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的發展

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的發展

高科技再現歷史場景,營造真實的歷史氛圍。

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的前身是壹個65,438+000平方米的雨花臺烈士史料陳列室,位於原高作廟遺址。最初成立於1954,展示了40位烈士的頭像和簡歷。65438年至0956年正式對外開放,展示58位烈士的史料,主要由烈士遺像室、烈士文物書信室、人民紀念、反動派罪行四個方面組成。1980年,經過多次調整,陳列室陳列烈士史料71件,陳列線長增至150m,陳列面積460m2,展出烈士照片、遺體、遺物等歷史文物455件,重要輔助資料338件。7月1988,1,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新館建成,展廳面積4960平方米,展出127烈士史料。1998,進行了新壹輪的全面展示改造,歷時壹年,從1999開始在建國五十周年之際對外開放。改造後的館內展覽在內容和形式上更加貼近時代、貼近現實、貼近觀眾。整體展覽由序廳、基礎展、春人、時光隧道、深情回憶五個部分組成。基本展覽分為《秦淮寒夜》、《石城星火》、《歌唱中國》、《迎接黎明》四個篇章,將壹個個先烈置於革命鬥爭的歷史語境中,描繪了革命時期* * *無產階級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壯麗畫卷。* * *展出上海、甘肅、雲南、福建、河南等21個省市1519位烈士的史料和165438余件革命文物。“基礎展”中的幻影成像多媒體《獄中鬥爭》,再現了鐵窗烈士不屈抗爭的場景;《時光隧道》采用國內領先的高科技技術,使觀眾能夠穿越時空與屏幕上的先烈對話。此外,還配備和打造了中央空調系統、背景音樂系統、電腦多媒體系統、便攜式解說系統等四大輔助展覽系統,使整個展覽將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與實物、圖片、場景、藝術品融為壹體,營造了真實的歷史氛圍,給觀眾以強烈的沖擊和震撼。每年接待遊客超過1萬人次。

依托寶貴精神資源創新工作思路

雨花臺烈士紀念館作為我國著名的革命紀念館,基於其獨特而寶貴的精神資源和時代的發展要求,壹直在不斷創新內容和形式。為配合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適應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新形勢新要求,雨花臺烈士紀念館不斷創新工作思路,深入挖掘烈士精神的時代內涵,探索建立有效形式和新穎生動載體,搭建全新的教育平臺,開展了壹系列以黨員、幹部、青少年為主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活動,較好地發揮了教育基地的作用。在改善參觀環境的同時,紀念館還充分依托雨花臺的自然環境和景觀資源優勢,針對形勢和熱點問題,定期舉辦各種專題展覽,開展各種主題活動,成為舉行入黨、入團、參軍、入隊、入學、成人儀式的重要場所。每年清明節,來自各省市的年輕人和各界代表都會來這裏舉行隆重的集體祭奠烈士儀式,現在這已經成為雨花臺的壹項傳統活動。同時,紀念館主動走出去面向社會,將雨花烈士事跡資料制作成臨時展板,與雨花臺烈士事跡報告團壹起送到學校、部隊、工廠、監獄、社區等地。紀念館從2001開始,專門設計制作了長度為1課時的《青春無悔》展覽,並發送到南京周邊偏遠鄉鎮的中小學。幾年間走遍了江寧、溧水、高淳、六合、浦口、棲霞等30多所中小學,受到中小學生的熱烈歡迎。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從尊重青少年教育的主體性入手,力求通過形式上的創新將* * *建設推向深入。連同雨花臺實驗小學、南京曉莊學院、南京農業大學等。成立並培訓了壹個學生誌願者講師團隊。逢年過節,小紅領巾誌願講解員“小莊人說小莊事”,成為紀念館展廳裏壹道獨特的革命傳統教育風景線,讓青少年在弘揚烈士精神中受到烈士思想道德的熏陶,以這種方式感染和影響更多的青少年繼承革命傳統,弘揚烈士精神。自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充分發揮雨花臺在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中的作用,在新壹代中小學生中弘揚烈士精神。唱響愛國主義教育主題;雨花臺壹直是各省市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圍繞精神文明建設這個重點,根據新形勢下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要求,結合廣大受眾特別是青少年的思想實際,深入挖掘雨花烈士精神的時代內涵,深入開展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2006年清明節,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精心策劃,舉辦了以“繼承革命傳統,樹立正確榮辱觀”為主題的清明節祭掃活動。包括老同誌代表、勞動模範代表、中小學生代表在內的1000余名社會各界人士參加了此次活動,活動與宣傳熱點密切相關,被多家新聞媒體報道。此外,雨花臺烈士紀念館還積極配合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專門組織了社會主義榮辱觀宣傳隊走進社區宣講。為此,我們不僅編寫了新的演講內容,還在形式上力求創新,增加了合唱、朗誦等觀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與會人員認真排練,深入臺城社區、淮海路社區、瑞金路社區、市建委開展宣傳活動,受到了觀眾的普遍歡迎。* * *建設活動壹直是紀念館為大中小學提供教育和服務的有效平臺。為了推動* * *建設活動的深入開展,紀念館和學校緊密合作,讓雨花臺烈士成為學生們的精神楷模。在南京10多所中小學建立了20多個以雨花英烈命名的英雄班,將* *建設的觸角延伸到南京周邊郊區的中小學,讓這些學校的學生享受到雨花臺豐富的精神資源,有力地推動了學校思想道德建設的發展。南京旅遊營養學校鄧中霞班的班旗已經傳承了九屆,烈士紀念館成為了成員活動的驛站、思想教育的精神家園。從65438年到0988年,雨花臺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中國* * *黨史教育基地。

創建數字檔案保存烈士遺物

在黨和政府、烈士戰友和烈士親屬的大力支持下,雨花臺紀念館收藏了豐富的歷史文物,烈士檔案近千冊,遺物3000余件,照片7000余張,書刊數千種。在紀念館的眾多藏品中,反映烈士獄中鬥爭的藏品最為豐富,還有大量烈士在鐵窗歲月裏寫給家人的書信和詩詞。烈士遺物中有許多藝術品。去世時年僅19歲的郭鳳山烈士,對中國傳統書畫十分喜愛,留下了20多幅書畫作品。在革命思想的激勵下,郭鳳山樹立了“努力學習,改造社會”的人生誌向,追求進步,向往美好未來。1927,“4·12”反革命政變後,在白色恐怖下,壹些人撤退時,她沒有絲毫畏懼。為了表達她反抗社會黑暗勢力的決心,她創作了《鐘馗捉鬼》這幅畫。這幅畫不僅形神兼備,而且賦予了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人物畫“鐘馗捉鬼”主題以新的思想內涵,為她日後無畏而又充滿激情的革命生活作出了精神形象註解。這些文物史料是珍貴的、不可替代的、不可再生的革命文化資源,是對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寶貴精神財富。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些歷史文物,雨花臺烈士紀念館不僅不斷改善倉庫和文物的保管條件,還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為紀念館建立了數字檔案。整個創作過程歷時兩年,從2004年底到2006年底,館藏文物全部數字化,錄入數字化管理系統。整個歷史數字檔案系統分為檔案、照片、遺物、作品、報刊、宣傳六個部分。紀念館數字檔案館的建立,是半個多世紀以來對文物史料的搶救和保護。烈士史料的電子化處理,不僅將史料內容以數字化形式永久保存,而且將大大減少查閱原始史料的次數,從而有效保護史料,徹底改變50多年來傳統的查詢和管理方式,大大提高史料檔案的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

  • 上一篇:銷售開場白
  • 下一篇:馬未都:會玩“破爛”的名報編輯,成為收藏大家後為何不收字畫?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