間,山珍水族皆可溶為壹體的構圖組合,深得專家們的贊嘆。加上它那豐富的實用體系和輔以細密的針刺線紋樣等多元化處理,完備地奠定了他在民間工藝美術領域內的高品位檔次。
尹對陽新布貼的評價是這樣認為的。 陽新布貼的品種繁多,涉及家庭日用品,婦女婚嫁飾品,兒童穿著,廟堂蒲團、吊幡等近30多個系列,其內容多為日常生活中的動植物及傳統的吉祥圖象。
像太子屋李組的黃帶娣老人壹樣,尹關山對陽新布貼表示憂慮。他說,民間藝術受到了現代文化的沖擊,承載著陽新千百年來地域文化的布貼已經漸漸遠離了我們的生活。
據尹老師分析,布貼的老壹輩制作者正在逐步消亡,年輕女子更是不願顧及這種費時費工的活兒。各種商品的日益翻新,布貼也就在失去了它的價值後漸漸被人遺忘了。
民間的布貼精品已經不多了,只有上百件作品被省文化館收藏。 多年來,尹為陽新布貼的開發和保護多方奔走,去年底,有幸被評為全市十大文化產業品牌,其寫出的《陽新布貼經濟開發構想》也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
他認為,對古老的文化藝術的保護和開發是有其市場前景的,陽新布貼投資不大,地方文化部門、農村個體經營者都可以實施開發;產品的銷路可以向城市的樓堂館所、旅遊景點推銷,可向喜愛藝術的人士提供收藏,也可向海外華人和外國友人贈送。另外,對產品樣式及內容按現代人的審美觀和實用性進行改造和創新。
他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不單於滿足欣賞現代藝術,可能更重視地方特色古老的民間藝術,陽新布貼在不久的將來會煥發新的生機。 --------------------------------------- 陽新縣,位於中國湖北省東南部、處長江中遊南岸。
縣境三面環山、壹面臨江。在漫長的小農 虎頭饞兜 經濟社會裏,陽新布貼這壹勞動婦女的實用工藝形成了獨特的地方體系,並原汁原味地延續至今。
陽新布貼的實用物相當豐富,從自冠至履的童裝到童枕童玩,從婚嫁飾物到婦女家用,以及廟堂蒲團、吊幡等,有近30個品種。其內容多為傳統的吉祥圖象,也反映壹些日常生息,地方農作物和山林水澤生物等。
陽新,周屬楚。陽新布貼那原始稚拙的物象造型,浪漫無羈的組合構成和黑漆點金似的色彩處理。
鮮明地凸現出楚文化特征,同時又有著特定的地域傳統風格。 陽新布貼於1985年才被發現並披露於世。
1987年參展《第壹屆中國藝術節》,為中外遊客和專家所刮目。1989年以來,陽新布貼已先後出展塞浦路斯、捷克斯洛伐克、前蘇聯、利比亞等國家,被認為是巧奇的東方特有的藝術品”。
不具譜本、無須用筆,心象所致、隨手剪來。陽新布貼這束山野奇花始終伴隨著敦厚的民風和制作者們的獨到追求,盛開在陽新境內。
楚風橫溢的陽新布貼 尹關山 狀元拜塔·肚兜 壹個古老的民間美術品種——壹陽新布貼,在鄂東南山鄉、長江南岸的陽新縣不知默默無聞地流傳了多少個歲月,直到1985年才被世外發現,首次披露於1986年的《湖北省民間美術展覽》。1987年悄然進京參加《第壹屆中國藝術節》展出後,竟使諸多中外遊客和專家嘆為觀止。
《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裝飾》。
6. 布貼的發展陽新布貼是在壹塊底布上通過剪樣、拼貼、縫制、刺繡制作而成的具有淺浮雕效果的民間實用美術品(起源於陽新民間工藝美術)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被稱為是“神奇的東方特有的藝術品”。
長期以來,陽新布貼深藏於民間,直到1985年才被發現。壹經問世,陽新布貼即以她獨有的藝術魅力令世人刮目相看。
1986年首次亮相“湖北民間美術展覽”。
1987年問鼎北京“第壹屆中國藝術節”期間,《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等中央媒體對布貼進行了高度評價。
1988年《中國文學》英文版首次將陽新布貼的專題文章和壹組彩照向海外傳播。
1989年起,陽新布貼多次飄洋過海,出展前蘇聯、塞浦路斯、利比亞等國家。
市場上所出售的刺繡布貼大多以可愛卡通或者是個性徽章為主,大大滿足了那些追求個性的時尚人士。刺繡布貼不僅傳承了中國布貼文化,而且也能為大多數消費者提供有創意的服飾與生活。當衣服、靠墊、床單和被套有破損或者是汙點時,可以選擇壹塊適合的布貼蓋之。布貼也可以用來裝飾衣服、鞋子等,甚至可以用雙面膠粘到墻上和家具上。有時候,壹張小小的布貼可以為穿久了或者沒有個性的衣服添色不少,華麗轉身成為壹件新衣服。
7. 關於陽新的民風民俗作文700字“百裏不同風,千裏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讓我帶大家走進廣東民風民俗大觀園吧!
涼茶
廣東人最愛飲涼茶,認為涼茶是身體的保險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無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壹個月內不飲幾杯涼茶(多為王老吉),嬰幼兒2-3天不服壹次七星茶,就認為身體健康沒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廣東涼茶之壹,有清熱下火,生津止渴,潤肺排毒之療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涼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藥物組成,適用於四時感冒、頭痛發熱等積滯之癥。其中王老吉的藥性最為寒涼,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對平和壹些。小兒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藥物組成,適用於小兒感冒發熱、煩躁咬牙等癥。適用於體質強壯、素來火旺濕盛、經常咽喉腫痛、大便幹結、舌紅苔黃膩者。但是,喝過涼茶的外地人唯壹的感受就是壹個字“苦”!我喝涼茶的時候,喝壹口,壹下子就塞進去好
幾片陳皮去苦。
廣東迎春花市
廣州美稱“花城”,其壹年壹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桔,各大公園都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樓,拱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湧來,擺開陣勢,售花賣桔,十裏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壹直鬧到初壹淩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廣州種花為業,已有100O多年的歷史。早在五代南漢時代,珠江南岸莊頭村壹帶,就有許多素馨花田,南漢王劉悵的寵姬素馨就是莊頭的種花女。 金桔象征“大吉大利”。與其相類似的還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誠膜拜,飄逸肅穆,深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臘月初,市面上有從福建漳州運來的大批水仙頭,人們買回後,精心培植,通過對水溫和日照的調節來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團圓飯時,或在正月初壹的爆竹聲中依次開放,這情景給人們帶來無窮的樂趣。俗語說,“花開富貴”,這正巧取了個好兆頭。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氣襲人,所以家家必備。
當然,廣東還有好多民風民俗。比如:煲湯、
舞獅、種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還有舞牛的……每個地方的民風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著我們去發現它呢!
8. 布貼的傳承價值陽新布貼充分凝聚著陽新勞動婦女自成體系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力,也體現了陽新人民的勤儉美德。在陽新,大凡農村女孩十二、三歲便開始在母親或祖母的傳導下,用五彩的邊角布料進行拼貼。到了出嫁時,便循著世代相傳的習俗,將做嫁衣時所剩下的各色布角,裝進壹個別致的“布角包”裏帶到婆家,待到懷孕(俗稱“有喜”)以後便開始做起各式好看的布貼物,不用花多少錢,就能讓自己的小寶寶得到既實用又漂亮的衣物和貼畫玩具。同時,在親戚朋友家有小孩做滿月、生日喜慶之時也可作為賀禮相送, 。
9. 以魅力陽新為主題的作文600字位於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遊南岸的陽新縣,縣域面積2800平方公裏,現轄21個鎮(場、開發區),總人口98.8萬人。這裏自古以來就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如今又被譽為“金銅大縣”、“水泥新都”、“鋁業名城”。
這是壹塊富饒的土地。地肥水美,物產富饒。是全國著名的苧麻之鄉,湖北省林業和水產大縣,更是聞名全國的富礦縣,已探明礦藏40多種,是全國八大產銅基地、全國百家重點產煤縣之壹,鉛、鋅、鎢、矽灰石和膨潤土儲量居湖北之冠,金、銀、銅、鐵、錳、鉬的開發前景十分廣闊。
這是壹塊秀美的土地。山巒疊翠,河湖交織,溫和濕潤,氣候宜人。境內有甘寧、蘇東坡、嶽飛等名人遺跡多處,有省級生態旅遊風景區仙島湖、省級森林公園七峰山、省級濕地保護區網湖,有全省最大的陵園湘鄂贛邊區鄂東南革命烈士陵園,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港革命舊址,還有全省第二大水庫富水水庫等自然人文景觀,是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的美麗“後花園”。
這是壹塊發展的土地。經濟增長速度強勁,綜合實力提升迅速。“十五”期末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全省排名第31位,比“九五”期末前移15位。2006年,實現地方生產總值68.8億元,財政收入3.8億元。被評為全省“縣域經濟先進縣”、“最佳金融信用縣”。全縣有規模以上企業62家,擁有自營出口權企業7家,形成了電解鋁、建材、金銅、化工、紡織、能源六大支柱產業。
陽新,太陽每天都是新的!今日的陽新,正在以嶄新的魅力,演繹著新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