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陜西省石窟寺、造像碑及經幢

陜西省石窟寺、造像碑及經幢

陜西是中原北方晚期石窟較集中的地區,也是石窟寺(含摩崖造像——下同)、造像碑數量最多的省份之壹。目前,全省已發現北魏至明清的石窟350余處,宋代及其以後的約占三分之二。從分布看,半數以上位於陜北,而又以安塞、誌丹、甘泉等地最為密集。這些石窟與壹大批造像碑和經幢,***同構成了陜西佛、道兩教遺存的重要組成部分。

陜西北魏和北朝石窟僅發現16處,主要集中於銅川和延安地區。窟壹般規模較小,面寬和高度多在l米左右,以至窟、龕難分。造像龕多為拱形或尖拱形,有的飾以雙蓮柱龕楣。造像組合主要為壹佛二菩薩,也有飛天和胡服供養人等。宜君的福地石窟開鑿於西魏大統元年(535)。窟內三壁開尖拱龕,後壁主龕雕壹佛二菩薩,龕楣雕小佛和伎樂飛天,左壁龕內雕道教天尊像,造像風格古樸莊重,發願文中以“道士”、“道民”稱謂,是迄今發現最早的有紀年的佛道混合石窟。

隋唐石窟***發現40余處,集中分布在關中的彬縣、麟遊、耀縣、宜君和陜北的甘泉、安塞等地。窟規模明顯增大,主要盛行佛殿窟和大像窟,並出現了帶有“凹”字形、“壹”字形或方形佛壇的窟。開鑿於唐貞觀二年(628)的彬縣大佛寺主窟平面近馬蹄形,面寬34.5米,高約28米,進深18米。其內石胎彩塑西方三聖,主尊釋迦高20.4米,是陜西第壹大佛。主窟附近還有北朝至明代的石窟136座、造像近1500軀。麟遊慈善寺石窟始鑿於隋代,大部分為初唐及稍後增鑿,現存3窟10龕、造像45尊。其造像雍容典雅,神韻飄逸,是省內雕刻最精、保存最好的隋唐石窟。陜北的隋唐石窟壹般規模較小,最大者為富縣石泓寺石窟。主窟中央佛壇四角設4根方形接頂石柱,佛壇上置壹佛二菩薩二弟子造像,窟四壁及石柱上滿刻千佛及菩薩、供養人等。

宋金元各代石窟***發現90余處,主要分布在延安地區,不僅數量較多,且技法純熟,題材更趨於寫實和世俗化,達到了陜西石窟寺藝術的又壹高峰。這壹時期的石窟以佛壇窟為主,規模大者往往在佛壇上建有各式的屏壁或石柱,可能是早期中心塔窟的壹種演變形式。子長鐘山石窟建於北宋,主窟面寬16.7米,高5.5米,辟有3個窟門。中央佛壇前後設8根方形石柱,壇上供3組16尊圓雕佛像,壇側有菩薩、羅漢、力士等造像,窟四壁及石柱上密布浮雕的大小佛像萬余尊,雕刻細膩,形象生動且富有個性。黃陵北宋雙龍石窟的窟口開鑿成仿木構的三開間廊檐,窟分為甬道、窟室兩部分。窟室中央“凹”字形佛壇的三面均鑿出接頂屏壁,壇上置三世佛等造像。窟壁及屏壁浮雕佛、菩薩、弟子、羅漢等,甬道兩壁還雕有日光、月光菩薩及涅槃圖,均形態多樣、栩栩如生。陜西的佛道合流石窟至宋代及其以後廣為流行,形成了省內石窟的壹大特點,甘泉北宋石宮寺石窟即為壹個突出的實例。該窟平面方形,八卦頂,方形佛壇上置三世佛,窟內左右壁各開三龕,分別雕菩薩、太上老君和釋迦多寶;後壁開七龕,正中為道教像,其余為佛像。耀縣藥王山摩崖造像中的金代藥王龕,也為典型的佛道合流題材。陜南旬陽的元代千佛洞石窟平面狹長,面寬4米余,進深達12米。窟內後壁設上下兩層“壹”字形佛壇,兩側壁各分七層開龕置佛像,較為奇特。

明代及少量清代的石窟***發現130余處,主要分布在陜北和陜南。石窟中佛、道、儒合流的特點更加突出,羅漢、道教天尊、祖師、八仙等形象大量出現。這些窟中,陜北的壹般規模較小,窟內佛壇或道壇呈後壁“壹”字形、方形、“凹”字形或中央方形,壁畫和泥塑增多。在陜南,相當壹部分窟是利用天然洞穴修整而成,洞口以石墻封砌,窟內造像除石雕、泥塑外,還有不少木雕像。勉縣的牛頭寺石窟以條石砌就,平面圓形,後壁的三層條石上雕出大小佛像,兩側壁的八層條石上雕刻小佛千余尊,較為罕見。

迄今,陜西已發現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各代造像碑110余處、***近300通,其中北魏和北朝的約占三分之二。它們絕大多數集中在關中渭北的耀縣、銅川、富平、淳化、長武、涇陽、扶風和陜北的洛川等地,僅耀縣藥王山就有百余通,是中國現存造像碑最多的壹地。

陜西造像碑的題材可分為佛教、道教及佛道混合三類,以風格古樸、造形拙稚、不重裝飾為其特點。碑壹般高1米左右,最大的高2米以上。早期的碑往往有收分,個別碑帶穿。分壹面、二面、三面或四面開龕,其內浮雕佛、菩薩或天尊、侍者,龕四周淺雕天王、供養人、建築、出行圖等,並署有漢族或西羌、氐、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姓氏的發願文,是研究其時佛教和道教的發展、北方少數民族 歷史 及書法、美術的珍貴資料。其中著名的有:耀縣北魏始光元年(424)“魏文朗佛道造像碑”,碑陽主龕內雕釋迦、天尊二像,龕下刻發願文,碑陰及兩側亦開龕雕造佛道像,是國內已知最早的有紀年造像碑。耀縣北魏“姚伯多佛道造像碑”,書法拙樸剛勁,堪稱壹絕。洛川北魏“劉文朗造像碑”,碑側飾以濃郁的西域風格花紋;耀縣北周“觀世音造像碑”,龕內外題材全為觀世音菩薩,均極為少見。耀縣北周“絳阿魯佛道造像碑”,龕楣自下往上雕出屋檐、奔龍、飛天及舍利塔,布局繁復、規整,雕飾精美,為罕有的珍品。其余如耀縣北魏“夫蒙文慶造像碑”、西魏“毛遐佛教造像碑”、隋“彌姐顯明造像碑”等,都是造像碑中的上乘之品。

在關中和陜北,還存有北朝至金代以佛教內容為主的經幢60余座(件),其中完好者較少,多數僅存幢身。銅川虎頭山經幢建於唐長慶元年(821),基座上浮雕佛、力土、瑞獸,八棱柱形幢身刊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頂雕飾菩薩、飛天、人物、車馬、瑞獸等,堪稱唐代佛教石刻藝術的佳晶。

  • 上一篇:長時間不用數碼相機,電池放在相機裏好不好?
  • 下一篇:非主流搞笑同學筆記節選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