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世界著名雕塑大師有哪些,代表作品

世界著名雕塑大師有哪些,代表作品

著名雕塑家

弗裏德利·奧古斯特·巴特勒迪

濟安·貝尼尼

Rossella Cosentino

黃土水

朱銘

安東尼·卡諾瓦

讓-巴蒂斯·卡爾波

馬克斯·克林格爾

奧古斯特·羅丹

弗朗索瓦·呂德

阿裏斯蒂德·馬約爾

米開朗基羅·波納羅蒂

亨利·摩爾

喬治·綿尼 (George Minne)

蒲添生

巴特爾·托瓦爾森

讓-安東尼·烏敦

吳炫三

王俠軍

楊英風

部分簡介

弗雷德裏克·奧古斯特·巴特勒迪(Frédéric Auguste Bartholdi,1834年4月2日-1904年10月4日),法國雕塑家,美國紐約著名的自由女神像的作者。

巴特勒迪出生於法國阿爾薩斯,在巴黎學習建築和繪畫,自由女神像是因為美國擺脫英國獨立而由英國的宿敵法國送給美國的。巴特勒迪塑造自由女神像時據說是依照自己母親的面容。由設計埃菲爾鐵塔的法國建築師愛菲爾設計內部支撐鐵架和整個支撐結構。巴特勒迪為了安置女神像,親自到美國選擇地點。由美國人集資建造塔座。整個銅像分成350塊,裝了214個包裝箱用船運到美國。原型樹立在巴黎塞納河畔正對著愛菲爾鐵塔。

他的其他作品包括在阿爾薩斯和瑞士邊界的貝爾福山上為紀念普法戰爭勝利而雕刻的巨大的“貝爾福的獅子”;由斯特拉斯堡送給瑞士巴塞爾的雕像“瑞士援助斯特拉斯堡”,感謝在普法戰爭中來自瑞士的援助;在華盛頓的巴特勒迪公園中的巴特勒迪噴泉;在紐約聯合廣場的拉法葉雕像;波士頓教堂的“四個吹號天使像”;以及法國裏昂的巴特勒迪噴泉。

巴特勒迪在巴黎死於肺結核,下葬於蒙馬特公墓。

濟安·勞倫佐·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又名Giovanni Lorenzo Bernini)(1598年12月7日-1680年11月28日)意大利雕塑家,建築家,畫家。早期傑出的巴洛克藝術家。貝尼尼主要的成就在雕塑和建築設計,另外,他也是畫家,繪圖師,舞臺設計師,煙花制造者和葬禮設計師。

貝尼尼出生於那不勒斯的佛羅倫薩家庭,後跟隨父親彼得·貝尼尼(著名矯飾主義雕塑家)來到羅馬。他早期的作品的靈感來自羅馬帝國時期被運到羅馬的希臘神話的雕塑。在這些作品中,有以羊奶哺育宙斯的仙女阿馬爾塞(Amalthea)(完成於1609年,現存於羅馬博爾蓋塞畫廊(Galleria Borghese),以及壹些寓言神話的半身像,如“墮落的靈魂”(Damned Soul)和“受祝福的靈魂”(Blessed Soul)(完成於1619年,現存於羅馬西班牙廣場)。在1620年代,貝尼尼的雕塑逐步成熟,代表作是“保羅五世教皇”(1620年)、“被劫持的普洛舍賓娜”(1621年-1622年)、“大衛”(1623年)、“阿波羅與黛芙妮”(1622年至1625年)、以及廣為人知的勝利之後聖母堂中的雕塑“聖女大德蘭的狂喜”(1645年-1652年)。

貝尼尼在大衛像的雕塑過程中,對其賦予了感情,與米開朗基羅的同名作品不同,前者的作品是動感的,而後者似乎是準備采取行動的姿態。其扭曲的軀幹和緊皺的雙眉充分體現了文藝復興時代積澱下的巴洛克藝術特點。米開朗基羅表現了大衛的英雄本質,而貝尼尼抓住了大衛的英雄氣質的瞬間。這座作品是貝尼尼的主要資助人鮑格才樞機主教在其25歲的時候委托雕刻的。

貝尼尼的其他雕塑作品還有鮑格才樞機主教[1](1632年,鮑格才美術館)和路易十四的雕像(1665年,現存凡爾賽宮)。

貝尼尼的第壹個建築作品是位於梵蒂岡聖彼得教堂祭壇上方的銅質華蓋(建於1624年-1633年)[2], 另外,他還建造了羅馬聖畢比亞那教堂(Santa Bibiana)的正面(1624年-1626年)。1629年,在祭壇華蓋完工前,教皇烏爾班八世聘請貝尼尼負責整個聖彼得教堂的建造。他也負責建造位於教堂內的烏爾班八世[3]和後來亞歷山大七世[4]兩位教皇的墓穴。位於聖彼得教堂半圓形殿中的聖彼得主座(1657年-1666年)[5]也是貝尼尼的壹大傑作。

除了他最著名的作品--聖彼得教堂前的廣場和柱廊外,貝尼尼還在羅馬設計了許多著名的建築,如巴貝裏尼宮(Palazzo Barberini,1630年始建),蒙地卡羅皇宮(Palazzo Ludovisi,1650年),基奇宮(Palazzo Chigi,1664年)等。1665年,在貝尼尼的名望達到頂峰的時候,他前往巴黎旅行,希望能為法國皇帝路易十四設計盧浮宮的東部前門,但遭到拒絕。最後這部分建築由克勞德·佩勞予以完成,具有更多的古典色彩。

另外,貝尼尼也設計了許多著名的教堂,盡管聖彼得教堂並非出自他手(見卡羅·馬德爾諾)。位於羅馬的壹座小型巴洛克教堂充分體現了貝尼尼的建築風格。他不僅負責設計奎琳崗聖安德魯教堂的建築(Sant'Andrea al Quirinal),也雕刻了祭壇上聖徒安德魯的巨大塑像。在羅馬附近的鄉村,貝尼尼也為教皇的避暑夏宮岡道爾夫堡設計了教堂。

貝尼尼設計的第壹個噴水池是海王子噴水池(1640年),而最著名的作品是位於納沃納廣場的四河噴泉(1648年-1651年)[6],該噴泉將世界上四大河:尼羅河、恒河、多瑙河和拉布拉他河,以擬人化的有力雕刻呈現出其特色,並利用椰子樹和動物來表示各地的風景。該噴泉還有壹段趣事:貝尼尼的對手波若米尼設計的聖埃格尼斯教堂正對著噴泉。據說貝尼尼曾嘲諷該教堂岌岌可危,所以面對教堂的拉布拉他河雕像的手是上舉的。

1644年,貝尼尼的資助人烏爾班八世教皇的去世使得貝尼尼的對手們集中起來,對貝尼尼的職業生涯造成了打擊。但是依諾森十世教皇繼續邀請貝尼尼完成聖彼得教堂的作品,並且委托他設計四河噴泉。在依諾森十世去世的時候,貝尼尼已經成為羅馬藝術的領袖人物。貝尼尼於1680年在羅馬去世。

貝尼尼的作品在丹·布朗的小說《天使與魔鬼》被譽為科學的標誌物和聖殿。

黃土水生於臺北市艋舺,1907年,因父親去世投靠大稻埕三哥處。因黃土水三哥為木匠,受其影響,對雕刻產生興趣。1917年於師範學校畢業後,受師長推薦前往東京美術學校雕塑科留學,是第壹位東京美術學校臺籍生。1920年,再入該校研究科。除此,他並先後學藝於日本知名雕塑家高村光雲與朝倉文夫。

1920年,他的《蕃童》雕塑作品入選日本帝展,為臺人第壹。之後並有《釋迦牟尼像》、《水牛群像》、《甘露水》(帝展)、《擺姿態的女人》(帝展)、《郊外》(帝展)等知名作品。1930年他因腹膜炎病逝於東京池袋寓所,年僅35。

黃土水的作品於1980年代後期臺灣本土化之後,大受歡迎。其作品常視為臺灣雕塑界的逸品。

知名作品

山童吹笛(1918)

石膏像,入選1920年第二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為臺灣藝術家首次入選日本最高權威美術展之例。原作下落不明。

甘露水(1919)

大理石雕像,入選1921年第三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原藏於臺灣省議會,之後下落不明。

女孩胸像(1920)

大理石雕像,黃土水致贈母校大稻埕公學校(現臺北市立太平國民小學)典藏。

擺姿勢的女人(1922)

入選1922年第四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原作下落不明。

帝雉、華鹿(1922)

獻日本宮內省(現宮內廳)典藏。

郊外(1924)

入選1924年第五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原作下落不明。

南國的風情(1927)

入選第壹屆東京聖德太子美術奉贊展覽。原作下落不明。

釋迦出山(1927)

受臺北龍山寺委托制作。原作木雕像毀於1945年臺北大空襲中,後由幸存之石膏原模進行翻鑄,分別典藏於臺灣省立美術館(現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歷史博物館、艋舺龍山寺、臺南開元寺、黃土水家屬。1997年,北美館又再度翻鑄五座,被外界質疑館方是否翻制過多。

久邇宮邦彥親王夫婦像(1928)

獻久邇宮典藏。

水牛群像(1930)

石膏浮雕,黃土水生平最後的大作,亦為最為知名之經典作。原作嵌於臺北中山堂後廳壁上,並存三件原模復制作,藏於臺灣省立美術館(現國立臺灣美術館,玻璃纖維制)、臺北市立美術館(青銅制)、高雄市立美術館(青銅制)。

朱銘(1938年-),臺灣雕刻家,苗栗縣通霄鎮人,天主教輔仁大學名譽博士。早期以鄉土主題,如“牛”、“牧童”等雕刻出名,近期則以融合了中國哲學如“太極”等的現代雕刻聞名。本名為朱川泰、童年時小名“九二”。朱銘出生於苗栗縣的大家族,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有五位哥哥和五位姐姐。

1953年他在父親的帶領下,到通霄鎮上的媽祖廟、向雕刻師傅李金川拜師。

1955年出師,隔年北上到基隆佛具店工作。然而壹直到1966年間,經濟狀況壹直不佳。 1968年,他毛遂自薦,帶著自己刻的“慈母像”、“玩沙的女孩”,拜雕塑大師楊英風為師後,並改名朱銘,才較為好轉。同年,移居臺北縣板橋鎮(今板橋市)江子翠壹帶定居。

1978年,朱銘在日本東京中央美術館展出,作品“單鞭下勢”被日本雕刻之森美術館收藏。

1980年,他獨自壹人到美國紐約市學習,是他打開國際視野的壹個轉折點,這壹年後,他所創作的“人間”系列作品,成為他生涯中最受贊譽的經典代表。然而隔年在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發生竊案,朱銘的雕刻作品“老太婆”被偷走。

1989年,他與建築師貝聿銘合作,在香港中銀大廈前使用青銅為材質,創作“和諧***處”的太極系列作品,次年揭幕。位於大樓入口大門的左側。

1999年,朱銘在臺北縣金山鄉西勢湖成立“朱銘美術館”,占地有11甲,收藏許多現代雕塑作品。

2000年,花了幾十年規劃成立的“朱銘美術館”,獲得日本東京創新大獎(Tokyo Creation Award)海外獎。

目前在南投縣仁愛鄉清境農場壹帶定居。

朱銘的銅雕“門”亦是香港中文大學的地標,位於本部大學圖書館門外的烽火臺。“門”由司徒惠博士贈予香港中文大學,是朱銘“太極系列”的壹員。

他的作品《忒修斯殺死米諾陶》大獲成功,這件作品的簡約和自然的表現手法形成今後他的風格。

他的另壹件作品是教皇克萊孟十四世的紀念碑,用了四年時間完成,這件作品使他躋身於當時最著名的藝術家行列之中。

他又用了五年時間,完成了教皇克雷芒十三世的紀念碑,從此後他的名聲大振,接受了壹系列的定單,創作了《愛神邱比特和普塞克》,俄羅斯沙皇曾邀請他去聖彼得堡,被他拒絕了,他說:“意大利是我的國家,是藝術的原生地,我不能離開她,我是在這裏長大的,如果我的才能用於其他土地,必須是能對意大利有利,難道還能舍棄她而為其他國家服務嗎?”但仍然有許多他的作品被俄羅斯收藏。

卡諾瓦,從1795年到1797年,他創作了壹系列著名的作品。1798年,由於法國軍隊入侵,他返回家鄉,只創作了壹些繪畫作品,壹年後返回羅馬,但健康狀況已經不如以前,他到德國旅行壹段時間,回來後身體有好轉,立刻又投入工作。

1815年,教皇命令他去巴黎監督收回拿破倫掠去的藝術品,秋季,他訪問了倫敦,1816年初,他回到羅馬,被任命為羅馬主要藝術學院聖盧克學院的院長,教皇親自指定將他的名字以大寫金字刻匾,並被給予伊斯恰侯爵的爵位,年薪3000克朗。

收藏卡諾瓦心臟的紀念碑他又完成了壹系列宗教作品,包括教皇庇護六世雕像、《瑪爾斯和維納斯》、《聖母哀悼耶穌》、《聖約翰》和《抹大拉的馬利亞》等。1822年5月,他訪問那不勒斯,去視察正在作成臘模的菲迪南七世像,健康狀況進壹步惡化,回到羅馬後有所緩和,年底,在返回家鄉的路上,於威尼斯逝世,享年65歲。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家鄉的寺廟中,他的心臟被藏放在他曾經為提香設計的大理石金字塔形墓中。

讓-巴蒂斯·卡爾波(Jean-Baptiste Carpeaux,1827年5月11日-1875年10月12日)是法國浪漫主義時期的雕塑家和畫家。

他出生於巴黎南郊的庫伯瓦,早年追隨法國雕塑家呂德學習雕塑。1854年獲得去羅馬的獎學金,在羅馬學習直到1861年,學習巴洛克的風格比較成熟。1861年他為瑪德琳公主制作了壹個半身雕像,得到了拿破侖三世的賞識,接受幾個委任,為巴黎歌劇院裝飾,1869年他創作的群像《舞蹈》放在歌劇院門前右面,受到許多衛道者的非議。

他的最後壹件作品是放在朱裏安廣場的《地球四極》噴泉,由象征亞洲、歐洲、北美和非洲的四個人像托起地球,完成主要題材後即去世,後來由其他雕塑家繼承完成,增加了8匹奔馬和海龜、海豚等。

馬克斯·克林格爾 (德語:Max Klinger,1857年2月18日-1920年7月5日)是德國象征主義畫家和雕塑家。

克林格爾出生與萊比錫,在卡爾斯魯厄學習,他最欣賞戈雅和門采爾的蝕刻版畫,所以自學成為壹名出色的蝕刻版畫家。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壹個系列蝕刻版畫《關於尋找壹個手套的釋義》,是源自他在壹個溜冰場尋找手套的夢境,他圖解了弗洛伊德對於戀物的研究結果,其中“手套”成為他追求浪漫理想的象征。

克林格爾在歐洲各個藝術中心到處旅行,直到1893年返回萊比錫,從1897年後,他主要致力於雕塑,他的貝多芬雕像成為1902年維也納分離派藝術家展覽中的主要作品。他對基裏科以及其他壹些藝術家影響很大,他是19世紀象征主義和20世紀超現實主義運動之間乘前啟後的重要代表人物。第22369號小行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年11月12日-1917年11月17日),全名為“弗朗索瓦-奧古斯特-雷諾·羅丹”(Fran?ois-Auguste-René Rodin),出生於巴黎窮人家庭,是20世紀世界聞名的雕塑家。

他早期作品為現實主義風格,1876年他的作品“青銅時代”展出引起激烈的反應,有人甚至斷言這是用真實人體翻制的。後來他的作品發展出自己的風格,強調光影的作用,尤其他的作品穿著睡衣、披頭散發的“巴爾紮克像”引起極大的騷動,直到他去世多年後的1939年才在巴黎市區立起來。他的巨型浮雕“地獄之門”從1880年開始制作,直到去世也沒有完成。地獄門以但丁的《神曲》為主題,羅丹之所以以其為主題或許是因為羅丹的悲觀剛好與此章節中對人類在地域受苦難折磨的景象描寫相通,互映之下而產生這件偉大的雕塑作品。1884年應加來市的委托,制作了雕像“加來義民”,紀念在英法百年戰爭期間,為了防止英軍屠城,而將自己作為人質交給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六位加來市民。1913年在英國國會公園復制了同樣壹座。

在1900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上,羅丹展出了150件作品,1916年羅丹將全部作品捐贈給法國政府,以換取政府為他提供住房和工作室,為此政府建造了“羅丹博物館”。法國政府享有對羅丹作品復制的專有權。 1917年羅丹去世。

除雕塑外,羅丹還創作了許多插圖、銅板畫和素描,他還寫過幾部著作,主要著作有《藝術論》,主要雕塑作品有“沈思者”,“維克多·雨果像”,“阿根廷總統薩米恩托像”等。

羅丹生前和他的學生,同為雕塑家的卡蜜兒·克勞黛同居,克勞黛為他生了兩個孩子,但羅丹拒絕承擔撫養義務。有的歷史學家認為是克勞黛為羅丹提供了大量的構思,有的羅丹作品甚至是出於克勞黛之手。

弗朗索瓦·呂德(Fran?ois Rude,1784年1月4日-1855年11月3日),法國雕塑家。呂德出生於法國中東部的第戎,年輕時和父親壹起為人修造爐竈,1809年從第戎的藝術學校畢業到巴黎深造,1812年獲去羅馬的獎學金。波旁王朝復辟後,他去布魯塞爾接受工作,在那裏和拿破侖女兒的朋友索菲·弗倫艾結婚,又回到巴黎工作。

《馬賽曲》1833年,他由於其作品《和海龜玩耍的那不勒斯漁童》獲得榮譽軍團十字章,並得到為正在設計的凱旋門裝飾的委任,其中的《馬賽曲》(也叫“1792年誌願軍出征”)成為呂德的不朽作品。

此外他重要的作品還有《拿破侖像》、《聖女貞德像》、《赫柏和裘比特的鷹》、《愛神的勝利》等。

呂德最重要的學生是卡爾波,他曾經根據自己的理解又創作了壹個“那不勒斯漁童”。

馬約爾出生於法國西南部 東比利牛斯省邊境沿海的班雨勒鎮,1881年前往巴黎學習藝術,1885年進入美術學校,師從於卡巴內爾和傑洛姆學習,他早期的繪畫明顯受到夏凡納和高更的影響。

高更鼓勵他從事裝飾藝術,他參與了織花掛毯的設計,1893年,他在班雨勒鎮開辦了壹個織花掛毯廠,在法國造成很大的影響。1895年開始,他創造了壹些小泥塑,開始從事雕塑並放棄了設計織花掛毯工作。

他在83歲高齡在家鄉班雨勒鎮,因在雷雨天發生車禍而逝世。在巴黎有收藏他作品的壹個博物館,他的故居也已經開辟成壹個博物館。

作品

他重要的作品包括1912年為塞尚設計的紀念碑,以及壹系列紀念第壹次世界大戰的紀念碑。他的雕塑作品大部分是以女人人體作為主題的,穩重、成熟並有古典主義藝術的痕跡,是古典主義和現代摩爾的抽象雕塑之間乘前啟後的過渡時期最重要的雕塑家。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全名 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又譯“米開蘭基羅”、“米高安哲羅”,1475年生於佛羅倫斯加柏裏斯鎮,雕塑家、建築師、畫家和詩人。他與列奧納多·達芬奇和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三傑”,以人物“健美”著稱,即使女性的身體也描畫的肌肉健壯。他的雕刻作品“大衛像”舉世聞名,梅第奇墓前的“晝”、“夜”、“晨”、“昏”四座雕像構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還有“摩西像”、“大奴隸”等。他最著名的繪畫作品是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的《創世紀》天頂畫和壁畫《最後的審判》。他還設計和初步建造了羅馬聖伯多祿大殿,設計建造了教皇尤利烏斯二世的陵墓。米開朗基羅脾氣暴躁,不合群,和達·芬奇與拉斐爾都合不來,經常和他的恩主頂撞,但他壹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他於1564年在羅馬去世,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

米開朗基羅出生於1475年3月6日,在卡布裏斯,靠近艾瑞洲,托斯卡尼。他們家族有幾世代在佛羅倫斯是小規模的銀行,但他的父親 Lodovico di Leonardo Buonarroti di Simoni 並沒有成功的經營下去,而後便任職臨時政職。在米開郎基羅初生之時,他為卡布裏斯小鎮的司法管理員和奎奇市的行政長官。米開朗基羅的母親為 Francesca di Neri del Miniato di Siena。而他的父親據說是伯爵夫人 Mathilde of Canossa 的後裔,這個傳言大概是假的,但米開朗基羅對此深信不疑。而在米開朗基羅出生的幾個月後,全家人搬回到佛羅倫斯,他也在這被養育長大。過了壹些年歲,在他久病以及母親過逝之後,他搬與壹位石匠和他的全家人壹起住,在壹個名為Settignano的鎮上。在那裏他父親擁有壹座大理石的露天采礦場以及壹座小農場。

米開朗基羅曾有壹次對藝術家傳記寫作者喬爾喬·瓦薩裏說道:“如果我有著壹些優點,那是因為我出生在妳的國家阿雷佐奇妙的氣氛下,和我的奶媽壹起,並學會了熟練的運用槌子和鑿子將我所描繪的圖刻下。”當米開朗基羅還年少的時候,他的父親將他送到在佛羅倫斯的人道主義者 Francesco da Urbino 身邊學習文法。這位年輕的藝術家,很顯然地表現出對上學的無趣,而寧願去教堂臨摹繪畫並且尋找畫家同伴。後來米開朗基羅在畫家 Domenico Ghirlandaio 和雕刻家 Bertoldo di Giovanni 的門下學習,他的父親極力說服 Ghirlandaio 付錢給還是14歲的米開朗基羅,在當時是非常稀少的。而到了1489年,佛羅倫斯的統治者叫 Ghirlandaio 推薦他兩位最佳的學生,Ghirlandaio 便介紹了米開朗基羅和 Francesco Granacci。在1490至1492年間米開朗基羅去他父親的學校,並受到許多前人的影響,型塑和拓展了他在藝術上的構想。跟著在那年紀他那柏拉圖式的觀點,同時他也開始感受到性別的差異。在這時期米開朗基羅認識了幾位文學巨擘,像是米蘭多拉、Angelo Poliziano 和 Marsilio Ficino。米開朗基羅完成了大衛像和騎士的鬥爭,後者是借由Poliziano所建議的題材發揮,並受到佛羅倫斯市長洛倫佐·德·梅第奇的委任。

亨利·斯賓賽·摩爾 OM CH, (Henry Spencer Moore,1898年7月30日-1986年8月31日),英國雕塑家。摩爾以他的大型鑄銅雕塑和大理石雕塑而聞名。受到英國藝術圈的推崇,他的創作為英國在現代主義藝術中占據了壹席之地。

帶空洞、斜倚的人物造型是最典型的摩爾的雕塑樣式。這種造型被認為是他受到1925年在巴黎看到的壹個名叫"Chac Mool"的托爾特克-瑪雅雕塑的啟發發展而來的。摩爾早期作品上的空洞通常采用比較傳統的形式,如彎曲的手臂狀與主體相連。後來,逐漸演變成為主體軀幹上的空洞,因此造成主體凹凸或彎曲的外形。同時期的芭芭拉·赫普沃斯的作品也發展了類似的風格, 她最初也是受到摩爾作品的影響。

由於承接了眾多的大尺寸委托創作,摩爾在晚年相當富有。不過,摩爾仍保持簡樸的生活。他的大部分財富都由亨利·摩爾基金會繼承,用於支持藝術教育和推廣。

摩爾以創作大型抽象雕塑而著名,這些公***藝術作品遍布世界各地。人體形象,特別是“母與子”或“斜倚的人形”是摩爾的創作中最常見的主題。除去在1950年代中短期地采用過家庭群組形象,他作品的主題大多是女性形象。摩爾作品的最大特點是通常都包含孔洞或主體被穿透。而其起伏的曲線外形,被很多人認為是摩爾受到他的出生地約克郡起伏的山丘地形的啟發。

摩爾的侄女曾經問他為什麽他作品的名稱都很簡單,摩爾的回答是:

所有藝術都應該有神秘感並需要觀眾的參與。如果給雕塑或繪畫以顯白的名稱,那麽神秘感就無從談起了,觀眾的註意就會輕易的移開,而不會費力捉摸作品的內涵。人們都覺得他/她在觀看,其實並沒有真正地觀看。

摩爾的早期作品通常是直接雕鑿的手法創作的[1]。1930年代,摩爾逐漸轉向現代主義風格。他與其他幾位居住在Hampstead的雕塑家交流頻繁,風格上彼此互相影響。 在創作過程中,摩爾通常會作大量的草圖。這些草圖大多留存下來,為研究摩爾創作的演變提供了直接的資料。1940年代,摩爾更多的使用模型法進行創作,先用粘土或石膏造型,再用脫蠟法澆鑄銅雕。

二戰以後,摩爾的銅雕都是受委托創作、作為公***藝術品的大型作品。因此,他基本上放棄了直接雕鑿的創作手法,而改用模型,並雇用了幾名助手。

在他位於Much Hadham的家中,摩爾收集了大量形狀各異的自然物體:頭骨,漂流木,卵石,貝殼等等。摩爾在這些物體中尋找對於自然形體的靈感。對於大型作品,他通常會在最終制模澆鑄前,制作半尺寸的試驗模型。有時,會制作全尺寸的石膏模型,以便對外形作最後的改進和添加表面印痕。

1946年3月,摩爾和埃芮娜的女兒出生了。他們以摩爾母親的名字給她起名 - 瑪麗,而摩爾的母親在此前兩年去世。母親的去世和女兒的降生使摩爾更關註家庭的概念,這反映在他創作了不少“母與子”題材的作品。 同年,摩爾在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回顧展。1948年,他獲得威尼斯雙年展的國際雕塑獎,並成為1951年不列顛展〔Festival of Britain〕和1955年“Documenta 1”的主題藝術家。

“家庭群像”(1950年)銅, 位於英國Stevenage的Barclay學校,是摩爾二戰後的第壹件大尺寸委托創作。戰爭末期,摩爾應亨利莫裏斯的要求,為他的鄉村學院創作了雕塑“家庭群像”,後因資金問題雕塑並沒有實施。但1950年,這壹作品在Stevenage的Barclay學校建成,成為摩爾的第壹座大尺寸公***雕塑。

1950年代中,摩爾收到越來越多的創作委托,其中包括1957年為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辦公樓的作品。由於公***藝術作品的增加,摩爾雕塑作品的尺寸也隨之增長。他開始雇用助手幫助他的工作,其中包括Anthony Caro,Richard Wentworth。

固定展覽場所

世界各地的眾多藝術博物館都收藏有摩爾的雕塑和繪畫作品。藏品較多的博物館有: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美國最多的大型銅雕收藏。

亨利·摩爾基金會, [2], Perry Green, Much Hadham, Hertfordshire, 英國

亨利·摩爾學院, 英國利茲

泰德藝廊, 英國倫敦

安大略美術館, 加拿大多倫多

Yorkshire Sculpture Park, 英國利茲附近

Albright-Knox Art Gallery, 美國紐約州布法羅

Sainsbury Centre for Visual Arts, 和東安格裏亞大學校區內, 英格蘭諾福克郡諾裏奇市

Wakefield City Art Gallery, 英國

Pa?o imperial, 巴西裏約熱內盧

  • 上一篇:鎧甲勇士帝皇俠資料
  • 下一篇:香港有哪些適合孩子去的景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