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春暖花開,清江畔的春花已經迎著溫暖的陽光開了。在壹個溫暖的下午,騎自行車去春遊。首先想到的是圖海河國家濕地公園。壹路向西騎行不到半個小時就到了圖海河。
乍暖還寒的初春,河邊的小草聚集了全部的力量,試圖鉆出泥土,呼吸春天的氣息。暖暖的春日灑在田間綠色的麥苗上,綠幽幽的,像壹波綠潮。初春的田野已顯露出春天的生機,綿綿春雨過後,萬物復蘇。冰封了壹個冬天的土地,在早春透露出大自然的清新氣息,田野間、空氣中散發著土地的芬芳。
遙望濕地,春風緩慢,溪水潺潺,水面如鏡。河中,從寒冬中走出來的蘆葦裸露著枯黃,蘆葦挺拔,壹簇簇優雅的蘆葦在頂端搖曳,隨著溫柔的春風擺動。盡管嚴寒和冬雪,蘆葦依然頑強,急切地期待著春天的到來,等待著春機的噴發。湖邊的垂柳,細長的枝頭上泛著淡黃的嫩芽,像柔軟的黃絲帶壹樣隨著春風起舞,“萬縷青絲掛毯垂下”的早春景色如詩般迷人。
馬車穿過圖海河國家濕地公園石碑前的橋,來到了河的西岸。這裏剛剛完成了新的濕地整治工程,新建了沈澱、過濾、灌溉設施,還有石橋、亭臺等景觀。在橋邊,發現地上躺著壹塊壹人多高的青石碑,碑座上刻有雲龍圖案。停下來仔細看碑文。只見碑文上刻著四個大字:憲法禁止。雙鉤,仙字是繁體字,位置描述特別改進。當時我不確定這是什麽意思。我拿出手機百度了壹下,才知道“賢”是壹個常見的壹等漢字,原意是敏捷、聰明。法語常用來表示規範,並引申為法規。再看碑文,依稀能看到幾個字:“永不禁止...吳佳十字路口...橋題詞,...虞城縣檁,濟南府”,等等。很多地方都是用多色調寫的,字跡很難辨認。最後是“清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從這個銘文來看,好像是清代康熙年間禹城歸濟南府管轄,具體內容還有待文物專家考證。離清康熙三十三年已經300多年了,是文物。是否應該由文化旅遊局歸還給禹王亭博物館?我拿出手機拍了幾張照片,發給我在文化旅遊局的朋友。我只是擔心吃胡蘿蔔!但最後還是為文物保護盡了力,貢獻了很多。
其實在大禹治水的這片土地上有大量的文物古跡!我在禹王亭博物館親眼見過幾百件。王宇館最著名的碑文是曾九高為重建王宇館而寫的。此碑文及“屈寺碑”現存於禹王亭博物館。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廣東人曾九高被任命為虞城縣令。因其清廉善政,年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黎巴嫩人民安居樂業。曾九高稱此為保護王禹的貢獻,籌款重修於吉館,改名為王禹館,並題寫“千古不朽之功”。他卸任後,人們感激於的功績,還捐資在亭刻下“思碑”。
虞城古鎮的方形大門上有壹座石雕,刻有大門的名字。南門為“玉基”,以城南的玉溪老城為原型;東門為“抓”,紀念抓縣古稱;北門為“都陽”,為紀念東周時也叫“都陽”的朱克而得名,都陽被誤稱為“都陽”;西門被命名為“金靖”,因為西門外有金靖橋。四方城門的名字都是名家寫的,題寫的單子有力而簡潔。東門石雕“朱阿”和南門石雕“於吉”現藏於禹王亭博物館。
也有很多分散在民間。在張莊鎮三店寺的廢墟中,有兩塊巨石,石碑已經不見了,估計埋在附近的地下。根據中國的民間傳說,龍生了九個兒子,而瘦長的龍通常在九個兒子中排名第壹。壹般來說,細長的石碑可以在全國各地的宮殿、祠堂和墳墓中看到。這樣的石碑來歷很顯赫,大多是當時皇帝賜的。妳喜歡負重前行,看起來很像烏龜,但是仔細看還是有區別的。妳有壹排牙齒,但是烏龜沒有。也被稱為石龜,它是長壽和好運的象征。
繼續向東騎行,來到濕地公園的混合花海。去年春天,這裏是花的海洋,但現在是馬平川。去年剛豎立起來的三米多高的“洛川花雨”巨大石碑不見了。這就是古洛川所在的地方。據《史記·河渠列傳》記載,虞引河至大陂,“為泗第二水道,為黃河、洛川之幹流。古洛川是黃河下遊的重要支流,也是歷史上的名河。從於霞到唐宋,先後稱為洛川、洛水、舞水、舞河。記得去年冬天有五六座墳墓孤零零地立在夕陽下,現在都搬出去了。每次路過這裏都會感慨無限:春花的海洋更像是壹個人的青春!壹朵又壹朵的花,就像壹天又壹天飛逝的青春歲月。然而,生命的最終歸宿,永遠是這片荒野中的墓地。每次路過墳頭周圍,我總是下意識地繞開它,避開它。現在仔細想想,我們哪壹個親人不在我們害怕的墳墓裏?
沿著新修的水泥小路繼續向南騎行,經過壹座人工堆砌的大土山,山腳下有壹個巨大的標語“清澈的水和郁郁蔥蔥的山是無價的資產”。東面和南面是新開發的高檔住宅,金晨府和幸福巷,塔吊林立,機器轟鳴。大樓的第壹階段已經封頂。在小路的盡頭,有壹座小小的陵墓,壹個巨大的石棺映入眼簾,掩映在松柏的樹蔭下。還有壹個黑色的石碑,被亭子保護著。在陽光下依然感覺陰郁,氣場很強。環顧四周無人,我擡頭看著高掛的太陽。我鼓起勇氣,仔細看了看。只見墓碑上依稀刻著“李宗祿烈士之墓”幾個字。原來,這是著名的禹城黨組織創始人李宗祿的墓碑!
記得看過壹本德州黨史研究所出版的《德州紅璽》,裏面有李宗祿烈士的事跡。李宗祿,1901,原名李洪儒,虞城縣虞城鎮李後村人。1922,畢業於山東省第壹師範學校。1922至1926年,李宗祿在虞城縣第壹高級中學任教,期間加入中國* * *生產黨,先後發展了幾名黨員,建立了虞城縣第壹個黨支部——“第壹高級中學”。1926年,李宗祿成立魯北八縣組成的中央* * *魯北區委,任書記。創辦黨刊《魯北》(後更名為《白潞》和《樓白》)。同年,成立“魯北暴動行動委員會”,組織領導魯北八縣暴動。1929年3月被捕入獄。獄中在原省委書記鄧恩銘的帶領下,組織了壹場越獄鬥爭,於同年7月21日越獄。1940,積勞成疾。後來被追認為山東省著名烈士。
站在李宗祿烈士墓前,我仿佛看到了路北區委、禹城黨組織創始人沖破艱難險阻,播撒革命火種,尋求救國之路的感人故事。在風雨飄搖的熱血舊中國,勞苦大眾水深火熱,中華民族危在旦夕。與革命先驅李大釗同時代的李宗祿,以其教師身份為掩護,傳播革命思想,發展黨的組織,開展黨的工作。這就是魯迅說的:在“鐵屋子”裏大聲呼喊,喚醒沈睡的人們的人。這是壹個有理想有信念的男人!他是我們* * *黨員的前任!我們的信仰是壹致的,我們的靈魂是相容的。我們是誌同道合的同誌。想到這裏,我立刻覺得眼前的石棺不再冰冷灰暗!裏面是革命的火花,燃燒的火焰!陵墓前的松柏在夕陽下投下長長的影子。我懷著崇敬的心情站在墓碑前,畢恭畢敬地鞠了三個躬,向革命前輩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清明節快到了。我們在祭奠親人的時候,不要忘記向拯救人民於水火、拯救民族於危亡的革命先烈們致以崇高的敬意!百年來,壹代又壹代革命先烈在這片土地上為中華崛起而奮鬥,在這裏留下了無數紅色印記,積澱了豐富的紅色文化,形成了代代相傳的紅色基因。回望百年奮鬥,揚帆新征程,是對革命先輩的最高致敬。
作者簡介:姜保兵,本名梅劍,梅劍主人,清風堂主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德州市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德州市書法家協會會員。虞城作家協會理事,《虞城文學》編委。作品《夜讀魯迅》獲“與中國同行,與好書共成長”全國閱讀征文比賽二等獎,《從飲食變化看社會變遷》獲建國60周年征文壹等獎。《綠色的梧桐樹》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文藝作品三等獎。《與偉大祖國壹起成長》獲得“福利彩票杯我與新中國”壹等獎。
壹點郝晴馮唐