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沙江鎮位於隆回西北部,地處雪峰山脈中段東麓,平均海拔1350米,是壹座美麗富饒的小城。距縣城97公,面積167.66平方公裏,人口21000余人,其中瑤族651人,轄1居委會,17個村。
解放前,稱瑤山十八峒。建國初,屬邵陽縣四區,1958年成立小沙江人民公社。1991年建立鄉級鎮,1995年由原小沙江鎮、龍坪鄉合並而成。
有耕地20323畝,其中水田15935畝。糧食以稻谷為主,產玉米、馬鈴薯。1999年水稻總產量6124噸,玉米320噸,馬鈴薯1800噸。農副產品有中藥材、木材、楠竹、水果、牲豬、等。林地面積155262畝,覆蓋率60%。 全鎮農業已由過去單壹的傳統農業向糧、林、藥、果多業並舉的現代高效、生態農業過渡。
有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已成為全國六大中藥材生產基地之壹,種植面積12萬畝,品種178個, 當家品種有金銀花、白術、杜仲、天麻等32個。藥用價值高,產品暢銷廣東、福建、湖北、山東等32個省市,遠銷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產值上億元95年收入1500萬元,農業產值的40%。
有豐富的小水電資源,經測潛在裝機容量1200千瓦的龍坪壹、二級電站。
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和聞名的旅遊景點。炎夏涼爽如春,風景旖旎。已初步建成避暑山莊2處,開辟八仙棋亭、紅巖山望日臺、祖山仙泉、分水關聖寺、香爐寶鼎、雷音寺十大名景區。鎮內有鎮中學2所,小學19所,有線電視臺4所,電視差轉臺2所,文化站1個。有中心醫院1所, 已開通數字、微波程控電話。投資3000萬元、占地15000米的藥市已竣工。
2.湖南隆回縣荷香橋的真實歷史基本內容荷香橋鎮位於隆回縣中部,距縣城15公裏。全鎮總面積123.4平方公裏,火花、轄光沖、伏龍、建橋、鐵礦、紅葉、鯉魚塘、山峽、茅鋪、湯家、印足、開智、先智、清水、黃楊山、白山、樹竹、橫嶺壟、聶家、雷塘、石灣、九牛坳、復元、泰源、大洲背、江東、羅家氹、栗山、巖門前、高橋、二房、天馬山、向陽莊、桐木沖、張家沖、五四、黃泥壩、雷鳴、雷河、銅盆、郭家沖、塘家山、田中、火星、萬興、朱家、竹葉、寨現、新民、左家潭、橫沖、車口、白水壩、塘沖灣、木山、鳥水56個村,3個居委會,總人口52644人。
荷香橋鎮是壹個農業大鎮,現有耕地面積3.41萬畝,人平0.7畝。1995年全鎮農業總產值3200萬元, 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6%。境內土地肥沃,六都寨、木瓜山、屺石三座大中型水庫分灌全鎮,90%以上的農田旱澇保收。鄉鎮企業發展迅速。現有工業企業200多家, 其中鞭炮生產廠家150家,年創利稅500萬元。現有雷鳴、飛龍、雷河、桐木橋等知名煙花爆竹廠家。
計劃生育工作出色。屢獲全市第壹名,全縣第壹名。現有花園式中學四所,中心小學四所,村級小學30所,縣級中學壹所,在校學生1萬余人,荷香橋鎮已發展成為壹個時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相結合的現代化新型城鎮。
3.湖南邵陽灘頭鎮的歷史有多久灘頭鎮位於隆回縣的東南方,地處隆回、邵陽和新邵三縣的交界地,距縣城30公裏,上瑞高速隆回出口4公裏。全鎮轄87個村,3個居委會,671個村民小組,18974戶,74089人,總面積198.32平方公裏,耕地面積62846畝,其中水田43689畝,旱土18906畝。
灘頭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始建於隋朝,是全國七十二古鎮之壹,也是國家現代“民間文化繪畫之鄉”,現被列為湖南“十五”小城鎮建設的重點鎮。灘頭年畫、香粉紙和色紙俗稱“灘頭三絕”,享譽中外。特別是灘頭年畫是湖南唯壹的傳統木板手工水印年畫,是中國“四大年畫”之壹,於1994年在國家文化部舉辦的“中國民間美術壹絕展”中,榮獲銀獎;在2003年中國文物學會舉辦的首屆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品展中獲金獎。我國文壇巨匠魯迅先生年畫目錄的第壹號收藏珍品就是灘頭年畫《楚南灘鎮新刻老鼠娶親全本》。現在灘頭年畫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搶救的文物。
灘頭山美水美、人傑地靈。這裏錦綿起伏的群山,漫山遍野、青翠欲滴的楠竹,清澈見底的溶洞溪水,古樸淳厚的民風為灘頭增添了靈氣。著名學者教授李劍農就誕生在這裏,他是同盟會會員,曾追隨孫中山、黃興鬧革命,先後留學日本、英國,學術淵溥,著有《中國經濟史》、《政治學概論》等,倡辦了“松坡中學”(今隆回壹中前身),任董事長。抗日戰爭時期灘頭籍高級將領劉建章(新6軍副軍長)、李濤(22師師長)等率遠征軍在印度、緬甸等國配合盟軍抗擊日本法西斯,戰果累累。
灘頭特色資源十分豐富。天應石為世界獨壹無二的礦產,儲量比較豐富,具有護膚美容保健多種功能,開發前景十分樂觀。以天應石為原料的香粉紙,飲譽中外。以楠竹為原料的紙藝加工源遠流長,起於明朝。灘頭色紙在乾隆年間為朝廷貢品,也正因此,灘頭鎮曾有“莫說灘頭口岸小,四十八個錢米流”的美稱。
近幾年來,鎮黨委、 *** 十分重視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產業開發和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先後投資完成了雙龍開發區、城東開發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灘頭泥浴山莊、灘頭紙業工業園、灘頭造紙坊和年畫博藝村已全面啟動;現已擁有萬畝楠竹基地、萬畝烤煙基地,千畝雜交制種和雜糧種埴基地。以南瓜為主的農副產口加工基地也開始投入生產,發展趨勢良好,前景十分廣闊.
為加快灘頭經濟發展,提升城鎮品位,鎮黨委、 *** 在搞好硬件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大力優化經濟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並出臺有關的優惠政策。灘頭已成為最理想的投資場所,灘頭人民熱情歡迎海內外有識之士前來觀光旅遊,投資興業。
4.湖南隆回六都寨鎮歷史湖南省隆回縣六都寨鎮
六都寨鎮位於隆回縣境中心,是個“八山壹水壹份田”的丘陵山區。四周有米珠、石峰、黃瓜、觀音、荊紫、譚家六個山寨環繞。清康熙八年定為六都,得名六都寨。總面積162.8平方公裏,轄5個居委會,49個村,475 個組,耕地面積26184畝,其中水田20762畝,旱土5422畝。全鎮16515戶,人口5389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662人。
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來, 六都寨鎮各方面都有長足的發展。1995 年農業總產值 2786 萬元, 糧食總產量
15435噸。境內有縣辦、鎮辦、村辦和民營股份制大小企業50家,產值1.1億元,其中鄉鎮 企業產值8197 萬元,
1995年全鎮財政收入275.9萬元。
六都寨物產豐富。農產品以稻谷為主, 農副產品有紅茹、黃豆、辣椒、柑桔、茶葉、牲豬、鮮魚、竹、木等。森林蓄積量50余立方米,年產商品材2.5萬立方米。 果木以柑桔為主,面積2500余畝,產量5--8萬擔。畜牧生產以養豬為主,1995年牧業收入1097萬元。工業主要產品有卷煙紙系列,汽車配件系列,釀酒、塑料制品、飲料、潔具、家具等。礦產資源主要是黃金,礦區砂金儲量1.44噸。
鎮內有供銷、辰河、珠峰、花園四大商場和已經省 *** 批準建設的六都寨鎮經濟小區。經濟小區以集市貿易與發展民營企業為主,占地92.78畝,計劃投資1000萬元,1998年建成後將使六都寨鎮成為隆回縣南北物資集散中心。
現有個體工商戶612戶,1995年銷售額2000余萬元。六都寨鎮城鎮區面積3.5平方公裏,目前,工業區、商業區、文衛區、居民區住宅區已初具規模,自來水進入千家萬戶,效能四通八達,街道寬敞整潔,各種文化娛樂設施齊備,醫療教育比較發達。
鎮內還有省水利建設重點工程--六都寨水庫, 決投資2.7億地。可灌田40萬畝,兼有防洪、發電、養魚、旅遊等綜合功能。庫容量1.2億立方,庫內航道35 公裏,直達清末思想家魏源舊居。兩岸奇峰挺立,群巒倒映,遊船覽景,心曠神怡。庫外有仙磴橋、雙溪禪院等名勝景點,可以發展旅遊,近年來,已接待遊客三萬余人。
六都寨鎮黨委、 *** 決心勵精圖治,奮發圖強, 實現“九五”目標和2000年發展綱要。力爭農業總產值過億元,工業和鄉鎮企業產值達3億元,人平純收入達到 1500元,把六都寨鎮建設成為隆回縣的“小深圳”。
5.誰玷汙了蘇阿姨對我們的壹片愛心2011年底,本報接到壹名學生舉報: “我是隆回縣山界 *** 鄉羅白九年義務制學校的壹名初中學生。
12月14號,我接受了香港蘇阿姨的現場捐助,當時看到紅包裏有現金500元,別提心裏有多高興和感激。可等捐贈儀式壹結束,班主任就把我們的紅包收繳了。
當時我心裏很難過,眼淚差點流了出來。過後老師再將紅包還給我時,裏面就只有200元了,老師告訴我們另外300元上交中心學校了。”
“難道蘇阿姨是在作秀糊弄我們嗎?事後,我又問了山界學校那邊的同學,他們和我壹樣,凡是受捐500元的都被收走了300元。這300元哪去啦?12月16日下午,老師又要著我們簽領200元款的字,我們很納悶,我們領的是現場捐贈款,為什麽還要我們學生簽字?我們雖然貧窮,但我們也有自尊,不能讓別人白白地吃了我們的助學款啊。
敬請各級媒體前來關註我們這些可憐的貧困學生,別玷汙了蘇阿姨對我們的壹片愛心。”。
6.隆回有哪些歷史名人魏源(1794—1857)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壹。道光二年舉人,二十五年始成進士,官高郵知州,晚年棄官歸隱,潛心佛學,法名承貫。魏源認為論學應以“經世致用”為宗旨,提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的變法主張,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總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魏光燾(1837—1916)湖南隆回人。晚清政治、軍事、外交上的重要歷史人物。與李鴻章、張之洞、劉坤壹等同為十九世紀八十到九十年代清 *** 的重臣。
譚人鳳(1860—1920)字石屏,名有時,號符善,晚年自號雪髯,人稱譚胡子。漢族,湖南新化縣人。清鹹豐年農歷八月初六(1860年9月20日)生於新化縣福田村(今隆回縣鴨田鎮南灣村)。是清末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
孫俍工(1894—1962)原名孫光策,又號孫僚光,湖南省隆回縣司門前鎮孫家壟村人,中國現代壹位有影響的教育家、語言學家、文學家和翻譯家。最初引起重視的短篇小說《海底渴慕者》1923年發表於《小說月報》。畢生從事著述,且擅長書法。
袁吉六(1868—1932)字仕策,榜名仲謙,清同治七年農在歷閏四月初十(1868年5月31日)出生於保靖縣葫蘆寨(其六世祖袁文宗於清初帶全家遷此定居)。民國元年(1912),攜家眷回歸祖籍新化縣永固團巴油袁家氹(今隆回縣孟公鄉白蓮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